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15讲, 货币与货币供求(1)货币的概念和度量 (2)货币供给机制 (3)货币需求理论 参考阅读: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第25-26章1"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 什么是货币?货币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 虽然货币可以称为钱,但日常语言中称作钱的对象不一定是货币。如: 有钱?挣钱?花钱? 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并且具有价值储藏和计算单位功能的经济工具。换言之,在购买商品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的任何物品,都可以称作货币。2"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3. 交换媒介职能货币对交换提供了媒介,从而克服了双向欲望一致性的限制。 本来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间接的货币交换。交换过程之间插入了一个中介,看起来多了一道手续,但是与直接的物物交换相比,效率提高了不止千百倍。 交换媒介职能必然表现为支付手段职能,因为只有在货币可以作为支付手段前提下,它才能媒介人们的交换活动。3"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4. 价值度量标准职能衡量不同物品相对价值的标准和计量单位。 在物物交换中,每一种物品的价值,都通过与其它物品的交换比例表现出来:一斤棉花能够分别交换两斤小米,三斤红薯,那么棉花,小米,红薯都要分别用它们对其它物品的交换比例来表示。如果有很多商品,同一种商品就会有很多交换价值,因而使交换困难。 有了货币以后,可用它表示所有商品价值:一个窝窝头两毛钱,一个馒头四毛钱,一个馒头价值等于两个窝窝头。带来便利。4"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5. 价值储藏职能最后是价值贮藏功能。要使人们自愿将他们出售物品换成货币,首先要使人们相信用货币能买到他们要的一定数量商品和劳务。所以,货币要起到交换媒介作用,至少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价值,即具有价值储藏职能。 如果一国货币不能保值,或保值功能很差,人们就会降低对真实货币的需求。例如,如果出现物价每月上涨超过一倍或更高的恶性通货膨胀情况,货币保值功能几乎丧失殆尽。这时人们拿到货币后立刻赶快去买东西,或者干脆退回到实物交换,结果使交换媒介职能受到损害。5"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6. 流动性概念与货币本质把一种资产变成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如现金货币)称为变现,流动性指一种资产转变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形态的难易程度。容易变现的资产称作流动性高,难以变现的资产则是流动性低。 可以把货币看作是具有完全流动性(perfect liquidity)的资产,其它资产则依据其流动性程度高低具有不同等级的货币性。6"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7. 新理解的实质和重要性新理解的重心移动到某种属性的程度差别而不是它的有无区分上。由于任何一种资产都具有不同程度流动性,货币与非货币区别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鸿沟,而是存在不同中间过渡状态。如何界定货币也就成为一个不确定的、要从实践需要层面提出标准的问题。新理解对于实际度量货币量、对于理解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7"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8. 货币形态演变商品货币:贵金属具有商品货币的天然属性——本身有功用,物理度量标准,坚固耐久,匀质性。 纸币:凸现了交换媒介的职能,容易携带和贮存,改变钞票上印数数字对应不同价值量,利用小数点细分。但本身无价值,需要控制数量保证稀缺性。 支票货币:信用关系发达的现代经济,银行系统提供的支票一定范围内取代了纸币的地位。 电子货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prepaid card, debit card; credit card;未来的电子资金结转系统(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system: EFTS),更便利地实现不同资产流动性。8"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9. 货币的种类和度量M1,M2,M3是依据不同金融资产流动性特点对货币存量提出的范围界定指标。由于不同金融资产可以互相转换,因而具有不同程度流动性即潜在货币功能。为了更好地观察经济内部货币总量,发达国家首先采用把货币划分为不同种类或层次的做法,并且用同一符号M(英文货币money第一个字母)加上数字下标,来表示不同外延范围的货币存量。9"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10. 我国货币量:四个层次M0 —— 流通中的现金。单独作为货币层次,说明我国信用制度欠发达,现金具有特殊重要性。 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农村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 ——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 外币存款 + 信托类存款。 M3 —— M2 +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布M0,M1,M2数据,M3指标尚未公布数据。10"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11. 