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代物流管理 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 2. 现代物流管理主要内容物流的基础知识 —物流的概念、分类、系统、成本、服务、质量、标准化、技术及其装备 物流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 市场分析与供需管理 —物流供需调查与分析、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与实施 —物流信息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配送管理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物流网络系统、物流设施布置与设计、仓库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
    • 3. 现代物流概论--主要内容 物流基础知识 物流系统及其构成 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 第三方物流 物流技术及其装备 供应链管理 国际物流
    • 4. 第一章 物流基础知识 物流的由来 现代物流的分类 企业物流结构及合理化 互联时代物流的特点 我国物流的发展状况 案例:海尔集团物流管理
    • 5. 第一节 物流的由来一、物流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源于美国 30年代,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为了把产品顺利销售出去而进行的一系列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称为实体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 PD)。 二战之后,原本用在军事上的后勤管理(logistics)的方法经发展,运用在企业的采购、生产与销售的业务流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战期间,美军后勤组织运用科学方法,成功地将各种战略物资及时准确地送至全球各地,为美军实施全球化战略提供了保障]。 现代,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有效率及最低成本之下,通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 6. 现代物流以系统理论为出发点,通过“物流八最”原则的策划及操作,实现物流的目的 最适合的运输工具;最便利的联合运输; 最短的运输距离; 最合理的包装; 最少的仓储;最快的信息;最佳的服务。 物流的作用 海尔现代物流(信息化、网络化) ,实现: 零库存。通过JIT采购、JIT送料、JIT配送实现,还为零缺陷铺平道路。 零距离。生产过程是柔性化生产线,都是为定单来进行生产;在全国有42个配送中心,可以及时将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在市场中不断获取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市场。 零营运资本。就是零流动资金占用。在给分供方付款期到来之前,可以先把用户应该给的货款收回来。 核心竞争力。获得用户忠诚度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海尔是一只手抓住了用户的需求,另一只手抓住了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全球供应链,把为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企业内部所有信息都围绕订单流动。 网络化: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
    • 7. 二、物流与流通 流通的内容流 通 活 动商流批发、零售、网上购销物流运 输 保 管 装卸搬运 包 装 流通加工 配 送资金流转帐、支票、现金支付信息流信息收集、传输、分析、应用流通辅助活动:金融、保险、标准化流通实际上是由商流和物流组成。一个是从生产者所有转变为用户所有,解决所有权的更迭问题;一个是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使用地以实现其使用价值,实现物的流转过程。
    • 8. 商流—即贸易或交易,商品通过交易活动由供给方转让给需求方。 商品交换的全过程包括:市场需求预测、计划分配与供应、货源组织、订货、采购调拨、销售等。 物流—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 通过运输或搬运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创造了空间价值,如山西的煤炭运输; 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创造了时间价值,如大米的保管。 商流和物流的关系—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方向需要方的转移过程。 物流是产生商流的物质基础;在交易实施的步骤上商流是物流的先导。 商物分离—专业化发展需要,便于加强各自的功能,提高经济效益。 商流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而物流则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尽可能由产地通过最少环节,以最短的物流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
    • 9. 三、物流与生产 生产系统的组成原材料等 投入加工制造装配制造用户用户零部件 库产品库原材料 库半成品 库成品 库厂外 运送直送 加工直送装配直销分发分发暂存外销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厂内物流 物料搬运加工活动和物流活动是生产系统的两个支柱。没有加工,生产系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物流,生产系统将会停止,也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必要条件。
    • 10. 物流对生产的影响 物流为生产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半成品在加工点之间的流转、成品的运出。 √ 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产品价格受市场竞争机制的限制,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是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物流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 物流状况对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包括物流路线、运行节奏、物料堆放等。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物流的要求 工业化时代的大批量生产诞生了物流科学。出现了物流系统化、现代化及物流技术。 当代社会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出现。生产中的物流系统趋向柔性化和自动化,计算机物流信息系统出现。
    • 11. 第二节 现代物流的分类 1、按实用价值分类 宏观物流。对物流的总体构成、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方面的研究。 微观物流。消费者、生产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 2、按作用分类 供应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消费者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 。供应合理化对企业的成本有重要影响。 销售物流: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售出产品或商品的物流过程 。销售物流合理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生产物流:包括从工厂的原材料购进入库起,直到工厂成品库的成品发送出去为止的物流活动的全过程 。生产物流合理化对企业的生产秩序和生产成本有很大影响。 回收物流:对物资的回收和再加工过程形成了回收物流 。 废弃物流 :对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产生了废弃物流。
    • 12. 3、按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 地区物流。按行政区域划分;按经济圈划分,如苏锡常经济区;按地理位置划分,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要从城市建设规划、地区开发计划出发,统筹考虑。 国内物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交通政策法规;标准化建设。 国际物流。企业国际化发展。 4、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社会物流。企业外部的物流活动,即流通领域发生的物流。 行业物流。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如运输手段的有效使用、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共同集配送、共同流通中心、技术维修中心;统一机械规格、托盘规格、包装模数、商品规格、单据及法规政策。 企业物流。在经营范围内由生产和服务活动所形成的物流。 5、其它物流 绿色物流、军事物流、第三方物流、定制物流、虚拟物流。
    • 13. 第三节 企业物流结构及合理化 一、企业物流水平结构供应商生产过程 在制品储存成品储存原材料储存顾客销售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回收、废弃物物流生产资料的采购、 运输、进货、仓储、库存管理和用料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厂内运输(搬运),在制品仓储与管理。产成品的库存管理,订货处理,仓储发货运输,顾客服务。废旧物资、边角余料等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的处理。
    • 14. 二、企业物流垂直结构企业物流渗入到生产工厂的所有活动和管理工作中,对企业的影响非常重要。物流系统战略规划 物流系统控制和成绩评定采购 原材料库存计划与控制 用料管理生产计划 与控制 成品库存计划与控制 订货处理与顾客服务回收计划与控制进货运输 原材料仓储厂内运输 在制品仓储发货运输 成品仓储回收运输与仓储管 理 层控 制 层作 业 层信息流信息流物料流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的计划、实施和控制控制物料流动过程完成物料的时间转移和空间转移包括运输、装卸搬运、包装、保管、流通加工
    • 15. 三、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意义 ⒈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 —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减少运输费用及仓储包装费用。 ⒉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竞争力 —合理制定生产计划使物流均衡化、减少库存、减少物流中间环节。 ⒊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通过各种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将原材料、中间在制品和成品的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⒋通过物流改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物流系统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如通过实施JIT,提高供应部门、生产部门及销售部门的工作效率。
    • 16. 四、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⒈各种设施在生产空间的合理布置规划与设计 —是物流合理化的前提。可以减少物流的迂回、交叉以及无效的往复运输,避免物料运输中的混乱、路线过长。 1 原材料库 3 5 7 9 11 2 4 6 8 12 成品库出口进口 10
    • 17. ⒉合理控制库存,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降低库存要综合考虑库存管理的目标,如: 按原材料成本最低的原则决策购货批量; 保证供应,防止缺货; 减少流动资金。 ⒊均衡生产,实现生产物流流量的均衡 —科学地制定生产计划和加强对生产的组织管理。 ⒋合理的配置和使用物流机械 —主要考虑: 根据物料的形状与特性、搬运要求、环境条件,选择物流机械; 根据综合经济效率确定机械化水平; 物料的单元化和集装化与机械的配置有密切关系。 ⒌健全物流信息系统 —包括内部的生产计划、库存信息,外部的原材料供应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信息。
    • 18. 第四节 互联时代物流的特点 经营全球化 一方面企业在不同的国家设立制造基地和经营总部,取得最小的运营成本和最大的市场份额,导致物流全球化;另一方面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导致第三方物流,如DELL和耐克。 系统网络化 完善的网络系统是现代高效物流系统的基础条件,如沃尔玛。 供应链的简约化 为供应链所有环节提供信息支持,生产者、最终消费者和经营者都能及时了解供应链的全部动态;供应链中原有的多余环节被取消,由制造商经配送中心直接送到零售点。 企业规模化 现代物流的小批量、多品种、快速特征,要求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服务一体化 将用户的物流业务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全部承担下来;提供增值服务,如配货、配送和流通加工等。
    • 19. 第五节 我国物流的发展状况⒈现代物流的发展开始受到重视 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经济腾飞的重要措施和支撑点之一。 ⒉一些企业开始重视物流管理 认识到物流是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能够使企业增加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第三利润源”。例如海尔的物流推进本部(采购、配送和储运事业部)。 ⒊一些运输、仓储及货代企业逐步向物流企业发展 努力改变原有单一的服务,逐渐向多功能的现代物流方向发展。例如宝供物流。 ⒋国外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中国 国际上一些著名物流企业运用国际成功的物流服务经验,为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提供完整的综合物流服务。 ⒌一些物流企业开始重视物流服务质量管理 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与国际接轨、进入国际物流领域的入门证。
    • 20. ⒍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已逐步在物流业务中运用利用互联网和EDI,使企业及各供应商可随时查看到最新交易状况以及库结构和数量,使物流总体效益逐步趋向最优化。 ⒎为电子商务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有了发展 以IT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代理形式对物流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全国性的、快速的专门服务于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便捷的网上物流交易商务平台。 ⒏物流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定进展 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经验,物流系统建设、物流规划方法、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例如网上仓库管理信息系统、汽车调度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配送物流系统等。
    • 21. 第二章 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物流系统 运输 仓储 装卸搬运 包装 流通加工 配送 物流信息
    • 22. 第一节 物流系统 一、系统的含义 是由相互作用或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三个特点: ● 目标:每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系统目标。 ● 部件:每个系统都是由多个部件组成。 ● 联接:在系统中的各部件相互之间存在联系,使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系统的结构:输入、处理、输出、制约、反馈等。 系统工程:运用工程技术方法处理系统问题。 二、物流系统的概念 物流系统就是为了有效达到物流目的,由运输、仓储、保管、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各环节所组成,各环节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总体合理化功能的综合体。 物流的目的是"追求以最低的物流成本向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 23. 三、物流系统中存在的制约关系⑴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间的制约关系 —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成本往往也要增加。缺 货 率库 存 费 用商品库存库存费用缺货率⑵构成物流服务子系统功能之间的约束关系 —各子系统的功能如果不均匀,物流系统的整体能力会受到影响,如搬运装卸与运输能力。 ⑶构成物流成本的各个环节费用之间的关系 —如仓库保管费用与运输费用之间有制约关系。 ⑷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所耗费用的关系 —任何子系统功能的增强和完善必须投入资金;投资额一定时,要合理进行分配。
