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痛经
    • 2. [概述] 一.定义: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时间、部位、性质) 本病以青年妇女较为多见。
    • 3. 二.相关的西医疾病: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功能性痛经): 系指生殖器管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继发性痛经: 多继发于生殖器管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内异症,盆腔炎,肿瘤,宫口粘连狭窄。
    • 4. 二.相关的西医疾病: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近年认为与子宫内膜释放过多的PGF2α有关,此病患者内膜及经血中的PGF2α含量明显高于无痛经的妇女。 治疗: ①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如消炎痛25mg tid(于月经周期20~22天开始服用,经期第一天服用则效差)。 ②抑制排卵:口服避孕药。 临床发现无排卵月经无痛经,排卵性月经的孕激素能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
    • 5.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 不通则痛-邪气内伏 不荣而痛-精血素亏 经期前后冲任二脉 气血变化急骤 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痛经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 表现为痛证。
    • 6. [病因病机] 痛经之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未能引起冲任、胞宫气血淤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由于血海由满盈而溢泻,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便可发生痛经。 在月经周期中,冲任气血由渐充盛而满盈,由满盈而溢泻,由溢泻而渐少,又由少而渐充盛。经期处于由满盈而溢泻,冲任气血变化较大的生理状态,这一特殊的生理状态是痛经发病的内在条件。
    • 7. 痛经发病有虚有实。实者多发生在临行之际,因此时血海气实血盛,若因气郁或寒、热、湿邪干扰血海经血,以致血滞作痛,经水溢出则瘀滞随之而减,故经后疼痛常可自止。但湿热之邪所致的疼痛常因湿热缠绵而留连,故平时亦常有小腹或腰骶作痛,逢经期加重。 虚者多发生在经将净及始净之际,乃因患者血气本虚,肝肾亏损,行经之后血海更虚,胞脉失于濡养之故,待经净后,随着冲任气血渐复,胞脉得养,则疼痛渐除。无论虚实,如得到适当的调治,使病机逆转,病可向愈;若病因未除,素体状况未获改善,则下一次月经来潮疼痛又复发作。
    • 8. [病因病机] 痛经常见的分型有: 一.肾气亏损          二.气血虚弱 三.气滞血瘀  四.寒凝血瘀     五.湿热蕴结
    • 9. [病因病机] 先天肾气不足 一.肾气亏损  房劳多产           久病虚损 肾虚精血不足 冲任胞宫失于濡养   不荣而痛(虚证)
    • 10.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       二.气血虚弱  大病久病,耗伤气血  脾胃虚弱,化源不足 气虚血少 冲任胞宫失于濡养   不荣而痛(虚证)
    • 11. [病因病机] 素性抑郁 三.气滞血瘀  忿怒伤肝 经期产后,余血内留               气滞血瘀 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 (实证)
    • 12. [病因病机] 经产感寒 四.寒凝血瘀              过食寒凉    血为寒凝          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实证)
    • 13. [病因病机] 素有湿热内蕴 五.湿热蕴结  经产外感湿热    湿热蕴结 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 (实证)
    • 14. [病因病机] 一.肾气亏损        虚 冲任胞宫失于濡养   二.气血虚弱 不荣而痛 三.气滞血瘀  四.寒凝血瘀  实 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      五.湿热蕴结 不通则痛        痛经
    • 15.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病史: 经行腹痛史,注意有无精神过度紧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过食寒凉或不节房事等情况,妇科手术史。 (二)症状: 以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由腹痛而引及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痛为特征。
    • 16.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三)检查: 功能性痛经 1.妇检  盆腔内异症    子宫腺肌病      盆腔炎
    • 17. 1.妇检: (1)功能性痛经: 多无明显病变,部分患者可有子宫体极度 屈曲, 宫颈口狭窄;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多有痛性结节,子宫粘连、活动受限,或 伴有卵巢囊肿; (3)子宫腺肌症: 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局部有痛; (4)慢性盆腔炎者有盆腔炎的征象。
    • 18. 一.诊断: (三)检查: 2.其它检查: B超盆腔扫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有 帮助,必要时行腹腔镜检查。
