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孤寂哀愁意象
    • 2. 星星变奏曲 江河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
    • 3.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关于作者
    • 4. 朦胧诗派和朦胧诗:朦胧诗派是指由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组成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派。 朦胧诗在艺术上,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意象)来暗示或间接表达感情。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文革”十年间,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动荡状态,诗人们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正是朦胧诗潮的缩影。
    • 5.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 6.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圈出诗中的意象
    • 7. 第一节: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温馨、浪漫、自由、柔美第二节: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 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星阴暗冷酷、压抑苦难
    • 8.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1、由“如果”引领这一假设句,构成对黑暗现实强有力的否定2、由“谁不愿意”开头的第一次反问,诗人借助“诗”和“蜜蜂”这两种象征光明的美好意象,构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世界
    • 9.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第二次反问,构成一个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 第三次反问,构成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理想世界一、诗人对光明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 10.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反面表达,构成对现实的否定第一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苦难
    • 11.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第二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寒冷第三次反问,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二、诗人对黑暗冰冷的严酷现实的否定, 表达为追求光明而 献身的决心。
    • 12.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选几句自己喜欢的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并说说自己朗读处理的理由
    • 13. 再读课文 思考: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 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怎样特定的情景和意味?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 14.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为了希望,他愿意燃烧自己。对光明的渴望、向往。
    • 15. 问题研究 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 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 16. 诗歌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内容领悟
    • 17.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情怀。3、诗歌的主旨
    • 18.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首诗上下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都相同或相近,也具有相同的韵律,但上下两节在情境、意味上发生变化并形成对比,就像音乐一样既有原来的轮廓而又以变化的形式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叫“星星变奏曲”。  语言上——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起有变化,“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成“谁愿意”的否定式。
    • 19. 艺术特点?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 20. 星星变奏曲光明理想幸福美好星星 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 21. 读一读,品一品: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问题探究
    • 22. 通感的定义:通感,又叫“移觉”,“通喻” ,修辞方式之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 23.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 “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 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 24. 4、“每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5、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6、“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 25. 4、“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探究
    • 26. 探究5、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 27. 6、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探究
    • 28. 体验与反思:1、即使在厄运中,诗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和美。你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呢?你会始终不渝地自我激励吗? 2、你的希望是明晰的还是渺茫的?你准备怎么做?
    • 29.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一个敢于反思敢于正视自我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过去时代的沉痛反思,有着厚厚的历史感。民族进步,避免少走弯路,尚且要如此,何况是我们个人呢?我们应该时刻反思,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一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 30.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