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七讲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的性质和目标; 2. 宏观经济冲击和稳定性政策机制; 3. 宏观财政政策; 4. 宏观货币政策.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6.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本讲要点
    • 2. §1宏观经济政策的性质和目标宏观经济 政策的性质 和发展阶段 从性质上说,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工具。市 场经济中,国家干预经济主要不能依赖于国家的行政指令,而是 依靠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说明国 家为什么必须干预经济,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即要为国家干 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从上一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宏 观经济政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上世纪30年代到二次大战前, 是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的第一阶段.30 年代的大危机.迫使各国政府走上了 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凯恩斯1936年 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正是要为这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这个阶段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试验时 期,其中最成功的试验是美国罗斯 福的“新政”。 二次大战后,宏观经济政策的 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1944年英国 政府发表的“就业政策白皮书”以及 1946年美国政府通过的就业法,都 把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繁荣作 为政府的基本职责。这标志着国家 将全面而系统地干预经济,宏观经 济政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以凯恩 斯主义为基础的,主要政策是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 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高通 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局面 这就迫使它们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进行了反思,于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发 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 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 这个思潮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加强市 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因此,经济政策 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成为宏观经济政 策的重要发展。
    • 3. 宏观经济 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维持一定的失业率,这个失业率要在社会 可允许的范围之内,能为社会所接受。物价稳定是要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 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经济增长是 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 术进步所能达到的。国际收支平衡则是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因为 国际收支赤字和盈余,都会对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的上述四种目标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如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推动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很可能会刺激物价的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另外经济增长虽然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 步又会造成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从而引起新的失业。同时,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有矛盾。因为,充分就 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必然带动进口的增加,这就会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最后,物价稳定和经济 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只是表明一个良性的宏观经济是多重因素之间的平衡,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不 同时期根据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不同的政策目标重点。所谓宏观经济调控,就是在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目 标之间进行协调和平衡。