    • 24. 四、物流系统化把物流的各个环节(子系统)联系起来看成一个物流大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效率,实现整体物流合理化。 物流系统化的目标 ⑴服务性—无缺货、无货损和丢失,且费用低。 ⑵快捷性—按用户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迅速送到。 ⑶有效利用面积和空间—发展立体化设施和物流机械。 ⑷规模优化—物流设施集中与分散适当;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合理利用;信息系统使用。 ⑸库存控制—按照生产与流通的需求变化对库存进行控制。 物流系统设计要素 ⑴商品种类、品目等; ⑵商品的数量,年度目标的规模、价格; ⑶商品的流向,生产厂配送中心、消费者等; ⑷服务水平,速达性、商品质量的保持等; ⑸时间,即不同的季节、月、周、日业务量的波动、特点; ⑹物流成本。
    • 25. 五、物流系统的组成 物流作业系统 :在商品的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中使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技术 ,将商品的生产点、物流点、运输配送路线和运输手段组成一个合理有效的网络系统,并以此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 物流信息系统 :在保证商品的采购订货、进货、库存保管、出货和商品配送过程的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讯据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从而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
    • 2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7. 第二节 运输运用设备和工具,实现物品由其生产地至消费地的空间位移。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卸下、分散等操作。 ⒈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 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商品的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不在同一地点,需要商品的运输进行连接(场所间隔)。 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提高物的使用价值。 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消耗的绝对数量大、运费在全部物流费中占最高比例(50%)、通过运输合理化可获得比较大的节约。 ⒉运输的功能(职能) 产品转移。涉及时间资源的利用(通过JIT和快速响应,减少制造和配送中心的存货)、财务资源的使用(产生于运输人员报酬、运输工具的运行费用等)、环境资源使用(由于运输造成拥挤、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而产生环境费用)。 产品储存。将运输车辆临时作为储存设施,对物品进行临时储存。
    • 28. ⒊运输方式及特点----运输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 ⑴铁路运输 技术性能:①运行速度快、运输能力大;②连续性强、适应性强;③通用性强;④安全性高、准确性高。 经济指标:能耗较低;运输成本低。 缺点:①投资太高;②建设周期长;③近距离运输费用较高;④机动性差。 适宜:中长距离、运量大、时间性强、可靠性要求高的货物运输。 ⑵水路运输(海运、内河) 技术性能:运输能力最大 经济指标: ①运输成本最低; ②生产率高; ③水运建设投资省。 缺点:适应性低、运行速度慢、安全性和准确性低。 适宜:运量大、长距离,对时间要求低,运费承担能力相对较低的货物运输。
    • 29. ⑶公路运输技术性能:机动性强、运行速度快、实现直达运输、物品损耗少。 经济指标:建投资较少,资金、设施易转移。 缺点:运输能力低、能耗和运输成本高、生产率低。 适宜:矩距离、运量不大的货物运输。 ⑷航空运输 优点:速度快、机动性大、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缺点:容积和载重量小、运载成本和运价高。 适宜:时间性强的鲜活易腐和高价值货物的中长途运输。 ⑸管道运输 优点:运输量大、工程量小、适应性强、连续性强、安全性高、损耗少、运输成本低。 缺点:通用性差、速度慢。 适宜:气体、液体和浆状的物品运输。
    • 30. 各种运输方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运输 方式运输 运行 通用 连续 机动 运输 运输 生产 能力 速度 性 性 性 能耗 成本 效率铁路 公路 内河 海运 航空 管道 3 2 2 2 3 4 4 4 5 3 1 1 1 5 5 5 2 5 3 6 4 2 2 2 1 4 3 5 5 1 1 1 6 1 4 4 2 6 6 6 4 6 5 3 6 3 3 3
    • 31. ⒋运输合理化的途径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 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销售政策等因素决定: 需要多少仓库、配送中心; 是全部外包,还是自己承担一部分; 配送中心、仓库如何布局,密度多大,相距多过远。 选择最佳运输方式运 输 成 本运输距离C1C2C3公路铁路水运D1D2D2
    • 32. 提高运行效率 提高车辆的运行率、装载率; 减少车辆空载、迂回运输、对流运输、重复运输、倒流运输; 缩短等待时间或装载时间; 提高有效工作时间; 降低燃料消耗。 实施共同运输 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协调运输计划、共同利用运力。 采用各种现代运输方法 如大陆桥运输、多式联运、一贯托盘化运输、集装箱运输、散装化运输、智能化运输、门到门运输等。
    • 33. 第三节 仓储 是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 其目的是克服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差异,使物资产生时间效果,实现其使用价值。 包括库存和储备等活动。 ⒈仓储的功能 基本功能 堆存—保护货物及整齐地堆放产品。 克服:商品产销在时间上的隔离;商品生产在地点上的隔离;商品产销量的不平衡;运输能力的不平衡。 拼装—仓库接收来自一系列制造商指定送往某一特定顾客的材料,拼装成单一的一票装送。仓库可以把从制造商到仓库的内向转移和从仓库到顾客的外向转移都拼装成更大的装运,可以实现最低的运输费率。 分类—分类作业接收来自制造商的顾客组合订货,并通过当地运输部门把它们装运到个别的顾客处去。 加工/延期—承担加工或参于少量的制造活动,用来延期或延迟生产。实现风险最小化和降低存货水平。
    • 34. 在物流过程中通过储存并非一定会降低成本,例如安排一个仓库来服务于某个特定的市场可能增加成本,但也可能增加市场份额。 现场储备—例如为季节性销售的产品现场储备服务。 配送分类—按照对顾客订货的预期,对产品进行组合储备,使顾客减少其必须打交道的供应商数目。 生产支持—向装配工厂提供稳定的零部件和材料供给(安全储备)。 市场形象—通过建立地方仓库,对顾客的需求反映更敏捷,提供的递送服务也更快。服务功能
    • 35. ⒉仓储合理化 用最经济的方法实现储存的功能。 ⑴仓储合理化的标志 质量:是完成储存功能的根本要求。 数量:在消耗稳定、资源及运输可控的约束条件下形成的储存数量控制。 时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储存时间。如周转天数、周转次数。 结构:从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储存数量的比例关系对储存合理性的判断。 分布:不同地区储存数量比例关系,以此判断和当地需求比,对需求的保障程度,对整个物流的影响。 费用:仓储费、维护费、保管费、损失费、利息支出等,从实际费用判断储存的合理与否。
    • 36. ⑵储存合理化的实施 进行储存物的ABC分析。 在ABC分析的基础上实施重点管理。分别决定其合理库存储备数量及经济地保有合理储备的方法。 应用预测技术。对销售额和出库量进行科学的预测。 追求经济规模,适当集中库存。在储存费与运输费之间取得最优。有利于机械化、自动化作业,是“零库存”的前提条件之一。 加速总周转,提高单位产出。采用单元集装存储、建立快速分拣系统,实现快进快出,大进大出。资金周转快、资本效益高、货损小、仓库吞吐能力增加、成本下降。 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采用贯通式货架系统,从一端存入物品,从另一端取出物品;双仓法储存,即每种储物都准备两个仓位或货位,轮换进行存取;计算机存取系统。 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采用高层货架仓库、集装箱等方法,减少储存设施的投资,提高单位存储面积的利用率。 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节约寻找、存放、取出的时间。 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储运装备一体化方式。节省入库、验收、清点、堆垛、保管、出库等储存作业。
    • 37. 第四节 装卸搬运 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品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活动。 装卸—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 搬运—在同一场所,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⒈装卸搬运基本作业 装卸:货物装上或卸下运输工具。 搬运:货物在短距离移动的作业。 堆码:将物品或包装货物进行码放、堆垛等作业。 取出:从保管场所将物品取出。 分拣:将物品按品种、发货方向、顾客要求进行分类。 配货:将物品备齐,以便随时装货。 其他:贴标签、拴卡片、分装等。 ⒉装卸搬运的特点 是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在运输和保管活动中包含。 是支持、保障性活动。会影响其他物流活动的质量和速度。 是衔接性的活动。是物流各功能之间能否有机联系和紧密衔接的关键。
    • 38. ⒊装卸搬运的分类 按装卸搬运施行的物流设施、设备对象分类 仓库装卸、铁路装卸、港口装卸、汽车装卸、飞机装卸。 ⑵按装卸搬运的机械及机械作业方式分类 吊车的“吊上吊下”方式; 叉车的“叉上叉下”方式; 叉车、半挂车的“滚上滚下”方式; 两车之间的“移上移下”方式; 直达运输的“散装散卸”方式。 按被装物的主要运动方式分类 垂直装卸、水平装卸。 按装卸搬运对象分类 散装货物装卸、单件货物装卸、集装货物装卸。 按装卸搬运的作业特点分类 连续装卸、间歇装卸
    • 39. ⒊装卸搬运合理化的原则 省力化原则。即利用货物本身的重力移动物品,减少附加重量。如利用重力移动物品。 减少无效作业。只搬运必要的物资,减少搬运次数。 提高搬运活性,物品的包装及堆放要有利于下一步装卸搬运作业。 合理利用机械,提高生产率、安全性、服务性和作业的适应性等。 各环节均衡、协调。 集装单元化,提高装卸搬运作业效率、作业标准化、物品安全。 提高机动性能。 人格化原则,考虑人的正常能力和抓拿的方便性,作业安全和人身安全,作业环境。 系统综合效果最大化。
    • 40. 第五节 包装 为了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 ⒈包装在物流中的地位和功能 保护功能。 便利功能。要有利于物流各个环节的处理方便。 成组化功能。将货物整理成适合搬运、运输的单元。 效率功能。例如成组包装便于装卸搬运,一类货物统一包装便于堆放、清点。 跟踪功能。通过条形码标签,以便物流系统在收货、储存、取货、出运的各过程中,跟踪商品。 促销功能。通过文字、图案和色彩效果,创造商品形象,起到促销作用。
    • 41. ⒉包装的分类(按包装功能)商业包装—以促进销售为主要目的的包装,包装单位适用于顾客的购买以及商店陈设的要求。 通常为单个包装。 运输包装—强化输送、保护产品为目的的包装。在满足物流要求的基础上使包装费用越低越好。 又分为内包装和外包装。 ⒊包装的合理化 包装的轻薄化。提高装卸搬运效率、降低成本。 包装的单纯化。材料及规格单纯、形状和种类单纯,以提高包装作业效率。 符合集装单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包装规格尺寸一致。 包装的机械化与自动化。 与其它环节配合。综合考虑商品的运输、保管、装卸搬运以及销售等相关因素。 有利于环保。即绿色包装。
    • 42. 第六节 流通加工 物品在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过程。 ⒈流通加工与生产型加工的主要区别 加工对象是进入流通的商品。 是简单加工,而不是复杂加工。 完善其使用价值并在不做大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价值。 结合流通的需要进行的加工活动。 其目的除了为消费所进行加工外,有时纯粹是为流通创造条件。 ⒉流通加工在物流中的目的 方便运输,且降低运输费用。 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例如集中下料,提高技术经济效果。 进行初级加工,方便用户。例如水泥加工成混凝土,方材加工成门窗,钢材预处理、整形等。 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可以采用效率高、技术先进、加工量大专门机具和设备。
    • 43. ⒊ 流通加工的形式 钢板剪切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利用专业剪切设备按照用户设计的规格尺寸和形状进行套裁加工,精度高、速度快、废料少、成本低。 水泥流通加工—在流通中心,按比例进行初步搅拌,装进水泥搅拌车进行运输。 玻璃流通加工—按照用户的要求对平板玻璃进行套裁,提高利用率,降低破损率。 自行车、助力车流通加工—将同类部件装箱,批量运输和存放,在商店出售前现场组装。 服装、书籍流通加工—服装在仓库或配送中心进行缝商标、栓价签、改换包装,退货的重新分类、整理、改换价签和包装;书籍进行简单的装帧、套书壳、栓书价。 水产品、肉类、蔬菜、水果食品流通加工—运到超市后进行分割、去骨、洗净、贴商标和条形码、包装、装袋等作业。 酒类流通加工—从产地批量地将原液运至消费地,配制、装瓶、贴商标,包装后出售。
    • 44. 第七节 配送 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配送处于“二次运输”、“末端输送”的地位,更直接地面向并靠近用户。 一、配送的作用 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将支线运输与小搬运统一起来,使运输过程得以优化和完善。 提高了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将各种商品配齐集中向用户发货;或将多个用户的小批量商品集中在一起发货。以提高物流经济效益。 通过集中库存,可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减少储备资金、改善财务状态、降低成本。 简化手续、方便用户。用户只需向配送中心一处订货,达到向多处订货的目的,减少相应的费用开支。 提高供应保证程度。用户因缺货而影响生产的风险减少。
    • 45. 二、配送的基本特点 是以分拣和配送为主要手段,以送货和抵达为主要目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物流活动。 不仅将商品通过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方式、恰当的费用最终传送给消费者,而且将优质的服务也传递给消费者。 不仅作为物流活动的终结环节,而且作为营销或促销的重要手段。可以降低销售总成本、提高物流系统本身效率和服务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物流系统的单位成本。 三、配送类别 ⒈按配送商品种类及数量不同分类 少品种、大批量配送。生产企业配送和批发商配送,可以采用直送方式,配送成本较低。 多品种、少批量配送。按用户要求,将所需的多种商品通过集货、分拣、配货、流通加工等环节,少量而多次地配送给顾客。例如商业连销体系商品的配送。 成套配送。按顾客要求,将所需的多种商品(配套产品)配齐后直接运送到生产企业。以使企业即时装配,实行“准时制”生产。
    • 46. ⒉按配送组织者分类企业内部配送 大型企业内部配送。企业总部统一进货、统一库存,统一向各分厂或车间配送。 在消费地建若干个配送中心,企业通过物流基地(中心)集结产品,再通过配送中心配送至终端客户。 连锁型企业内部配送。由连锁企业统一进货、加工,定点、定量向各连锁商店配送。 企业之间的配送 第三方物流受生产企业的委托,将产品或半成品配送给指定的企业。 配套生产企业按生产企业的数量、品种、时间、地点等要求,采用JIT方式进行配送。 企业对消费者的配送 如纯净水、牛奶、报纸的配送到户。
    • 47. ⒊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分类定时配送。按约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配送,配送的品种和数量可预先计划,双方易于安排作业计划。 定量配送。按规定的批量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配送。可以节省运力,降低配送成本。 定时定量配送。按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商品品种和数量进行配送。配送的计划性强、准确度较高,适合生产和销售稳定、产品批量较大的制造业、大型连锁商场的部分商品配送。 准时制配送。根据顾客提出的时间要求和商品品种、数量要求及时将商品送达指定的地点。需要配送设备完善、具有较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及作业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专业化配送机构。使客户保持较低库存水准、实现“准时制”生产和经营。 定时定线路配送。通过对客户分布状况分析,设计合理的配送运输线路,根据运输线路安排到达时刻表,按时刻表沿着规定线路进行配送。适应于消费者集中的地区。 共同配送。在一定区域内,有若干定期需求的货主,共同利用一个运输系统完成配送。
    • 48. 四、配送方法 —配货作业方法(拣货作业方法) 摘果法 拣货搬运巡回于储存场所,按某客户的订单挑拣出每一种商品,巡回完毕也完成一次配送作业。将配齐的商品放置到发货场指定的货位。 适用于:大量、少品种订单的处理(不必再进行分拣作业)。 播种法 将每批订单上同种商品各自累加起来,从储存仓位上取出,集中搬运到理货场,然后将每一客户(商场)所需的数量取出,分放到该客户商品暂储待运货位处,直到配货完毕。 适用于:订单数量庞大的系统。
    • 49. ⒋配送的现代化趋势 集约化、共同化发展趋势。突破单个企业的个别化配送模式,出现整个产业、整个行业的组团式配送或配送企业。可以提高车辆使用效率。 区域化趋势。突破一个城市范围,向周边地区、全国、全球辐射。 产地直送化趋势。缩短流通渠道,优化物流过程,降低物流成本。 信息化趋势。是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的基础。应用EDI,快速、准确、高效地传递、加工和处理配送信息;建立计算机辅助进货系统、配送系统、分拣系统、调度系统。 自动化、机械化趋势。无人立体仓库、自动装卸机、自动分拣机、无人取货系统和搬运系统等。为高效、快速、优质的配送服务提供技术基础。 条码化、数字化及组合化趋势。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 多种配送方式组合最优化趋势。寻求配送的最大利益和最高效率。
