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管理体系 要求》解读
    • 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作用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提出了一套系统引导企业科学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论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创新提出了一套指导企业强化变革管理、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论,帮助企业不断建设新型能力,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这套方法围绕企业两化融合往哪走、做什么、怎么做三个核心问题,对企业两化融合的推进机制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 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作用一是往哪儿走,企业应围绕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等的识别与获取,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准确定位两化融合工作的方向、衡量两化融合工作的成效;二是做什么,企业应面向新型能力打造,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个要素的有效互动与协同,形成系统解决方案,以明确两化融合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过程,确保拟打造的新型能力有效获取;三是怎么做,企业应从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等方面形成管理机制,以确保企业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闭环可靠和持续改进。
    • 4.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 5.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作用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明确了将新型竞争能力作为两化融合的主线,引领企业获取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优势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明确了一套系统引导企业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竞争能力的路径,旨在指导企业牢牢把握住信息化环境下竞争能力的准确识别、有效打造、稳定实现和动态调整这一主线,着眼全局策划并打造新型竞争能力。
    • 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作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采用系统方法全面优化两化融合过程,提高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有机协同水平,将企业装备、技术、流程、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等的创新、调整和优化,最终有效转化成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进而不断获取差异化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法,有效指导企业战略转型、组织变革、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
    • 7.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作用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强调了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引导企业建立数据驱动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模式   随着企业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不断提高,数据的自动流动水平也持续提升,数据作为企业核心资产和战略性基础资源的价值逐步显现出来。 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手段。
    • 8.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作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和数据开发利用的管理要求,可引导企业培养全员数据意识,形成规范、系统、常态化开展数据基础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的数据管理制度,按照规范的方法不断提高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挖掘数据的价值,加强数据与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推进企业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业务流程的集成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并持续孕育企业运营新模式。
    • 9.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 a) 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b) 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 1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GB/T 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 11. 3 术语与定义本标准采用GB/T23000-2017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3.1 新型能力 enhanced capability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企业整合、建立、重构其内外部能力,实现能力改进的结果。 注: 新型能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是在企业成长历程中积累产生的,并随企业业务发展、环境变化等因素动态改变。新型能力相对于已有能力,可以表现为量的增长,也可以是质的跨越。 3.2 技术 technology 为实现某一目的所需的技能、方法、手段、工具、知识或规则的组合。 注:如信息通信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能源技术、应用领域技术等。
    • 12. 3.3 组织 organization 为实现其目标,具有特定职能且具有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注1:组织包括但不限于公司、集团、商行、企事业单位、行政机构、合营公司、社团、慈善机构和研究机构,以及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无论其是否为法人组织,也无论其是公有还是私有。 3.4 业务流程 business process 组织(或组织的一部分)在追求给定目标过程中,为了实现某一期望的结果,所执行的组织活动的部分有序集。
    • 13. 术语和定义3.5组织结构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 3.6 业务流程职责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process 业务流程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任务,以及在业务流程各环节相关任职者完成这些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 注:相关任职者应包括组织所有职能与层次中与该业务流程相关的人员。
    • 14. 某业务流程环节一环节二环节三A部门B部门C部门D部门A部门B部门C部门D部门A部门B部门C部门D部门业务流程职责业务流程职责业务流程职责
    • 15. 泳道图是描述业务流程职责的合适工具总经理经营副总采购部生产部质量部储运部财务部生产厂 审批 审 批 制定采 购计划 招标 组织进料 办理结算制定月度生 产计划和配 比计划 平衡需 求计划 计量、质检 质量和计量 考核 编制库 存报表 卸车、仓储 配送 付款计划 付款提出需 求计划 用料反馈流程名称:原燃料采购
    • 16. 3.6 信息资源 information resources 在业务活动和过程中所产生、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数据、信息、知识等的总和。 3.7文件化信息 组织需要控制和保持的信息及其载体。 注1:文件化信息不限制格式、载体和来源。 注2:文件化信息可包括: —— 管理体系,包括相关过程; —— 组织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 —— 所达成结果的证据。
    • 17. 4 可持续竞争优势 4.1 总则 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 18. 4 可持续竞争优势 4.2 识别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 19. 4.3 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4.3.1 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 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组织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应与其战略相匹配。
