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体育心理学》主讲教师
    • 2. 基本内容绪论 体育与心理的关系 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运动技能学习 心理技能训练 体育教学心理 体育教师的领导行为 体育比赛心理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 3. 第一章第一节 回顾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三节 体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 体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 4.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回顾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一、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源于西方哲学(2400年前的石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有《论灵魂》);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等)对此也有研究; 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十九世纪(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5. 科学心理学的两大源头(一)哲学源头 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等人的研究 (二)生物学和生理学源头 达尔文的进化论、缪勒的特殊能量学说、赫尔姆霍兹的色觉听觉理论、费希纳的心理物理法等研究
    • 6. 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一)研究内容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表象 情感过程 注意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 7. (二)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中枢、周围神经的传导过程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心理是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 8. 三、体育与人的心理(一)体育的发展体现人的心理需求,人的心理需求促进了体育的发展 (二)体育与人的社会化 体育加速了人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内容:政治、民族、法律、性别、道德 讨论:体育对现代社会中基本观念的影响 竞争、民主性、合作观念、公开性、公正性、守法精神、拼搏精神
    • 9. 第二节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体育教学与训练涉及到各种心理现象,包括体育活动中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等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这些内容都是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体育心理学还要研究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 3.体育竞赛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4.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10.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关注整体健康的发展,培养人。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关注优异成绩的取得。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关注身体的健康。
    • 11. 二、体育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 揭示体育教学与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揭示体育教学过程中动作技能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2。实践任务: 为有效地提高教学、训练的效果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
    • 12. 三、体育教师为何要学体育心理学1。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的教学目标 2。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3。为了更好地带好学校业余运动队。
    • 13. 第三节 体育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趋势一、国际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概况 1、国际运动心理学历史回顾 2、现代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 二、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1、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2、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
    • 14. 第四节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在心理现象自然发生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并不加任何干涉地对心理或行为进行观察,以了解其特点或规律的方法。 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分为自然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内省)。 (一)反应性观察法 观察者的观察影响被观察者或者被观察的物体。 避免“期待效应”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二)非反应性观察法 观察者的观察不影响被观察者或者被观察的物体。 采用单盲或双盲实验法来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
    • 15. 二、文献综述法文献的综合叙述。是全面搜集有关资料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综合叙述和评论。 作用:提炼新观点、避免重复或盲目研究、节省同行查阅文献资料的时间及精力 类别:综述性的文章、作为选题依据的综述 步骤:确定选题、查找资料、筛选整理分析、拟定综述文章。
    • 16. 三、心理测量法(一)纸笔测量 问卷调查、心理测验 (二)非纸笔测量 仪器、图片、游戏、积木
    • 17. 四、实验法在明确的理论导向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 确定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进行实验设计 必要时对主试进行培训 实施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数据 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
    • 18. 作业:1.试述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2.用文献综述法对体育与心理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评论(某一专项与某一心理品质).