    • 50. 五、配送中心 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结点。 ⒈配送中心的结构及工作流程车辆 配装进货分放配货分拣储存集货A2A1A3R2送货R3R1用 户工 厂有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无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⒉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 ⑴集货—为满足配送货物数量及品种需要,通过运输从生产厂家或物流中心调运大量的货物。 ⑵储存—为保证及时准确地配送货物,中心要有一定水平的货物储存。 储存策略:靠近出口法则;以周转率为基础法则;产品相关法则;先进先出法则;商品特性原则。 ⑶分货和配货—按照用户要求,利用分拣运输设备,从货物存储区将货物分拣并运到货物分放地
    • 51. 第八节 物流信息 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象、数据、文件的总称。 一、物流信息的作用 为物流活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保证。 如:运输管理(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路线的确定、运送批量的确定、在途货物的跟踪)、库存管理(仓库的有效利用、最佳库存数量的确定、库存时间的确定)、订单管理、仓库作业管理等。 二、物流信息的特点 信息量大,分布广。随着物流活动以及商品交易活动展开而大量发生。 更新快。多品种少量生产,多批次小批量配送,POS系统的即时销售使得各种作业活动频繁发生,要求物流信息不断更新。 种类多,来源多样化。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而且包括企业间的物流信息和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基础设施信息
    • 52. 三、物流信息的组成及分类 ⒈按信息来源分类: 物流活动产生的信息—包括作业信息、控制信息、管理信息; 提供物流使用的、其他信息源产生的信息—市场信息、供货人信息、顾客信息、运输资源信息、政策信息等。 ⒉按管理层次分类: 操作管理信息—如物流量、仓库吞吐量、车皮计划、用户订货合同等。 知识管理信息—是业务部门相关人员对企业自己的知识进行收集、存储和查询,并进行知识分析得到的信息。 战术管理信息—是部门经理作局部和中期决策所涉及的信息。如计划完成情况、产品成本、库存费用、市场商情等。 战略管理信息—高层决策者制定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如市场动态、政策法规等。 ⒊按信息加工程度不同分类: 原始信息; 加工信息。 ⒋按活动领域分类: 运输信息、储存信息、装卸信息等。
    • 53. 四、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输出信息存储五、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 信息分类集成化; 系统功能模块化; 信息采集在线化; 信息存储集中化; 信息处理智能化; 信息处理可视化。 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为物流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提供: 物流运作协同平台—询价、合同、收料、支付的实现; 信息共享平台—保持信息沟通的一致性、及时性; 决策支持平台—提供群决策的虚拟空间。
    • 54. 六、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 垂直方向:管理层、控制层和作业层。 水平方向:贯穿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和废弃物流的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环节。管理层控制层作业层回收及 废弃物流销售 物流生产 物流供应 物流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
    • 55. 七、物流信息系统的类型 ⒈按系统功能性质分类 操作型系统 —按照某个固定模式对数据进行固定的处理和加工的系统,其输入、输出和处理均是不可变的。 决策型系统 —根据输入数据的不同,运用知识库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不同的加工和处理,并给用户提供决策的依据。 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 以数据仓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采用定量方法,主要解决半结构化决策问题的求解。如运输中的网络规划。 专家系统(ES:Expert System): 以知识库为中心,采用定性方法(专家知识),以辅助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求解。
    • 56. 实例:库存系统中的决策支持模型采用数学模型对现实进行抽象的过程就是模拟。我们可以通过向模型输入不同的数据来对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模拟的结果预测了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未来的影响。 ⒈模拟方案。模拟时需要拟定方案,如模拟一个库存系统。模拟方案是从初始的平衡点和日销售量开始。 ⒉决策变量。决策变量就是管理者输入的数据值,并根据这些值评判它们对这个实体的影响。决策变量包括订货量和订货提前期。 ⒊模拟技术。在特定方案和决策变量下,它产生最佳方案。对于没有最佳方案的决策来说,就是对于已得出的各个方案进行一遍一遍的测试,直至找出满意的答案。 模拟结果的输出与输入的数据和其他决策变量同在一个屏幕上,感觉更直观。
    • 57. 库存计划模型9月12日 初始库存:200 日销售量:20 决策 订货量:100 再订货点:175 提前期:3 模拟结果 天 初始库存 入库 销售 期末库存 订货量 到货区间 1 200 20 180 2 180 20 160 100 5 3 160 20 140 4 140 20 120 5 120 100 20 200 6 200 20 180 7 180 20 160 100 10 8 160 20 140 9 140 20 120 10 120 100 20 200 11 200 20 180 ┄ ┄ ┄ ┄ ┄ ┄ ┄
    • 58. ⒉按系统配置分类单机系统—信息系统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虽然可以有多个终端,但主机只有一个。 计算机网络系统—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按照网络通信协议等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信息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终端远程通信 处理器远程通信 处理器远程通信 通道和介质计算机 远程通信软件
    • 59. 实例: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经理 甲秘书 甲经理 乙秘书 乙工作站1工作站2工作站3工作站4总 线硬盘打印机绘图仪
    • 60. 第三章 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
    • 61. 第一节 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构成:伴随物品物理性流通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费用;完成物流信息处理所发生的费用及相应的设备费和设施费用;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所发生的费用。 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 一、物流成本的特征 ⑴物流成本冰山理论 人们对物流费用的总体内容并不掌握,提起物流费用大家只看到露出海水上面的冰山的一角,而潜藏在海水里的整个冰山却看不见,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费的主体部分。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确实犹如冰山的一角。 因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费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一般来说,企业向外部支付的物流费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大头是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
    • 62. “物流费用冰山”说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太大。包括:原材料物流、工厂内物流、从工厂到仓库和配送中心的物流、从配送中心到商店的物流等。这么大的范围,涉及的单位非常多,牵涉的面也很广,很容易漏掉其中的某一部分,计算哪部分、漏掉哪部分。物流费用的大小相距甚远。 二是运输、保管、包装、装卸、以及信息等各物流环节中,以哪几种环节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问题。如果只计运输和保管费用,不计其他费用,与运输、保管、装卸、包装以及信息等费用全部计算,两者的费用结果差别相当大。 三是选择哪几种费用列入物流成本中的问题。比如,向外部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等费用一般都容易列入物流成本,可是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如与物流相关的人工费、物流设施建设费、设备购置费,以及折旧费、维修费、电费、燃料费等是否也列入物流成本中?此类问题都与物流费用的大小直接相关。因而我们说物流费确实犹如一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
    • 63. ⑵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法效应设销售100亿元,物流成本为10亿元,若物流成本下降1亿元,可得1亿元的收益。 设物流成本占销售金额的10%,若物流成本下降1亿元,销售金额将增加10亿元。 即物流成本的下降会产生极大的效益,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 ⑶物流效益背反规律: 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后。应该通盘考虑各方面因素(如:商品战略、地区销售战略、流通战略、竞争对手、物流成本、系统所处的环境等),采取合理的成本策略。 物流各功能活动的效益背反。在物流功能之间,一种功能成本的削减会使另一种功能的成本增多。各种费用互相关联,必须考虑整体的最佳成本。 例如: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 简化包装;
    • 64.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降低物流总成本与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关系 从微观角度观察 物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 物流成本的降低,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从宏观角度观察 若全行业物流费用水平降低,可以提高该行业在全国及国际上的竞争力。 全行业物流成本下降,有利于保持消费物价的稳定,提高国民的购买力水平。 全社会物流成本下降,可以少的资源投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 65.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⒈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专门化;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 ⒉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要重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重视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规律,不能只利用市场供求关系降低物流成本。 ⒊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将物流成本数据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准确计算物流成本。 ⒋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要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
    • 66. 二、物流成本的计算(标准)⒈按支付形式划分 (会计科目范围) 材料费,指材料费、燃料费、工具费、器具费、备用品费等费用 。 人工费,人员工资、补贴、奖金、杂费、退休金、福利费等费用 。 公益费,指向电力、煤气、自来水等提供公益服务部门支付的费用 。 维护费,指使用和维护土地、建筑物、车辆、搬运工具等支出的维护维修费、材料消耗费、课税、租赁费、保险费等费用 。 一般经费,指旅差费、交通费、会议费、交际费、教育费、杂费等一般支出费用 。 特别经费,指折旧费、企业贷款利息等特殊支出费用 。 委托物流费 ,指向企业外支付的包装费、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手续费等物流业务费用 。 可以了解物流成本总额,也可以了解什么经费项目花费最多,对确定物流成本管理的重点十分有效。
    • 67. ⒉按物流的功能划分 运输费 保管费 包装费 装卸费 信息费 物流管理费。 可以进一步找出实现物流合理化的症结,可以计算出标准物流成本(单位个数、重量、容器的成本),进行作业管理。 ⒊按物流范围划分 供应物流费 生产物流费 销售物流费 退货物流费 废弃物物流费
    • 68. 三、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⒈竞争性因素 订货周期。缩短企业的订货周期,降低顾客的库存。从而降低顾客的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顾客服务水平。 库存水平。企业的库存水平提高,可以减少缺货成本,即缺货成本与存货成本成反比。 运输。企业采用更快捷的运输方式,虽然会增加运输成本,却可以保证运输质量,缩短运输时间,提高企业竞争力。 ⒉产品因素 产品价值。随着产品价值的增加,每一领域的成本都会增加。 产品密度。每车装运的货物越多,运输成本就越低;仓库中一定空间领域存放的货物越多,降低库存成本。 易损性。易损性的产品对运输和库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殊搬运。例如特殊尺寸的搬运工具、在搬运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制冷等,都会增加物流成本。 ⒊空间因素 工厂或仓库相对于市场或供货点的位置关系。
    • 69. 第二节 物流服务 物流服务—是企业为了满足客户(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物流需求,开展的一系列物流活动的结果。物流服务本身并不创造商品的形式效用,而是产生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 一、物流服务的要素 从工商企业营销角度看,企业物流服务是客户服务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保证顾客对商品可得性的过程。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物流服务本身就是企业的产品,产品内容就是物流服务的内容。围绕物流企业的服务产品经营,也有客户服务,如运输能力保证、货运代理的便利性、服务态度。
    • 70. 客户服务构成要素客户服务 交易前: 客户服务政策书面指南 把政策指南提供给客户 组织结构 系统柔性 管理服务 交易中: 缺货水平 订货信息 订货周期 特殊运输处理 转运 系统准确性 订货的便利性 商品的替代性 交易后: 安装、质量保证、维修和配件 商品追踪 客户投诉、索赔及退货 商品的暂时替补物流服务的三个要点: 拥有顾客所期望的商品(备货保证); 在顾客所期望的时间内传递商品(输送保证); 符合顾客所期望的质量(品质保证)。
    • 71. 二、物流服务对企业的重要性 物流服务主要是围绕顾客所期望的商品、订货周期以及质量展开的。其重要性体现在: ⒈物流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判别化的重要一环 市场需求出现多样化和分散化,企业必须符合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并迅速、有效地满足其欲望。 ⒉物流服务水准的确立对经营绩效具有重大影响 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变动通过供求关系既决定了物流服务的价值,又决定了一定服务水准下的成本。 ⒊物流服务方式的选择对降低流通成本具有重要影响 除了生产原材料、零配件、人力成本等有形的影响因素外,物流服务方式等软性要素的选择对成本也具有影响。 ⒋物流服务起着连接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纽带作用 减少供应商、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隔阂,有效推动商品的顺利流动;通过自身特有的设施(POS、VAN等)将商品销售、库存等信息反馈给所有企业,创造一种超越单个企业的供应链价值。
    • 72. 三、物流服务的特性√ ⒈从属性 物流需求是以商流为基础,流通货物的种类、流通时间、流通方式、提货配送方式都是由货主选择决定。 ⒉即时性 物流服务生产的不是有形的产品,而是一种伴随销售和消费同时发生的即时服务。 ⒊移动性和分散性 物流服务以分布广泛、大多数是不固定的客户为对象,造成产业局部的供需不平衡,给经营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⒋需求波动性 物流服务以数量多而又不固定的顾客为对象,其需求在方式上和数量上是多变的,造成供需失衡,成为经营上劳动效率低、费用高的重要原因。 ⒌可替代性 一般企业都可能具有自营运输、保管等自营物流的能力,使得物流服务从供给力方面富有替代性。使得物流经营者从量和质上调整物流服务的供给力变得相当困难。