    • 19. 二.鉴别诊断: (一)与异位妊娠的鉴别:   异位妊娠多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妊娠 试验阳性,妇科检查时,宫颈有抬举痛,腹 腔内出血较多时,子宫有漂浮感;B超盆腔 扫描常可见子宫腔以外,有孕囊或包块存在;后穹隆穿刺或腹腔穿刺阳性,内出血严重时,患者有休克,血色素下降。 痛经虽可出现剧烈的小腹痛,但无上述停经史和妊娠征象。
    • 20. 二.鉴别诊断: (二)与胎动不安的鉴别:    胎动不安也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妊娠 试验阳性。在少量阴道流血和轻微小腹痛的 同时,可伴有腰酸和小腹下坠感;妇科检查, 子宫体增大符合停经月份,变软;盆腔B超扫 描可见宫腔内有孕囊和胚芽,或见胎心搏动。 痛经无停经史和妊娠反应,妇检及盆腔B 超扫描也无妊娠征象。
    • 21.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 以及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 质及兼证、舌脉,并根据素体情况等辨 其寒、热、虚、实。
    • 22.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时间  经前、经期-实 痛在经后-虚 部位  两侧少腹-肝   痛连腰骶-肾   程度 剧痛-实证    隐痛-虚证                                      
    • 23.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绞痛、冷痛-实     得热痛减-实 性质 灼痛-热    得热痛增-热    痛甚于胀或刺痛-血瘀     胀甚于痛-气滞
    • 24. 二.治疗原则: 调理气血为主 治法分两步:    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      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 25. 三.分型论治 (一)肾气亏损型 证候 :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 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 面色晦黯; ◇舌淡,苔薄,脉沉细。
    • 26. 三.分型论治 (一)肾气亏损型 证候分析: 肾气本虚,精血不足,经期或经后, 精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小腹 隐隐作痛,喜按;肾虚冲任不固,血海满 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 27. 三.分型论治 (一)肾气亏损型 治法: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代表方:调肝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 山药15g(炒) 阿胶9g (白面炒) 当归9g (酒洗) 白芍9g (酒炒) 山萸肉9g (蒸熟) 甘草3g 巴戟3g (盐水浸)
    • 28. 三.分型论治 (一)肾气亏损型 代表方:调肝汤 本方原治妇人“少腹痛于经行之后”属肾虚 不能养肝,肝木克伐脾土之证。全方补肾益精,养血健脾以调达肝气而见功。 【加减】:  少腹两侧疼痛,痛引两胁-川楝子、元胡、橘核
    • 29. 三.分型论治 (二)气血虚弱型 证候 :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 量少,色淡质稀; ◇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 面色苍白; ◇舌淡,苔薄,脉细弱。
    • 30. 三.分型论治 (二)气血虚弱型 证候分析: 气血本虚,经血外溢,气血更虚, 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小腹隐隐作痛, 喜按;气血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 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 31. 三.分型论治 (二)气血虚弱型 治法:补气养血,和冲止痛 代表方: ①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 ②圣愈汤加香附、元胡 ③八珍汤加香附、元胡 ④十全大补汤
    • 32. 三.分型论治 (二)气血虚弱型 代表方: ①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 【来源】: 《金匮要略》 【组成】: 黄芪5g 饴糖30g 桂枝9g 芍药18g 生姜9g 大枣6枚 炙甘草6g
    • 33. 三.分型论治 (二)气血虚弱型 代表方: ②圣愈汤加香附、元胡 【出处】: 《医宗金鉴》 【组成】: 熟地20g 白芍15g 川芎8g 当归15g 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g) 黄芪18g
    • 34. 三.分型论治 (二)气血虚弱型 代表方: ③八珍汤加香附、元胡 【出处】: 《正体类要》 【组成】: 人参3g 白术(炒)10g 茯苓8g 炙甘草5g 川芎5g 当归(酒拌)10g 熟地黄(酒拌)15g 白芍8g
    • 35. 三.分型论治 (二)气血虚弱型 代表方: ④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去粗皮,不见火)8g 白术(焙)10g 茯苓(焙)8g 炙甘草5g 地黄(酒洗,蒸焙)15g 白芍8g 川当归(洗,去芦)10g 川芎5g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8g 黄芪(去芦)15g