    • 19. 第二章 体育与心理的关系 体育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肌肉运动和训练比赛中完成的,因此它同其它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需要更多地依靠肌肉运动感觉来感知、理解和记忆,需要不断地根据对手和环境做出调整。需要更多地利用形象思维和操作思维来快速分析和决策。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与感知觉 一、体育运动中的一般知觉问题 二、体育运动中的复杂知觉问题 三、专门性运动知觉
    • 20. 一、体育运动中的一般感知觉问题(一)视觉 准确观察在空间、方位和距离上迅速变化的各种关系,才有可能建立正确的行动定向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连续闪光的频率增加时产生融合的感觉,最小融合频率称为-- 深度知觉:估计客体间的深度距离及其变化情况。 视野:头部不动,眼睛注视前方某一点时能知觉到的空间范围。
    • 21. (二)触觉 “球性”依赖于运动员的触觉 两点阈 全身各部位有很大差异,个体间存在差异。 (三)平衡觉 由直线的加减速或旋转运动所引起。 保持平衡首先应俱备精确知觉自己身体位置变化情况的能力。
    • 22. 二、体育运动复杂知觉问题(一)空间知觉 反映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形状、大小、距离、立体、方位) (二)时间知觉 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是一种感知时间长短、快慢、和先后关系的复杂知觉。 时间知觉与时机掌握、情绪态度、节奏知觉都有很大关系。
    • 23. (三)运动知觉本体运动感知觉:对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感知。是综合各种感受器后获得的复杂知觉。 分类:运动动作、运动形态、运动方位、时间和速度、用力感。 感受器:分部在肌腱、韧带中的感觉神经末梢。 意义:对自身运动的感知,是完成身体运动的前提。 辅助练习手段:照镜子、摄像、语言提示、感觉先导。
    • 24. 三、专门化运动知觉在运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一种精细的本体运动知觉。能对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以及专项运动中的时间、空间特性等做出敏锐和精确分化的识别和感知。 与运动员的表象、运动经验、思维和想象相联系。
    • 25. 第二节 体育与记忆一、体育与表象 表象: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 运动表象: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境。 *记忆的一种产物,涉及所有的感觉,体验情绪反映。
    • 26. 表象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帮助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动作 辅助运动技能练习 改正错误动作,解决疑难问题 学习和练习行动策略 集中注意,建立自信
    • 27. 二、运动记忆(一)概念: 运动记忆:体育运动中由多种记忆形式共同实现的记忆。(形象、语词、情绪等) 动作记忆: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二)特点: 1.多种感知觉的参与 2.本体运动感知觉起重要作用 3.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 4.最终形成动力定型和高度自动化. 5.形成难、遗忘慢,遗忘曲线与语词逻辑记忆不同
    • 28. 第三节 体育与思维一、脑的功能与思维
    • 29. 二、操作思维与直觉思维操作思维: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思维活动。
    • 30. 测验指标 蓝球 武术 体操 游泳 步数 8.21 10.56 16.22 17.00 时间 7.52 8.00 15.40 19.10 操作思维能力存在运动项目和运动水平的差异。
    • 31. 原因: 对抗性项目由于人与人,人与器械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因而信息加工量也大大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迅速、灵活,大量地作出决策的机会也大大增加,长期训练使运动员对任务要求产生适应性,提高运动情境中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表现在操作思维上。
    • 32. 四、体育运动中的智力表现(一)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 G:任何情境或从事任何活动都能表现出的与思维和适应有关的能力。 S: 运动智力:人们在掌握和表现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强调:1情境 2认知因素 ·#运动员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 33. (二)体育运动中的智力表现1。运动智力 以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的适应性行为,其有效性是由认知过程及其实际运行来指导的.把握时机的能力. 2。想象能力 依靠在过去经历过的类似情况的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重新组合的过程。 3。专项运动意识 适当的时机、地点,采用适当的行为方式
    • 34. 第四节 体育与注意一、什么是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
    • 35. 第五节 体育与情绪一、体育活动与情绪间关系分析 (一)体育活动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1。增力性作用 *情绪发生时,其生理反应与之相协调,对体育运动有积极意义。 *激发增强运动动机 。 利他行为、自我动员、发动维持作用 2。减力性作用
    • 36. 二、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一)应激 1概念:个体所感知的环境要求与他所认为的自我能力之间存在不平衡时,出现--- 2形成: 应激源--对威胁和知觉和评价--身心的反应 3控制的策略: #认知策略 #身体技术 4体育运动与应激
    • 3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8. (二)心境状态 持续时间较长且在强度上比较缓和的情绪状态。 积极的心境变化只有在低强度非对抗性的体育活动中可见。 (三)抑郁 以压抑为主导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活动,因此,抗抑郁的功能十分明显
    • 39. (三)抑郁 以压抑为主导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活动,因此,抗抑郁的功能十分明显。