    • 4. §2 宏观经济冲击和稳定性政策机制宏观经济 的不稳定性 就象微观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一样,宏观经济中也存在着类似“市场失灵” 的不稳定现象。这种不稳定现象首先表现在社会总产量的波动上,即社会总产量或 者由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而造成总产量小于社会潜在产量,或者由于资源过度利用 而造成总产量超过潜在产量。这两方面都会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其次表现在物 价的不稳定上,由于经济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周期性“膨胀冲动”,通货膨胀经常在 人们的预期和不可预期中出现。其三是失业,主要是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造成了 社会效率的损失。最后,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在现代经济的开放度不断增大的情况 下,对一国经济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宏观经济 的冲击 上述不稳定现象,不可避免会造成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这些冲击我们可把它们 归为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和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 从需求方面来说,总需求的四个部分(消费、政府开支、投资和净出口),任 何一部分在短期内的较大幅度变化,都会造成对总需求的冲击。比较而言,消费和 政府开支对经济造成的冲击不太普遍,但投资和净出口则往往容易出现无法预料的 大幅度变动。尤其是投资,不仅受客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凯 恩斯称之为“动物精神”,是最难以捉摸的因素。 从供给来说,所有与生产有关的不可预见的干扰,都可归纳为总供给方面的冲 击。例如短期内原材料方面的大幅度涨价,劳动市场的垄断导致工资过快的上涨。 短期内的供给冲击不会影响由潜在生产能力决定的长期总供给,所以,总供给方面 的冲击主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突然变动。
    • 5. 稳定性 政策机制 对于外部冲击所引起的宏观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本身虽然也具有一定 的调节功能,但可能需要一个教长的缓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要 经受失业的困扰,或者要承受通胀的压力。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部 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应该有意识地采用稳定性政策来抵消各种冲击对经 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稳定性政策也称反周期政策。就是,当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或衰退迹象 时,政府采用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反之,当宏观经济出现过热或过热迹象 时,政府采用减少总需求的政策。采用这种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使宏观经 济保持稳定。政府经常采用的政策工具是是财政收支、货币供给和汇率。 这些政策工具主要作用于总需求,因此,稳定政策又被称之为“ 需求管理 政策 ”。
    • 6. 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种极端状况:水平形状,即所有厂商都把价格确定在以前 的水平上,并且在这种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出售的数量等于顾客愿意购买的数量,而 长期总供给曲线仍然是垂直的。如下左图所示,经济波动意味着实际产量水平偏离了长 期总供给曲线LAS所对应的国民收入Y’。使用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使均衡点回到LAS水 平,具体说,就是通过变动政府收支,或调节货币供应量,或调节汇率,使得总需求曲 线向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也就是物价水平线)与LAS的交点移动。LASSASAD0AD1e0e1e2Y’Y1YPP00 左图表现的是总需求方面对宏观经济的 冲击。例如投资或出口下降,使得总需求曲 线由AD0 左移到AD1 及相应的均衡点e1 ,总 产量减少到Y’,意味着经济处于衰退状况。 短期内出现的经济衰退,如果政府不采用政 策干预,市场机制也会使价格水平沿着AD1 逐渐回到长期均衡水平e2 ,,从而结束经济 衰退。但是这个过程可能过于缓慢,而使社 会经济受到损害。而政府利用财政、货币或 汇率政策,可以把总需求曲线较快地从AD1 推回到AD0 ,从而把社会经济可能遭受的损 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 7. LASSAS0SAS1AD0AD1PP0P1Y0Y1e0e1e2Y0 右图表现的是总供给方面对宏观经济的 冲击。例如原材料或工资上涨,使得物价水 平在短期内由P0上涨到P1,产量水平由 Y0下 降到Y1,相应的均衡点为e1。政府采取了相 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增加政府开支、增加 货币供应量或者实行本币贬值的政策,可以 较快地使总需求曲线由AD1 移动到AD0 ,从 而避免了从e1到e2 的长时间衰退过程。 可见,无论是为了应付总需求冲击还是 总供给冲击,使用宏观经济政策都可以较快 地移动总需求曲线,在短期内消除外部冲击 造成的影响。 根据外部冲击的性质是导致经济衰退还 是经济过热,抵消冲击的宏观经济政策可分 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
    • 8. §3 宏观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收支的变动影响总支出或总需求 以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系列行为和措施。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 响具有乘数效应,财政政策的规模决定于特定时期的政府收入 和支出预算,政府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额称为预算盈余或预算 赤字,这种预算差额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财政政策 的内容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 共工程支出(例如政府投资兴建基础设施 )、政府购买(政府对各种 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转移支付( 政府不以取得产品与劳务为目 的的支出,例如各种福利支出和贫困救济等 )。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 所得税、公司税和其他税收。
    • 9. 财政政策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经济中存在着较高的失 业率,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这时政府就要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 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政府公 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 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是个人可支 配收入增加,从而使消费增加;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增加 投资,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时期,经济中存在通膨的压力,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政 府这时就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 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 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能抑制总需求。增加个人所得税(主 要是提高税率)可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增加公司所得税,可 以公司收入减少,从而使投资减少,这样也能抑制总需求。 财政政策 的运用
