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SO9001:2015标准理解与实施
    • 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 5.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组织的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5.2方针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3变更的策划 支持 7.1资源 7.2能力 7.3意识 7.4沟通 7.5形成文件化的信息
    • 6.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运行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8.2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8.3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8.4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5生产和服务提供 8.6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8.7不符合输出的控制绩效评价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内部审核 9.3管理评审 10 改进 10.1总则 10.2不合格与纠正措施 10.3持续改进
    • 7. 1. 范 围71 范围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对体系的改进过程进,以及确保符合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本标准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组织,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组织。 注1: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或“服务”仅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 注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法定要求。未变化
    • 8.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适用。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 9. 9 3 术语和定义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 9000:2015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 10. 理 解 要 点质量、质量管理体系 组织的环境、利益相关方、支持等5个概念七项质量管理原则13大类138个术语.基础概念质量管理原则术语和定义ISO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与术语》
    • 11. 相关方 3.2.3 可影响决策或活动,或被决策或活动所影响,或他自己感觉到被决策或活动所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理解要点: 1.相对于组织而言是有相互影响(有益或有害关系)的一方。影响可以是: ---影响决策或活动 ---被决策或活动所影响 ---他自己感觉到被决策或活动所影响 2.典型的相关方:顾客、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银行、监管者、竞争对手、反压力集团的社会。 几个重要术语
    • 12. 3.7.6产品:组织和顾客之间未发生任何交易情况下,组织生产的输出。 理解要点: 1.与服务的区别是"是否与顾客接触"(未发生任何交易)。 2.产品的主要特征是有形的。硬件和流程性材料称为货物或物品,前者具有计数特性,后者具有计量特性。 3.广义产品包括最终产品、半成品或采购产品。 4.QMS关注是“预期的产品(输出)”,非预期的产品是其他管理体系关注的对象。 5.当产品交付给顾客时,通常包含服务因素,往往伴随服务存在。
    • 13. 3.7.7服务:至少有一项活动必须在组织和顾客之间进行的输出。 理解要点: 1.服务也是输出的一种形式。与产品的区别是"至少有一项活动必须在组织和顾客之间进行"。 2.服务的主要特征是无形的。 3.服务包含与顾客接触面的活动,以确定顾客的要求。除了提供服务外,可能还包括建立持续的关系。 4.服务提供可能涉及:顾客提供有形产品(维修汽车)、顾客提供无形产品(为准备纳税申报所需的损益表)、无形产品的交付(知识传授方面信息提供)、为顾客创造氛围(边关和饭店)。 5.通常服务由顾客体验。
    • 14. 4 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所处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4.2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 15. 4. 组织所处的环境4.1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和战略方向有关的并影响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需要考虑的正面和负面的要素和条件; --注2:考虑际的、国内的、地区或当地的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利于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 --注3:考虑组织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组织绩效等相关因素,有利于理解组织的内部环境。 重大变化
    • 16. 理 解 要 点组织的环境:对组织建立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影响的内部和外部结果的组合。 理解:组织环境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确定影响组织目的、目标和可持续的各种因素。 QMS的预期结果—— 顾客满意 合格一致的产品和服务 评价QMS与环境适宜性-9.3.2 ISO9001:2008标准 0.1 总则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一个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a) 组织的环境、该环境的变化以及与该环境有关的风险 b) 组织不断变化的需求; c) 组织的具体目标; d) 组织所提供的产品; e) 组织所采用的过程; f) 组织的规模和组织结构。
