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 2. 一、概述(Definition)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病毒性出血热,也称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 3. 二、病原学( Etiology) 1. 肾综合征 出血热病毒, 为布尼亚病毒科 的汉坦病毒 (Hantan virus HV)属。
    • 4. 2.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形状呈圆形,有双层包膜,直径为78~210nm. 3.RNA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片段,即L、M和S。
    • 5. S基因编码 核衣壳蛋白, M基因编码 膜蛋白, L基因编码 聚合酶。
    • 6. 4.HV核蛋白有 较强免疫原性 和稳定抗原决定簇, 感染后核蛋白抗体 出现最早,利于早期诊断。
    • 7. 5.膜蛋白中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其诱导宿主产生的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 8. 6.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分为20个以上血清型 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 Ⅱ型-汉城病毒--家鼠型; Ⅲ型-普马拉病毒--棕背鼠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等
    • 9.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型和Ⅱ型病毒。 7. HV对乙醚、氯仿敏感,不耐热、不耐酸,对紫外线亦敏感。
    • 10. 三、流行病学 ( 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 ( Source of infection) *黑线姬鼠 (Apodemus agrarius) *大林姬鼠 (Apodemus sylvaticus) *褐家鼠 (Mus norvegicus) *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 11. (二)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垂直传播 5.虫媒传播
    • 12.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率为3.5%~4.3% 。 隐性、显性感染后均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 13. HFRS的世界分布图(四)流行特征
    • 14. 中国的HFRS疫情分布
    • 15. 1.地区性:主要分布亚洲,我国有29个省市和自治区有病例报导。 2.季节性和周期性:姬鼠传播者以11月~次年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高峰在夏季。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 3.疫区流行的类型:姬鼠型疫区;家鼠型疫区;混合型疫区等。 4.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为多。
    • 16.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一) 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一方面病毒感染能导致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即有清除感染病原,保护机体的作用,又能引起机体组织损伤的不利作用。
    • 17. 1.病毒直接作用:主要依据是 1)临床上患者有病毒血症期,且相应的中毒症状。 2)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轻重也不同。它们对乳鼠的致病力也不同。说明HFRS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的轻重与病毒抗原的差异和毒力强弱密切相关。
    • 18. 3)HFRS患者几乎所有的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HV病毒抗原,尤其是基本病变部位血管内皮细胞中。而且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往往发生病变。
    • 19. 4)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排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下,感染HV后出现细胞膜和细胞脏器的损害。说明细胞损害是HV直接作用的结果。
    • 20. 2.免疫损伤作用: (1)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Ⅲ型变态反应):本病患者早期血清补体下降,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是本病血管和肾脏损害的原因。
    • 21. (2)其他免疫应答: *本病早期特异性IgE抗体升高,其上升水平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阳性率呈正相关,提示存在Ⅰ型变态反应。 **HFRS患者血小板中存在免疫复合物。提示血小板的减少和肾小管的损害与Ⅱ型变态反应有关。 ***病毒可以通过细胞毒T细胞介导损伤机体细胞,提示存在Ⅳ型变态反应。
    • 22. 3.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作用: HV能诱发机体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引起临床症状和损害。如IL-1和TNF能引起发热,一定量TNF能引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 23. (二)病理生理变化: 1.休克:本病病程的3~7d常出现低血压休克称为原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称为继发性休克。
    • 24. 原发性休克发生的原因: 1)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于疏松组织,使血容量下降。 2)由于血浆外渗而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和DIC发生,使血循环淤滞,因而进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
    • 25. 继发性休克发生的原因: *大出血 **继发感染 ***多尿期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
    • 26. 2.出血的原因: *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所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 27. 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肾血流量不足。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肾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所阻塞。 
    • 28. (三)病理解剖(pathology) 1.血管病变: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2.肾病变:脏器中肾病变最明显。
    • 29. 3.心脏病变: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等。 4.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病变。 5.免疫组化检查:血管内皮细胞及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HV病毒抗原。
    • 30. 五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潜伏期4~46d,一般7~14d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