银行系统:公众包括三个角色:公众(Public)、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s)与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公众”它不仅包括所有家庭,而且涵盖除了商业银行以外的厂商和机构。 公众决定货币量的构成:M = CU+D 现金储蓄率(Currency Deposit Ratio:c)即现金对存款的比率:c=CU/D;它反应货币内部结构,通过公众选择行为来确定。11"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12. 银行系统: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主体。与其他厂商一样,商业银行目的是盈利。虽也经营证券交易、保险甚至房地产等,但基本业务是存款与放款。 随机变量统计分布的“大数规律”:赢利机制。 随机性条件破坏:挤兑和破产风险,并具有外部性。 最低银行储备率(reserve ratio:r),即存款总额中不得用于放贷部分所占比率。如以Re表示储备,仍以D表示存款,则有:r = RE / D,(0 < r <1)。 商业银行活动归结为在储备率规定范围内接受存款和放贷。12"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13.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中央政府组成部分,业务包括对内对外两个部分。对内负责发行该国货币,接受商业银行存款,但不接受个人存款。象家庭、企业在商业银行立户一样,每个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设帐户,用于银行之间财务结算,在此意义上,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the bank of banks)”。中央银行对外掌握一国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用于满足一国国际收支需要。13"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14. 货币供给(1)在银行系统中,商业银行为公众提供存贷款服务,中央银行又为商业银行提供银行服务。货币供给通过公众,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这三个角色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借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平衡表,说明现代经济如何通过银行系统创造出货币。14"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15. 货币供给(2)资产负债平衡表(balance sheet)设计左右两方栏目,左边记录资产(assets),右边记录负债(liabilities)和净价值(或资本权益:net worth)。左右栏目具有恒等关系: 资产 = 负债 + 净价值。 陈述一个企业所有权关系:一个企业全部资产属于它的债权人(所负债务的主人)和它的法定主人(股票所有人按其份额拥有该企业净价值)。 可以用它来演示银行如何创造货币。15"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16. 货币供给(3)16"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17. 货币供给(4)17"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18. 货币供给(5)18"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19. 货币供给(6)这时如果客户提款,则储备与存款项同时减去提款数后,左右仍相等,则等于回复到平衡表2情况。如果客户通过支票开支他的存款,结果需要分不同情况讨论。一种情况下,支票受付人也是柴米银行客户,他收到支票后又存入该银行,这时该银行资产负债表两边数额不变,只是存款项的储户构成发生变化,如由原先支付支票的A客户变成接受支票的B客户存款。19"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0. 货币供给(7)20"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1. 货币供给(8)现在可以考虑放贷。如果法定储备率是10%(即r = 0.1),那么“柴米银行”储备中1000万元中的900万可以用于放贷。贷出去900万元,平衡表变成表5。这时左边资产项增加了借据900万,它代表预期借方还款(或者是银行拿走抵押资产变现)得到的等量现金。 资产项中现金储备没有改变。为什么?因为获得贷款的人不一定把现钞提走,而是让银行在自己存款单上加上借到的“数字”,从而可以开支票买东西。所以,对应于左边资产项新增借据900万元和现金储备不变情况,右边负债项增加了900万元存款,总存款上升为1800万。21"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2. 货币供给(9)22"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3. 货币供给(10)银行创造货币的初步结果:“柴米银行”通过自己的存贷款运作,使资产负债表的两边各增加了900万元;由于存款是货币的一部分,这意味着银行创造了900万元货币供给。 这仅仅是货币创造过程起点。由于“柴米银行”得到900万元新增存款后,会进一步考虑如何利用它们放贷,上述通过存贷款创造货币的过程还会继续进行。23"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4. 货币供给(11)24"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5. 货币供给(12)如果贷得款项存入“油盐银行”,或用支票方式花掉900万,接受支票人把支票存到“油盐银行”。这时,“柴米银行”的平衡表与表5相比,储备现金会减少900万,存款项也相应减少900万,不能通过继续贷款创造货币。 但“油盐银行”平衡表资产项会增加900万元现金储备,负债项增加900万元存款,同样有动机贷出900万元的90%即810万元。 然后,获得810万元新贷款主人把钱存到银行,银行都有相同动机把810万元的90%贷出去,并使得货币创造过程继续进行。因而,无论得到贷款者把钱存入哪家银行,900万元贷款都可能在经济中创造出相当于上面几何级数总和的货币量。