    • 10. 内在稳定器 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 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自动稳定器。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有其固定的起征点和税率。当经济萧条时,由于收入减少,税收也会自动减少, 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萧条的程度。当经济繁荣时,由于收入增加,税收也会自动增加, 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失业补助与其他福利支出这类政府转移支付,有其固定的发放标准。当经济萧条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 其他补助的人数增加,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 当经济繁荣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其他补助的人数减少,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 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这种内在稳定器自动地发生作用,调节经济,无需政府作出任何决策。但是,这种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十 分有限的。它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根本改变萧条或通货膨胀总趋势;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 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因此,尽管某些财政政策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但仍需政府有意识 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
    • 11. 赤字财政 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的支出,减少政府的税收,这就 必然带来财政赤字。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应该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因此 必须放弃财政收支平衡的旧信条,实行赤字财政政策。60年代,美国的凯恩 斯主义经济学家强调了要把财政政策从害怕赤字的框框下解放出来,以充分 就业为目标来制定财政预算,而不管是否有赤字。这样,赤字财政就成了财 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因为:第一, 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 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决定了债务的偿 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 补赤字。这就是所谓的“公债哲学”。赤字财政的依据 政府实施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公债来进行的。公债并不是直接卖给公 众或厂商,因为这样可能会减少公众与厂商的消费和投资,使赤字财政政策起不到应有的刺 激经济的作用。公债是由政府财政部发行,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向财政部支付货币,财 政部就可以用这些货币进行各项支出,刺激经济。中央银行购买的政府公债,可以在金融市 场上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买卖。赤字财政的实施
    • 12. 财政政策 的 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 支出减少,以政府开支代替了私人开支。这样扩张性财政政 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减弱。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 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 私人投资与消费减少。LMIS0IS1E0E1OY0Y1Y2Yi1ii0 右图是一个IS-LM模型。当IS曲线为IS0时,与LM曲线 相交于E0,决定了国民收入为 Y0 ,利率为 I0。政府支出增加 即带动总需求增加,IS 曲线从 IS0 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为 IS1 , IS1 与LM 相交于E1 ,国民收入为 Y1,利率为I1。在政府支出 增加,从而国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由于货币供给量没有变, 即LM曲线没有变动,而货币需求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引起利率上升。这就引起了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减少,这使 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增加,实际上只是对私人支出的替代,并没 有起到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从右图中可以看出,如果利率没 有发生变化,仍然为 I0,那么增加的政府支出带来的国民收入 增加应为Y2,Y1 -Y2 就是由于挤出效应所减少的国民收入增加 量。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实现了充分 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为最大。如果以私人支出的减少额比 政府支出的增加额来表示挤出效应,那么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 情况下,挤出效应为 1 ,这意味着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这种情况 下没有任何刺激作用。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 应一般小于1而大于0。
