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7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 2. 呼吸道感染细菌 以呼吸道为侵入途径、引起呼吸道及其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一类细菌。 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等。
    • 3. 教学大纲掌握内容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致病机制;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及应用;特异性防治原则 熟悉内容 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测法 了解内容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及致病性
    • 4.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M. tuberculosis 俗称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 结核病的病原菌,肺结核常见 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 5. 流行病学          本菌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肺部感染最多见 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得到控制 艾滋病的流行及耐药菌株等原因,结核病卷土重来 我国疫情: 活动性肺结核病人500万人,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约13万人,位各类传染病之首
    • 6. 结核杆菌的发现 德国的细菌家罗伯特. 科赫(Robert Koch)1882年发现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3月24日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炭疽杆菌; 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伤寒杆菌; 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蒸汽杀菌法; 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结核病细菌;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霍乱弧菌;
    • 7.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 形态:细长略弯曲的杆菌 分枝状生长 无芽孢、鞭毛 可出现L型变异----抗酸阴性而G+颗粒 染色:胞壁含大量脂类 抗酸染色,染成红色,背景呈蓝色
    • 8. 分枝杆菌抗酸染色:结核杆菌不易着色,但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后着色,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又称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 过程: 石碳酸复红 ---- 3%盐酸酒精 ---- 美兰 加热5min 1min 1min
    • 9. acid-fast stain of mycobacteria 抗酸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红色)
    • 10. 结核杆菌电镜图
    • 11. 2、培养特性专性需氧 培养: 营养要求高,罗氏培养基(馋) 温度:37℃,pH:6.5~7.2 生长:慢,繁殖一代需14~18h, 3~4周后,可见粟米大菌落(懒) 菌落:乳白色或黄色,干而粗糙,不透明, 呈菜花状 (怪) 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粗糙菌膜)
    • 12. 结核分枝杆菌菌 落菌 膜
    • 13. 3、抵抗力三抗 抗干燥(尘埃8-10d、干燥痰6-8月) 抗酸碱(处理标本,4%NaOH / 6%H2SO4) 抗碱性染料(培养基内加入,抑制杂菌) 三敏感 紫外线敏感 75%酒精敏感(细胞壁中含有脂质) 湿热敏感(煮沸)
    • 14. 4、变异性可发生变异: 如:形态变异----L型变异,致病 耐药性变异(异烟肼)----染色体突变 目前多重耐药(MDR)流行——全球问题 毒力变异—BCG 卡介苗(BCG): 1908年,Calmette and Guerin 将牛型结核杆菌经13年传230代,获得的减毒株,用于预防接种。
    • 15. 二、致病性致病物质: 不产生内毒素、外毒素 无菌毛及侵袭酶 其致病性下列因素有关: 菌体的脂质成分 代谢产物的毒性 细菌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所致炎症 免疫病理损伤(IV超敏反应)有关
    • 16. 致病物质:菌体成分脂质1. 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引起慢性肉芽肿2. 磷脂:刺激淋巴细胞增生,抑制蛋白酶的分解 (结核结节) (干酪样坏死) 3. 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结合----胞内寄生 4. 蜡质D:引起迟发型过敏反应 蛋白质结核菌素,引起迟发型过敏反应, 致组织坏死,全身中毒多糖趋化炎性细胞
    • 17. 2. 致病机制低毒力TB:Mφ吞噬、杀灭 强毒力TB: Mφ吞噬、TB在Mφ内增殖 炎症C浸润、C坏死 早期炎症,TB易播散 局部:单个核C浸润(T、 Mφ ) 肉芽肿、结核结节 干酪样坏死172~4W(CMI、Ⅳ型)
    • 18. 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并可见郎格汉斯巨细胞,再向外为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结节周围还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 19. 3. 所致疾病: 传染源:开放性结核病人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黏膜
    • 20. 所致疾病 引起多种脏器组织的结核病,肺结核为最多见 肺感染 原发感染: 外源性感染 儿童多见,无免疫力,炎症反应较轻,易扩散 原发后感染:外或内源性感染 成人多见,有免疫力,局部反应剧烈,易局限 肺外感染
    • 21. 原发感染 结核杆菌 ↓吸入 肺泡, 巨噬细胞吞噬 ↓脂质抗吞噬 繁殖后破坏巨噬细胞 ↓释放 炎症原发灶 经淋巴管扩散 ↓肺门淋巴结肿大 原发综合征 ↓ 钙化、纤维化 但:病灶内仍有细菌潜伏 1.内源性感染的来源 2.维持机体免疫力 极少部分-----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脑
    • 22. 原发后感染 : 多见于成人 内源性—— 原发病灶内 外源性—— 重新感染(少) 病灶多局限、不扩散 形成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纤维化等 转归: 钙化、纤维化-----痊愈 液化----形成空洞 ----开放性结核(传染性强)
    • 2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4. 肺外结核----继发感染: 免疫力低下者 随血液循环而播散,肾 、骨/关节、肠、 生殖器、脑(结核性脑膜炎)、腹腔(结核性 腹膜炎)等 少数播散至全身
    • 25. Boy suffering from Pulmonary tuberculosis
    • 26. 粟粒性肺结核
    • 27. 骨结核
    • 28. 皮肤结核
    • 29. 结核杆菌感染分布图
    • 30. 带菌免疫/传染免疫(infection immunity) 指结核杆菌(或BCG)在体内存在时,机体对细菌再次入侵有免疫力,而当细菌从体内消失后机体的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结核菌感染依赖细胞免疫 (致敏Th和Mφ)三、免疫性
    • 31. 细胞免疫和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并存 其强弱决定了感染的结局和预后 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与蜡质D共同刺激T细胞,形成DTH 致敏T细胞再次遇到结核杆菌时,释放淋巴因子,引起强烈的DTH,发生干酷样坏死、液化形成空洞。 免疫性和超敏反应
    • 32. 四、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根据感染部位 (痰、脑脊液、尿、粪便) 2、涂片染色镜检:抗酸染色 3、免疫学诊断: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IFN- γ释放试验等 4、分离培养:罗氏培养基上接种培养3~4周 5、细菌基因诊断:PCR 6. 动物试验
    • 33.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tuberculin skin test, TST)定义: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试,以检测受试者对结核杆菌是否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 原理: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共存 意义:检测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性 结核菌素:旧结核菌素(OT)、 纯蛋白衍生物(PPD) 方法:前臂皮内注射OT或PPD,48-72h观察。注意局部有无硬结,不能单独以红晕为标准。
    • 34. TB skin test. 前臂皮内注射PPD .