    • 20. 4.3.2 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组织应按照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进行策划、实施、运行、评测与改进,确保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 21. 4.4.1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确定其范围,并通过文件化信息予以明确。与能力相关区域与能力相关的组织、活动 示例:位于XX省XX市XX区XX路XXX号的XX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位于XX省XX市XX区XX路XXX号的XXX集团XX分公司与XXXXXXX能力、与XXXXXXX能力、与XXXXXXX能力、与XXXXXXX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4.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 22. 4.4.1在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内外部环境,见 4.2; b)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见 4.3.1; c)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组织单元和区域等。  
    • 23. 4.4.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组织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所需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当组织确定需要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变更时,应考虑: a)变更目的及其潜在后果;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c)资源的可获得性; d)职责和权限的分配或再分配。  
    • 24. 4.4.3 文件信息 4.4.3.1 总则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应包括: a)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文件化信息的查询途径; b)两化融合方针; c)可持续竞争优势; d)新型能力及其目标; e)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化信息; f)组织确定的为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所需的文件化信息。
    • 25. 4.4.3.2文件化信息的创建与更新 在创建和更新文件化信息时,组织应确保必要的: a)标识和说明(如:标题、日期、作者、索引等); b)格式(如:语言、软件版本、图示)和载体(如:纸质、电子); 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
    • 26. 4.4.3.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组织应对本标准所要求的及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需的内外部文件化信息予以识别、保护和控制,并得到有效使用。 为控制相关的内外部文件化信息,必要时,组织应进行下列活动: a)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 b)存储和防护,包括保持可读性; c)更改控制(如:版本控制); d)保留和处置。
    • 27. 5 领导作用 5.1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承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 a)在组织的战略层面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向全员传达本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制定两化融合方针,确保有效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c)在组织的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并进行充分授权,以确保其有效发挥组织协调、统筹落实的领导作用; d)推动并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效发挥领导作用;
    • 28. 5 领导作用 5.1 最高管理者e)建立健全职责与协调沟通机制; f)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融入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 g)组织管理评审,推动持续改进; h)确保支持条件和资源保障到位。管理评审
    • 29. 5.2 两化融合方针 两化融合方针是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宗旨,应: a)适应组织的战略; b)包括对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遵循 GB/T 23000-2017中3.2.2所述的原则,充分体现基于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发展模式; d)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e)在组织内得到全面沟通和理解,获得员工普遍认同。内容
    • 30. 5.3 管理者代表 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应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 a)提出本组织的两化融合相关决策建议; b)组织识别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 c)统筹落实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策划、打造、保持、持续改进的过程,以确保其有效性; d)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开发利用能力; e)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 f)提升组织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
    • 31. 5.4职责与协调沟通5.4.1 职责与权限 组织应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相关角色(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所有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得到合理划分、规定、沟通和理解,并得到有效执行。   在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后的相关业务流程、部门和岗位的职责进行合理调整和划分。职责之间界定要清晰,避免存在交叉、重叠,在不同文件中应对职责的描述一致。
    • 32. 5.4.2 协调与沟通 组织应确保: a)建立适当的协调机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进行协调; b)在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建立适当的沟通机制,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沟通方式: ——会议(如职代会、经营分析会、调度会、专业例会等); ——电话,论坛,微信群、QQ等; ——内部网络、内部报刊等宣传媒体; ——文件、通报、简报等; ——记录传递; ——其他途径。
    • 33. 6 策划 6.1 新型能力的识别与确定 组织应围绕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关键指标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组织确定的新型能力,应能够有效支撑其获取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为充分、稳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组织宜规划并形成系统性的新型能力体系。
    • 34. 6 策划 6.1 新型能力的识别与确定两方面的策划: 1、总体实施框架的策划:如信息化规划(分析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技术发展、战略要求、业务需求、基础条件等等,提出规划的目标、未来架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技术实现方式、支撑项目及实施进度、资源配置等等) 2、两化融合具体项目的策划:总体方案、蓝图设计、立项报告、可研报告等
    • 35. 6.2 新型能力目标的确定 组织应根据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建立新型能力目标,并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调整、评审和确定。目标应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且有时间要求的。 SMART原则 S (Specific)代表具体 M (Measurable)代表可度量 A (Attainable)代表可实现 R (Realistic)代表现实性 T (Time bound)代表有时限
