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 读1
    • 2. 前 言 2011年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又提出新一轮改革,在新形势的迫切要求下,以培养增强运动习惯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为目的,博先进理念和众家之长,改变以往的课程结构,构建起能充分体现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基础课程体系。 2
    • 3. 什么是国家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3
    • 4.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他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他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与评价的建议,是管理与评价教学质量、编写教材实施教学的依据。 4
    • 5. 体育课程标准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三维健康观划分学习领域 以目标体系为主 以水平分段体育教学大纲 以学科教材为中心 以运动项目进行分类 以教学内容为主 以年级分段 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的区别5
    • 6. 有充分的弹性和选择性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强调自主学习方式 对个体差异性重视不够 弹性和选择性有限 强调教师的教法6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大纲
    • 7. ■ 2003年3月,教育部开始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组织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征集修改意见,涉及到38个国家首批实验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标准》组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一稿。 ■ 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又组织各学科的《标准》组对《标准》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二稿。 ■ 2005年,《标准》组继续利用多种新课程培训和研讨机会,向一线体育教师征询对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报刊杂志上有关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标准》进行修订,形成《标准》的第三稿。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 7
    • 8. ■ 2007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各学科《标准》的修订工作。《标准》广泛搜集了报刊杂志、网站等各类媒体上关于《标准》意见反馈的大量信息;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充分地讨论和分析之后,字斟句酌地对《标准》的内容和文字进行修改和补充。2008年5月,基本完成了《标准》修订的送审稿。之后,又反反复复修订了数次。 ■ 2009年12月底,《标准》组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2008年修订稿再次进行了文字上的润色和一些内容的修改。2010年8月底,《标准》组全体成员进行了集中讨论和认真修改,又一次对《标准》进行了修订。8
    • 9. ■ 2011年1月,教育部对广东、宁夏、陕西等26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基层教研员和教师广泛征询意见,《标准》修订组成员认真阅读和分析了所有修改意见和建议之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分别对修订稿进行了再一次的审读与修改。 ■ 2011年2月,教育部基础司领导和国家级课程专家们对所有学科《标准》的统一范式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召集各学科《标准》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再一次开会。在这一次会议中,领导和专家们给予体育学科的《标准》以很高的评价,并作为范本供各个学科作为参考。 ■ 2011年3月27-4月2日和6月上旬,教育部基础司邀请审议组专家两次对《标准》进行了审议,并与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一起,最终讨论和确定了《标准》。9
    • 10. 新课标修订的原则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2、坚持《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3、在认真分析各类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标准》 10
    •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11
    • 12. 并重点强调: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并且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实现.每节课的教学活动在注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同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所侧重。12
    • 13. 运动参与的目标: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身体健康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13
    • 14. 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1、基础性 九年义务教育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 强调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14
    • 15. 2、实践性 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的课程。关注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的爱好和专长; 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身性 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负荷适宜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综合性 课程强调充分发挥育人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教育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 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15
    • 16. 定位至少说明几层意思:(1)体育课程是一门以体育活动为主的实践性课程 (2)体育课程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加健康教育的综合性课程。而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4)“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健康教育课应分散在有关的课程中讲授,本课程只讲与体育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16
    • 17. 课程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作用: 1.增进身体健康;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17
    • 18. 1.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 2.构建了《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 3.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 4.注重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8
    • 19. 课程基本理念 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考虑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的特点。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19
    • 20. 体育课程目标:(1)增强体能,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4)提高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0
    • 21. 内容特征目标统领内容。 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与选择性。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21
    • 22. 新课标调整的主要内容 更加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统一课程名称和明晰课程性质,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2、从课程基本理念上,进一步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关注 学生的健康发展 3、调整课程设计思路,使之落脚于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健康成长 22
    • 23. 统一课程名称和明晰课程性质,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统一的是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从小学开始,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体育与其自身健康发展之间的关联和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同时,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 进一步明晰课程的性质,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并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 23
    • 24.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等; 其次,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等; 从课程基本理念上,进一步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 24
    • 25. 从课程基本理念上,进一步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三,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 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第四,在“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中,强调“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25
    • 26. 调整课程设计思路,使之落脚于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健康成长 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成“课程设计思路”。这一部分主要在文字的表述方面做了一些修订,使课程设计的落脚点放在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方面。 首先,修订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设置的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都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其次,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的设计思路中,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相应阶段的学习水平目标。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成更高学习水平的目标。26
    • 27. 第三,在“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性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的设计思路中, 特别强调“要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易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第四,在“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的设计思路中,强调各地区和学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尤为如 此。 第五,在“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中,强调要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27
    • 28. 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1、整合不同的学习方面,强调课程目标的完整性2、强调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有效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3.完善课程目标,强化课程目标的引领作用28
    • 29. 1.整合不同的学习方面,强调课程目标的完整性 首先,为了帮助一线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方面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其次,对于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先是用一段文字描述每个方面是什么,其次是描述重点采用什么方法达成这个方面的目标,并突出了小学与初中阶段学生应重点学习和发展的目标,然后设置每个方面的目标。 第三,为了防止出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将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的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的最后,特别加上一段文字描述,强调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并且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促进体育教师充分地理解与有效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达成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 29