    • 17. 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分类:观大势才能识大局,识大局才能谋大事理解要点—环境分析工具
    • 18. 宏观环境分析主要方面主要因素政策与法律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反不当竞争、税收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等经济GDP增长、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能源供给与费用等社会与文化公民的环保意识、消费文化、就业观念、收入水平,人口的地理、年龄及文化分布等技术高新技术、工艺技术和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等PEST(Political Economic Sociocultural Technological)分析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
    • 19.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详解供应商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 新进入者的威胁(Threat of New Entrants) 替代品的威胁 (Substitutes)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Rivalry)
    • 20. 22/03/2014内、外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潜在内部优势(Strength) 成本优势? 产品创新能力? 具有规模经济性? 适当的财务资源? 久经考验的管理人员?潜在内部劣势(Weakness) 设备老化? 产品线范围太窄? 研究开发工作落后? 缺少关键的技能或实力? 营销水平低于一般企业? 潜在外部机会(Opportunity) 市场增长迅速? 可以增加互补产品? 能争取到新的用户群? 进入新的市场或市场面? 多角化进入相关产品领域? 在同行竞争企业中业绩优良? 有能力进入更好的战略集团?潜在外部威胁(Threats) 竞争压力增加? 不利的政府政策? 行业有新的竞争者进入? 替代品销售额正在上升? 用户讨价还价能力加强? 用户需要与爱好有所改变? 易受衰退与商业循环影响? SWOT分析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 21. SWOT战略矩阵分析 优势(S) 劣势(W) 机会(O)SO战略 发挥优势 利用机会WO战略 克服劣势 利用机会 威胁(T)ST战略 发挥优势 避免威胁WT战略 克服劣势 避免威胁
    • 22. 某货代物流公司SWOT矩阵SWOT分析优势分析 1.货运代理模式成熟,团队运作能力突出 2.进出口海运、铁运优势 3.高质量服务优势 4.品牌优势劣势分析 1.综合型人才匮乏 2.私营企业管理模式 3.对大客户过于依赖 4.扩展资金不足 5.信息化建设落后机会分析 1.国家出台引导货运代理相关优惠政策 2.公司位置发展战略机会 3.区域经济飞速发展造就需求空间SO战略 巩固市场占有率 提供更具专业化的服务 调整公司现有部分业务结构WO战略 改变单纯的绩效激励机制,加入综合的激励机制 利用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建设来改变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拓展企业市场空间威胁分析 1.外地竞争对手进入本地市场挑战 2.与国外货运公司相比存在差距挑战ST战略 加大技术投入 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建设 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WT战略 加大技术壁垒,避免同业竞争的加剧 谋求从传统的货运代理向现代的第三方物流转型
    • 23. 4. 组织所处的环境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由于利益相关方对组织持续提供满足客户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具有影响或潜在影响,组织应确定: 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这些相关方的要求。 组织应监视和评审与这些利益相关方及其要求有关的信息。 新增 内容
    • 24. 理解要点什么是组织QMS利益相关方 为什么要识别利益相关方及其需求 组织的利益相关方有哪些? 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是什么 如何监视和评审利益相关方及其要求的信息 ISO9001:2015聚焦于那些影响组织始终如一地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方。
    • 25. 公司为谁而存在?社会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股东员工五大利益相关方?五大利益相关方 和谐共赢QMS中,顾客是首要的相关方
    • 26. 4. 组织所处的环境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立其范围。 在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见4.1; 相关方的要求,见4.2; 组织的产品和服务。 有变化
    • 27. 质量管理体系边界质量管理体系 (4)领导作用 (5)支持和 运行 (7、8)策划 (6)绩效评价 (9)改进 (10)质量管理体系 结果顾客满意产品和服务顾客要求相关方需求 及期望 (4)组织及其 环境 (4)策划实施检查行动QMS边界
    • 28. 4. 组织所处的环境 4.4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4.4.1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组织内的应用,组织应: 确定这些过程所要求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确定和采用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方法(包括监视、测量和相关的绩效参数); 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资源并确保可获得所需资源; 较大变化
    • 29. 4. 组织所处的环境 对这些过程分配职责和权限; 应对按照6.1条款的要求所确定的风险和机会; 评价这些过程并实施需要作出的改变,以确保这些过程实现预期结果; 改进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 4.4.2 必要时,组织应 a) 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支持过程运行; b) 保留确认其过程已按策划进行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标准不再对文件的类别、数量等明确具体要求。通常称之为文件通常称之为记录