    • 13. §4 宏观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相关 经济变量,最终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 的一系列措施。一般来说,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带动总 需求增加,就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通过减少货币 供给量来降低总需求,就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的目标 对于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如财政政策那样直接。为了 保证政策的有效性,中央银行对政策目标进行了适当分解。中央银行把自己不 能直接施加影响的经济目标作为最终目标,而把自己能够控制的一些变量作为 中间目标,通过对中间目标施加直接影响,来间接地影响最终目标,以达到宏 观控制的目的。 中央银行选择中间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作为中间目标的变量必须能够被自己控制(可控性); 第二,作为中间目标的变量必须能够容易收集到有关数据,并且便于定量分析(可测性);第三,作为中间目标的 变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具有密切的联动关系,从而通过调控中间目标就能影响到最终目标(相关性)。 根据上述条件,中央银行通常把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两项中间性目标。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一般 可以划分为M0、M1、M2等不同层次,中央银行很容易掌握不同层次货币量的数据, M0是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 M1、M2 均与法定准备金有关。根据这几个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情况,可以调控经济中的货币供应总量。 利率随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再贴现率变化而变化,任何时候,中央银行都可以观察和掌握到市场利率水平即其 结构方面的资料,并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或其他方法决定利率。
    • 14. 货币政策中间 目标的选择 对于货币政策来说,货币供应量目标和利率目标之间不能兼得,因此中 央银行只能根据情况选择其中一项。因为货币需求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的, 如果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利率就不能控制。同样,因为货币需求无 法控制,把利率作为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就不能控制。r1r2r*Ms*Md利率货币数量利率货币数量r*Ms*Ms1Ms2 如上左图所示,如果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目标确定为Ms* ,但由于货币需求可能变动,从而利率无法确定。 如上右图所示,如果中央银行把利率目标确定为r* ,也由于货币需求可能变动,从而使得货币供应量无法确定。 根据中间目标选择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标准,虽然无法明确判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目标哪一个更优越, 但一般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在传导机制中更具有直接的作用。
    • 15. 货币政策的工具 我们已经指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 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产量。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中央银行是如何调节 货币供应量的。一般来说,主要有如下三种工具: 第一、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银行体系的货币发行和货币创造,中央银行掌握的法定准 备金率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并且法定准备金率直接决定了货币创造的乘数。当中央银行根据最终 目标的需要,决定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就可以降低货币准备金率。这样商业银行同样数额的存款就可以创造出 更大数量的总存款量。反之,中央银行如决定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可以提高货币准备金率,使得可能创造的货 币供应量(存款总量)成倍地减少。 第二、调整官方贴现率。官方贴现率也称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 是商业期票持有人将未到期的的期票出售给银行提前获取现款的的业务,银行在支付现款时,要扣除从贴现日至到 期日的利息,以及相关的费用。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期票或债券到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的业务,即 中央银行按一定的比率扣除相应利息后,使未到期的期票转变成商业银行可借贷的存款。中央银行的扣息比例就是 就是再贴息率。很显然,再贴息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放款数量,从而影响到货币供给量。 第三、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政策行为。 政府债券的买卖必然影响货币的流向,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当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购买政府债券时,货币进入其 他金融机构和个人的手中,由此增加现金量和商业银行的存款量,使得货币供给量增加;反之,当中央银行在金融 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时,货币进入中央银行手中,由此减少现金量和商业银行的存款量,使得货币供给量减少。为 此中央银行就可以根据政策目标,有意识进行不同方向的公开市场业务,以调控货币供给量。
    • 16. §4 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他们的最 终目标是相同的,作用机制都是通过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产量 和就业,所以统称为需求管理。财政政策是主要通过影响IS曲线 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LM 曲线来影响总需求。 两种政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种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另 一种政策的配合 假定财政政策是增加税收,它对经济 会有什么影响?不考虑货币政策时,可以 得到确定的效果。但是,考虑了货币政策 的不同反应,这种增税的财政政策就会有 不同的可能效果。 如右上图所示,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 币供给量不变,税收增加使IS曲线向左移 动从而收入或产量减少,利率下降,这表 明增税引起经济衰退。 右下图显示,如果中央银行试图保持 利率不变,在增税使IS曲线向左移动时, 中央银行必须减少货币供给量才能保持利 率不变。货币供给量的这种减少,使 LM 曲线向上移动。可以发现,利率不下降, 但产量或收入的减少大于中央银行保持货 币供给量不变时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央银 行保持利率不变的政策加重了经济衰退。LMIS1IS2Y1Y2r1r2LM1LM2IS1IS2Y1Y2r1货币供给不变 时的财政政策效果货币供给减少 时的财政政策效果YYrr