    • 30. 30
    • 31. 2.强调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有效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保留实验稿主要思想和内容的基础上,强调要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方法也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整体发展。 根据教育部多次提出的减负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保留和增加了适合各水平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活动内容,删去对该水平学生来说难度过大的学习内容,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通过目标的达成获得成功体验, 提高其学习与参与运动的兴趣。 31
    • 32. 3.完善课程目标,强化课程目标的引领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删去了实验稿中的“课程总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两个标题,直接提出课程目标以及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并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等目标的描述。需要指出的是,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无论在课程目标层面,还是在水平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层面,都非常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促进目标达成”的思想,从而促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目标教学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来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 32
    • 33. 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1.进一步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精神,明确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的权利和责任. 2.为教师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 3.进一步挖掘学习评价的多元功能,指导教师有效开展体育学习评价. 4.明确教材编写的相关注意事项,保证学生学习资料的质量 5.进一步完善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有效地“教”与“学” 33
    • 34. 新课标与旧大纲的比较分析1. 指导思想不同 2. 目标体系不同 3. 学习领域不同 4. 学段不同 5. 内容标准不同 6. 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7. 评价方法不同34
    • 35. 1. 指导思想不同 新课标:明确规定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旧大纲:规定体育课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 35
    • 36. 2. 目标体系不同 新课标: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 (课程总目标 学习领域目标 水平目标) 旧大纲:只有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目标 (增强体质、发展体能、掌握“三基”等) 36
    • 37. 3. 学习领域不同 新课标:“两条主线”确定“五个领域” (两条主线:身体活动主线与健康主线) (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 旧大纲: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 (竞技运动教学体系) 37
    • 38. 4. 学段不同 新课标:按水平划分学段 (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各地、各校情况的差异性) 旧大纲:一般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 (表现出“一刀切”的特点) 38
    • 39. 5. 内容标准不同新课标:没有规定具体教学内容,只对完成课程目标 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一个大体范围和参考依据。 (选择余地大、弹性大) 旧大纲:规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 (选择余地小、弹性小) 39
    • 40. 6. 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新课标:没有规定学习内容的时数,教师可据学生达 成学习目标的状况灵活调整教学时数和进度。 旧大纲: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 40
    • 41. 7. 评价方法不同 新课标:评价内容多元、方式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旧大纲:评价内容单一、方式方法僵硬的评价体系 41
    • 42. 教学建议 1.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   (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 (3)目标难易适度。 2.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 (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     (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    (5)重视健康教育。42
    • 43. 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 (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4)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5)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关注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树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43
    • 44. 评价建议1.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课标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2.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 3.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其他人员评价 4.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1)帮助学生分析进步与不足,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2)帮助学生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增强自尊与自信; (3)正确处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与《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中考”的关系,避免“应试课”冲击正常教学。44
    • 45.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开发体育与健康的校本课程,形成各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特色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应当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常、有效地实施。 45
    • 46. (1)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班主任、活动课教师、校医、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其他课程教师、社会体育人才、社区医生和学生家长等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他们参与教学指导、教学评价、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督促学生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等。 46
    • 47. (2)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各地、各校应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规定配齐体育设施和器材。同时,还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其他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 1.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场地和设施资源。学校既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的各种场地、设施等开展体育活动,如墙面、树林、食堂、较宽阔的走廊、空地等,也要利用社区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资源辅助教学。 2.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可以一物多用,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小足球的球门等。 3.妥善保养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要通过优化管理,加强对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47
    • 48. (3)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要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文化性等原则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所开发与利用的内容一定要与身体练习相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则不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校和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运动项目时,还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对某些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与此同时,注意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等内容资源。 48
    • 49.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可以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改造场地与器材等手段,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2.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健美操、攀岩、街舞、软式排球、软式橄榄球和软式足球等新兴运动项目。在注意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造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把追求时尚的项目转变成健康向上、参与性强、安全有益的教学内容。 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 49
    • 50. (4)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附近的地形、地貌,根据当地气候和季节特点开展教学,例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适宜的水域进行游泳,利用郊野进行远足,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橇、滚雪球、打雪仗,利用山林开展定向运动和登山运动,利用沙地进行沙滩排球和足球等。教师还可利用季节特点进行教学活动,例如,春季组织春游活动,夏季开展游泳活动,秋季组织登山和越野跑,冬季开展滑冰和滑雪等。 50
    • 51. (5)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地获取体育与健康的有关信息,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健康知识和素养,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6) 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在充分、有效利用有限的体育与健康课时间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不断巩固与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成果。体育场地比较紧张的学校要注意合理安排体育与健康课时间,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使用效率。 51
    • 52. 《标准》研制和修订的过程是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全社会共同关心、课程专家积极引领、学科专家认真研究、一线教师踊跃参与的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几上几下、上下联动”,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过程。 在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上,没有哪一次经历的研制和修订过程有这次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哪一次课程改革像本次课程改革,参与的人之多、关注的面之广、讨论之踊跃、争论之激烈,前所未有。这是一种巨大进步,从而也体现出国家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与决心,相信在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新课程会走的更稳、更好。 结 束 语52
    • 53. 谢谢!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