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 3、激励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 心理紧张与 外部刺激 动机目标 导向行 为 目标行为 需要满足与紧张性解除,产生新的需要、反馈等。
    • 3. (三)需要、激励与管理的关系1、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基础和动力源泉;激励与动机是同义词,它是行为的动力系统;管理乃是控制和驾驭人的动力系统及人的行为的手段、方法和策略。 2、这三者在人类的行为活动中统一起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定的需要往往有其特定的激励来满足,一定的激励又往往需要一定的管理方法与策略才能唤醒、激活。
    • 4. 3、有效的管理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1)健全工资与奖金制度、工时与福利制度,满足员工的生理需要; (2)完善保险、保障体系,消除后顾之忧,满足员工的安全需要; (3)培养团队精神,扩大人际交往,满足员工的社交需要; (4)强化考核制度,正确评估与晋升,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5)破格提拔,从重奖励优秀与拔尖人才,满足成员的成就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等,都是较好的方法。
    • 5. 三、激励原则与方法 (一)激励的原则⑴培养职工的主体意识与主人翁精神,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激励原则; ⑵贯彻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的原则; ⑶继续破除绝对平均主义的弊端,切实贯彻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6. ⑷ 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激励原则; ⑸ 贯彻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兼顾原则; ⑹ 贯彻实事求是的激励原则(增加工资提高生活水平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 7. (二)激励方法 1、采取多种方法,处理辨证关系(1)在贯彻上述激励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多种多样激励方法。 目前我国企业采用较多的激励方法有: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争与评比激励、关怀与支持激励、领导行为激励、榜样激励、工作扩大与丰富化激励、民主参与的管理激励、人本与情感激励、信任激励、解放与自我激励、成就创新激励等。
    • 8. (2)各种方式采用时,要处理好如下辩证关系: ①奖惩关系要做到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奖惩结合,权变把握。 ②个人与集体奖励的关系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权重比例,二者结合。
    • 9. ③内部与外部激励的关系要做到以外激励为条件,内部成就激励为根据,内外结合。 ④报酬激励与非报酬激励的关系,应在非报酬激励的基础上,采用报酬激励。 ⑤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关系应做到物质奖励是基础,精神奖励为主导,二者结合,不可偏废。
    • 10. 2、完善劳动报酬与计酬方式(1)合理劳动报酬与奖励在现代企业中能影响职工的个人、团队的意识与行为,起到提高水平与效能的作用。 (2)我国企业工资改革从1979年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 1979—1984年实行奖金和计件工资; 1985--1991年实行岗位技能工资 1992—1998年落实企业内部分配自主权阶段; 1999年以来实行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阶段。
    • 11. (3)计酬与奖励应遵循的社会心理要求 ①劳动报酬与奖励应能客观地反映职工完成劳动定额的质与量的标准以及贡献大小; ②报酬与奖励应能客观地反映职工劳动条件、内容、特殊性及社会意义; ③劳动报酬与奖励还要能加深职工个人收入对集体劳动成果与集体劳动效益的依赖性;
    • 12. ④完善劳动报酬还应做到: 掌握先进的计酬方式(如完善等级工资制、结构工资制、月薪、周薪、年薪制等); 大力改进劳动定额; 采用劳动份额系数与加权比例来分配报酬; 采用各种形式的奖励与奖金(如发明奖、创新奖、超额奖、效益奖、节能奖、安全奖、优秀成果奖、特殊贡献奖等)。
    • 13. 3、综合采用各种激励方式(1)内在激励方式 参与、自主与工作自由抉择、发明与创新、承担责任、工作的趣味性、成长与发展机会、工作扩大化与多样性、工作丰富化与挑战性等。
    • 14. (2)外在激励方式 ①直接的薪酬(含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金、分红、超时与假日酬金、认股权等); ②间接的薪酬(含医疗、保险、退休金等保护措施、带薪休假、带薪进修学习、福利与津贴等); ③非财务的酬赏(含自选办公室及陈设、自选午餐时间与场所、特定停车泊位与专车、自选工作派任、教育成员资格、职务职称头衔名片、配秘书与助手等)。
    • 15.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
    • 16. 一、需要层次理论 (一)理论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1943)和《激励与个性》(1954)等论著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 17. (二)需要层次划分1、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活动、睡眠、婚姻等); 2、安全需要(即寻求依赖与保护、避免危险与灾害); 3、社交需要(即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即被人尊重与自我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创造自由或自我充分发展与成就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 6、后来,在自我尊重与自我实现之间又增加了求知与审美两个层次的需要,总共为七个层次。
    • 18. (三)关于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下,总有一种主导或优势的需要,其次序也是由低向高发展。 2、一个社会多数人的需要除受年龄因素影响外,还与社会经济状况及教育程度有关。经济愈繁荣与教育程度愈高,其需要愈向高层次发展。
    • 19. 3、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依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力量减弱而已。 4、需要层次的次序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七种人(如有理想、有创造天赋以及心理变态者…)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