    • 36. 6.3 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策划 6.3.1 总则 组织应围绕拟打造的新型能力策划两化融合实施方案,明确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方法,以有效实现预期目标。 组织应形成策划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规定,包括确定策划的方法与过程、责任人和参与人的职责和权限等。
    • 37. 6.3.2 策划的输入   策划的输入应包括但不限于: a)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b)业务需求; c)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 d)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现状; e)支持条件和资源现状。 五个方面,体现在策划文档中
    • 38. 6.3.3 策划的输出 策划的输出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需求; b)确定技术实现的需求; c)确定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 d)确定支持条件和资源的需求; e)明确两化融合实施的职责、方法和 进度等。 组织应根据策划的输入和输出形成两化融合实施方案。内容
    • 39. 6.3.4 评审、批准、更改与控制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两化融合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 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两化融合实施有关的专家和职能的代表。 组织应对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执行进行动态控制,必要时进行更改,并对更改进行评审和批准。更改、评审、批准和必要措施应保留文件化信息。
    • 40. 7 支持7.1 总则 组织应识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所需要的内外部支持条件和资源,并围绕新型能力的打造进行统筹配置、评估、维护和优化。 为确保支持条件和资源的持续提供,组织应评估其适宜性和有效性,并寻找改进机会。
    • 41. 7.2 资金投入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围绕新型能力的打造、保持、持续改进对相关资金投入与使用进行统筹安排和优化调整,确保资金投入与使用的合理性、适度性和及时性。 组织应保留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文件化信息。如:中长期规划 年度预算 资金计划季度调整 预算形成过程 资金计划及平衡 项目合同 付款计划 支付凭证项目可研 项目验收报告 避免过度投入
    • 42. 7.3 人才保障 组织应: a) 确保员工理解其职责和活动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意义及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两化融合目标作出贡献; b) 建立、保持和改进相应机制,确保员工充分参与; c) 确定从事两化融合工作的员工所需的能力; d) 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帮助员工获得所需的能力;会议 宣传 培训激励 营造氛围岗位说明书培训 招聘 换岗
    • 43. e) 基于对员工在两化融合工作中成就的评价,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制度; f) 必要时,雇用外部专业人员; g)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奖励与福利 人才成长通道 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评价 绩效考核 培训评估e) 基于对员工在两化融合工作中成就的评价,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制度; f) 必要时,雇用外部专业人员; g)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组织应保留培训、激励以及所采取其他措施的文件化信息。
    • 44. 7.4 设备设施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明确设备设施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统筹安排设备设施的提供、维护和升级改造,并形成文件化信息,以确保: a) 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与新型能力目标相适宜; b) 设备设施的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完整性; c) 设备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备设施清单 公司总体战略规划 设备专项规划 单项更新改造计划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点检标准及记录 检修计划及记录目标:四化五性
    • 45. 7.4 设备设施 组织应识别和评价与设备设施相关的风险,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必要时制定应急预案。 地震、火灾、停电、洪涝、断网、外来攻击、……
    • 46. 7.5信息资源 组织应将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予以管理。组织应建立机制,以确保:企业应建立机制,以确保: a) 不断推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 b)识别、采集、获取和存储数据、信息和知识,并确保其准确性和时效性; ; c) 持续提高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水平; d) 适宜时,统一管理数据,并挖掘、提炼信息和知识; e) 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制度(内外部资类别、管理方式、收集与传递及分析等的分工、……)信息采集、编码与记录的标准化 信息处理的标准化 数据通讯与系统互联的标准化 ……如性能预报系统
    • 47. 7.6 信息安全 组织应: a) 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全员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b) 确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完善管理和防范机制; c) 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和设备设施保障; d) 识别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进行持续性管理, 确保信息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处理。宣传 培训 考核制度(涉密分级、权限、考核等)双机热备、防火墙、双路供电、加密传输、动态口令、短信验证、指纹识别等风险清单 应对措施 应急预案 ……
    • 48. 8实施与运行8.1 总则 组织应围绕拟打造的新型能力,根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主动管理实施与运行过程,推动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以确保稳定获取预期目标。 组织应确保: a)实施与运行过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b)实施与运行过程持续受控; c)员工充分参与; d)与供方建立以有效实现预期目标为导向的沟通合作机制。
    • 49. 8.2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8.2.1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组织应制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方案应: a)明确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实施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 b)确保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 c)确保拟打造新型能力涉及的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与岗位职责得到合理划分、规定和沟通,并建立职责协同机制;
    • 50. 8.2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8.2.1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d)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技术实现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 (必须)功能调研的计划及结果 流程梳理的计划及结果 业务流程调整的方案 组织结构调整的方案(不一定是部门,可以是岗位)重 点 关 注