    • 40. 作业:一、名词解释: 本体运动感知觉 空间知觉 操作思维 预测思维 动作概念 心境 应激 二、简答: 1.什么是运动表象?在体育运动中有何作用? 2.运动记忆的形成有何特点? 3.为何说从事体育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错误的? 4.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 41. 第三章 体育参与的调节系统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体育活动动机 第三节 体育兴趣 第四节 体育态度 第五节 体育习惯
    • 42. 第一节 概述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体育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 因为: 1体育学习动机对参与活动具有指向性和动力性 2体育学习兴趣对参与活动具有情绪性和选择性 3体育学习习惯对参与活动具有行动性和经常性 4体育学习态度对参与活动具有倾向性和稳定性
    • 43. 二、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推动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的相对稳定又可变化发展的多因素、多层次的驱动系统。 需要:原始动力;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动机:动态表现;引起维持活动,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兴趣:情绪表现;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 习惯:行为经常性表现;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态度: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表现;个体对人或事物的较一贯固定的心理倾向。
    • 44. 三、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 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 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 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 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 45. 第二节 体育活动动机需要 1.概念: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生理、心理);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由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2.种类: 身体活动的需要; 认识上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 交往的需要; 感官刺激的需要; 调节身心的需要。
    • 46. 一、体育动机的的产生 1什么是体育动机 推动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内部动力。 方向:目标的选择,即人为什么要做某件事。 强度:激活的程度,即为了达到某一目标,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2体育动机产生的条件 (1)体育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性的 动机与需要的差别: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行动并非全部由需要产生。 (2)诱因:引起个体活动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即环境因素。  物质因素、精神因素
    • 47. 二、动机的种类(一)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动机的来源) 内部动机:源于主观内部原因的动机。动力更足,持续时间更长。 外部动机:源于客观外部原因的动机。 内外在动机的相对效果,同体育课题的复杂性有关。 外在动机既可强化内在动机,又可能削弱内在动机。这主要取决于教师使用外部奖励(强化)的控制与信息方面。因此,体育教学中就应注意:
    • 48. 1、强化内部动机 内在动机更能促进人们对体育目标的追求,其动力更足,持续作用时间更长。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机。 2、运用正确方法激发外部动机 (1)外部奖励的形式 (2)把握时机 (3)避免破坏内部动机
    • 49. (二)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从学生对体育活动过程本身,还是对体育活动的结果感兴趣来划分。 直接动机:以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过程本身的动机。内部心理根源 间接动机:以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结果本身的动机。外部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效果决定。 体育教学中的要求: 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间接动机的培养,又要重视直接动机的培养。运动中往往同时受两种动机的支配。
    • 50. (三)个体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个体性动机:发展个体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满足个人名誉、地位的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作为基础,与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需要相一致的动机。 体育教学中的要求: 个体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互矛盾,体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的个体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的关系。
    • 51. 三、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素(一)成就动机 个体在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任务时尽力去做,并力争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定向。 nAch:成就需要;Ms:追求成功的动机;Maf:逃避失败的动机;Ps:成功的可能性;Is:成功的激励价值;Mext:外部动机.