    • 30. 综合物流服务
    • 3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2. 5、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与承诺 —5.1.1总则 —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 方针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权限
    • 33. 5、领导作用5.1 领导作用与承诺 5.1.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方式证实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与承诺: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 确保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与组织所处的环境和战略方向相一致; 确保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促进使用过程方法和基于风险思维的思维; 重大变化
    • 34. 5、领导作用确保可获得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 就有效的质量管理和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促使、指导和支持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推动改进; 支持其他管理者履行相关领域职责。 注:本标准提到的“业务(business)”可以广义的解释为:指对与组织存在目的非常重要的活动,无论组织是公营的或私营的、营利或者非营利。
    • 35. 5、领导作用5.1.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通过以下活动证实其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顾客和适用的法规要求得到确定、理解和持续满足; 确定并应对可能对产品和服务符合性,以及增强顾客满意度所需能力产生影响的风险和机会; 始终致力于增强顾客满意。。 更加具体明确了最高管理者在实现质量管理原则之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方面的作用和职责。 基于风险的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关注相关证实性活动P73微小变化
    • 36. 5、领导作用5.2 方针 5.2.1 制定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方针,方针应: a)与组织的宗旨和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并支持其战略方向; b)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框架; c)包括满足适用要求的承诺; d)包括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 5.2.2 沟通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应: a)可获取并保持文件化信息; b)在组织内得到沟通、理解和应用; c)适当时,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微小变化
    • 37. 理解要点变化部分 5.2.1 A) 适应组织的宗旨和环境并支持其战略方向; 5.2.2 B)在组织内得到沟通、理解和应用; C)适宜时,可向有关相关方提供。 理解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体系、战略、组织背景环境的关系组织环境质量体系战略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 38. 5、领导作用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为组织内的相关岗位规定职责和权限,并在组织内沟通和获得理解。 最高管理者应分配职责和权限,以: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确保过程获得预期的输出;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改进(见10.1)机会; 确保在组织内推进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确保在策划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保持其完整性。 不再强调任命管理者代表的具体要求,通常这是 “管理者代表”的职责; 强调最高管理者应关注体系绩效、改进机会,以实现组织的战略。 新要求
    • 39. 理解要点主要变化 1.不再要求设立管理者代表岗位,并保留其职责在本条款中; 2.新增"确保过程获得预期的输出",以及“确保在策划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保持其完整性”,从职责和权限分派角度提出上述保障要求; 岗位、职责和权限:通常可以由组织机构图、质量职能矩阵图、职位说明书等文件加以明确
    • 40. 6、策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会的措施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3 变更的策划
    • 41. 6 策划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 当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4.1提及的问题和4.2提到的要求,并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 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实现预期结果; b) 增强有利的影响; b)避免或减少不利的影响; c)实现改进。 重大变化
    • 42. 6 策划6.1.2 组织应策划: a)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b)如何: 1)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整合并实施这些措施(见4.4); 2)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所采取的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应与对产品和服务符合性的潜在影响相适应。 注1:应对风险包括规避风险、为寻求机遇而承担风险、消除风险源、改变可能性和后果、分担风险、或通过明智决策延缓风险。 注2:机遇可导致采用新实践、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赢得新客户,建立合作关系,采用新技术以及能够解决组织或其顾客需求的其他有利可能性。