    • 51. 8.2.2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执行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管理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执行过程,并保留文件化信息。在保证总体利益的前提下,组织应确保: a)兼顾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利益; b)与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    
    • 52. 8.2.3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的监督与控制 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保获得优化过程中的动态信息; b)制定应对措施,确保优化过程中的冲突和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和处理。 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    
    • 53. 8.3技术实现 8.3.1 技术方案   组织应制定技术方案,方案应: a)明确技术实现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 b)确保技术实现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 c)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    
    • 54. 8.3.2 技术获取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根据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和技术方案,管理技术获取过程,并保留文件化信息,确保: a) 必要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 b) 所获取的技术的有效性; c) 技术知识向应用主体有效转移。 注:技术获取方式包括自主开发、共同开发、外包、外购、租用等。 设备设施的数字化是关键如数据字典等评审采用的技术(先进?适用?经济?可扩展?等)提前介入、参与实施、开展培训、技术交底等等
    • 55. 8.3.3 技术实现的监督与控制 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技术实现。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 a)获得技术实现过程中的动态信息; b)必要时,对技术实现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 c)制定适宜的措施,有效防范技术风险。 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    
    • 56. 8.4数据开发利用 8.4.1 数据开发利用方案  组织应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对数据开发利用的价值形成共识。组织应制定数据开发利用方案,方案应: a)明确数据开发利用的主体及相关方的责任和权限,并制定计划; b)确保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得到有效安排和沟通; c)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沟通和确认(包括与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相关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并得到相关管理者的批准。    
    • 57. 8.4.2 数据的开发利用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有效地开发利用数据,加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适用时,组织应: a)选择所需的数据,进行跨时间、跨职能、跨层次的累积、清理和重构; b)建立适用的数据应用模型,并进行评审和批准; c)在业务系统中部署相应的数据应用模型。 适宜时,组织应: a)利用外部的数据服务; b)开发内部的数据,为外部提供服务。       1、可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线性规划、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 2、可用于辅助预测、设计、预警等等
    • 58. 8.4.3 数据开发利用的监督与控制 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数据开发利用。受控条件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保获得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动态信息; b)制定适宜的措施,有效防范数据开发利用风险。 组织应保留监督与控制的文件化信息。    
    • 59. 8.5 匹配与规范 8.5.1 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 组织应: a)明确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组织开展试运行; b)必要时,开展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c)必要时,开展技术实现的优化调整; d)必要时,开展数据开发利用的优化调整; e)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有效匹配。 组织应保留匹配性调整的文件化信息。试运行计划或方案(时间进度、组织保障、应急措施等)、系统操作手册、人员培训、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主数据维护等等
    • 60. 8.5.2 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匹配调整后,组织应: a)确立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制度规范; b)按照所形成的规定,沟通、确认和批准这些制度规范。   相关文件的修改,如管理制度、岗位定员、业务流程、系统操作手册、技术规程、岗位操作规程、岗位说明书等等
    • 61. 8.6运行控制 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措施,确保 8.5.2确立的制度规范得以有效执行。 适用时,组织应形成适宜的规定,确保正式运行的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组织应保留运行控制的文件化信息。    
    • 62. 9评测9.1 总则 组织应策划以下方面所需的评测过程,并加以实施: a)通过两化融合所形成的新型能力以及所获取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b)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
    • 63. 9.2评估与诊断 组织应依据 GB/T 23020-2013,建立和完善数据采集和报送制度,按照策划的周期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和自诊断,并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标。适宜时,组织应参考 GB/T 23020-2013制定个性化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方法,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估、分析和诊断,寻找改进机会: a)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与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的适宜性; b)新型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 c)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结果。 为确保评估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    
    • 64. 9.3 监视与测量 组织应制定和实施监视与测量计划,确保对至少以下方面进行定期监视、测量和分析: a)新型能力目标的完成情况; b)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的执行过程; c)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匹配调整后的制度规范执行过程。 当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 组织应保留监视与测量的文件化信息。     指标、频次、职责、方法等
    • 65. 9.4 内部审核 组织应依据拟审核的过程与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制定审核方案。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 a)符合组织对两化融合工作以及本标准的要求; b)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 所形成的规定应明确: a)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等的职责和要求; b)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组织应保持内部审核及其结果的文件化信息。    