    • 52. 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1选择运动这样充满成功的情景,因为此情景中成功可见,可测量; 2胜不骄,败不馁,即使失败亦能奋起,且归因于个体主观,不责备环境; 3能高强度地从事活动,速度快,效果好; 4选择中等难度的活动任务,不选择过难或过易的任务; 5需要自己相对成功的反馈信息,目的是保持成绩,改正不足,向更高目标前进; 6被他人接受和表扬需求较低,更重视活动的成功。
    • 53. 体育教学中的要求: 鼓励学生确立以追求体育学习进步为主的动机,使他们尽可能避免以害怕失败或怕不及格为主的体育学习动机。 体育教学中的竞赛不应当过多地强调名次或等级,而应较多地要求学生与其自己以前的成绩相比较,或比较其达到某个预定目标的程度和所花的时间。
    • 54. (二)自我效能感1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以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2体育参与的效能感对体育参与的影响 (1)影响行为的选择 (2)影响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 (3)影响情绪反应 3体育参与自我效能感获得的途径 (1)直接经验 (2)间接经验 (3)书本知识或他人意见 (4)本人的身心状态
    • 55. (三)目标定向1含义 任务定向(学习定向、掌握定向):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个人成绩强调在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建立成绩标准。注重个人努力程度,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并刷新了自己的个人记录,就会产生成功感。 自我定向(成绩定向)学习的目标是体现与众不同的能力,在同他人比较的基础上建立成绩标准,即使自己的成绩与他人相同,但只要付出努力少一些,也会产生成功感。
    • 56. 不同目标定向在成就活动中的表现
    • 5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8. 高任务、低自我定向比低任务、高自我定向的动机更有利于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表现
    • 59. (四)成败归因1什么是归因    个体对多种多样的心理的行为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评价。即对已发生事物的结果的原因的解释。 2归因理论
    • 60. 韦纳归因模式分析成败归因向度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制不可控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它√√√
    • 61. 三、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设置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 1确定表现的目标而结果的目标 2确定挑战性的目标而非轻而易举的目标 3确定现实的目标而非非现实的目标 4确定具体的目标而非笼统的目标 5注意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6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结合 (二)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 2归属内驱力
    • 62. (三)积极反馈,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四)合理归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全面归因 2多从努力方面进行归因 (五)正确利用强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积极强化 2消极强化
    • 63. 第三节 体育兴趣一、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效果 (一)概念及形成 体育兴趣: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正性情绪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实践及教育下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其影响因素主要如下: 1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社会需要原则 2个人相适应的因素,教材、教法、体质:个人适应原则。 3个性人格发展的趋向:个性化原则。
    • 64. (二)体育兴趣的种类 1根据体育兴趣的倾向性划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根据体育兴趣的持续时间的长短分,可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3根据发展水平及深刻性分为有趣、乐趣、兴趣。 (三)体育兴趣的作用 1兴趣对一个人的未来活动起着准备作用 2兴趣对体育活动有推动的作用 3兴趣能够对一个人的创造活动有促进作用。
    • 65. 二、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一)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充分活动阶段(1-3)-->变化剧烈阶段(4) -->学习运动技术阶段(5-6)整体兴趣不稳定,对呆板单调的的活动易厌烦。 (二)初中生的体育兴趣 广泛、易变、有男女差异;大多未形成稳定专项兴趣 男:活动量大,表现灵活、敏捷、竞赛性强的活动。 女:姿势优美、韵律感强,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活动。对脏累的项目不喜欢。 (三)高中生的体育兴趣 稳定、不平衡、个体差异性大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掌握一至两项感兴趣的有利于自己课余时间能使用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高中,将更加重视选项式的体育教学。
    • 66. 三、体育兴趣的培养教师应通过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一)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动心、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成功 (三)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四)加强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教育,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 67. 第四节 体育态度一、体育态度的概念 1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 2体育态度的心理成分 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 情感成分:个人对态度对象在评价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意向成分:个体以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 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或情感与认识的相关程度。态度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情感成分的感染与熏陶。
    • 68. 二、体育态度的特点(一)体育态度是后天获得的 (二)体育态度指向一定的对象 (三)体育态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四)体育态度是一种内在结构 (五)体育价值是体育态度的基础
    • 69. 三、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一)体育态度的形成 1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期望与规范 2个体发展的状况 个人具有的体育知识与信息 体育参与的需要 身体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 70. (二)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 1不良体育态度的表现 (1)体育课的偏见 (2)体育的职能认识不够 (3)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认识不够 2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 (1)服从阶段 强制性阶段 (2)认同阶段 自愿接受阶段 (3)内化阶段 自觉参与阶段
    • 71. 体育活动对增进学生健康的作用 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对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改善情绪状态 #确立自我概念 #消除疲劳 #培养意志品质 #治疗心理疾病 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有助于人际交往 #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
    • 72. 1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内容 对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 是否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 学生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程度 体育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创造性工作能力 教学是否有新意,是否让人耳目一新。
    • 73. 2课堂教学的评价 “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 “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 教师在一堂课中表演得再充分、再出色也不能称之为好课。 “只达到体能和运动技能目标”的课不是好课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是好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是好课
    • 74. 第五节 体育习惯一、体育习惯的概念 --: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 作用:体育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把参与体育活动作为一种需要。 二、体育习惯的特点 (一)后天性 (二)稳固性 (三)指向性 (四)省力性
    • 75. 三、体育习惯的培养(一)从小培养 (二)技能指导 (三)坚持初中 (四)不断强化 (五)外部条件
    • 76. 作业:一、名词解释: 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 目标定向 诱因 归因 体育兴趣 二、简答题: 1.试述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素,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 2.体育态度的心理成分?如何转变学生不良的体育态度?