    • 73. 四、物流服务的内容 ⒈工商企业√ 作为功能活动的物流服务—如接受订单、存储、配送等。 作为执行标准的物流服务—如: 库存保有率:客户对所需商品的可得率,由库存水平所决定。 订货周期:从客户提出订单、购买或服务要求,到受到的订购产品或服务所经过的时间。受订单传输方式、库存政策、订单处理程序、运输方式和计划方法的影响。 配送率:满足客户配送要求的比率。企业高配送率是以高物流成本为代价的,企业必须在权衡客户服务及其成本的基础上决定配送率。 商品完好率:企业产品到达最终顾客时,商品的完好程度。 作为经营理念的物流服务—准确设定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的最佳组合,在取得合理利润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 74. ⒉物流企业√ 以货主满意为目标,在能力上表现为:适量性、多批次、广泛性等方面;在质量上表现为:安全、准确、迅速、经济等方面。 基本内容: 运输—选择最经济的运输方式;组织运输作业或选择最佳承运人;在规定时间将商品运抵目的地;实时对运输过程进行监控。 储存—选择连贯的运输方式及配备高效的分拣、传送、保管设备;按照JIT管理思想,运用IT技术,用信息代替实物库存。在不降低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减少库存量和库存时间。 配送— 选择最佳配送方案,合理调度车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物品的配送;实施JIT配送。 包装— 为便利运输和保管将商品分装为一定的包装单位;保护商品免受损毁而进行包装。 流通加工—为适应用户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 物流系统设计及网络化物流服务—为客户设计物流系统、选择和评价运输商、仓储商及其他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实现网络化,全方位跟踪物流活动。 信息咨询—将货物跟踪系统、电子订货系统、运价咨询系统等与物流网络整合,有效减少物流中间环节和费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 75. 五、物流服务质量指标 ㈠服务质量指标 ⒈ 服务水平 F =满足要求次数/用户要求次数 (%) 或缺货率 Q =缺货次数/用户要求次数 (%) ⒉ 满足程度 M =满足要求数量/用户要求数量 (%) ⒊ 交货水平 J =按交货期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 ⒋ 交货期质量 J天 =规定交货期-实际交货期 (天) ⒌ 商品完好率 W =交货时完好商品量/物流商品总量(%)
    • 76. ㈡仓库管理质量指标⒈商品收发正确率 S=(期内吞吐量-出现差错总额)/期内吞吐量 (%) ⒉商品完好率 W库 =(期内商品库存量-缺损商品量)/期内商品库存量 (%) ⒊库存商品缺损率 Q库=期内商品缺损量/期内商品量 (%) ㈢运输环节服务质量指标 ⒈正点运输率 Z=正点运输次数/运输总次数 (%) ⒉货物完好送达率 M运 =完好送达次数/总订单次数 (%) ⒊运输信息及时跟踪率 Y=跟踪运输信息次数/总订单次数 (%) 或缺货率Q’=缺损商品量/物流商品总量 (%) 或货损货差赔偿率 P=货损货差赔偿费总额/同期业务收入总额 (%)
    • 77. 六、物流服务水准的确定㈠服务与成本的关系 两者间存在收益递减规律。服 务成本XXYY‘⒈在物流水准一定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即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来追求物流系统的改善。 ⒉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不得不牺牲物流成本。 ⒊在物流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实现物流服务水准的提高。即灵活有效利用物流成本追求成本绩效。 ⒋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服务成本服务成本服务成本服务成本abcd
    • 78. ㈡确定物流服务水准的步骤⒈顾客服务市场调查⒉设定顾客服务水平标准⒊标准费用的感应性实验⒋按标准实施物流服务⒌反馈体系建立⒍业绩评价⒎标准与计划的定期检查⒏标准修正
    • 79. 第三节 物流标准化 一、物流标准化概念 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产品、工作、工程、服务等普遍性的活动,制定、发布和实施统一的标准的过程。 物流标准化—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活动制定、发布和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标准的过程。 是实现物流各环节衔接的一致性,加快流通速度的需要; 是进行科学化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 便于同外界系统的连结。
    • 80. 二、物流标准化的种类㈠物流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物流技术标准—物流基础标准和物流活动中采购、运输、装卸、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⒈物流基础标准 —是制定其他物流标准应遵循的、全国统一的标准,是制定物流标准必须遵循的技术基础与方法指南。主要包括: 专业计量单位标准:物流标准是建立在一般标准化基础之上的专业标准化系统,有自己独特的专业计量标准。 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是标准化的共同单位尺寸,或系统各标准尺寸的最小公约尺寸。600mm×400mm(ISO) 集装单元基础模数尺寸(物流模数):最小的集装尺寸,是在物流基础模数尺寸基础上,按倍数推导出来的各种集装设备的基础尺寸。如1200 ×1000。 物流建筑基础模数尺寸:各种建筑物所使用的基础模数。 物流专业术语:物流专业名词统一化、术语统一解释。
    • 81. ⒉各个分系统中的技术标准运输车船标准 仓库技术标准 包装标准 传输机具标准 站台技术标准 集装箱、托盘标准 货架、储罐标准 信息标准
    • 82. ㈡、工作标准—对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所制定的标准。是对各项物流工作制定的统一要求和规范化制度。包括: 各岗位的职责及权限范围; 完成各项任务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应岗位的协调、信息传递方式、工作人员的考核与奖惩方法; 物流设施、建筑的检查验收规范; 吊钓、索具使用、放置规定; 货车和配送车辆运行时刻表、运行速度限制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等。 ㈢、作业标准 —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物流设备运行标准,作业程序、作业要求等标准,如包装标准化。 是实现作业规范化、效率化以及保证作业质量的基础。
    • 83. 三、包装标准化㈠包装标准的内容 包装基础标准:包装的术语、尺寸、标志、基本试验、包装管理标准等 包装材料标准:各类包装的材料、包装带等的标准和试验办法。 包装容器标准:各类容器的标准及容器试验方法。 包装技术标准:包装专用技术、专用机械、防毒包装技术的标准。 产品包装标准:包装技术条件、检查验收、专用检查方法、储运要求和标志。 相关标准:如集装箱技术条件、尺寸,托盘技术条件、尺寸,叉车规格等。
    • 84. ㈡运输包装系列尺寸的制定方法包装尺寸的设计与托盘、集装箱、车辆、货架等各种物流子系统发生连动。即包装、运输、装卸、保管等不同物流环节的机械器具的尺寸设计需要建立在共同的标准之上。 ⒈确定集装基础模数尺寸 —从物流基础模数尺寸600×400(mm)按倍数系列推导出来; —也可以在满足600×400(mm)的前提下,从卡车或大型集装箱的尺寸侵害推导出来。 集装基础模数尺寸:1200 ×1000(mm) 1200 ×800(mm)、 1200 ×1100(mm) 这个尺寸也就是托盘标准尺寸。
    • 85. ⒉以分割及组合的方法确定运输包装系列尺寸分割后的得到的长和宽的尺寸要大于200 mm,包装物的生产制造尺寸从系列尺寸中选取。 ⑴整数分割 两个边长(1200 ×1000)分别被整数1到6除,计算出各边的尺寸。最大为1200 ×1000(mm)最小为200 ×200(mm)分割数123456一边的长度12006004003002402001000500333250200-
    • 86. ⑵组合两边长c和d之和为1000 mm ,2倍c为1200 mm。用1到3整除c和d ,得到系列尺寸。分割数123一边的长度c600300200d400200-cd
    • 87. 第四节 物流质量管理 物流质量—是企业根据物流运动规律所确定的物流工作的量化标准与根据物流经营需要而评估的物流服务的顾客期望满足程度的有机结合。 一、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 ⒈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概念 依据物流系统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了满足物流顾客的服务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基本标准,运用经济办法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活动过程。 满足两个方面要求: ①生产者要求—将生产者的产品保质保量转移给用户; ②用户的要求—按用户的要求将其所需的商品交给用户。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质量保证—是对用户实行质量保证,是物流质量管理的核心。 ②质量控制—是为保证某一工作、过程和服务的质量所采取的作业技术标准和有关活动,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 88. ⒉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全员参与 涉及到企业物流活动的相关环节、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需要依靠各个环节、各部门和员工的共同努力。 全程控制 对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若干过程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面管理 全面分析各种相关因素,把握内在规律。不仅管理物流对象本身,而且还管理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最终对成本及交货期起到管理作用。 整体发展 从系统的各个环节、各种资源以及整个物流活动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做起,通过强化整个企业基本质量素质来促进企业质量的整体发展。最终现实企业物流管理目标。
    • 89. ⒊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商品的质量保证及改善—商品在运送过程中对商品原有质量(数量、形状、性能等)的保证。现代物流由于采用流通加工等手段,可以改善和提高商品质量。 物流服务质量—物流企业对用户提供服务,使用户满意的程度。例如采用GPS定位系统,信息提供和物流设施的改善。 物流工作质量—物流服务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具体的工作质量。这是相对企业内部而言的,是在一定的标准下的物流质量的内部控制。例如:运输工作质量;仓库工作质量;包装工作质量;配送工作质量;流通加工工作质量;信息工作质量。 物流工程质量—在物流过程中,对产品质量发生影响的各因素(人的因素、体制因素、设备因素、工艺方法因素、计量与测试因素、环境因素等)统称为“工程”。提高工程质量是进行物流质量管理的基础。
    • 90. 实例: 建立物流质量指标体系 在各工作环节和各系统中制定一系列质量指标,从而形成一个质量指标体系。 例如,从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列出的服务指标: 服务水平指标。服务水平越高,企业满足订单的次数与总服务次数之比就越高。但满足顾客的要求需要一定的成本,并且服务达到一定水平时;再想提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满足程度指标。由于每次订货数量的不同,需要考虑满足程度,即企业能够满足的订货数量与总的订单的订货数量之比。 交货水平指标。反映时间的准确性,是衡量质量的重要方面,即按期交货次数与总交货次数的比率。 商品完好率指标。即交货时完好商品量或缺损商品量与总交货商品量的比率。也可以用”货损货差赔偿率”衡量商品的破损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物流吨费用指标。单位物流量的费用(元/吨),反映物流的效率或物流的质量。
    • 91. 三、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途径⒈树立企业物流整体质量管理思想 真正形成物流整体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同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功能的构成和重要性不同,其质量都会影响顾客感觉中的整体服务质量和顾客的满意程度。所以,必须从企业物流发展战略高度出发,真正树立整体质量管理思想。 认真做好物流服务过程的整体质量管理—深入了解物流服务全过程,并根据顾客需求,做好物流服务网络体系设计工作和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创造物流价值,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整体考核物流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在物流服务实绩考核中,既应考核物流效率,更要考核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 同时提高内部物流服务质量和外部物流服务质量—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是由企业物流员工和顾客之间相互交往的结果决定的。员工的服务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服务行为对顾客感觉中的物流服务质量有极大的影响。
    • 92. ⒉建立有效的物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质量改进决策必须的各种信息,激励内部员工改进物流服务工作。 计量顾客对物流质量的期望—顾客对物流质量的期望是顾客评估服务质量的依据。 强调信息质量—通过信息的相关性、精确性、实用性、连续性、可信性来衡量。 实时监控物流质量状况—随时了解和掌握物流质量的现状、运行过程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管理; 建立一个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物流质量管理信息的实时采集、整理、传递,有效实行监督和控制。 ⒊加强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和完善物流质量管理的计量、评估体系,消除物流过程中的差错。 引进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技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实行全员质量管理。
    • 93.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概述 物流服务商的基本理论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第四方物流
    • 94. 第一节 第三方物流概述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TPL,third party logistics) —就是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 第三方物流服务业 —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和企业。 [第三方物流处于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的链接纽带,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好方法。为供应方提供运输、配送、保管的物流服务,为需求方提供运输的物流服务。]
    • 95. 二、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的特征:⒈第三方物流整合一个以上的物流功能; ⒉第三方物流本身不拥有货物; ⒊运输设备、仓库等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控制,但可由两方中任一方拥有; ⒋可提供全部的劳动力与管理服务; ⒌可提供特殊服务如: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 三、第三方物流与传统的物流委托的异同 传统的物流委托 只是将企业物流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是物流作业活动,如运输、保管交由物流企业去做,而库存管理、物流系统设计等物流管理活动以及企业内物流活动仍然保留在本企业。物流企业接受货主企业的业务委托,以费用加利润方式定价,收取服务费。 第三方物流企业 则是站在货主的立场上,以货主企业的物流合理化为设计物流系统运营的目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益直接同货主企业的物流效率、物流服务水平以及物流效果联系在一起。
    • 96.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的利益来源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必须有吸引力的服务来满足顾客,而且服务必须符合客户对于第三方物流的期望。这些期望就是使客户在下面几个方面获益: ⒈作业利益。一方面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顾客可以获得自己组织物流活动所不能提供的服务或物流服务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专业知识或技术条件)。 [这是产生外协物流服务并获得发展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有可能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绩效,如增加作业的灵活性、提高质量和服务、速度和服务的一致性及更具有效率。 ⒉经济与财务利益。通过外协,既可将不变成本转变成可变成本,又可避免盲目投资而将资金用于其他方面而降低成本。 ⒊管理利益。外协物流可以使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中,而同时获益于外协企业的核心经营能力。如果企业使用单一来源的外协物流,还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并减轻企业在几个物流服务商之间协调的压力。 [通过第三物流来整合供应渠道、减少供应商数目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也是外协的潜在原因]。 ⒋战略利益。物流外协还能产生战略性利益,即灵活性,包括地理范围跨度的灵活性(设点及撤消)及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其他调整的灵活性。
