作者 admin
创建于2021-05-13 15:49:00
修改者Administrator
修改于2022-11-27 00:48:38
字数2547
文档摘要:国家开放大学刑法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姓名 学号 学校 时间 《刑法学》形成性考核成绩记录单项目占形考成绩比例考核项目得分(百分制)记 分 作 业100%作业一作业二作业三形成性考核总成绩计算公式:三次作业平均成绩×100% 得分: 教师签名:
国家开放大学 刑法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册 姓名 学号 学校 时间 《刑法学》形成性考核成绩记录单 项目 占形考成绩比例 考核项目 得分(百分制) 记 分 作 业 100% 作业一 作业二 作业三 形成性考核总成绩 计算公式:三次作业平均成绩×100% 得分: 教师签名: 日期: 刑法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姓名 : 学号: 上交日期: 得分: 一、单选题 (每题 10分,共 20 分) 1.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__D____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2.首要分子是指___C___的犯罪分子。 A.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 B.组织领导犯罪集团 C.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 D.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2.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3. 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 三、简答题(50分) 什么是犯罪未遂?它具有哪些与其他犯罪停止形态相区别的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之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l)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犯罪未遂形态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也是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相区别的主要标志。(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这是犯罪末遂形态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犯罪未遂形态区别于犯罪既遂形态的主要标志。所谓犯罪未完成,在存在既遂与未遂之分的三类直接故意犯罪里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形式:一类是法定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另一类是法定的犯罪行为未能完成;再一类是法定的危险状态尚未具备。(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这是犯罪未遂形态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犯罪未遂形态与着手实行犯罪后的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所谓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足以阻止犯罪意志的原因。 刑法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二) 姓名 : 学号: 上交日期: 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某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在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B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2.甲乙丙三人共同去盗窃。甲负责望风,乙入室行窃,丙负责接应转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B )。 A.简单的共同犯罪 B.复杂的共同犯罪 C.必要的共同犯罪 D.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重婚罪 重婚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在有合法配偶的情况下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所构成的犯罪。 2、寻衅滋事罪 寻衅滋事罪是指行为人实施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行为,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了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损害结果,从而构成的犯罪。 3、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重大公私财产损失的行为。 三、 简答题(50分) 简述虚假广告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答:1、虚假广告罪的构成要件是:犯罪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广告管理法规,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广告经营的管理制度。 2、法律依据《刑法》 第二百二十二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百三十一条 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刑法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三) 姓名 : 学号: 上交日期: 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D )。 A.不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下列哪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 B )。 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 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首要分子 首要分子,是指在集团犯罪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刑法第九十七条,2020年修订版)。中国刑法规定的首要分子,在定罪量刑中具有重要作用。 2.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3. 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三、简答题(50分) 简述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不同。 答: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不同:(1)抢劫罪的“威胁”是当着被害人的面,由行为人直接发出的;敲诈勒索罪的“威胁”,可以是当面发出的,也可以是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发出,可以是行为人本人发出,也可以通过第三人发出。 (2)抢劫罪的“威胁”是扬言当场实施,“威胁”的内容都是当场可以实施的;敲诈勒索罪的“威胁”一般是扬言将要实施,并不一定当场实施,威胁的内容可以当场能够实施的,也可以是在以后的某个时间才能实施。 本文档由香当网(https://www.xiangdang.net)用户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