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必修Ⅱ 第八讲 人口与环境
    • 2. 夯基固本2.1.1 人口增长模式考点一 人口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a)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即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或人口自然增长率=(当年人口总量-前一年人口总量)/前一年人口总量,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 3.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b) (1)影响因素:生物学规律和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2)决定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它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理解提升] (1)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增减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人口数量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人口数量减少。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是生产力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快。
    • 4. [例题体验1] (2018·浙江6月学考,6~7)下图为1977年、2017年浙江省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 5. (1)与1977年相比,2017年浙江省人口(  ) A.总量小幅度下降 B.出生率显著下降 C.死亡率略有上升 D.自然增长率上升 (2)目前,浙江省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解析:第(1)题,根据人口增长特点,浙江省2017年的人口总量比1977年要多。从图中可以看出,2017年的出生率与1977年相比下降明显,故选B。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017年浙江省人口增长模式是“低-低-低”型,属于现代型,故选D。 答案:(1)B (2)D
    • 6. 考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b) (高频考点) (1)图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
    • 7. (2)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增长 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 高”(过渡型)模式“低—低—低” (现代型)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特点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极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较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典型 分布 地区热带原始森林深处原著居民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
    • 8. ①欧洲国家中,如德、意、匈、俄等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等国人口呈零增长;英国、比利时、芬兰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并不是整个欧洲都是负增长。 ②发展中国家中,如古巴、新加坡、韩国等人口增长已经属于“三低”型。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 ③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具有一定顺序性:由“高高低”模式向“高低高”模式,再到“低低低”模式。此过程经过自然增长率先变大、后变小的变化历程。 ④在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中,出生率高低判断大约以1.5%为界;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判断大约以1%为界。
    • 9. [例题体验2] (2019·浙江6月学考,16~17)读“我国人口变化及趋势预测图”,回答(1)~(2)题:
    • 10. (1)图示期间(  ) A.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型” B.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 C.总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D.人口死亡率逐渐升高解析:第(1)题,题图为1965~2045年我国人口变化(及预测)图,显示期间我国人口持续上升,但增长趋缓,即增长率下降,故C选项正确。答案:(1)C
    • 11. (2)该人口变化趋势将影响(  ) ①人口容量 ②人口政策 ③人均寿命 ④产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第(2)题,题图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持续上升,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人口比例下降,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发展动力减弱,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家政业、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受限,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市场需求大,故④正确;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将采取对应的人口政策以优化人口结构,如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延缓退休等,故②正确,故选D。答案:(2)D
    • 12. 2.1.2 人口合理容量考点三 环境的限制性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b)产生的原因①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②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显著增加;③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 13.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 14. 项目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区 别内涵最大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意义生存发展数量大小共同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 15. 2.人口容量的特点(b) (1)人口容量特点 ①临界性: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则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②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或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人口容量都不相同。 ③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 16. [例题体验4] 如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1992年)。结合表,回答(1)~(3)题:地区年生物量 (万吨)可承载 人口(万人)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东北地区105 10023 000229长江中下 游地区88 60022 000395青藏地区10 0001 0004
    • 17. (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解析:第(1)题,表中各地的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是根据当地年生物量来估算的,故选B。答案:(1)B 
    • 18.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能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第(2)题,表格信息显示青藏地区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都较小,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发挥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增大环境人口容量。答案:(2)B 
    • 19. (3)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A.警戒性 B.相对性 C.差异性 D.临界性解析:第(3)题,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容量的警戒性。答案:(3)A 
    • 20. 2.1.3 人口迁移考点五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人口迁移的类型(a) (1)人口变动的原因 ①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 ②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 21. (3)人口迁移的类型 ①按空间范围划分:国际迁移(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和国内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理解提升] (1)判断人口迁移的依据:首先变更定居地(必须跨越行政区,一般指县市以上);其次迁移时间较长(一般在1年以上)。 (2)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主要的国内迁移方向是由农村到城市(城市化)。
    • 22. [例题体验5] 如图示意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①②③④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 23. (1)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类型的分别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解析:第(1)题,①曲线表示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地区间的人口迁移,应为乡村之间的人口迁移;②曲线表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大,应为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③曲线所表示的人口迁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应为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则④曲线表示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答案:(1)D 
    • 24. (2)③曲线所表示的人口迁移现象在下列城市中已有所体现的是(  ) A.伦敦 B.巴西利亚 C.新德里 D.乌兰巴托解析:第(2)题,③曲线表示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一般出现在发达国家,在伦敦已有所体现。答案:(2)A 
    • 25. 考点六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c)(高频考点) (1)人口迁移的作用力和原因 ①作用力: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 ②根本原因: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 26.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气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土地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如“生态移民”或“环境移民”
    • 27. ②经济因素(最主要、经常的因素)
    • 28. ③政治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政策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社会 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会引起人口的迁移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人口迁移
    • 29. ④社会文化因素
    • 30. [例题体验6] (2018·浙江4月学考,1~2)近年来,春运期间民工从珠三角地区返回到中西部的“摩托大军”规模显著缩小,驾驶私家车返乡数量大幅增加。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民工返乡交通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收入水平 B.舒适程度 C.交通条件 D.区域差距解析:第(1)题,由“摩托大军”转变为驾驶私家车返乡,说明家庭的收入提高,汽车的购买能力提高,故选A。答案:(1)A
    • 31. (2)春运期间,这种交通出行方式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 A.缓解珠三角地区城市空城化 B.制约珠三角地区产业向外转移 C.加快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出 D.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交通压力解析:第(2)题,春运期间,大量民工驾驶私家车返乡,会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交通带来压力,D对。春运期间,民工返乡,加剧了珠三角地区城市空城化,A错误;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与生产成本相关,B错误;影响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出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与出行方式无关,C错误。故选D项。答案:(2)D
    • 32. (3)人口迁移的影响
    • 33. [例题体验7] (2017·浙江4月学考,5~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随着近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据此回答(1)~(2)题: (1)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 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
    • 34. 解析:第(1)题,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老龄化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造成的,所以应对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会造成农业土地的浪费,不符合我国的实际;“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的条件不具备,因为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农村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答案:(1)B
    • 35. (2)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 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 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第(2)题,“未成年人和老人”不是劳动人口,所以不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也不能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但可以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提高城市化水平,也增加了城市交通、医疗、商业、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压力。答案:(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