    • 43. 理解要点质量管理体系策划4.1组织所处环境问题4.2利益相关方及要求期望的输出不期望的输出体系风险过程风险产品风险输入输出
    • 44. 理解要点风险、机会、威胁
    • 45. 理解要点风险(3.7.9):不确定性的影响。 机遇是对组织有利的时机、境遇、条件和环境。 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思路;6.1.1、6.1.2 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的目的 A)--C) 本标准不要求组织必须要使用正式的风险管理框架来识别机遇和风险,组织可结合行业的特点与产品和服务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识别风险和机遇。 关注相关实施的证实性信息,如识别和评价规定、识别和评价结果、对应措施及其在相关过程中体现、评估措施有效性。
    • 46. 理解要点1、控制风险,创造价值2、融入组织管理过程3、支持决策过程4、应用系统的、结构化的方法5、以信息为基础6、环境依赖7、广泛参与、充分沟通8、持续改进风 险 管 理 原 则依据GB/T24353-2009/ISO31000:2009《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
    • 47. 理解要点风险管理过程
    • 48. 物流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一)业务风险 1、仓储风险 2、人员风险
    • 49. 3、车辆风险
    • 5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2. (二)管理风险1、非资产型物流企业风险 资信能力风险 管理能力风险 2、资产型物流企业风险 合同责任风险 与分包商合同责任风险 与客户合同责任风险 与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合同风险
    • 5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4. 6 策划6.2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2.1 组织应在相关职能、层次、过程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应: 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可测量; 考虑适用的要求; 与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及增强顾客满意相关; 予以监视; 予以沟通; 适时更新。 组织应保留质量目标的形成文件化的信息。 有变化
    • 55. 6 策划6.2.2 当策划如何实现质量目标时,组织应确定: a)要做什么; b)必要的资源; c)由谁负责; d)何时完成; e)如何评价结果。
    • 56. 目标管理——SMART原则时限性 Timebond针对性 Specifics目标管理SMART原则可衡量性 Measureable可达到性 Achievable相关性 Relevant质量目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 质量目标依据方针制定,通常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应规定质量目标。 可能设计相关工具: --SMART目标制定; --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目标分解
    • 57. 目标制定和实施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考核 评价责任部门方法措施时间进度资源需求产品质量目标1234过程质量目标1234体系质量目标1234
    • 58. 部分常用物流质量管理指标 1.运输作业质量指标 物品损坏率=(年货损总金额 /年货运总金额)×100% 装载效率=(车辆实际装载量 /车辆装载能力)×100% 正点运输率=(年正点运输次数 /年运输总次数)×100%
    • 59. 2.仓储作业质量指标 仓储吨成本=仓储费用/库存量 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 /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 仓库利用率=(存储商品实际数量或容积 /设计库存数量或容积)×100% 仓库吞吐能力实现率=(计划期内实际吞吐量 /仓库设计吞吐量)×100%
    • 60. 3.配送作业质量指标 按期交货率=(按期交货次数 /总交货次数)×100% 商品完好率=(交货时完好商品量 /配送商品总量)×100% 缺损率=(缺损商品量/配送商品总量)×100% 客户满意率=(客户满意配送商品数量 /客户要求配送商品总数)×100%
    • 61. 4.库存管理质量指标 库存资金周转率(次)=全部供应金额 /平均库存金额 供应服务水平=(供应量/需求量)×100% 缺货率=(缺货数量/存货需求数量)×100%
    • 62. 6 策划6.3 变更的策划 当组织确定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作出变更时,组织应按策划并系统地进行(见4.4)。 组织应考虑: a)变更的目的及其潜在的后果; b)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c)资源的可获得性; d)职责和权限的分配或重新分配。 微小变化
    • 63. 7、支持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沟通 7.5 文件化信息
    • 64. 理解要点QMS所需的资源7.1.2 人员7.1.4 过程运行 环境7.1.3 基础设施7.1.5 监视和测量 资源7.1.6 组织的知识资源提供应考虑内部资源的能力和不足、外部获得的可能性 资源适应组织所处环境的变化、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 资源的充分性、适宜性,应作为QMS管理评审的重要输入信息 确定、提供
    • 65. 7 支 持 7.1 资源 7.1.1 总则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组织应考虑: a)现有的内部资源的能力及约束; b)需要从外部供方获得哪些资源 。 7.1.2 人员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所需要的人员,以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运行和控制其过程。新增