    • 17. 如果中央银行想防止增税引起的产量和 收入下降,它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 得 LM 曲线向右移动,以抵消IS曲线的移动 所产生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就不会 引起经济衰退,但利率会大幅度下降。如右 图所示,此时虽然产量未变,但增税和货币 扩张的结合改变了资源配置,即较高的税收 抑制了消费支出,而较低的利率却刺激了投 资,这两种效果正好平衡。LM1LM2IS1IS2YY1rr1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财政政策的效应取决于中央银行所采取的政策,即取决于中 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减少或增加的不同情况。同样,分析货币政策效应时,也要考 虑财政政策的影响。 更一般地说,当分析一种政策的效应时,我们必须考虑其他政策的影响。所以实际中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货币供给增加 时的财政政策效果
    • 18. 不同情况下的 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效应 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总产量 的,并且两种政策的效果是互相制约的。但是它们的作用特点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财政政策见效快,但副作用较大;货币政策的副作用较小,但 政策的时滞带来的问题较大。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机制差别,使得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的效 果截然不同。 第一种情况:如右图所示,货币需求对利 率无弹性,即LM 曲线垂直。这时,财政政策 对总需求没有影响,IS曲线的右移只会导致利 率上升,而不会影响产量,这意味着,财政政 策的效应完全被利率的提高所挤出。在这种情 况下,货币政策最有效,增加货币供应量,垂 直的 LM 曲线右移,对降低利率、提高产量具 有很强的影响。IS1IS2LMY1Yr1r2rLM’r2’r1’Y1’
    • 19. 第二种情况:如右上图所示,货币需求对利 率具有无穷大弹性,即 LM 曲线呈水平状。这时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具有强大的影响,而货币政策 没有任何效应。经济学家经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 流动性陷阱。LMIS1IS2Y1Y2Yr1r 第三种情况:如右下图所示,消费和投资需 求没有利率弹性,即IS曲线垂直。在这种场合,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具有很强的影响,但货币政策 没有任何效应。LMIS1IS2Y1Y2r1r2rY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财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 无效,但它们的原因是不同的。在LM曲线呈水平状 场合,利率保持不变,因为只有一种利率与货币市 场均衡相一致,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造成利率 上升。与此相对照,在IS曲线垂直的场合,扩张性 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但是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却 不会因为利率提高而下降。
    • 20. §6开放条件下的 宏观经济政策 前面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都是在封闭经济的假设下进行 的,事实上现代各国经济都是不同程度地对外开放的,各国之间 普遍地存在着商品和服务的相互流动(即进出口),以及资本的 国际流动(即国际投资)。这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三个 重要问题: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必然要受到国外因素影响; 二是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的的均衡,需要内外政策进行搭配; 三是,理所当然的,国际收支平衡也成为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名义汇率和 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 即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例如,银行标出的人民币 对美元的汇率是8/1,这意味着,你可以用1美元购买8元人民币,或者用8元 人民币购买1美元。实际的买卖汇率是有差别的,银行的买入汇率一般低于卖 出汇率,这里我们暂时忽略这个差额。 由于汇率的两边都是货币,所以汇率可以有两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即用本币对外币进行标价,即 1 单 位外币值若干单位本币。人民币汇率就是采用直接标价。世界上除美元、英镑等极少数国家货币外,一般都采用 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即用外币对本币进行标价,即 1 单位本币值若干单位外币。从这两种标价法可以看出, 两种标价之间正好互为倒数。 如果汇率变动使得购买 1 美元所需的人民币减少,这种变动称之为人民币升值;反之,如果汇率变动使得购 买 1 美元的人民币增加,这种变动称之为人民币贬值。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存在着本币与许多国家之间的汇率,如人民币与美元、日元、英镑、法郎等之间 的汇率。研究汇率变动时,通常用许多汇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确定取决于个贸易伙伴国在本国出口贸易中所占 的份额。正如消费物价指数把经济中许多价格变成物价水平指标一样,汇率指数也把多种汇率变成一种衡量指标 因此,经济学家说的某种货币升值或贬值,通常是相对于加权平均后的汇率指数而言。