    • 97. 五、第三方物流的分类根据是否拥有资产将他们划分为两类: 资产基础供应商----他们有代理人、有自己的卡车与仓库,实现掌握物流资产的运作。 非资产基础供应商----是一种物流管理公司,不拥有或租赁物流资产,他们提供人力资源和系统,专业管理顾客的各种物流功能。 [资产基础供应商可针对各种客户向他们所购买各种不同的服务,采取各种灵活性较强的作业。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由于受其设施的地域限制,以及在技术上的各种原因,作业的灵活性会相对稍逊一些。 从价格上看,由于资产基础供应商自己经营物流作业,如果资产运作效率很高,其价格相对比非资产基础供应商要低一些。] 六、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形式 ⒈专一用户的合同配送。 ⒉专一用户的合同运输。 ⒊多个用户的合同配送。 ⒋多个用户的合同运输。 ⒌快件运输。 ⒍批量运输。 ⒎一般货运和仓储。 ⒏一般货运。
    • 98. 案例:企业自营物流,还是物流业务外包?某鞋厂年生产皮鞋6万双,每年需要原料牛皮120吨(每月消耗10吨,每双鞋消耗牛皮2公斤)。 假定每吨原料牛皮的购入价为1万元/吨,每双鞋售价100元,而银行贷款年利率为8%。 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原材料采购方案: 方案1:年初向银行一次性贷款120万元(年息96000元),一次性地购回原料牛皮120吨入库存,专人保管发料,全年慢慢的进行生产性消费。 方案2:年初向银行一次性贷款10万元(年息8000元),购买一月份所需生产性消费原料牛皮10吨,二月份采购款来自一月份部分销售回笼款(月销售额50万元),其他各月生产安排,照此类推。 方案3:与专业物流公司签订业务外包协议,企业不向银行贷款;第一个月由物流公司垫支原料款,分4批购货10吨(每周2.5吨,或每天配送450公斤);由陆续回笼的产品销售款,冲抵原料的购货款;物流公司小批量、多频率地供货,采用JIT模式,彻底取消企业仓库及仓库管理。 结论: 皮鞋厂通过与专业物流公司签订业务外包协议,减少资金占用,库存及库存管理。 物流公司可以对若干个皮鞋厂所需原料牛皮承担任务,采用专业化的配送供应,降低成本,获取规模效益。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生产企业物流分工细化、专业化使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合理运行更有效率。
    • 99. 第二节 物流服务商的基本理论一、物流服务商应具备的条件 具有经营管理机构—能够与用户或其代表订立物流服务合同。 能独立签发物流服务单证—证明合同的订立、执行和接收货物并开始对货物负责任。 具有与经营能力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要完成或组织完成全程服务,并对服务全程中的货物遗损、损害和延误运输负责。 具有承担物流服务合同义务的技术能力—能承担物流合同中规定的与仓储、运输和其他服务有关的责任。国际物流服务商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必须建立自己的国际运输服务线路; 要有一支具有国际运输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专业队伍,能有效地完成或组织全程运输,与运输中涉及的各方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 在各条运输线上要有完整的分支机构、代表或代理人组成的网络机构。办理接受、交付货物,完成各区段的运输、衔接、服务事宜。 在涉及多式联运的情况下,要能制定各线路的多式联运单一费率; 要有必要的设备和设施,如物流信息系统、仓库、装卸设备。
    • 100. 二、物流服务商的经营方式⒈企业独立经营型 —实施单一物流服务的企业; —实施综合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在各服务全程的两端及中间各转接点设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全权代表处理揽货、交接货、订立运输合同协议,处理有关事务。 ⒉大企业联营型 —采用位于服务全程两端的地区或国家的两个或几个类似的企业联合经营的方式,按货物的流向及运输区段划分双方应承担的工作。 ⒊代理方式 —在服务全程的两端和中间各衔接地点委托外地区或国外同业作为物流服务代理,办理或代安排全程服务中的分运工作和交接货物,签发或回收联运单证,制作有关单证,处理交换信息,代收、支付费用和处理货运事故或纠纷等。
    • 101. 第三节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一、企业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其关键业务上,即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给合作伙伴来完成。 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 分担风险。企业可以更能适应外部变化的环境。 加速企业重组。当企业内出现一些运行效率不高、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时,需要进行业务外包。但必须同时进行成本/利润分析。 实现规模效益。
    • 102. 二、企业第三方物流的方式 ⑴物流业务完全外包 将所有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⑵物流业务部分外包 企业将非自营物流业务或低效的自营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⑶物流系统接管 企业将物流系统全部卖给或承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接管企业物流系统并雇用原企业员工。 ⑷战略联盟 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或其他企业合资,物流供应商提供部分资本和专业服务,企业也为合资者提供特色服务,达到资源共享目的。 ⑸物流系统剥离 企业将物流部门分离出去,使其成为独立的公司。 ⑹物流业务管理外包 企业拥有物流设施的产权,将管理职能外包出去。
    • 103. 三、企业物流模式选择—主要有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综合考虑: ⑴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 若影响度高、管理能力低,则采用第三方物流; 若影响度低、管理能力低,则外购物流服务; 若影响度高、管理能力高,则自营物流。 ⑵企业对物流控制力的要求 竞争激烈的产业,企业要强化对供应和分销渠道的控制,则应该自营物流。 ⑶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 大宗原料的回送或鲜活产品的分销,则利用相对固定的专业物流服务供应商和短渠道物流; 对全球市场的分销,采用地区性的专业物流提供支援; 对技术性强的物流服务如口岸物流,采用委托代理方式。 ⑷企业规模和实力 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可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小企业适宜将物流管理交给第三方物流,集中资源于核心业务上。
    • 104. ⑸物流系统总成本必须弄清两种模式物流系统总成本: =总运输成本+库存维持费用+批量成本+总固定仓储费用+总变动仓储费用+订单处理和信息 这些成本之间存在二律背现象。减少仓库数量,可降低仓储费用;但会带来运输距离和次数的增加而导此运输费用增加。 ⑹第三方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 第三方物流在满足对原材料及时供应的能力和可靠性上,对零售商和最终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反应能力方面应作为首要因素考虑。 ⑺自用资产和非自用资产第三方物流的选择 自用资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可针对各种客户向他们所购买各种不同的服务,采取各种灵活性较强的作业。而非自用资产供应商由于受其设施的地域限制,以及在技术上的各种原因,作业的灵活性会相对稍逊一些。
    • 105. 案例:海尔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策略市场定位 以大型生产、商业、电子商务集团为对象; 服务包括物流系统评估、设计、咨询、全程代理。 发展战略 整合企业内外物流资源,联合储运公司,信息平台低成本扩张,重视市场营销品牌经营。 技术创新 物流容器标准、单元化,搬运机械化,信息实时跟踪,全自动立体库。 市场创新 以青岛为出口基地,以广东、贵州、湖北为生产基地,有10个海外工厂,通过供应链物流一体化降低成本。
    • 106. 第四节 第四方物流一、第三方物流的不足 —从整个地区、国家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这种加和的结果不一定高效率,甚至是低效率的。其次,由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需要一个高技术、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分工进一步细化,第三方物流向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 —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则为数不多;有些企业想涉足第三方物流,也只是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不高,并不能适应第三方物流的要求;第三方物流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物流信息、技术不可能满足整个社会系统物流需要,更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中国加入WTO,我国第三方物流公司面对的将是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很难短期内在技术服务方面是达到与对手匹敌的实力。 有学者提出,必须有人来管理和第三方提供商的关系。但是,管理的位置应由谁来担当呢?是顾客、第三方还是其他?
    • 107. 二、第四方物流(4PL)概念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 第四方物流是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也为其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第四方物流通过其对整个供应链影响的能力来增加价值。 第四方物流是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问题。 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脱胎于传统物流企业或来源于国外独资和合资企业,而且还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短期内不能成为整合物流资源的"有领导力量的物流提供商"。显然,真正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的角色是缺位的。
    • 108. 三、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区别▲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为客户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应链物流服务,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其最大的附加值是基于信息和知识,而不是靠提供最低价格的一般性的无差异的服务;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和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和相关技术。 第四方物流具备整合供应链能力,提供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并且逐步成为帮助企业实现持续运作成本降低的有效手段。 两者之间的关系:第四方物流领导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的管理者和集成者;它依靠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的集体协作,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第四方物流企业要实现整合三方物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四方物流必须不是物流的利益方; 第四方物流必须能实现信息共享; 第四方物流必须有能力整合所有物流资源。 而真正满足此条件的只有一种虚拟的物流网络平台。
    • 109. 第六章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原理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模式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控制 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估
    • 110. 第一节 供应链管理原理21世纪的今天,市场竞争的关键已不是单纯的企业间的实力较量,而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则是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一、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Supply Chain) 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相互间通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等组成的供需网络。供应商大麦 啤酒花啤酒 制造商啤酒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价值链(Value Chain):从商品的价值是在业务链中渐渐被增值的角度而言。 需求链(Demand Chain):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业务链角度而言。
    • 111.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商/供应制造装配分销零售需求/客户核心企业供应商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供 应 源需 求 源资金流物流、服务流
    • 112.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向导,以核心企业为盟主; 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 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基本运作模式; 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则和控制,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 113. 三、供应链管理的原理供应链管理是对最终客户直到原始供应商的关键业务流程的集成,它为客户和其他有关者提供价值增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 供应链管理对8个业务流程进行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服务管理; 需求管理; 订单履行; 制造流程管理; 采购; 产品开发和商业化; 回收。
    • 114.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一、供应链涉及的内容 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 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 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 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 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等); 基于Internet/Intranet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
    • 115. 二、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机制 合作机制 —战略伙伴关系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实现: 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投放市场,周期大大地缩短;顾客导向化程度更高;模块化、简单化产品、标准化组件;企业集成范围扩展了。 决策机制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性环境下的群体决策模式。 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业绩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激励机制。 自律机制 —供应链企业向行业领头企业或最具竞争力的竞争对手看齐,不断对产品、服务和供应链业绩进行评价、改进,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 116. 三、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分析 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 —实现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对顾客的需求变化迅速作出反映,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信息沟通方式,导致交易方式及交易流程的变化,从而大大地缩短交易周期,同时降低供应链各环节和库存,减少浪费(如食品过期)或降低(如过季商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 117.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选择 一、供应链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涵盖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过程。 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供应”是整个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共享的一个概念;同时它又影响或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市场占有份额。 供应链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连接。 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达到高水平的服务,而不仅仅完成一定的市场目标。供应商采购制造分销消费最终 客户库 存原材料在制品分销销售点