    • 66. 理解要点QMS 有效实施 所需人员过程运行 所需人员控制所需 人员 应根据QMS各工种岗位,所从事的质量活动及规定的职责,确定人员能力要求,数量要求;考虑内部和外部资源,招聘或内部调整岗位,满足要求。 QMS所需人员类别 管理人员 执行人员 验证人员 确定 提供人员
    • 67. 理解要点主要变化 1. 2015版标准将2008版标准中6.2人力资源分成三个条款:7.1.2人员、7.2能力、7.3意识。 2.人员对象由2008版“ 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工作的人员” 变为“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运行和控制其过程”的人员。
    • 68. 7 支 持7.1.3 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过程运行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注:基础设施可包括: a)建筑物和相关的设施; b)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 c)运输资源; d)信息和通讯技术。 微小变化
    • 69. 理解要点确定、提供、维护建筑物和相关设施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 信息和通信技术运输资源基础设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 70. 理解要点1.将2008版“为达到符合产品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变为2015版“过程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 2.基础设施 --建筑物和相关设施;(删除了2008版中工作场所) --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2008版表述为“过程设备”) --运输资源; --信息和通讯技术,(将2008版中支持性服务(运输、通讯和信息系统)分为运输资源及信息和通讯技术两部分描述)
    • 7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6. 120119GSM卫 星车辆监控中心GPS数据交换平台GSM数据传输110
    • 7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0. 7 支 持7.1.4 过程运行环境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过程运行所需的环境,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注:适当的过程运行环境可能是人文因素和物理因素的组合,如: a).社会的(如:非歧视性的、和谐的、非对抗性的); b).心理的(如:压力缓解、疲劳预防、情绪保护) c).物理的(如:温度、热量、湿度、光、气流、卫生、噪声) 这些因素可能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同而不同。变化
    • 81. 理解要点社会因素(人)物理因素心理因素(人)7.1.4过程运行环境非歧视 和谐的 非对抗性的温度、热、湿度 光、气流、卫生 粉尘、噪声、辐射压力缓解 疲劳预防 情绪保护 确定、提供、维护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提高效率
    • 82. 理解要点主要变化 1.标题变化。2015版强调过程运行环境。 2.2008中“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变为2015版“过程运行所需的工作环境”。 3.增加了人文因素,强调了人对体系的作用。2008版针对物理因素。 关注服务行业中社会和心理因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较大,如一线服务人员的心态、充足的排班和轮班等,如马航。 本条款关注是对产品和服务符合性的直接影响因素。
    • 83. 7 支 持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 7.1.5.1 总则 当监视或测量被用于验证产品和服务要求的符合性时,组织应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以确保结果有效和可靠。 组织应确保提供的资源: 适用于特定类型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得到维护以确保持续适宜于其目的。 组织应保留作为监视和测量资源适合其用途证据的形成文件化信息。 微小变化
    • 84. 理解要点监视活动测量活动结果有效、可靠确定、提供、维护监视和测量资源验证产品和服务要求的符合性监视的适宜性、可靠性测量的溯源性保留文件化信息 证明监视和测量资源的适合性
    • 85. 理解要点监视和测 量资源监视和测量的要求适合性保留文件化信息MSA(MeasurementSystemAnalysis)使用数理统计和图表的方法对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和误差进行分析,以评估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和误差对于被测量的参数来说是否合适,并确定测量系统误差的主要成分。设备、环境、人员、规范等来源于顾客要求、标准、产品和 服务接收准则
    • 86. 7 支 持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续) 7.1.5.2 测量的溯源性 当有测量溯源性要求时,或组织认为测量的溯源性是证实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时,测量设备应: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基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验证或校准。当不存在这样的标准时,用作校准或验证的基准应作为文件化的信息予以保留。 具有标识,以确定它们的状态; 得到保护,以防止可能引起校准状态和后续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损坏或老化。 当发现测量设备不适合于预期目的时,组织应确定以前的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否受到不利影响,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微小变化