    • 35. 结核菌素试验结果阳性:5~15mm-----出现超敏反应,机体曾感染过 结核,或接种BCG成功,有特异性免疫力 强阳性:>15mm-----可能有活动性结核,应进一步 检查 阴性:<5mm-----无结核杆菌感染或未接种过BCG。 但应考虑: 原发感染的早期(T细胞尚未被致敏); 严重结核病患者; 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 36. 48-72 小时后,结核菌素试验红肿硬结直径>10 mm
    • 37. 结核菌素试验 结果?
    • 38. 应用: ①诊断婴幼儿的结核病; ②测定接种卡介苗后免疫效果; ③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④测定的细胞免疫功能。结核菌素试验
    • 39. 五、防治原则1、预防: 接种卡介苗 接种对象: 新生儿及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儿童 接种后可以维持约6-10年 2、治疗:合理营养、注意休息;早发现,早治疗 早期、联合、规则、适量、全程 药物: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 (联合用药,减少耐药菌株)
    • 40. 第二节 白喉棒状杆菌 (diphtheria bacillus)
    • 41. 白喉棒状杆菌人类白喉的病原体 白喉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咽喉形 成灰白色假膜假 膜
    • 42.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 形态: 细长微弯,末端膨大呈棒状 排列不规则,呈V/L 染色 革兰染色阳性 Albert染色:菌体绿色 异染颗粒蓝黑色-有鉴别意义棒状杆菌
    • 43. 白喉杆菌 Albert染色(X 1000)革兰染色白喉杆菌 革兰染色(X 1000)
    • 44. 异染颗粒 成分: 核糖核酸 + 多磷酸盐 作用: 储存养料、鉴定
    • 45.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 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 血平板/吕氏血清 黑色菌落 白色光滑突起菌落
    • 46. 3、抵抗力抵抗力较强 抗干燥和寒冷 湿热、消毒剂敏感 药物 青霉素、红霉素敏感
    • 47. 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 (1)白喉毒素(最主要): 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 溶原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 48. (1)白喉毒素: 成份:一种毒性强、具有高度抗原性的蛋白质 组成: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 A---毒性区,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细胞死亡 B---无毒性,吸附细胞膜受体,协助A链入胞。 作用靶c:心肌和神经细胞 (2)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 (3)K抗原:粘附,抗吞噬AB细胞膜
    • 49. 2.所致疾病 白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或污染物品,儿童最易感 临床表现 细菌----上呼吸道粘膜,生长繁殖,产生毒素 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症状: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 假膜脱落---窒息 (早期死亡原因)
    • 50. 2.所致疾病 白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 细菌-----上呼吸道粘膜,生长繁殖,产生毒素 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症状: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 假膜——窒息 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毒血症) 外周N---N炎: 膈肌麻痹--呼吸困难 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软颌麻痹--吞咽困难 心肌---心肌炎 (死亡主要原因)
    • 51. 咽部白喉咽部白色伪膜
    • 52. 三、免疫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体液免疫:白喉抗毒素阻止B亚单位与易感细胞结合 机体还可通过其它方式获得免疫力: 六个月以下婴儿------母亲 成人--------------隐性感染、疫苗
    • 53. 四、微生物学检查标本:棉签采取假膜边缘分泌物 直接涂片: 菌体颜色、菌体排列、异染颗粒 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 吕氏血培养基-------白色菌落 亚碲酸钾血培养基-------黑色菌落 毒力鉴定 体内法:动物实验 体外法:双向扩散(Elek平板法)
    • 54. 五、防治原则1、预防: 人工自动免疫 类毒素(白百破三联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对易感儿童注射抗毒素紧急预防,同时用类毒素延长免疫力 2、治疗 抗毒素:要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注意皮试)。 抗生素:青霉素或红霉素,预防继发感染
    • 55. 小 结结核分枝杆菌和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染色、培养特点、抵抗力、变异等) 结核分枝杆菌和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判断 结核分枝杆菌和白喉棒状杆菌的防治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