    • 21. 实际汇率 即指一国的物品与服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服务的比率,它取决于名义汇率和用本国货币衡量的 两国物品的价格。例如,一个茶杯在美国是10美元,在中国是40 元人民币,如果此时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 是1美元等于8元人民币,那么美国1个茶杯的价格用人民币表示就是80元,这表示美国茶杯的价格比中国高 1 倍,实际汇率用茶杯来表示,就是1个美国茶杯等于2 个中国茶杯。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计算实际汇率:实际汇率 = 名义汇率 Ⅹ 国外价格国内价格 = (8元人民币/1美元) Ⅹ (10美元/美国茶杯) 40元人民币/中国茶杯 = 2个中国茶杯/1个美国茶杯 实际汇率对一国经济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一国出口和进口的数量。消费者决定买美国茶杯还是中国 茶杯,取决于那一种便宜,实际汇率给出了答案, 在研究宏观经济时,经济学家注意的是整个物价水平,而不是茶杯这一种物品的价格,因此需要采用物 价指数来衡量实际汇率。如果 p* 表示国外物价指数, P 表示国内物价指数,名义汇率用 e 表示,我们可以 用下列公式来计算人民币的实际汇率 E : E = e · p* / p 这个实际汇率衡量国内得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相对于国外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 22. 汇率和 价格 每个国家都用一种货币来计量物品与服务的价格,中国用人民币,美国用 美元,日本用日元等等,在一国境内,通常只用本国货币进行计价和支付。问 题是国家间的交易如何计价结算?汇率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汇率使我们能够 比较不同国家物品与服务的价格。例如,某个消费者决定购买一台空调机,相 似产品的价格如果海尔产品的价格是5000元人民币,格力产品4000元人民币, 那么他很容易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但是,如果在国产品与外国产品之间 选择,例如,美国某公司相似的空调机是 800 美元,这时如要比较价格的高低, 就必须知美日元与人民币的汇率。 如果我们知道两国货币的汇率,就可以计算出一国出口产品以另一国货币计算的价格。如果从美国进口的 1 台 空调机是 800 美元,在中国市场上它值多少人民币呢(这里不包括关税)?答案是用空调机的美元价格乘以人民币 的名义汇率。如果人民币的汇率是 1 美元等于 8 元人民币,该空调机的人民币价格就是就是: (8元人民币/1美元) Ⅹ 800美元=6400元人民币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的变化,将会改变空调机的人民币价格。如果汇率变为 1 美元等于7. 8元人民币,该空 调机的人民币价格就是( 7. 8元/1美元)Ⅹ 800美元=6240元人民币。如果汇率变为1美元等于 8.5元人民币,该 空调机的人民币价格就是( 8.5元人民币/1美元) Ⅹ 800美元=6800元人民币。 上述汇率的变动涉及到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当汇率由 1 美元兑换 8 元人民币变为兑换7.8元人民币时,表 明人民币的升值,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本国货币升值,使进口产品对本国而言变得便宜了。当汇率由 1美元兑换 8 元人民币,变为兑换 8.5元人民币时,表明人民币贬值,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本国货币贬值,使进口产品对本国而 言变得昂贵了。同样,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高低及其变动也会影响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价格。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国货币贬值时,该国出口产品对外国消费者而言变得便宜,而进口产品对本国消费者而 言则变得昂贵。反之,一国货币升值则具有相反的效果。因此,一般而言,一国货币的贬值,有利于本国产品的出 口,而不利于外国产品的进口。而一国货币的升值,则不利于本国货币的出口,而有利于外国货币的进口。
    • 23. 固定汇率制度和 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是一国对本币与外币的比价所作的安排与规定,有两 种基本制度: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 即指两国货币比价基本固定,并把两国货币比价的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汇率制度。 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有维护固定汇率制的义务,即市场汇率对固定汇率的偏离超出法定幅度时,政府要通过 外汇的买卖干预外汇市场,使市场汇率回到法定幅度之内。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及各 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 即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由市场决定,随行就市,不规定国家之间货币的固定比价,也 不规定汇率波动幅度的汇率制度。当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供过于求时(即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本国货币 就会贬值,当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供不应求时(即国际收支出现盈余),本国货币就会升值。汇率是根据市 场上的供求状况自由浮动的。在实际活动中,各国政府对汇率的波动并不会完全放任,较多的时候,政府为了 保持经济稳定,会对汇率进行必要的干预。1973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国际货币体系解体之后,大多数国家 的汇率制度转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 24.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 在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条件下,本国中央银行要通过对外汇市 场的干预,保持汇率不变。当本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本币由贬 值趋势时,中央银行要用其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上购买本国货币 以阻止本币贬值;反之,当本国出现收支盈余,本币有升值趋势 时,中央银行要投放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以阻止本 币升值。BPLM1LM2IS1IS2r = r*rYY1Y2 现在我们用IS-LM-BP模型来分析固定汇率下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 先分析财政政策效应。如右图所示,IS、LM、 BP分别是储蓄-投资、货币供求和国际收支均衡线。 假定开始时经济处于A点,虽然此时宏观经济内外同 时均衡,但仍存在着非自愿失业。为此,政府增加支 出,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与原来的LM曲线相交于 B点。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上升,产量和收入增加。 但由于B点处于BP线的上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处于 盈余状态,这时本币会升值,为了维持固定汇率,本 国中央银行会投放本币购买外汇,结果使得本国的货 币供给量增加,这就导致LM曲线向右移动,一直达 到新的内外均衡点C点。 从结果的比较看,C点的利率与A点相同,但在C 点上,产量提高了,这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 策没有挤出效应,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的结 合,使财政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ABC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效应