25"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6. 货币供给(13)用a和m表示数列首项和公比,则数列和为:S = a(1-mn)/(1-m)。由于这里的公比m为0.9,n趋向于无穷大时,m 的n次方趋于零,即mnn→∞= 0。于是,S=a/(1-m) = 900/(1-0.9) = 9000。也就是说,900万元贷款所创造的总货币供给增加量最大值为9000万元。 银行新增贷款创造货币理论最大值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第一次贷款数额,其数额越大,创造货币数量越大。二是数列公比:公比数值越大,货币供给增加量越大。 当然,实际货币供给扩张数量,还要取决于很多经济因素,如银行、企业、居民的贷款意愿和成本,这又取决于复杂的制度、宏观经济条件。26"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7.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1)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指现金加上银行储备金:Mb = CU + RE。 由于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现金发行量和储备率,因而中央银行对于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程度控制力。下面我们看到,中央银行改变基础货币量,可以通过货币乘数放大作用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前面我们提到,货币是现金和存款的总和,即M = CU +D。比较货币表达式与上面基础货币表达式,由于银行储备(RE)是整个存款(D)的一小部分,因而基础货币(Mb)仅仅是总货币量(M)的一小部分。27"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8.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2)Mb与M关系: M = CU = cD + D = (c+1)D D = M/(c+1) (a) Mb = CU + RE = cD + rD = (c+r)D D = Mb/(c+r) (b) 令公式(a)=(b)得到: M = (c+1)Mb/(c + r)。 28"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29.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3)由于(c+1)/(c+r) > 1,所以基础货币Mb有一个较小变动,会引起货币总量M较大变动。假设c = 0.1, r = 0.1,M = 5.5Mb,即每当Mb变动一亿元,M变动5.5亿元。M与 Mb倍数关系(即(c+1)/(c+r))称为货币乘数(monetary base multiplier:mm)。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节控制,会通过货币乘数的杠杆作用对货币供给产生放大影响。29"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30. 货币需求(1)交易性因素: 货币基本功能是交换媒介,公众需要货币作为交易手段,因而交易需求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因素。 “交易方程式”:MV = PT = PY 名义货币需求:M = (1/V)PY 真实货币需求:M/P = (1/V)Y 30"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31. 货币需求(2)收入和交易量不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唯一因素。人们持有货币余额一般会远远超过交易需要。例如,我国1997年狭义货币M1近3.5万亿元,假定其中一半即1.75万亿元为居民家庭持有,又假定全国有3亿户居民家庭,平均每户每月收入为3000元,则全体居民家庭持有货币总额为3000亿元,超过居民家庭月收入总额一倍半以上,显然要高于单纯的交易需要。31"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32. 货币需求(3)对此解释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或者捕捉一些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人们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这一观点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称之为预防性需求。 不过,预防性支出仍然与收入水平有关。一个有较高收入的人,有必要并有能力比低收入者持有较多货币以备意外需要。例如,一个年收入上百万的富人,预防性货币需求显然应当高于一个年收入仅有8000元农民家庭的预防性货币余额。32"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
    • 33. 货币需求(4)货币需求是对财富资产持有形态的一种选择行为,选择持有货币必然失去以非货币方式持有资产可能带来的收益,构成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这一机会成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被称作投机性需求因素。 凯恩斯最先讨论了投机性货币需求作用。他假设人们可以两种形式持有财富:一种是货币,另一种是能够产生利息或其它收益的生息资产,以政府债券为代表。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为零,债券则能得到利息和资本利得(capital gains)。由于生息资产收益构成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因而货币需求与生息资产收益存在反向关系:其他条件相同时,生息资产收益水平降低,货币需求上升;反之亦然。33"经济学原理"第15讲“货币与货币供求”卢锋,CCER,2002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