    • 87. 7 支 持7.1.6 组织的知识 组织应确定过程运行所需的知识,以获得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知识应得到保持,并在必要范围内可得到。 在应对变化的需求和趋势时,组织应考虑其现有的知识,确定如何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更新。 注1:组织的知识对组织来说是特定的,通过经验获取。知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被使用和分享的信息。 注2:组织的知识可以基于: 内部来源(例如知识产权;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从失败或成功案例中学到的的经验或教训;攫取和分享的非文件化知识和经验;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改进结果); 外部来源(例如,标准、学术机构、研讨会和从顾客或外部供方处获取的知识)。 新增要求
    • 88. 知识来源知识分类知识积累、传递、共享过程知识显性表达形式责任部门内部知识企业文化探索、总结、宣传、教育、培训、领导示范企业文化手册、员工先进事迹汇编宣传部工作流程实践、创新总结、在岗培训工作标准、作业指导书、ERP人力资源部岗位技能提炼、总结、以师带徒、培训岗位操作法、工艺卡片各单位工作经验探索、交流、学习经验总结、工作报告、合理化建议各单位管理知识实践、交流、培训、公司内部企业管理杂志、网络管理制度、体系文件、管理论文、管理现代化成果汇编人力资源部业务知识培训、实践、探索、交流技术标准、工艺文件等、技术论文各职能部门质量管理QC活动、质量管理实践、技术标准化质量手册、质量责任制、QC论文质检中心HSE知识评估、演练、培训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管理方案、HSE手册HSE部创新知识试验、研究、技术交流专利、科技成果、科研论文科技部知识管理——理解要点知识管理的主要途径
    • 89. 89知识来源知识分类知识积累、传递、共享过程知识显性表达形式责任部门外部知识采购过程和供方技术交流、供方评定采购控制程序、合格供方名单、专题报告物资部顾客关系和需求知识合同谈判、技术交流、用户调查、营销服务、合同评审合同要求、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用户档案营销部市场、竞争对手专题调查、信息收集、战略分析、会议发展战略、营销战略、专题报告、商情内参发展计划部 营销部政策、法规知识收集、汇总、转化、合规性评价实施、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强制标准综合部 法律事务部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知识外培、深造、检索、专家讲座科技查新报告、专利调研报告、经济技术评价报告科技部知识管理——理解要点知识管理的主要途径
    • 90. 你可以拒绝学习, 但你的竞争对手绝 对 不 会! 杰克.韦尔奇
    • 91. 7 支 持7.2 能力 组织应: 确定在其控制下从事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确保这些人员具有能力,该能力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和经历; 适用时,采取措施以获取必要的能力,并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保留适当的作为能力证据的文件化信息。 注:采取适当的措施可包括,例如:向现有人员提供培训、指导或轮岗;或聘用或雇佣胜任的人员。 微小变化
    • 92. 理解要点影响QMS绩效和有效性培训经历教育人员能力 经证实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保留能力证据的文件化信息
    • 9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94. 理解要点定义能力要求明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策略开展培训课程评估培训效果培训能力的获取——培训、指导或轮岗,聘用或雇佣胜任的人员; 培训过程包括如下过程:
    • 95. 理解要点过程评价结果评价教学评价对老师的评估对培训组织实施评估对学员的评估授课内容、授课方式 语言表达、学员认可 培训方式、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培训内容Description of the products考试考核通过率 教学参与程度培训效果评估改 进
    • 96. 7 支 持7.3 意识 组织应确保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质量方针; 有关的质量目标; 他们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绩效改进带来的益处; 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后果。 新增条款:意识可包括:质量意识、顾客意识、风险意识、改进意识、创新意识……变化
    • 97. 理解要点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这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质量意识方针、目标01责任担当02不符合要求的后果03清楚方向 明确目标人员对QMS有效性的贡献 绩效改进的好处延期交付 质量不合格 过程不合格顾客抱怨 工作效率低 劣质成本等
    • 98. 7 支 持7.4 沟通 组织应确定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内部和外部沟通,包括: 沟通什么; 何时沟通; 与谁沟通; 如何沟通; 谁负责沟通。 本条款将QMS内部沟通、外部沟通在一个条款中明确要求; 内部沟通内容:应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 外部沟通:包括顾客、相关方就质量、质量管理体系的沟通。有变化
    • 99. 7.5 文件化信息 7.5.1总则 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 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组织确定的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所需的文件化信息。 注: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多少和详略程度可以不同,取决于: ——组织的规模及其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人员的能力。 7 支 持术语“文件化信息”代替了“文件化程序”和“记录”重大变化
    • 100. 理解要点文件概念:信息及其载体。如记录、规范、程序文件、图样、报告、标准。 媒介可以是:纸张、磁性的、电子的、光学的计算机盘片、照片、标准样品,或是他们的组合; 文件的某些要求与文件的类型有关,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如质量管理体系范围 文件化信息标准要求的组织确定的文件化信息不再具体规定文件的 形式和类型数数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