    • 77. 第四章 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能概述 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 运动技能的相互作用
    • 78. 第一节 运动技能概述一、运动技能及其特征 1技能:是人们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经验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 2动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3运动技能:动作技能的一种,在体育运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种种动作,经完善、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进行。
    • 79. 特征: 1是后天获得的 2运动技能在时空上具有不变性 3运动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 4熟练程度越高,运动越自动化、越完善。
    • 80.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1、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分为连续性运动技能和非连续性运动技能。 连续性运动技能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是一个接一个的连串动作,人对一连串的刺激作出反应,进行连续的校正调整。 非连续性运动技能的一个的开始和结束非常明显,且持续时间相对短暂。 2、根据运动时肌肉参与的不同,分为精细的运动技能和粗大的运动技能。 精细技能:以小肌肉群活动为主的运动技能。 粗大技能:主要是大肌肉群的活动
    • 81. 3根据动作技能进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分为和闭锁性运动技能和开放性运动技能。 闭锁性运动技能:以内部的本体感受器反馈信息调节运动,对外界提供信息依赖程度低。 开放性运动技能:运动是所依据的信息来源是迅速多变的环境因素及对手的情况。 教学中的不同要求: 分解法 完整法
    • 82.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系统分析 存在三个系统: 反映系统 控制系统 反馈系统 形成两个环路: 反映环路 控制环路
    • 83. 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认知结构派理论(一)动作的认知定向阶段 1调控系统: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外导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视觉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正确的视觉表象,并以此控制和调节动作的预备性练习。 2特点:学生完成这一阶段的练习时,各个动作是彼此孤立的,时常发生错误动作且这些错误动作还难以发现。 3教学中的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应多做正确的示范动作,示范时要注意突出动作的要点,示范的速度不能太快。
    • 84. (二)动作的联结阶段1调控系统:学生练习动作时不仅能发现和利用从视觉、听觉等外导系统来的信息,而且能够发现和利用从运动动觉、平衡觉等内导系统来的信息,对动作的控制和调整能力大大提高,大脑对动作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逐渐加强。 2特点:在这一阶段,动作技能虽然已相当协调、连贯、轻松自如,但容易出现多余动作,易变形、不灵活、甚至出现错误。 3教学的要求:教师应强调动作细节,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教学过程中应加大练习的难度,使学生在各种不利、干扰的条件下进行练习,提高灵活运用动作技能的条件。
    • 85. (三)动作的自动化阶段1调控系统:认知的作用逐渐减少,意识对动作技能的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运动技能由小脑来控制。 2特点:动作技能已成为一个有机的的联合体,并已稳定、巩固下来。动作优美、流畅,给人经美的享受。 3教学中的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把心理活动指向准确而协调地完成的自动化程度,力争能够有创造性地完成动作。
    • 86. 三、运动技能达到熟练阶段的特点1活动结构特征:一系列局部的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及多余动作减少或消失。 2动作的品质和速度:准确、协调、灵活性提高,动作速度加快。 3活动的调节、控制:视觉控制减弱而动觉控制增强,甚至只依靠动觉控制就可以顺利完成动作。
    • 87. 四、形成运动表象在技能学习的意义1什么是运动表象 视觉表象+动觉表象 2表象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形成正确的视觉表象是形成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 将视觉表象与相应的动觉表象结合起来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必要前提; 主要依靠动觉表象控制和调整动作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
    • 88. 3如何使学生感知动作产生视觉表象 (1)示范正确 (2)突出重点的示范 (3)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4)示范要有表情 4如何强化动觉形成运动表象 (1)降低练习动作的速度 (2)提示相应的肌肉运动感觉 (3)采用不同重量的器械进行练习 (4)分别完成个别动作 基本规律:基础、必要环节、重要标志。