    • 66. 9.5 考核 组织应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相关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至少应包括: a)评估与诊断结果; b)监视与测量结果; c)审核结果。 组织应采取适宜的方式反馈考核结果,并保留考核的文件化信息。      
    • 67. 9.6 管理评审 9.6.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审,包括但不限于识别两化融合改进的机会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组织应保留管理评审的文件化信息。    
    • 68. 9.6.2 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至少应包括: a)评估与诊断结果; b)监视与测量结果; c)审核结果; d)考核结果; e)相关方反馈; f)可能影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变化; g)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h)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i)改进建议。      
    • 69. 9.6.3 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至少应包括以下有关的决定和措施: a)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两化融合方针的变化; c)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的调整; d)新型能力及其目标的变化; e)支持条件和资源分配的调整。      
    • 70. 10改进 10.1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组织应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所形成的规定应明确以下要求: a)评审不符合或潜在的不符合; b)确定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的原因; c)评估采取措施的需求,确保不符合不重复发生或不会发生; d)制定和实施所需要的适宜措施;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组织应保留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文件化信息。
    • 71. 10.2持续改进 组织应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组织应考虑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审核、考核、管理评审等结果,确定并选择持续改进的需求和机会,采取适宜措施,推动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不断打造信息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稳定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注:持续改进可包括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突破性变革、创新和重组。  
    • 72. 战略、竞争优势、新型能力、方针目标、项目 之间的传承关系战略优势1优势2优势N新型能力1新型能力2新型能力3新型能力4新型能力N项目1项目2项目3项目4项目5项目6项目7项目N确定体系 方针目标确定能力目标
    • 73. 策划企业战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打造信息化环境下 新型能力的要求两化融合的目标业务流程的优化需求组织结构的优化需求技术实现的需求运行维护的需求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基础条件和资源需求两化融合实施框架等策划结果国家政策、企业现状、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国内外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业务需求和目标;企业装备、技术、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市场竞争状况……两化融合所处发展阶段、关键环节、重点、切入点和发展方向; 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竞争力、经济和标杆;行业两化融合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业务流程现状组织结构现状技术现状信息资源现状开发利用现状基础条件和资源现状输入参考分析方法: SWOT分析、平衡计分卡、波特五力模型、标杆对比、价值链分析……参考分析方法: GB/T23020-2013参考分析方法: 业务过程建模与分析 业务流程再造( BPR) 业务过程管理( BPM) ……参考分析方法:勒温( lewin)三阶段变革模型……参考分析方法:IT治理模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参考分析方法:信息系统基础架构、IT治理模型……输出
    • 74. GB/T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 7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6. 评估要利用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提供的自评估系统 可以建立自己的评估系统,但只用于趋势对比,不能水平对比 评估要客观,不能过高评价自己,使分值离谱,也不能过于谦虚,人为降低水平 对评估发现的低分值项,一定要分析原因,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 77. 文件化管理体系的运行 最高管理者在体系中的履职过程 管理者代表在体系中的履职过程 新型能力的识别及策划过程 新型能力的建设及运行过程 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绩效评测与改进过程 全员参与的意识培养过程 设备设施及信息资源保障过程 资金保障过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过程审核模式企业可采取过程审核与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常规的部门审核方式人为割裂流程,项目实施过程在某一部门不完整,且重复审核较多
    • 78.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管理原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框架
    • 79. 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领导的核心作用全员参与、 全员考核过程管理全局优化循序渐近, 持之以恒创新引领开放协作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九项管理原则
    • 80. 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项目启动调研、评估与诊断分析与策划文件编写与发布体系建立阶段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内审问题整改管理评审体系实施阶段内审员培训评定审核准备评定审核 及问题整改体系评定阶段获证后的体系 保持及持续改进体系保持和改进阶段
    • 81. 前期调研诊断一、企业基础信息调研 (1)基本信息 产品、装备、技术、人力资源、检测能力等现状 (1)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战略举措等 (3)管理现状 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及认证、管理制度、 KPI体系、管理特色等 二、企业信息化调研 (1)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信息化发展历程、系统架构、基础自动化、主干网、服务器、终端配置、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等 (2)企业信息化管理情况 管理分工、人员配置、专项规划、资金预算、制度建设等
    • 82. 前期调研诊断三、融合调研 (1)信息化应用情况 数据采集、过程控制、制造执行系统应用、ERP系统应用情况(分业务种类调研,包括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设备、质量、能源、安全、环保、人力资源、财务、工程项目等 (2)协同情况 层级之间、模块之间、部门之间、工序之间、总部与分部、不同地域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等 (3)决策支持情况 数据、信息、知识的加工与应用等 (4)创新情况 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的优化情况及与系统的匹配、互动创新;基于信息系统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等
    • 83. 新型能力示意基于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平台的高效生产组织能力 炼钢、轧钢一体化协同精益生产能力 以质量设计为核心的一贯质量保证能力 柔性化的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能力 基于调度、配网、营销信息综合集成的快速服务能力 营销渠道与终端掌控能力 全景感知、深度融合的电网精益调度和互动控制能力 人单合一全流程服务集成能力 以最终用户为导向的特钢产品数字化研发能力 基于供应链协同和生产智能管控的产品快速交付能力 绩效导向的集团人力资源一体化管控能力 ……
    • 84.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