    • 31. (一)发热期 1.发热:患者起病多急骤,体温常在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d,亦有达10d以上者。 
    • 32. 2.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 *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 *“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胃肠中毒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
    • 33. 3.毛细血管损害: *皮肤充血: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酒醉貌。“三红” *粘膜充血:眼结膜、口腔软腭和咽部。 *皮肤出血: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或条索点状瘀点。 *粘膜出血: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 *渗出水肿征:球结膜水肿,部分患者腹水。
    • 3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5.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 36.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均出血。图片显示为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 3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9. 4.肾损害 蛋白尿和尿镜检发现管型等。
    • 40. 尿膜状物提示肾损害程度严重
    • 41. (二)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4~6d,迟者8~9d出现。多数患者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发生。持续时间一般1~3d。
    • 42. 临床表现: **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 **脑供血不足时出现烦躁、谵妄。 **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由于长期组织灌注不良而出现发绀,并促进DIC、脑水肿、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 43. (三)少尿期:24h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少数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存在氮质血症,称为无少尿型肾功能衰竭,这是肾小球受损不严重所致。少尿期一般发生于5~8d。持续时间一般为2~5d。
    • 44. 临床表现:1)尿毒症表现: *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顽固性呃逆; *神经症状:头晕、头痛、烦躁、嗜睡、昏迷、抽搐等; *血液系统症状:患者因DIC,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肝素类物质增加而表现皮肤瘀斑增加、鼻衄、便血、咯血、血尿或阴道出血,少数患者出现颅内出血。
    • 45. 2)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或Kussmaul深大呼吸。 3)水、电解质紊乱:水钠潴留则使组织水肿加重,可出现腹水。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钠、高血钾可出现心律失常或脑水肿症状。 4)高血容量综合征: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脉搏洪大,脉压差增大,脸部胀满和心律增快等。
    • 46. (四)多尿期: 为新生的肾小管吸收功能尚未完善,此外尿素氮等贮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加。此期出现在病程9~14d。持续时间1d至数月。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以下三期:
    • 47. 1)移行期:每日尿量由400ml增加至2000ml,此期虽尿量增加但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等反而上升,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 48. 2)多尿早期:尿量每日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3)多尿后期:尿量每日超过3000ml,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日下降,尿量每日达到4000~8000ml,最多达15000ml以上。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休克,低钠、低钾症状。
    • 49. (五)恢复期:经多尿期后,尿量逐步恢复为2000ml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
    • 50. 临床类型分为5型 1、轻型: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除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2、中型: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收缩压低于90mmHg,有明显出血及少尿期,尿蛋白(+++)。
    • 51. 3、重型:体温>40℃,中毒症状及渗出征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神经精神症状,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休克、少尿持续5d以上或无尿2d以内。
    • 52.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六项病变之一者: 1)难治性休克. 2)重要脏器出血. 3)少尿超出5d或尿闭2d以上. 4)BUN≥42.84mmol/L. 5)出现心衰、肺水肿,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并发症. 6)严重感染.
    • 53. 5、非典型:体温38℃以下,皮肤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和抗体阳性者。
    • 54. 六、并发症( Complication) (一)腔道出血:大量呕血、便血引起继发性休克,大量咯血导致窒息,腹腔出血,鼻衄和阴道出血等。 (二)中枢神经糸统并发症:包括由HV侵犯中枢神经引起脑炎和脑膜炎,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
    • 55. (三)肺水肿:有两种。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由于肺间质水肿所致的低氧血症,病死率高达67%,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 2、心源性肺水肿:由高血容量或心肌受损所引起,主要为肺泡内渗出,见于少尿期。 (四)其他:继发性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和肝损害。