    • 25. LMLM’BPISABYr = r*r 在前述情况下,如果实施货币政策,其效果如 右图所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了货币 供给量,使LM曲线向右移动,与原来的 IS 曲线相 交于 B 点,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下降,产量和收入增 加。 但是,由于B 点在 BP线下方,意味着国际收支 处于赤字的不平衡状态。这时本币会贬值,为了维 持固定利率,本国中央银行需要投放外汇购买本币 结果使得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减少,这导致LM 曲线 向左移动,最终又回到最初的均衡点A。 因此,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相结合,使货 币政策完全无效,利率和产量都将维持在原有的水 平。唯一的变化是,在LM曲线来回移动的过程中, 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减少了。
    • 26.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 在实行浮动汇率制条件下,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 外汇供求自由波动,本国中央银行不再对外汇市场进 行干预。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样会 有不同的效果 右图所示的是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的效应。在经济 处于A点时,政府支出的增加会推动IS 曲线向右移动到 IS’,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处,国内利率高于国际 利率,从而引起国外资本流入和本币升值,并进一步导 致出口减少,贸易差额恶化,使得 IS’ 曲线向左移动, 只要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国外资本就会持续流 入。IS曲线也会持续左移,直到恢复原来的位置,即国 内利率和国际利率水平相等。可见,资本自由流动和浮 动汇率相结合,使得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本国货币升值 恰好抵消政府支出增加造成的需求扩张效应。这意味着 财政政策效应被净出口变动完全挤出,财政政策完全无 效。BPr = r*LMISIS’A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的效应rYB
    • 27. r = r*BPLM1LM2IS1IS2ABCYr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的效应 右图所示的是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如 图,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使LM1曲线向右移动到LM2,和IS1相交于B点。在 B 点上,利率下降,国内利率低于国际资本利率, 这导致国内资本流出,从而引起本币贬值,出口增 加,由此使得国内贸易差额得到改善,从而造成IS 曲线向右移动。只要本国利率低于国际利率水平, 汇率贬值的力量始终存在,IS曲线也会持续右移, 直到新的均衡点C 。 因此,资本自由流动和浮动汇率的结合,使货 币政策有效。利率没有出现变化,但产量和收入提 高,这种提高来源于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本币贬值 净出口上升。这里的政策效应是通过它对汇率的影 响反映出来的,而不是像封闭条件下那样,是通过 利率的影响反映出来的。
    • 28. 实现内外均衡 的政策搭配 在开放条件下,国内经济运行与对外贸易、国际资本流动 密切相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国内目标,需要与国际收支 平衡的外部目标进行协调,由于不同经济政策工具对实现多样 化目标具有不同的优势,例如,财政政策对充分就业较为有效 而货币政策更适合物价稳定目标等等。相应地,要求经济政策 工具合理搭配,最大限度地保证多样化目标的实现。•ABC利率政府支出FFNN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米德提出,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的宏观 经济目标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方面,在经济运行中,内部均 衡和外部均衡之间会出现冲突。为了尽可能解决这种冲突,就需要对 政策工具进行搭配,一种政策工具用于实现内部均衡,另一种政策工 具用于实现外部均衡。内部均衡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外部均衡 是指国际收支平衡。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来研究政策工具的搭配方法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蒙代尔搭配方案。 蒙代尔认为,每一种政策工具应使用在最有影响力的目标上。如 右图,横轴利率代表货币政策,向右意味着货币政策趋于紧缩。纵轴 的政府支出代表财政政策,向上意味着财政政策趋于宽松。FF线表示 外部均衡线,该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由一定利率与财政支出组合实 现了国际收支均衡。它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利率提高,一方面会刺 激国外资本流入,另一方面,紧缩性货币政策使进口减少,由此导致 国际收支盈余。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政府支出必须增加,以提高 总需求水平,进而提高总产量和收入水平,使进口增加。FF线左方的 E任意一点组合都表示国际收支逆差;反之,该线右方的任意一点组合都表示国际收支顺差。 NN 线表示内部均衡线,该线上任意一点都表示由一定利率与财政支出的组合实现了国内均衡。它也向右上方倾 斜,是因为增加财政支出会提高国内总需求进而提高总产量。为了保持总供求均衡,必须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通过提高利率抵销部分总需求增加。NN 线左方的任意一点组合都表示国内通货膨胀的不均衡;反之,该线右方的任 意一点组合,都表示国内存在失业的不均衡。
    • 29. 当经济出现不均衡时,需要搭配使用政策,最终实现 内外同时均衡。例如,图中经济处于 A点时,国内处于存 在失业的不均衡,国际收支处于逆差。这时政策的搭配应 该是: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提高解决国际 收支逆差的问题,使经济向B 点移动。同时使用扩张性的 财政政策解决失业的问题,增加政府开支,使经济从B 点 向 C点移动。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搭配使 用最终会使经济移动到E 点,在这一点上,内外均衡同时 实现。经济如果处于图中其他区域,可以按照同样思路来 予以理解。政府支出利率FFNNA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