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认真领会《纲要》精神实质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2010年12月
    •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总动员令。 ★温家宝: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2010年7月13日至14日,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序言
    • 3. 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 4. 一、纲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一)中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二)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纲要出台的过程 二、纲要主要内容 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 5. (一)中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一、《纲要》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 6.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育”。 学校类别毛入学率(%)1978年2007年小学9499.5初中2098高中<1066大学<123学前教育 44.6
    • 7.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至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 2009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434.3万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2657.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42.8万人,毛入学率均有提高,如普高毛入学率达到77%。
    • 8.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2009年全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分别为2179万人和965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4.1倍和4.7倍; 国家专项支持建设的107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7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成效明显。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区域间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或合作办学,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 9. 4、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1%、97.2%和89.3%,具有高学历教师比例在逐年增加。 中小学教职工聘任、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校长选拔任用等制度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高等学校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组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师德建设总体上不断加强。
    • 10. 5、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从1980年至今,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共通过了《教育法》等8部教育专门法律, 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数十项, 各地出台地方性教育法规数百项,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数百项教育部门规章,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 11. 6、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1978-2006年,出国留学人员106.7万人,回国27.5万人。 1996-2007年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3.47万人,回国比例达97.5%。 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与我国签订互认学历学位协议的国家地区达32个。 2009年来华国际学生总数超过20万人,境外孔子学院已达282所,中外合作办学有了较大的进展。
    • 12. 7、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分以下三个阶段展开的: 一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 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 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这一时期,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阐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
    • 13. (二)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4.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从整个国家看,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 二是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 三是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也不够协调。
    • 15. 2009年,我国2263所高等学校,西部12省区仅有 254所 2005年 高考本科录取率: 西部 22.57%,东部31.23 %; 研究生入学率: 西部 2.20%, 东部5.10% 复旦大学本地生源为63.1%, 浙江大学本地生源为67.5%, 中山大学本地生源为62.4%。 20世纪90年代,清华与北大录取学生中农村学生约占20% ,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国大学教育入学率差异:
    • 16.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平均是4%。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4%,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的目标值。2009年: 3 .59%。 国际教育现代化的水平: 4 .7%以上, 20世纪末世界平均水平: 4 .9%, 主要发达国家: 5.1%, 欠发达国家: 4.1%。 规划纲要要求:中国要在2012年实现4%的 重要目标。
    • 17. 2009年我国省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元) 小学 初中 普通高中 中职学校 普通高校 平均值 3358 4332 3758 4263 8542 最大值 14793 18224 16854 13123 29773 最小值 1949 2698 2193 2236 4217 倍 差 7.59 6.75 7.69 5.87 7.062007-2009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
    • 18.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
    • 19.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我国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只有3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是60%到80%。这表明我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水平仍然较为薄弱。
    • 20.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要制定和出台重要纲领性文件,为教育事业发展指引航向。(三)纲要出台的过程
    • 21.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1985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22.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蓝图。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 23.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4. 在2007年到2008年之际,温家宝总理多次讲话,要求教育要有计划、有预算,不能盲目进行。 2008年3月,全国两会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新一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
    • 25.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 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 组 长: 温家宝总理 副组长: 刘延东国务委员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 组长: 刘延东国务委员 成员: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 位等14个部门 办公室:设在教育部。 任务:承担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具体工作。成立领导机构:
    • 26. 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调研阶段: 从2008年8月29日到2009年2月,历时半年,问需于民,第一次面向社会征寻意见,进行专题调研、深度调研,主要任务是了解掌握情况,凝聚重点难点。 第二阶段——起草阶段: 从2009年3月到2010年2月,历时一年,起草文本,修改论证,主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重大部署,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形成文本初稿。
    • 27. 主要阶段第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从2010年2月28日到3月28日,历时一个月,文本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主要任务是深化认识,凝聚共识。 第四阶段——审议完善阶段: 从4月15日到6月21日,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审议。
    • 28. 从数字看制定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 工作小组组织成立了由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 14个部门 14个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全程参与。 40多轮修改 起草组先后召开各类会议近300次,对文本稿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前后正式进行了40多轮大的修改。
    • 29. 1800余次会议 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 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800余次。 3.5万余人次 直接参与调研、座谈、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和各方人士有3.5万余人次。 460多万条建议 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意见建议460多万条。 500多万字调研报告 教育规划纲要研制的调研阶段共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从数字看制定
    • 30. 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一)总体战略 (二)发展任务 (三)体制改革 (四)保障措施 (五)实施
    • 3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总体战略1 指导思想
    • 32. 2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 33. 3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1)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细化为5方面要求: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 34. 3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2)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具体讲:就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 3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7. (二)发展任务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3、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4、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 38. 5、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6、继续教育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7、民族教育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公共教育资源倾斜。 8、特殊教育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 39. (三)体制改革1、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 40. 4、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5、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6、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 41. (四)保障措施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2、保障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 42. 4、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5、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6、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 43. 三、 “规划纲要”十大亮点(十个第一次) 第一次明确确定“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 第一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 第一次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 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思想 ; 第一次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列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 第一次提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 第一次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列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 第一次明确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 第一次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 。
    • 44. 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介绍2010年1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确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和试点单位,各地各校申报的国家级试点项目即将全面启动实施。
    • 45.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1.总体目标 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 46.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2.战略部署 以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为重点,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系统设计,并提出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十大改革试点,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 47. (二)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 1.基本要求 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对各项改革都有一个前瞻性的通盘考虑和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和操作步骤。 二是突出重点,抓住那些长期困扰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社会充满期待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争取突破,不能全面铺开、平均用力。 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
    • 48. (二)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 1.基本思路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 一是重大标准、重要制度的改革,以及复杂、敏感、系统性强的改革,由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在做好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实施; 二是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由省级人民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在国家指导下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总结推广; 三是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自行组织改革试验。
    • 49. (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 一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是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是在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 50. (四)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根本标准。 2.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 搞好总体设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专项改革与综合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 3.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 充分考虑我国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把整体部署和尊重基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增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 51. (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 三大类: 专项改革试点 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 52. (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 专项改革包括10大试点任务: 基础教育3项: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高等教育3项: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其它4项: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 53. (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 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旨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
    • 54. (六)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确定方法自愿申报 专家评审 协商论证 综合平衡 统一部署
    • 55. 纲要的学习与贯彻1.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 2.深入理解,把握内涵,明确方向; 3.联系实际,深化改革,各尽其责。
    • 56.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艰辛成就伟业 奋斗创造辉煌 谢谢大家!
    • 57.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拉着总理的手说:总理啊,我最放心不下的是,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
    • 58.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在中国,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这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了。在美国,本科学生在头两年会尝试各种学科,然后再选择一个主科。
    • 59.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指出,如果要给当前中国大学“挑刺”的话,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课程设置中,讲座式为主,而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收获。第二点,中国高校让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了。学生在18岁的时候,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
    • 60. 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 61.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 62.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 63. (1)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 64. (2)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 65. (3)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 66. 3.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