    • 36. 三.分型论治 (三)气滞血瘀型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 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 块,块下痛减; ◇舌紫黯,或有瘀点, 脉弦或弦涩有力。
    • 37. 三.分型论治 (三)气滞血瘀型 证候分析: 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 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 滞,“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冲 任气滞血瘀,故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 血块排除后,胞宫气血运行稍畅,故块下腹 痛减轻。
    • 38. 三.分型论治 (三)气滞血瘀型 治法: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代表方: 膈下逐瘀汤(闭经·气滞血瘀型) 【来源】: 《医林改错》 【组成】: 灵脂6g(炒) 当归9g 川芎6g 桃仁9g (研泥) 丹皮6g 赤芍6g 乌药6g 玄胡索3g 甘草9g 香附4.5g 红花9g 枳壳4.5g
    • 39. 三.分型论治 (四)寒凝血瘀型 证候 :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 得热痛减,经量少,色黯有块; 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舌黯苔白,脉沉紧。
    • 40. 三.分型论治 (四)寒凝血瘀型 证候分析: 寒客冲任,血为寒凝,瘀滞冲任, 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 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 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故量少,色黯有块; 得热则寒凝暂通故腹痛减轻。
    • 41. 三.分型论治 (四)寒凝血瘀型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代表方: ①温经汤 ②少腹逐瘀汤
    • 42. 三.分型论治 (四)寒凝血瘀型 代表方: ①温经汤(月经后期·实热;闭经·寒凝血瘀)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当归15g 川芎15g 芍药15g 桂心15g 莪术15g 人参30g 甘草30g 牛膝30g 牡丹皮15g
    • 43. 三.分型论治 (四)寒凝血瘀型 ②少腹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 当归9g 川芎6g 官桂3g 赤芍6g 蒲黄9g 延胡索3g 干姜(炒)0.6g 没药(研)6g 小茴香(炒)7粒 五灵脂(炒)6g
    • 44. 三.分型论治 (五)湿热蕴结型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通连腰 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 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 有血块; ◇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 45. 三.分型论治 (五)湿热蕴结型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 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 故痛经发作。 湿热蕴结胞脉,胞脉系于肾,故 腰骶坠痛,或平时下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湿 热伤于冲任,迫血妄行,故经量多,经期长; 血为灼热,故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湿热 下注,伤于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黄 稠臭秽。
    • 46. 三.分型论治 (五)湿热蕴结型 治法: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 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苡仁 【来源】:《古今医鉴》 【组成】: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 黄连 香附 桃仁 红花 延胡索 牡丹皮 蓬莪术
    • 47. [临证备要]一.本病治疗以止痛为要务。止痛的方法在于“疏通气血”,所谓“通则不痛”,但要注意与以下几点结合: ①宜温。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欲其通也,必须温之。古前人治痛经之用桂,非必为寒而设。 ②止痛。凡活血化瘀药,皆有疏气血之效,但如能在此之中选取兼有止痛效能者,岂非更佳,亦为上上之法。如乳香、没药、元胡、五灵脂。 ③镇静。前人曾有“诸痛疡疮,诸属于心”之说,因此疼痛与心神关系极为密切,凡心情紧张、恐惧,对疼痛敏感者,其痛必剧,因此安定心神,药用镇静,亦为要着。如钩藤、紫贝齿、青龙齿、琥珀、元胡等重剂皆有此效,亦加入痛经方中。 (延胡索片临床用于镇静安眠)
    • 48. 二.止痛药的运用: 寒者:艾叶、小茴香、炮姜、肉桂、吴茱萸、乌药等温经止血药。 气郁:香附、川楝子、元胡、姜黄、木香、枳壳、槟榔-行气止痛药。 瘀:川芎、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元胡-活血止痛。 热:川楝子、丹皮、赤芍-清热止痛。
    • 49. 三.用药时间: ①一般经期或经期腹痛者—经前一周左右连续服药,以迎而夺之,经潮后2~3天停药(过痛经最痛时停药)。(实证) ②经后腹痛者,宜在见经第一天起服药,至经尽后3~5天停服。平时予丸剂缓调以接续药力。(虚证) 均连续治疗三个周期,庶能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