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一、贸易发展与要素流动 二、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贸易与经济一体化
    • 2.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供了动力 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要素流动创造了条件 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促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 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成本的差异是产生要素流动的一个客观原因
    • 3.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从静态的局部的分析出发,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看,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 4. 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
    • 5. 国际直接投资流量
    • 6.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1999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为8650亿美元,其中流向发达国家的为6360亿美元(1998年为4810亿美元),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为2080亿美元(1998年为1970亿美元) 1999年,最大的对外投资国是英国(1990亿美元)和美国(1510亿美元);最大外资接收国为美国(2760亿美元)。 2000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为1·3万亿美元,其中4/5的FDI进入了发达国家。
    • 7.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2001年的海外直接投资仅为7810亿美元,比上一年的1·3万亿美元减少40%,是1991年以来首次下降。 2002年FDI仅为6510亿美元,下降21%。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跨国界的企业并购数量减少是主要原因。(国际商报2003年1月30日;10月18日)
    • 8.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共有跨国公司6.5万家,拥有子公司87万家,投资存量达7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子公司创造附加值3.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的10%。2002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高达18万亿美元,是同期世界出口额的2.25倍。国外聘用员工5300万人。
    • 9. 跨国并购成为直接投资的主体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1987年跨国并购的价值仅为1000亿美元,1999年达到7200亿美元,2000年外国直接投资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金额约为1100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3。在过去的十年中,国际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通过跨国并购而不是通过新建企业投资实现的。发达国家占世界并购额的90%。跨国公司占并购总额的90%。
    • 10. 目前,世界上跨国投资的80%是以并购方式实现的,而在我国吸收外资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只占5%。为此,国家商务部等4部委联合颁布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并已于2003年4月12日正式实施。从此,我国吸收外资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
    • 11. 国际资本流动性进一步加强 国际资本流动总规模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特别是从实质经济部门分离出来的国际游资,投机性强,流动性快。
    • 12. 据有关国际金融机构的估计,80年代中期,全世界流动资本大约1万亿美元。1999年世界流动资本已有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3万亿美元的40%。对冲基金机构投资者及其进行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国际资本流动性的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为资金借贷提供了方便,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断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 13. 各国投资政策自由化深入发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初的数据显示,旨在促进和保护外国投资的双边协定的数量在90年代激增5倍,达到1857个,参与的国家达到173个,而在80年代末,双边投资协定的数量仅为385个。1991~1997年各国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750次调整,其中95%以上是放松对外资管制的。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生效,标志着多边性的国际投资框架得以建立。
    • 14. 自1982年中国与瑞典签订第一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来,截至2001年5月1日,中国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其中78个已经生效。与中国签署协定的国家包括德法等大多数欧洲国家,日韩等多数亚洲国家,南非等非洲国家,以及阿根廷等拉美国家。
    • 15.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 最新概况截至2003年6月底,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43073个,合同外资金额8790·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4782·21亿美元。
    • 16. 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其他因素,国际产业和资本迅速向中国转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种转移适应了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也是我们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正确战略的结果
    • 17. 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的特点 新一轮国际资本与产业转移与形成新的世界工厂相联系 新一轮资本与产业转移与新经济中的高科技产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相联系 新一轮资本与产业转移与新的城市中心的形成相联系
    • 18. 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促进了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国际资本流动带来了新的贸易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推动了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 19. 贸易与经济一体化
    • 20.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经济一体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是指在组成贸易集团的成员国间逐步取消所有歧视性贸易障碍和其他非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的无阻碍流动,并为此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 21.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特惠贸易协定。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障碍比非成员国要低,少数有选择的商品也可能撤除所有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这是经济一体化最松散的形式
    • 22.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相互取消一切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障碍,实行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但各国仍保留独立的对集团外国家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为防止集团外国家的商品通过贸易壁垒较低的成员国进入自由贸易区,通常在成员国之间的边境上仍保留海关
    • 23.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除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外,还统一了对集团外国家的贸易政策,对集团外国家实行共同的、统一对外的关税壁垒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这时,成员国之间不再设有海关等机构。
    • 24.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共同市场。在共同市场内部,不仅实行关税同盟的各项政策,即实行成员国内部的自由贸易和统一对外关税政策,还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 25.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经济联盟。结成经济联盟的各成员国除了实行商品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外,还包括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如社会福利政策)的协调一致。
    • 26.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完全经济一体化。完全经济一体化比经济联盟更进一步。它除了要求成员国完全消除商品、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人为障碍外,还要求在对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完全一致,并建立起共同体一级的中央机构和执行机构对所有事务进行控制。完全的经济一体化,事实上几乎等同于一个扩大的国家。这种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迄今尚未出现。
    • 27.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完全经济一体化。完全经济一体化比经济联盟更进一步。它除了要求成员国完全消除商品、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人为障碍外,还要求在对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完全一致,并建立起共同体一级的中央机构和执行机构对所有事务进行控制。完全的经济一体化,事实上几乎等同于一个扩大的国家。这种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迄今尚未出现。
    • 28. 一体化的几种形式,是理论上的抽象。实践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兼具几种一体化的特点 实践中不存在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过渡的必然性。
    • 29. 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静态效应。指假定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经济一体化对集团内国家贸易、经济发展及物质福利的影响 动态效应。指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贸易及经济增长的间接推动作用。
    • 30.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贸易创造:当关税同盟中某成员国的一些产品被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品所替代时,便发生了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如果一国因参加关税同盟,使得原先的贸易关系由区外转向区内,甚至由原来从外部世界进口价格低廉的商品,变为向同盟内成员国购买高价商品,便发生了贸易转移。 无论是贸易转移还是贸易创造,对一体化集团成员都有利。但对成员外国家影响不同。
    • 31. 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组建共同市场之类的一体化经济集团,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形成共同市场以后,使各成员国厂商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从而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并刺激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一体化经济集团内各企业为了应付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必然千方百计增加投资,以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会吸引集团外国家在一体化区域经济内的投资
    • 32.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APEC
    • 33. 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经济交往 减少关税壁垒,为世界经济发展作贡献
    • 34. APEC合作方式与原则合作方式: 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 原则: 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
    • 35. 亚太经合组织内次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活跃
    • 36. 东盟已经初步建立了自由贸易区 10+3模式 三种10+1模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谈判的正式启动
    • 37.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2年11月4日签署。它是未来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的GDP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 根据协议,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谈判在2003年启动,2004年6月结束,2005年1月正式启动双方的关税减让计划,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 38. 专家分析,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美元,增幅为55·1%,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幅为48%。这只是静态模型测算的数字。
    • 3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其目标不仅仅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而且包括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湄公河开发等广泛领域的合作。这对于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增强亚洲国家在国际经贸中的地位,都有重要意义。
    • 40.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向一、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和国界将受到冲击 二、形成三大经济圈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出现南北合作型经济一体化 四、资本流动成为经济一体化更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五、世界贸易将在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双轨制下运行 六、各国的经贸政策将自主决策型向区域或国际决策 型转变 七、运作机制:制度性整合和功能性整合相结合 八、排他性降低,开放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