    • 118. 结论: 传统的物流管理 —是指按照市场的要求,将产品从供应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单个企业物流系统的优化。 供应链管理 —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 —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 —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流动作出管理; —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的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 119. 二、供应链管理的三种模式 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供应商采购物流销售物流制造企业生产物流配送中心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
    • 120. 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制造企业采购物流销售物流连锁超市订单处理配送中心分销商消费者
    • 121. 整合社会资源的运作网络体系以3PL为主导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制造企业客户连锁超市订单处理配送中心分销商RDC3PL 信息系统分销商客户 的 客户货代 公司包装 加工运输 车队装卸 队仓储 业主3PL能为客户带来: 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 提高效率,快速反映,加快资金周转。
    • 122. 第四节 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控制 一、供应链管理的库存问题(库存存在的原因) 顾客要求的供货期与制造周期不匹配 —企业用库存来缩短供货期,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顾客的需求变化不能预测。 —企业必须保持一定库存来应付突然增长的顾客需要。 供应的数量和质量、供应的成本及能力是不确定的 —企业通过库存来降低这些因素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物流服务的经营规模鼓励库存。 —企业通过规模生产、整车运输能降低制造和运输成本。 由于计划不周导致的过剩的物料或产品。
    • 123.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类型 ⒈批量订货库存 —由于订货经济规模而决定的库存。 总订货成本=购入成本+采购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经济订货量:总订货成本最小的订货批量。 ⒉安全库存 —由于要应付顾客需求与供应能力变化而引起的库存。 三个关键因素:顾客需求的变化程度;订货的提前期和提前期的变化;顾客服务水平。时间安全库存提前期订货点051525库存水平批 量 订 货 库 存
    • 124. 三、“牛鞭效应”与库存控制 —沿着供应链向上游移动,需求变动程度不断增大的现象。 产生“牛鞭效应”的因素:批量订单、供货提前期、价格波动。 控制“牛鞭效应”的主要途径: 利用信息技术将市场需求信息提供给供应链的各级,使各级能根据需求确定订单的大小和安全库存。 削减供应链的级数,使得“牛鞭”很短以至“牛鞭效应”不明显。 采用卖方管理的库存,从根本上消除“牛鞭效应”。商品制 造 商一 级 批 发 商二 级 批 发 商零 售 商商品商品订货订货订货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市场需求
    • 125. 四、物流网点与库存控制 —采用集中式的仓储或制造中心,根据总需求来确定库存水平,用较低的安全库存来保障相对稳定的总需求。 五、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控制策略 定期检查库存,及时处理过时的产品;定期审查订货批量,及时调整订货批量。 严格管理库存使用速度和提前严格监视和管理安全库存。 按ABC法管理库存。 通过减少供货提前期降低安全库存水平。 采用定量的方法,严格按时按订货点和订货批量订货,正确权衡库存保管(资金占用成本)与订货成本(采购成本)。
    • 126. 第五节 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估一、供应链绩效评估的内容 内部绩效度量 —对供应链上的企业内部绩效进行评价。例如: 成本、客户服务、生产率、良好的管理、质量。 外部绩效度量 —对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运行状况的评价。例如: 用户满意度 综合供应链绩效度量 —对供应链总体绩效和效率进行评价。例如: 用户满意度、时间、资产、核心能力
    • 127. 二、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供应链业务流程供应链上、下结点企业关系产销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产需率供应链产品出产(投产) 循环期或节拍供应链总运营成本供应链结点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结点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结点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通讯成本供应链总库存费用各结点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成本供应链核产品质量合格率、废品率、退货率、破损率准时交货率、成本利润率、产品质量合格率
    • 128. 第七章 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概述 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的运作与发展
    • 129. 第一节 国际物流概述一、国际物流的含义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和转移(the movement of good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广义理解:国际物流包括各种形式的物资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入和流出。如进出口商品、暂时进出商品、转运物资、过境物资、邮件、捐赠物资、援助物资、加工装配所需物料、部件以及退货等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 狭义理解:国际物流仅指与另一国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活动。如货物集运、分拔配送、货物包装、货物运输、申领许可文件、仓储、装卸、流通中的加工、报关、国际货物保险、单据制作等。简称出口物流和进口物流。 [国际既涉及物流的基本运作和管理方法,又涉及相关的国际贸易经营方式。]
    • 130. 国际物流活动组成⒈商品的全球采购。如商品进口和出口; ⒉与国际物流相关的国内物流。如国内运输、仓储、货运保险、包装; ⒊口岸物流。如海关仓库、集装箱场站作业、集装箱货物装卸、组配、加工等; ⒋国际运输、货运保险、转运货物、过境货物的报关等。 [综合物流管理、系统化管理、以及总成本分析方法对国际物流业务的经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 131. 国际物流的特点⒈物流渠道长、物流环节多—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跨越海洋和大陆,需要经过报关、商检等业务环节。在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上要适应国际惯例、公约以及相关法规的规定。 ⒉物流环境的复杂性—国际物流的市场准入、国外市场所属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程度、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地理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⒊国际物流中的标准化要求较高—通过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降低物流作业的难度、费用,通过单证标准化,实现各国之间、企业之间物流系统的交流更加简单有效。 ⒋国际物流中的风险性—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和自然风险。会造成商品可能受到损害、灭失、延迟、破损等风险 ⒌国际物流中多种运输方式组合—主要有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以及由这些运输手段组合而成的国际综合运输方式(集装箱多式联运)等。 [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增加了国际物流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企业开展国际物流时的成本。]
    • 132. 二、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国际贸易的具体实现途径和方式。国际物流的核心业务就是如何在一定的成本条件下,使合同规定的货物按质、按量,准时而又无差错地从卖方处所转移到买方处所或指定地点。 国际物流在数量、规模以及技术能力上的发展经历了: 第一阶段(50~ 60年代) —大数量物流,物流设备、工具大型化。 第二阶段(70 ~ 80年代) —国际货物包装集装箱化、集装箱船、集装箱港口快速发展;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机械化、自动化搬运装卸技术发展。满足“小批量、高频度、多品种”的物流。 第三阶段(90年代初) —国际物流信息化时代,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 第四阶段(目前):物流国际化,包括物流设施、物流技术、物流服务、商品运输、包装和流通加工的国际化。
    • 133. 三、国际物流的分类根据货物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向,分为: ⑴进口物流,即国际物流服务于一国的货物进口; ⑵出口物流,即国际物流服务于一国的货物出口。 根据货物流动的关税区域,分为: ⑴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 ⑵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物流,如欧共体。 根据跨国运送的货物特征,分为: ⑴国际军火物流; ⑵国际商品物流; ⑶国际邮品物流; ⑷国际捐赠或救助物资物流; ⑸国际展品物流; ⑹废弃物物流。 [根据国际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不同,分为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船务代理、无船承运人、报送行、国际物流公司、仓储、配送公司等。]
    • 134. 四、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㈠、主要国际贸易方式 营业地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之间进行货物买卖所采取的做法和业务经营渠道。 ⒈逐笔售定。双方达成交易,买方通过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与卖方的交货、交单相互对流,最终完成货物的所有权转移。[国际贸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贸易方式,即货物进出口贸易。] ⒉经销。出口企业与国外经销商达成局面经销协议,规定经销商品的种类、经销期限和地区范围。 [我国企业常用的一种贸易方式,有助于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更好地推销本国产品。] ⒊代理。代理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和授权,代表委托人与第三方订立货物买卖合同或实施其他法律行为,而由委托人直接负责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⒋招标与投标。组织卖方竞卖的一种形式,招标人公开征求投标人递盘竞争,并最终确定投标人订立合同的一种交易方式。
    • 135. ⒌拍卖。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则,以买主公开叫价的竞买方式实现商品成交的一种方式。[可细分:增价拍卖、减低拍卖和密封递价拍卖] ⒍商品期货交易。在专门的商品交易所由特定人员进行的,集中买卖某种期货合同的交易活动。 [两大特征:特殊的对冲和实物清算制定严格的履约保证金制度。] ⒎加工贸易。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贸易方式,是以加工为特征,以商品为载体的劳务出口。主要形式有: 进料加工,即企业自主进口加工所需要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在加工装配成为成品后,再进行出口销往国外市场。 对外加工装配,是指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是一种委托加工方式。 ⒏对等贸易。企业从其已经销售了商品的国际进口某种商品,以抵偿其出口商品的一种贸易方式。又称返销贸易、互抵贸易或反向贸易。基本形式有:易货贸易、回购、互购和抵销。
    • 136. ㈡、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⒈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跨国经营与国际贸易地规模、数量和交易品种等方面的大幅度的增长,促进了商品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大量流动和广泛交流,促进物流国际化、专业化的形成。 ⒉国际物流的高效运作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 —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满足消费者定制化、多品种、小批量化的需求,需要专业化、高效率的国际物流动作的保障。 ㈢、国际贸易对物流的要求 ⒈质量要求—高附加价值、高精密度商品的增加,物流工作质量要求更高;贸易需求的多样化,要求物流向优质服务和多样化发展。 ⒉效率要求—通过国际物流系统,高效率地组织商品的进出口、保管和运输。 ⒊安全要求—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径,密切注意所经区域气候和地理条件、政治局势和经济状况。 ⒋经济要求—选择最佳物流方案,提高物流经济性、降低物流成本,保证服务水平。
    • 137. 第二节 国际物流系统整个物流过程可以委托一家国际性物流服务商完成,也可以分别包给各地方的仓储企业、运输企业和货代企业来完成。出口商(发货人)国际货运代理海关承运商承运商海关国际货运代理进口商(收货人)国内运输报关海洋运输报关国外运输送货发货信息平台
    • 138. 一、商品检验国际贸易中的买卖双方,大都远隔重洋,身处异地,交易达成后,在多数场合下,卖方不亲自点交货物,买方亦不亲自接收货物。在此情况下,假如卖方所交货物的品质、数量、包装等与合同规定不符,或货物在运输途中发生残缺短损等问题时,该如何解决?怎样搞清致损原因并确定其责任归属? 需要有一个独立于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即检验机构出面,对货物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证明,作为货物交接、货款结算、解决争议和处理索赂与理赔的依据,由于商品检验问题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切身利益,所以买卖合同中一般要订立检验条款。
    • 139. ㈠ 买方的检验权“接受”与“收到”的概念 接受是指买方认为他所购买的货物在质量、数量、包装等方面均符合买卖合同的规定,因而同意接受卖方所交付的货物。 收到货物并不等于“接受”货物。如果经检验发现与买卖合同不符时,可以拒收。 各国法律对买方检验权的规定 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案》规定:当货物交付买方时,除另有协议外,买方有权要求有合理的机会检验货物,以便确定它们是否与合同的规定相符。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则规定:“买方必须在按情况实际可行的最短时间内检验货物或由他人检验货物”;还规定:“如果合同涉及到货物的运输,检验可推迟到货物到达目的地后进行”。 买方对货物的检验权不作为接受货物的前提 法律只是规定卖方要给予买方检验货物的合理机会,至于买方是否利用这种机会支检验货物,完全由买方决定。如果买方放弃检验货物的权利,他同时也失去了拒收货物的权利。
    • 140. ㈡ 商品检验的时间和地点国际上一般承认买方在接受货物之前,有权检验货物,但是买方在何时、何地检验货物,各国的法律并无统一规定。根据当前国际上的习惯做法和我国对外贸易实践,关于买卖合同中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做法: 1、在出口国检验 产地检验。由出口国的生产工厂检验人员或按照合同规定会同买方验收人员于货物在工厂发运前进行检验,卖方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在运输途中出现的品质、数量等方面的风险由买方负责。 装运前或装运时在装运港或装运地检验,即以离岸品质、重(数)量为准。根据此种规定,出口货物于装运前由装运港(地)约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并出具证书作为品质、重(数)量的最后依据。
    • 141. 2、在进口国检验在目的港或目的地卸货后检验,也就是以到岸品质、重(数)量为准。根据此种规定,货物运抵目的港(地)卸货后,由该处约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并出具证书,作为解决品质、重(数)量的最后依据。 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终用户所在地检验。 对于密封包装的货物,或规格复杂、精密度高的货物,不能在使用之前开拆包装检验,或需要具备一定的检验条件和检验设备才能检验时,可以将检验延伸至买方营业处所或最终用户所在地。 3、在出口国检验、在进口国复验 这种做法是以装运港(地)检验机构验货后出具的检验证书作为议付货款的依据,货到目的港(地)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品质、重(数)量与合同规定不符而责任属于卖方的,可凭商检机构出具的证书向卖方提出异议,作为索赔的依据。
