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花之歌
    • 2. 作者介绍: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十二岁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随母亲迁往美国波士顿,十五岁只身返国。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写下了《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反对愚昧和陈腐,热爱自由,崇尚正义。
    • 3. 1、读准字音,牢记字形 yǐ nǐ yùn fù guān miǎn ( ) ( ) ( )育 ( )郁 硕大无朋 ( ) ( ) qióng ( ) 坠落 苍( ) 摇曳 心( )神往 顾影自( )
    • 4. 2、 根据意思写词语 ⑴把自己比作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 ⑵柔美的样子,多用来写景物。( ) ⑶大得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极大。( ) ⑷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 ⑸盘旋舞动的样子。( )
    • 5. 苍穹 绿茵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酿成 琼浆 鸣啭 哲理 领悟 婆娑起舞 硕大无朋 仰望高空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 6. 纪伯伦的文字真是奇妙,它满足了个别心灵的不同需求,青年说:“这里有一切蕴涵在我心里的东西。”老年人说:“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宝藏。” ——《芝加哥邮报》
    • 7. 朗读一:教师范读,体味韵味 注意:每节的语气语调,感受文章音韵美 思考:作者笔下的“我”指什么?
    • 8. 朗读二: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每段中的“我”可否改为“花” ?
    • 9.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歌”――“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 而题目“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写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 10. 纪伯伦散文诗最大特色—— 把要写的事物用拟人手法隐藏起来,然后再进行比喻描画
    • 11. 阅读三:诵读美读,理解形象文章表现了花怎样的精神品质?
    • 12.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 13. “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 这一节总结全文, 以花自喻,表面写花,实为写人。 表达他坚持追求光明和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14.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歌》,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总结
    • 15. 当堂检测1.听写词语 2.“花之歌”中的“歌”的意思是( ),“花之歌”的意思是( )。 3.写出本文一句比喻句,并写出本体和喻体。
    • 1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 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 17. 作 业 课外阅读纪伯伦《雨之歌》《浪之歌》体会作品浓郁诗情于睿智哲思相交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