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一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二、教学设计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ィ?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六、作业1、用钢笔描红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本文档由香当网(https://www.xiangdang.net)用户上传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档的实际排版效果,会与网站的显示效果略有不同!!

    需要 10 香币 [ 分享文档获得香币 ]

    下载文档

    相关文档

    《望洞庭》教学设计三

    《望洞庭》教学设计三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4个月前   
    138    0

    《望洞庭》教学设计二

    《望洞庭》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

    4个月前   
    130    0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1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2年前   
    345    0

    《望洞庭》分析

    《望洞庭》分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

    3个月前   
    134    0

    《望洞庭》析疑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望洞庭》

    《望洞庭》析疑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

    4个月前   
    174    0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

    2年前   
    368    0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2)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2)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

    4个月前   
    169    0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1)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1)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4个月前   
    159    0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望洞庭》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望洞庭》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

    3年前   
    422    0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望洞庭》同步练习(II )卷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望洞庭》同步练习(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

    3年前   
    357    0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望洞庭》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望洞庭》同步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

    3年前   
    285    0

    语文三年级上册171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一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

    2年前   
    339    0

    《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实物、图片、拼音,读准确“黄、红、猫、桃、杏、苹”6个生字。 2、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的长短、大小、多少。掌握“多——少”“大——...

    6年前   
    1770    0

    《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教学设计《比一比》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能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提土旁”。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

    2年前   
    332    0

    活动一 设计制作请柬教学设计

    活动一 设计制作请柬 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中“设计制作请柬”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请柬,俗称请贴,是邀请客...

    4年前   
    1196    0

    《回顾•拓展 一》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读背并积累古诗句。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勤于动脑的习惯,...

    4年前   
    670    0

    《一只贝》教学设计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能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3、能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并能深入体会这只贝的可敬之处。

    2年前   
    287    0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个美丽的星球,它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

    4年前   
    2089    0

    1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2、方法与过程:引导抓...

    4年前   
    633    0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一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课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

    3个月前   
    119    0

    文档贡献者

    g***1

    贡献于2023-05-26

    下载需要 10 香币 [香币充值 ]
    亲,您也可以通过 分享原创文档 来获得香币奖励!
    下载文档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