    • 56. 七、诊断( Diagnosis)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表现: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5期经过。前者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后者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57. (三)实验室检查( Lab findings ) 1.血常规检查:WBC计数第3d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发病初期N增多,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4~5d后L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发热后期和低血压期Hb和RBC明显升高。PLT从第2d开始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 5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9. 2.尿常规检查:病程第2d可出现尿蛋白,第4~6d尿蛋白常为(+++)~(++++),对明确诊断有意义。部分患者尿中出现膜状物,为大量蛋白和脱落上皮细胞的凝聚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 60. 3.血液生化检查:血BUN和Cr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开始上升,少数发热期开始升高。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与发热换气过度有关。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血钠、氯、钙降低,而血钾在发热期和休克期处低水平,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但也有在多尿期血钾偏低。
    • 61. 4.凝血功能检查: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其粘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消耗性低凝血期纤维蛋白原降低。
    • 62. 5.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原检查:早期(第2病日)病人的血清及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尿沉渣细胞均可检出HV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查:血清中IgM和IgG抗体。IgM 1:20为阳性,IgG 1:40为阳性,一周后滴度4倍上升有诊断价值。
    • 63. 6.PCR技术:应用RT-PCR可检出HV的RNA,敏感性较高. 7.其他检查:心电图多为窦性心动过缓,可有传导阻滞,心肌损害等表现。眼压常增高。X线30%患者有肺淤血和肺水肿征象。20%有胸腔积液和胸膜反应。
    • 64. 八、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1)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鉴别等。 2)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3)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相鉴别。
    • 65. 4)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道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 5)以ARDS为主者应与其他原因区别。 6)腹痛者应与急腹症鉴别。
    • 66. 九 治疗( Treatment) :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对症治疗。“三早一就” 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 67. (一)发热期: 1.抗病毒:发病4d内可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持续3-5d。 2.减轻渗出:早期卧床休息,为降低血管通透性可给予路丁,维生素C等。发热后期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渗出和组织水肿。 3.改善中毒症状: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 4.预防DIC : 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以降低血液粘滞性。定期检测凝血时间。
    • 68. (二)低血压休克期: 1.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适量,争取4h内血压稳定。液体应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切忌单纯输入葡萄糖液。本期由于存在血液浓缩现象,故不宜用全血。补容期间应注意血压变化,血压正常后输液仍需维持24h。 2.纠正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主要用5%碳酸氢钠溶液,可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结果分次补充。 3.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经补液、纠正酸中毒后血红蛋白已恢复正常,但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亦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滴。
    • 69. (三)少尿期:治疗原则:“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 70. 1.稳定内环境: ①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少尿早期需与休克所致的肾前性少尿相鉴别,若尿比重大于1.2,尿钠小于40mmol/L,尿素氮与血尿素氮之比大于10:1,应考虑肾前性少尿。输液后观察3h尿量若少于100ml,则为肾实质损害少尿。通常每日补液量为前一日尿量和呕吐量加500~700ml。 ②减少蛋白分解,控制氮质血症。补液以高渗糖为主,防止蛋白质分解,控制氮质血症,必要时加入适量胰岛素。
    • 71. 2.促进利尿:在少尿初期可应用20%甘露醇125ml静注,以减轻肾间质水肿。 3.导泻和放血疗法:为防止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少尿期可进行导泻及放血疗法。 4.透析疗法:适用于氮质血症,高血钾或高血容量综合征。
    • 72. (四)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感染. 1、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防止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 73. (六)并发症治疗 1、消化道出血:应注意病因治疗,若为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宜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DIC纤溶抗进期用六氨基己酸或对羧基苄氨静点。肝素类物质增加所致出血,用鱼精蛋白或甲苯胺蓝静脉注射。尿毒症所致出血需透析治疗。局部治疗可用凝血酶4000U,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口服,每日2~3次。
    • 74.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抽搐用安定或异戊巴比妥钠。脑水肿或颅内高压用甘露醇,无尿时应考虑用透析治疗。 3、心力衰竭肺水肿:停止或控制输液,用西地兰强心,安定镇静,以及扩张血管和利尿药物。若少尿或无尿,应导泻或透析治疗。 4、ARDS: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高频通气或用呼吸机进行人工终末正压呼吸。 5、自发性肾破裂:手术缝合。
    • 75. 十、预防( prevention) (一)管理传染源:防鼠灭鼠。 (二)切断传播途径: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三)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
    • 76. 小结: 1.掌握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 2.掌握临床表现的五期经过,尤其是早期的症状、体征,“三红”、“三痛”、“三反常” *解热镇痛无济事 *体温下降反遭殃 *不吃不喝反见胖 3.掌握诊断及治疗原则
    • 77.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