    • 89. 第三节 影响技能形成的学习因素一、练习 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操作过程。 (一)练习过程的共同趋势 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体现在速度的加快和准确性的提高。练习的成绩可用练习曲线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与练习成绩关系的曲线。运动技能的改进民掌握一般经历五个阶段。 1初期努力阶段 2高原阶段 3后期努力阶段 4一时不振阶段 5生理极限阶段
    • 90. 练习曲线
    • 91. (二)有效练习的条件1建立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 练习与重复的区别 2正确选用练习方法 局部练习与整体练习 应根据运动技能及学生的特点,正确选用正确练习方法 3合理安排练习时间 集中练习与间时练习 4让练习者及时了解练习结果
    • 92. 二、反馈(一)什么是反馈 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传导到大脑神经中枢,获取有关动作的准确性、精确性或适合性的信息过程。 个体获得自己动作信息的过程。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通过反馈来促进的,反馈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必要环节之一。 具有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功能。
    • 93. (二)反馈的种类1内在的反馈和外在的反馈(按照信息的来源) 内在的反馈指由运动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外在的反馈(人为的反馈)是指外在所提供的信息。两种反馈对于运动技能都是很重要的。 2同时的反馈和延缓的反馈(按照提供信息的时间)。 同时的反馈指完成动作过程中提供的反馈;延缓的反馈指在动作完成之后间隔一定时间提供的。 3同时的反馈和延缓的反馈(按照提供信息的性质) 建设性的反馈指信息的提供是特殊的、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的反馈; 非建设性的反馈指信息的提供是重复的、非特殊的、对于运动技能的改进没有任何用处的反馈。
    • 94. (三)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即刻进行反馈 教师在学生练习动作过程中即刻进行的反馈,既包含同时的反馈,又包含有建设性反馈,教师所发出的指令信息应当简明扼要、果断准确、抓住关键,不要过于繁杂。 2阶段性进行反馈 进行第一阶段的教学之后,教师向学生提供信息反馈。包含延缓性的、建设性的反馈。具有信息量大、全面,分析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3学生对自我动作的反馈 属于内在反馈,是在教师同时采用内在的和外在的反馈相结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 95. 1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和动作概念使学生能用标准动作来对照自己所作完成的动作。 2提供正确动作的身体感觉信息,或利用辅助手段,使学生完整地形成正确的动作系统。 3课堂提问,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评定。
    • 96. 第三节 运动技能的迁移一、迁移概述 (一)迁移的概念 迁移是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技能的学习产生影响。 正迁移: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的发展。 负迁移(干扰):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会阻碍新技能的形成和掌握。 顺向迁移:先学习的运动技能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运动技能学习对先前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某种影响。
    • 97. 二、迁移的测量 前后测量法:顺向迁移实验
    • 98. 二、影响运动技能迁移和干扰的因素(一)基本条件 不同的运动技能具有共同的因素和不同的因素。如果两种运动技能在刺激物和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因素,对于人的能力与心理特点有共同的要求,可能相互迁移;形式基本相似,而在刺激与反应方面又有不相同的成分,对人的心理特点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则易发生干扰。
    • 99. (二)其他条件 1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多寡 2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3两种运动技能的学习时间和掌握的熟练程度 4定势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准备状态,对一种技能的习惯性思维方向,会影响运动技能的形成。
    • 100. 三、体育教学中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条件(一)加强对学生动作概念和动作原理的教学 (二)要为迁移而教 (三)要注意两种动作技能学习的时间间隔 (四)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