    • 142. ㈢ 检验检疫机构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检疫的机构大致有如下几类: 官方机构。由国家设立的检验机构。 非官方机构。由私人或行业公会、协会等开设的检验机构,如公证人、公证行。 工厂企业、用货单位设立的化验室、检测室等。 1、我国的检验检疫机构 国家设立的检验检疫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药品检验所 国家计量局 船舶检验局 民间机构 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公司(CCIC),是国家商检局指定的唯一独立进行进出口商品检验和鉴定业务的检验实体,它的性质属于民间检验机构。
    • 143. 2、基本任务根据我国《商检法》,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出口商品检验方面的基本任务为: 对重点进出口商品实施法定检验。如《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所规定的商品。 办理进出口商品的鉴定业务 商检机构对自身指定或者认可的检验机构的进出 口商品检验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 144. ㈣ 检验证书进出口商品经商检机构检验、鉴定后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称为检验证书。 1、检验证书的作用 作为证明卖方所交货物的品质、重量、数量、包装和卫生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依据; 作为买方对品质、重量、数量、包装等条件提出异议,要求理赔,解决争议的有效凭证; 作为海关验关放行的凭证之一; 作为卖方议付货款的单据之一; 2、主要的检验证书 品质证明书、重量证明书、卫生证明书、兽医证明书、植物检疫证明书、价值证明书、产地证明书。
    • 145. ㈤ 检验依据与检验方法1、检验依据 检验依据是检验进出口商品的根据,也是据以衡量进出口货物是否合格的标准。 在进出口业务中检验商品的依据主要有:成交样品、标样、合同、信用证标准等。 卖方提供的品质证明书、使用说明书、图纸等技术资料,构成检验商品品质的依据; 海运提单、运单、卖方的发票、装货清单、重量明细单,是检验商品数量、重量的依据; 理货清单、残损单、商务记录是进出口商品验残出证的依据。
    • 146. 检验进出口商品的标准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强制性检验标淮或其他必须执行的标准。 对外贸易合同所约定的标准。对于合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亦有所规定:“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依照合同的约定执行。”但是.贸易合同中规定的检验标准不能违反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也不能违反海关商检等部门所颁布的规定。 国际标准。在实际业务中,凡合同规定按样品或信用证成交的商品,以样品或信用证规定作为检验的标准。合同、信用证未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首先采用生产国现行标准,无此标准时,采用国际通用标准,这两项标准都没有时,则采用进口国家的检验标准。当前,我国许多商品已按国际标准生产、检验和组织出口。
    • 147. 2、检验方法进出口商品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是个重要问题,因为同一商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容易导致买卖双方产生异议而发生纠纷。 【案例】 我国某厂出口日本的糠醛,合同中规定纯度为98%以上。我方出厂时使用乙酸酐法检验,测得纯度达到合同规定,而国外买方采用高灵敏度的气相色谱法检验,发现纯度低于合同规定,提出索赔。 我们自己再对试样分别采用化学法和气相色谱法检验,得出两个结果:前者纯度达98%以上,后者仅为96%,其中有2%的杂醇有化学法测不出,最后只好认赔。 一般说来,合同中规定检验方法要明确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抽样方法 明确检验仪器的精度要求
    • 148. 二、报关业务商品在进出境时,由进出口商品的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按照海关规定格式填报《进出口商品报关单》,随附海关规定应交验的单证,请求海关办理商品进出口手续。 报关单位—经海关审查批准予以注册、可直接或接受委托向海关办理运输工具、商品、物品进出境手续的单位。 报关员—需经海关培训和考核认可,发给报关员证件,才能办理报关事宜。 进出口商品报关程序 海关的监管程序: 接受申报→查验商品→征收税费→结关放行。 报送程序: 申请报送→交验商品→缴纳税费→凭单取货。
    • 149. 报关应提交的单证⑴进出口商品报关单—海关对出口货物进行监管、查验、征税和统计的基本单据。有: 普通报关单(白)、 来料加工、补偿贸易专用报关单(浅绿) 进料加工专用报关单(粉红) 出口退税专用报关单(黄)。 ⑵进出口商品许可证或国家规定的其他批准文件。[有出口经营权的单位,出口不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可免领出口许可证。] ⑶提货单、装货单或运单—海关加盖放行章发还报送人员凭以装运或提取货物的凭证。[装货单是船公司或其代理签放给托运人的通知船厂方装货的凭证,非海关式为运单。] ⑷发票—海关审定完税价格的重要依据,需载明货物的真实价格。
    • 150. ⑸装箱单— 用以说明货物的具体规格、数量,是对发票内容的补充。 ⑹出口收汇核销单— 由外汇管理部门提供的单证。海关办妥手续并盖章,出口单位凭此向外汇管理部门结汇核销。 ⑺减免税或免检证明。 ⑻商品检验证明。 ⑼原产地证明—是海关计征税率的依据。如: 普通产地证。用依证明货物的生产国别,进口国海关凭以核定应征收的税率。 普惠制产地证。凡是向给惠国出口受惠商品,均须提供普惠制产地证,才能享受关税减免的优惠。 纺织品产地证。对欧盟国家出口纺织品,需提交纺织品产地证,是进口国海关控制配额的依据。 ⑽贸易合同和其他有关证明。 [出口货物经查验合格,在报关单位办理纳税手续后,海关在装货单或运单上盖上关印,即为结关放行。]
    • 151. 三、商品储存—经济特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这种商品的储存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经济特区进行的。 经济特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关境以外划出的一定区域,在区内通过建筑或扩建码头、仓库、厂房等基础设施和实行免除关税等优惠待遇,吸引外国企业从事贸易与出口加工等业务活动。 ㈠保税区(保税仓库区) 是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受海关监管的特定地区和仓库。 关税方面的规定 国外商品存入保税区内,可以暂时不缴进口税; 如再出口,不缴出口税; 如要进入所在国的国内市场,则要办理报关手续,交纳进口税。
    • 152. 业务活动的规定进入保税区的国外商品,可以进行储存、分装、混装、加工、展览等业务; 有的还允许在区内经营保险、金融、旅游、展销等业务。 保税区的形式 指定保税区。为了在海港或国际机场简便、迅速地办理报关手续,为外国货物提供装卸、搬运和临时储存的场所。 [货物在区内储存的期限较短,限制较严。] 保税货栈。经海关批准用于装卸、搬运,或暂存进口货物的场所。 保税仓库。经海关批准,外国货物可以连续长时间储存的场所。 [便于货主把握交易时机出售货物,有利于业务的顺利进行和转口贸易的发展。] 保税工厂。经海关批准,可以对外国货物进行加工、制造、分类以及检修等业务活动的场所。 保税展厅。经海关批准,在一定期限内用于陈列外国货物进行展览的保税场所。
    • 153. ㈡ 自由贸易港(自由口岸)或自由贸易区位于关境以外,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准许在港(区)内开展商品自由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以便于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自由贸易港(区)类型 把港口或设区的所在城市都划为自由贸易港(区)。 把港口或设区的所在城市的一部分划为自由贸易港(区)。 各国对自由贸易港(区)的规定 ⒈关税方面的规定 允许自由进出港口或自由贸易区的外国商品,不必办理报关手续,免征关税; 已征收进口税的商品(烟酒)再出口,可退还进口税; 商品如果进入所在国国内市场销售,则必须办理报关手续,缴纳进口税。 [在美国,用美国的零配件和外国的原材料装配或加工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时只对该产品所包含的外国原材料的数量或金额征收关税。]
    • 154. ⒉业务活动的规定允许自由进出港口或自由贸易区的外国商品,可以进行储存、展览、拆散、分类、分级、修理、改装、重新包装、重新贴标签、清洗、整理、加工和制造、销毁; 与外国或所在国原材料混合,再出口或向所在国国内市场出售。 ⒊禁止和特别限制的规定 对武器、弹药、爆炸品、毒品及国家专卖产品(烟草、酒类、食盐)等禁止输入或凭特种物资进口许可证才能输入; 对少数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有些国家对某些生产资料在港(区)内使用征收关税;还有些国家禁止在区内零售。]
    • 155. ㈢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港口或机场附近,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建造码头、道路、车站、厂房、仓库等基础设施,并提供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国企业在区内投资生产以出口为主的工业品的加工区域。 出口加工区源于自由贸易港(区),但两者有所区别: 自由贸易港(区)以转口贸易为主,侧重于商业; 而出口加工区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侧重于工业。 出口加工区的类型 综合性出口加工区。区内可以生产经营多种出口加工产品。[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出口加工区是这种类型。] 专业性出口加工区。只准生产经营某种特定的出口加工产品。
    • 156. 出口加工区的规定1、优惠政策: 关税的优惠。在区内投资设厂的外国企业,从国外进口的生产设备、原材料、燃料、零部件及半成品,免征进口税。生产的产品出口时,免征出口税。 国内税的优惠。为区内企业提供减免所得税、营业税、贷款利息税等优惠待遇。 放宽外国投资比例。对区内外国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不加限制,投资比例可高达100%。 放宽外汇管制。区内外国企业的资本、利润、股息可以全部汇出。 投资保证。政策长期稳定不变,保证对外国投资不予没收或征用。如需征用,政府保证给予合理的经济赔偿。 其他相关政策。对于报关手续、土地、仓库、厂房的租金、贷款利息、外籍员工及其家属的居留权等给予优惠待遇。
    • 157. 2、限制规定:对投资项目的限制规定。对出口加工区可以投资哪些项目有具体规定,划出经济范围。 对投资的审批规定。要求外国企业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经营管理、技术方面有一定基础,具有输出商品的渠道、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能够采用国内的原材料。 对产品的销售市场规定。 对招工和工资的规定。 对产品的销售市场规定。规定区内生产的产品必须全部或大部分出口,甚至对次品、废品也禁止在当地国内市场销售。 对招工和工资的规定。
    • 158. 四、国际货运代理介于货主和实际承运人之间的中间商。一方面代为货主进行租船订舱,另一方面以代为实际承运人揽货,从中收取整箱(车)货和零担货之间的差价或收取佣金。 国际货运代理的主要业务,为货主(发货人或收货人): ⒈租船订舱代理。 ⒉货物报关、商检、缮制单证代理。 ⒊转运及理货代理。 ⒋储存代理。包括货物保管、整理、包装以及保险等。 ⒌集装箱代理。包括装箱、拆箱、转运、分投以及集装箱租赁和维修等。 ⒍多式联运代理。即无船承运人,与货主签订多式联运合同,对全程运输(包括转运)负总的责任。
    • 159. 国际货运代理的作用货代的存在,能减轻承运人直接面对货主而带来的繁重工作,从而集中力量从事核心业务—航运;使得货主不必分别与每家承运人打交道,也减轻了货主的工作量。 具有大量、稳定货源且有一定资质的货代,能够取得承运代理权。一方面可以在其营业场所使用承运人的运单,另一方面能够取得承运人较为优惠的运费。
    • 160. 五、国际运输—国际多式联运国际多式联运系指由多式联运经营人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受货物的地点运 至另一国境内指定地点交货的运输方式。它包括陆海联运、陆空联运和海空联运等。 国际多式联运一般是以集装箱为媒介,把各种单一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组成一种综合性的连贯运输。 在国际贸易中,开展以集装箱为主的国际多式联运,有利于简化货运手续、加快货运速度、降低运输成本。
    • 161. 国际多式联运的基本条件1.货物在全程运输过程中,无论使用多少种运输方式,作为负责全程运输的多式联运经营人必须与发货人订立多式联运合同(Multi-modal Transport Contract)。 2. 多式联运经营人(Multi-modal Transport Operator,MTO)必须对全程运输负责。 一般情况下,多式联运经营人为了履行多式联运合同规定的运输责任,可以自己办理全程中的一部分实际运输,而把其他部分运输以自己的名义委托给有关区段的承运人(称分承运人)办理;也可以自己不办理任何部分的实际运输,而把全程各段运输分别委托有关区段分承运人办理,分承运人与原发货人不发生任何关系。而分承运人与多式联运经营人之间是承托关系。 3.多式联运经营人接管的货物必须是国际间运输的货物,即在国际多式联运方式下,货物运输必须是跨越国境的一种国际间运输方式。
    • 162. 4.多式联运不仅仅是使用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而且必是不同运输方式下的连续运输。 5.多式联运的费率为全程单一运费费率(Sing1e Factor Rate)。 6.货物全程运输由多式联运经营人签发一份全程多式联运单证(Multi-modal Transport Document)。全程多式联运单证是指证明多式联运合同以及证明多式联运经营人已经接管货物并负责按照合同条款交付货物所签发的一种证据。它与传统的提单具有相同的作用,是一种物权证书和有价证券。
    • 163. 大陆桥运输1、大陆桥运输的概念 大陆桥运输(Land Bridge Transport)是指以横贯大陆上的铁路或公路运输系统作为中间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结起来的集装箱连贯运输。大陆桥的意思是在海洋间把一块大陆当作桥梁,组成一个海——陆——海的运输方式。因此,这是一种地理上形象的叫法。 大陆桥运输一般都是以集装箱作为媒介,采用国际铁路系统来运送,故又称大陆桥集装箱运输。 2、美国小陆桥运输 小陆桥运输是指比大陆桥的海/陆/海运输缩短了一段海上运输,形成了海/陆,或陆/海运输形式。 例如,日本至美国东海岸大西洋港口或美国南部墨西哥湾口岸的货运由原来的全程海运,改为由日本装船运至美国西部太平洋口岸,转装铁路专用列车运至东部大西洋口岸或南部墨西哥口岸,以陆上铁路作为桥梁,把美国西海岸同东海岸和墨西哥湾连接起来了。
    • 164. 3、美国微型陆桥运输微型陆桥运输是指比小陆桥更短的运输,它没有通过整条小陆桥,而只是利用了一部分小陆桥,因此又称半陆桥运输(semi—land Bridge Transport)。 例如,从日本去美国中、东部内陆城市的货物和去美国南部内陆城市的货物,采用微型陆桥运输,使用联运提单,经美国西海岸港口,利用集装箱拖车或铁路运输方式,将货物运至美国内陆城市。
    • 165. 六、理货业务理货是指船方或货主根据运输合同在装运港和卸运港收受和交付商品时,委托港口的理货机构代理完成的在港口对商品进行计数、检查商品残损、指导装舱积载、制作有关单证等工作。 理货是托运和承运双方履行运输契约、分清商品短缺和毁损责任的重要过程。理货机构一般是公正性或证明型的机构。 理货工作的内容: 1、理货单证—理货机构在理货业务中使用和出具的单证,反映船舶载运商品在港口交接当时的数量和状态的实际情况的原始记录,具有凭证和证据的性质(法律效力)。 理货委托书; 计数单—理货员现货计数的原始记录; 现场记录—理货员记载商品异常状态和现场情况的原始凭证; 日报单—理货长向船方报告各舱商品装卸进度的单证; 待时记录—记载由于船方原因造成理货人员停工待时的证明; 商品溢短单—记载进口商品件数溢出或短少的证明; 商品残损单—记载进口商品原残损情况的证明; 商品积载图—出口商品实际装舱部位的示意图。
    • 166. 2、分票和理数分票—依据出口装货单或进口舱单分清商品的主标志或归属,分清混票和隔票不清商品的归属。 [若发现舱内商品混票或隔票不清应及时通知船方人员验看出,并编制现场记录取得船方签认,然后指导装卸人员按票分批装卸。] 理数(计数)—在船舶装卸商品过程中,记录起吊商品的钩数,点清钩内商品细数,计算装卸商品的数字。 商品装卸船后,由理货长根据计数单核对装货单或进口舱单,确定实际装卸商品是否有溢短。 3、理残 残损—商品包装或外表出现破损、污损、水湿、锈蚀、异常变化等现象,可能危及商品的质量或数量。 理残(分残)—在船舶承运商品装卸过程中,检查商品包装或外表是否有异常状况。 [为确保出口商品完整无损、进口商品分清原残和工残,在船舶装卸过程中,剔除残损商品,记载原残商品的积载部位、残损情况和数字。]
    • 167. 4、绘制实际商品积载图理货人员根据配载图来指导和监督工人装舱积载。必要时参与配载图的调整和变更事宜,装船结束时,理货长绘制实际装船位置的示意图—实际商品积载图。 5、签证和批注 签证—船方为办理商品交付和收受手续,在商品残损单、商品溢短单、大副收据和理货证明书等理货单证上签字。 签证是对船方对理货结果的确认,是承运人对托运人履行义务,是划分承、托运双方责任的依据。签证工作一般在船舶装卸商品结束后、开船之前完成。 批注—在理货或货运单证上书写对商品数字或状态的意见。按批注对象不同,分为船方批注和理货批注两类。
    • 168. 6、复查和查询复查—如果卸港理货数字与舱单记载的商品数字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进行复查。 通常是船方在理货单上批注“复查”方面内容;当理货数字与舱单记载的商品数字差异比较大时,理货机构也可以主动进行复查。 查询—理货查询有三种形式: 船舶卸货时发生商品的溢出或短少,理货机构向装港理货机构发出查询文件或电报,请求进行调查并予以答复; 在船舶装货后,发现理货、装舱、制单有误,或有疑问,理货机构向卸港理货机构发出查询文件或电报,请求卸货时予以注意、澄清,并予以答复; 船公司向理货机构发出查询文件或电报,请求予以澄清商品有关情况,并予以答复。
    • 169. 第三节 国际物流的运作与发展一、企业物流的国际化运作 包括:国际化采购、国际化生产和国际化配送。 ㈠、国际化采购 企业通过国际化采购,可以: 采购到质量较高的商品; 以更低的价格进行购买; 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可以利用汇率的变动实现购买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可以采购到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商品。 企业国际化采购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采购订单提前期较长,企业需持有较高水平的库存。 货物需经过长途运输,在途风险较大。 可能遇到售后服务不足或不及时问题。 汇率变动可能造成采购成本上升。 买卖双方纠纷处理复杂。 采购成本及货物交付时间受所在国政府贸易政策的影响。
    • 170. ㈡、国际化生产企业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可以实现: 利用某些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 绕过贸易壁垒的限制,更有效地进入东道国市场。 接近消费者,更加快速有效地对市场需求作出反映。 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可以利用东道国的投资鼓励措施,获得更大利润空间。 企业国际化生产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东道国廉价劳动力的素质往往较低。 跨国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冲突。 某些生产投入品需要采用境外采购,空间上的长距离以及政府的贸易管制措施有时会使生产供应中断。 有些国家对外资生产企业有最低国产化率规定,会与母国的全球化采购政策不一致。 东道国可能会限制投资利润的汇回。
    • 171. ㈢、国际化配送企业通过全球化配送可以: 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空间。 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优势 企业国际化配送可能带来的问题 配送距离较长,会导致存货水平上升。 配送距离较长,会影响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 配送距离较长,会导致配套的售后服务难以同步跟上。 配送距离较长,会造成货款及时回收的困难。 配送距离较长,相应的配送费用也会较高,产品可能会缺乏市场竞争力。 跨国配送会受到双方政府贸易管制政策的影响。 货物销售收入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 172. 二、企业国际物流运作方式的战略性选择建立自有的全球性物流系统。 优点:物流总成本较低,有利于对物流进行有效控制。 缺点:需要巨额投资、风险大、管理复杂。 使用第三方物流。 优点:减少投资、随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服务外包内容及规模。 缺点:单位变动成本高,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控制较差。 选择进出口贸易公司。 主要服务:获取物权,安排融资,编制书面文件,储运,通过自己的分销商或营业点销售或采购产品。 选择一般贸易公司。 主要服务:①在营销和贸易融资上提供帮助;②处理产品的海外物流要求。例如包装、仓储、运输、及客户服务。 典型的一般贸易公司:经纪商、托运人以及财务中介。
    • 173. 三、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国际物流的运作融入全球供应链管理 —企业的国际化运营,要求国际物流的运作参与到覆盖全球的整个供应链管理中。 国际物流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物流的地位已提升到战略高度;物流服务范围与企业的全球性采购、生产、配送紧密结合,提供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服务。 国际物流迈向信息化、电子化、自动化 通过EID、MIS、DSS、POS、GIS、GPS、ITS等信息处理技术及条形码技术、射频标识技术的应用,增强物流各环节的功能及综合效益。 绿色物流 从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同时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
    • 174. 案例:海尔集团物流管理一、海尔集团背景 创立于1984年,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工厂职工不足800人,年亏损147万。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2000年400亿元),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海尔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排序中跃居第一。 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 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89亿元,跃居中国第一品牌。 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 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国内8个,其中5个在青岛,合肥、大连、武汉各有一个,海外工厂13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 海尔的战略创新 :84--91年名牌战略 ,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 ;92--98年多元化战略,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建海尔园,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的扩张;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 ,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 。
    • 175. 二、海尔的生产模式 海尔的物流管理理念创新是围绕生产模式转换的----即按订单进行生产。订单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核心,为订单去采购、为订单去制造、为订单去销售。所有工作以订单为前提,严格按订单采购与配送,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市场链管理模式,将企业内部各个生产工序、每个员工都纳入市场的全方位控制中。每个部门从相互独立向市场链管理流程的相互咬合转变。 三、海尔的物流战略 进行包括物流、商流和资金流三个流程的市场业务流程的再造。 99年成立海尔物流推进本部,将原来分散在23个产品事业部的采购、原材料仓储配送、成品仓储配送的职能统一整合,成立独立运作的专业物流公司。 下设采购、配送、储运三个事业部,使得采购、生产支持、物资配送从战略上一体化,实行集团范围内统一采购、统一配送。 2002年度海尔物流实现营业额已超过200亿元。
    • 176. 准时制JIT物流战略 所有与订单有关的部门与个人都必须同步行动,同步流程,同步送达。即三个JIT: 采购JIT 将集团的采购活动全部集中,规模化经营,全球化采购。 通过以ERP为后台的B2B网上采购、网上支付、网上招标,实现集团内部与外部供应商的信息共享与共同计划、共同开发,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收订单、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实现JIT采购。 结果:采购周期10天降为3天;利用数量和品牌优势,取得业内最优价(2000年全年采购100亿,节省1000万)。 送料JIT 企业内部的配送管理实施JIT管理,增加批次减少批量。 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实施4小时送料到工位。 结果:库存水平降低,库存面积减少1/3,库存资金减少1/2。 配送JIT 统一协调及控制运输业务,整合社会仓储、运输网络资源,建立全国性配送体系。42座大型区域配送中心 、可调拨16000辆车辆。 结果:中心城市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全国4天以内。
    • 177. 先进的物流技术 运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领先技术,革了传统意义上的仓库的命。 自动化立体仓库 高22米、货区面积7200平米、18056个标准托盘位。 吞吐量相当于30万平米的普通平面仓库,只有10个叉车司机(一般仓库要100多人)。 信息化、网络化与电子商务 订单处理时间由7天缩短至1天内完成。 标准化 采用统一的托盘和周转箱。 实现工具及工艺的标准化,保证了产品质量;减少入库、验收、清点、堆垛、抽检、出库作业的工作量。
    • 178. 海尔物流的发展:物流重组 统一采购:实现每年环比降低材料成本5%。 统一仓储:海尔建立两个全自化物流中心,不仅减少20万平方米仓库,而且呆滞物资降低90%,库存资金减少63%。 统一配送:目前海尔在全国可调拨16000辆车辆,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供应链管理 内部:实施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下达定单的周期由原来的7天以上缩短 为现在的1小时内;同时实现看板管理4小时送料到工位。 外部:延伸至供应商各部,使海尔的定单响应速度由整合前的36天缩短至现在的不到10天。 3、物流产业化 海尔物流整合了全球配送资源网络,积极拓展社会化分拨物流业务,通过现代物流科技的应用来创造增值服务。
    • 179. 案例:日本神户生协连锁超市鸣尾浜配送中心背景:神户生协是日本消费者合作社中规模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 ⒈拥有会员123万户,年销售总额3840亿日元(人民币300亿元),销售商品以食品为主(占72%); ⒉超市连锁门店员171个,每天送货35万人次,建立无店铺销售网点22万多个,服务对象近30万户家庭。 ⒊面对供应面广、品种多、数量大的供配货需求,建造了鸣尾浜配送中心,承担全部商品的配送任务。 配送中心规划原则: ⒈有利于提高对客户(市场的服务水平); ⒉做到能在指定的时间里,将需要的商品,按所需要的数量送到客户的手里,以提高销售额、削减商场库存、提高商店作业效率,减少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 180. 配送中心功能⒈根据物流集约化原则,强调了强化供货枢纽的战略功能。 ⑴商品出货单位要小,以满足商场的拆零要求; ⑵将原来商场承担的贴标签、改包装等流通加工作业,放到中心里完成,以满足小型超市商场运营的需要; ⑶扩大库存商品的品种,以强化配送中心的供货能力,降低商品的缺货率;采用与POS联网的EOS,处理连锁店的订货,根据库存信息,预测总订货量,向供应商发出订货单; ⑷扩大分拣功能,改善零售店收货和搬运作业; ⑸畅销商品全部由配送中心供货,为实现向商场配送计划化奠定基础; ⑹满足无店铺宣定点销售物流的需求; ⑺开发支撑配送中心高效运转的信息系统。
    • 181. ⒉抑制物流成本。配备先进的物流设备和设施,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以降低物流成本。[人事管理、配送中心运营费用的预算和外托合同企业(运输企业)的联系等] ⒊增强配送中心的应变能力。中心的设计,以10年的周、日处理量的变化,作为最大值、平均值,具有满足此后数年的处理能力。做到今后有扩建的余地。 现代化的物流设施 ⒈配送中心的选址,①必须能迅速调运商品(日本关西商业经营的重心在大阪);②超市发展区域点多面广,尽可能交通要道;③大量车辆出入配送中心,产生较大噪声,必须择地在准工业地域。 ⒉中心基地面积38000(190×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805平方米,配送作业面积27907平方米。四周为宽12米和20米的公路。
    • 182. 合理的物流流程和运作⒈根据经营商品进销的不同情况和商品ABC分析,将物流分成3条通路: 路线1(库存型物流):进销频繁的商品,整批采购、保管,经过拣选、配货分拣,配送到门店和无店铺销售的送货点。 路线2(中转型物流):通过与POS联网的EOS产生的订购商品,整批采购、不经储存,通过配送中心进行拣选、组配和分拣,再配送到门店和无店铺销售点。 路线3(直送型物流):商品从供货单位,不经过配送中心,直接组织货源送往销售店。
    • 183. ⒉配送中心作业⑴收货:人工卸车,包装均为统一规格系列的纸箱;整批商品人工堆码托盘、叉车搬运;2路商品由人工卸至辊道输送机,进行验收,再经合流后送入3条主输送带。 ⑵储存、搬运:1路整批商品以托盘为储存单元,由叉车送入普通货架;需要开箱拆零的商品,再从储存货架上取出,搬入轻型重力式货架,人工拣选。 ⑶拣选:采用普通货架、人工拣选的方式,以适应批量零星而进出频繁的商品销售形式。 ①整箱销售商品,以托盘为单位,货架存放。发货时由工人按订货单,从货架搬入两侧的传送系统。 ②2路商品进行越库配送。收货后暂存辊道输送机上,粘贴发货条形码后,经主输送带,进入分拣系统。 ③开箱拆零商品,以纸箱为单元,存放在轻型重力式货架上。发货时人工开箱拆零拣货,另行组配拼箱,送入传送系统。
    • 184. ⒉配送中心作业⑷分拣系统:由激光扫描器读取纸箱上的条形码信息(销售店名称、商品名称、数量等),由分拣机进行自动分拣,送入相应的分拣道口。 ⑸配送:①从分拣道口滑下的商品,由人工装入集装单元化运载工具(笼车),送至发货站台待运;②商品按编排的配送路线,分别装入各厢式卡车,配送到各超市连锁店。 效益 ⒈充分发挥了促进和扩大商品流通的作用; ⒉配合零售店,辅助供应工作,提供各种服务(拆零发货、代贴价格标签、联网订货、记帐结算等); ⒊采用计算机库存管理,降低了缺货率、缩短了要货期;加快了发货(当天订货、当天或隔天即可送到零售店),大大压短了商场的库存,加速了资金周转。
    • 185. 案例:美国沃尔玛物流配送体系沃尔玛的业务之所以能够迅速增长,并且成为现在非常著名的公司,是因为沃尔玛在节省成本以及在物流运送、配送系统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与其它竞争者相比沃尔玛能够给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这是由于沃尔玛把注意力放在物流运输和配送系统方面,这也正是沃尔玛公司的焦点业务。 背景:沃尔玛公司的总部在阿肯色州的一个小城市,本顿维尔现在人口大约是2万人。沃尔玛公司的总部也就是沃尔玛第一配送中心,沃尔玛的总部就在这个配送中心之中 。 ⑴沃尔玛的最早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是在1962年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商场,而配送中心一直到1970年才成立,供货给4个州32个商场。 ⑵在美国目前 ,有30座配送中心,分别服务于18个洲2500家商场。其中1800多家沃尔玛商场 (以比较低的价格提供日常用品 )、721个超级中心 (有一些比较常规的日常用品,也卖一些食品。为顾客提供一站式的消费服务,这是沃尔玛业务增长的一个模式 )、463个山姆会员店(商场中货物量更大一些,每一个包装都比较大 ) 。 ⑶从国际上来看,在阿根廷有13家商店,在巴西有14家,在加拿大有166家,在中国有8家,在德国有95个,韩国有5个,在墨西哥有462个,在波多黎各有15个,在英国有232家商场。 ⑷沃尔玛的员工有大约一百一十多万人。在美国有885000名,在其它国家有255000名。
    • 186. ⒈明确的经营理念⑴对顾客承诺就是商品价格最便宜、顾客永远是对的;连锁店标语:“我们争取做到,每件商品都保证让您满意!”沃尔玛人应该做的是:”天天平价,始终如一,为您提供超值、优质的商品”。 ⑵提供一站式服务。 ⒉先进完善的配送体系 采购、存货、运输、销售、信息等是影响商品成本的关键因素。首先是购货,是商品销售价格的第一道关卡,也是物流管理的始点。 ⑴直接从工厂进货。以大批量订购货物的形式拿到比其他商家更加优惠的价格。另外,良好的监督体制以及优秀的员工素质避免了在采购过程中容量出现的“回扣”、“偏高进货成本”等问题。[禁止送礼;避免单独签订合同;不仅为公司,也为自己和顾客向供应商讨价还价] ⑵独特的配送体系。所谓配送:将各分店所需要的商品在规定的日期,安全、准确地送达。减少费用的措施:途径减短化;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车辆装载效率;设定最低配送量;实施共同配送;选择最佳配送手段。①低成本补充存货方法—交叉装卸法。商品不断地被运到中心,进行拣货、分拣、再包装,最后再送到各个分店。货物在中心不会超过2天,避免在正常条件下所付出的成本,又可以得到大批量购买优惠。②配送中心、各分店、供应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商家与供应商及时联系,第一时间补充货架上缺少的货物,高效、快速的运输体系使商品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 187. ⑶合理选拔配送中心地址。配送中心的选址直接关系到成本、运输、采购等多种方面的问题。①为了保证配送的及时性,中心到所负责的目的的的路程不超过一天行程;②中心一般设在郊区,有利于降低成本;③中心面积达11万平方米,员工近千人,85%的货物通过中心发送。④中心都是一层,沃尔玛希望产品能够一个门进从另一个门出。如果有电梯或其它物体,就会阻碍流动过程。 ⑷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商场的终端,通过卫星与总部相连,实现分店销售统计到自动存货再到自动订货。 ⒊发达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 1983年投资2400万美元建立卫星通讯系统,每天直接把销售情况传送给5000家供应商。 ⒋先进的管理方法 让顾客决定何时何处购买商品,让顾客拉动产品,使分店、配送中心及供应商之间,建立起一种非正式的、往来频繁的合作关系。 以员工为合伙人,与利益紧密相连;建立激励机制;营造文化环境。 ⒌发达的运输体系 在整个物流过程当中,最昂贵的就是沃尔玛运输这部分,车队省下的成本越多,那么整个供应链当中所节省的钱就越多,让利给消费者的部分也就越多。
    • 188. 在美国国内,沃尔玛做自己的物流和配送。沃尔玛拥有自己的卡车运输车队等等,用沃尔玛自己的后勤和物流方面的团队,但是在国际上的其它地方沃尔玛就没有这样的专门力量来做了,所以就由飞驰公司来完成。 在整个物流过程当中,最昂贵的就是沃尔玛运输这部分,车队省下的成本越多,那么整个供应链当中所节省的钱就越多,让利给消费者的部分也就越多。 沃尔玛的车队大约有五千名非司机员工,还有3700多名司机。车队每周每一次运输可以达七千到八千公里,而且是三百万公里无事故的。这些卡车也是沃尔玛整个供应链当中的一部分。沃尔玛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来对车辆进行定位。因此,在任何时候,调度中心都可以知道这些车辆在什么地方,离商店还有多远,同时他们也可以了解到某个产品运输到了什么地方了,还有多长时间才能运到商店,沃尔玛可以精确到小时。沃尔玛知道卡车在哪里,产品在哪里,就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沃尔玛用一种尽可能大的卡车,大约可能有16米加长的货柜,相当大,比集装箱运输卡车要更长或者更高。而且车中的每立方米都填得满满的,这样非常有助于活尔玛节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