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2. 目 录Contents中耳前庭蜗器内耳外耳
    • 3. Part.01前庭蜗器
    • 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 冠状位由前向后分4个层面描述(1)耳蜗平面(2)前庭窗平面(3)蜗窗平面(4)面神经乳突段平面
    • 6. 前庭蜗器(位听器),又称耳(ear),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和中耳收集声波,内耳有听觉和位觉感受器。其形态结构复杂,特别是内耳又埋藏于颞骨岩部内,形态不规则,方位难辨识 。前庭蜗器
    • 7. Part.02外耳
    • 8. 外耳外耳包括耳郭(收集声波)和外耳道(将声波传递到鼓膜)。耳廓的形状有利于声波能量的聚集、收集声音,还可以判断声源的位置。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音,外耳道的作用是声音的传入通路,鼓膜有封闭外耳和中耳的作用,另外还有把声音进行转换,再通过中耳的耳骨等组织把声音传入内耳,内耳最后就把声音转变为电信号上传入脑内相关中形成听觉!
    • 9. 耳廓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auricle)除最下部柔软的耳垂(earlobe)外,其余部分均由软骨外覆软骨膜和皮肤而组成。耳廓外面有一外耳道口通向内侧的外耳道。耳廓的形状有利于收集声波,起到采音作用;耳廓还可以帮助判断声源的方位。 左图:耳郭的外侧面/中图:耳郭的背面/右图:耳郭的各部名称
    • 10. 。 系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道底,作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鼓膜大部附于颞骨鼓部的鼓沟内,上方一小部分附于鳞部。附于鼓沟的部分较坚实,叫紧张部;附于鳞部的部分薄而松,叫松弛部。鼓膜向内凹陷,凹陷的尖部叫鼓膜脐。外耳道鼓膜 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自外耳道口向内止于鼓膜,长约2.5~3.5cm,可分为外1/3的软骨部和内2/3的骨部,外耳道全长略呈S形弯曲,外段向内、前和微向上;中段向内、后;内段向内、前和微向下 。所以耳科医生在检查外耳道深处或鼓膜时,需将耳郭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方可窥及。外耳道的皮肤含有耵聍腺和皮脂腺,它们分别分泌耵聍(cerumen)和皮脂形成蜡状耳垢,具有抑菌杀菌、保护外耳道的作用。 正常鼓膜的形态与分部
    • 11. 系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位于外耳道底,作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鼓膜大部附于颞骨鼓部的鼓沟内,上方一小部分附于鳞部。附于鼓沟的部分较坚实,叫紧张部;附于鳞部的部分薄而松,叫松弛部。鼓膜向内凹陷,凹陷的尖部叫鼓膜脐。 鼓 膜
    • 12. 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或弥漫性外耳道炎,为细菌感染所致外耳道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可分急、慢性两类,多发于夏秋季节。 {临床表现} 急性者,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有渗出物,先为浆液性,后为脓性。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加剧。 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查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盖有痂皮,痂皮下有少量脓液或碎屑。 {治疗} (一)全身治疗:急性期,可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止痛剂。积极治疗感染灶。 (二)局部治疗:急性期,外耳道肿胀渗液较甚者,可用5%—8%醋酸铝纱条或1%雷佛奴尔纱条敷塞外耳道,并嘱患者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渗液少者可选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合剂局部应用。慢性期,局部可应用抗生素与激素类合剂,如痂皮较多者,可先用3%双氧水清洗。
    • 13. Part.03中耳
    • 14. 中耳 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内,包括鼓膜内侧的鼓室和鼓膜上方的鼓室上隐窝。前方借咽鼓管通咽腔,后上方借乳突窦口通乳突小房,鼓室内覆黏膜,与咽鼓管、乳突小房黏膜相续。中耳内容如下: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镫骨肌和鼓膜张肌;鼓索神经(面神经的分支);鼓膜神经丛。
    • 15. 鼓室(tympanic cavity)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鼓室的容积1~2ml,鼓室内面衬有黏膜,腔内含有听骨、韧带、黏膜皱襞、肌及神经等结构。 听骨 (ossicle)为人体中最小的骨,又称为听小骨,左右耳各三块听骨由锤骨、砧骨及镫骨组成,大部分居于上鼓室内,借韧带及关节相连接组成听骨链。锤骨柄在鼓膜的内侧面,位于粘膜层与纤维层之间。镫骨足板为环韧带连接于卵圆窗。锤、镫骨之间为砧骨。鼓室听小骨
    • 16.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气传导 声音一般是通过空气传导进入内耳,这是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次要的途径是通过颅骨传导。 声波的振动被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达鼓膜,引起鼓膜和听骨链的机械振动,后者之镫骨足板的振动通过前庭窗而传入内耳外淋巴。这种途径称空气传导(air conduction),简称气导。声波传入内耳外淋巴后转变成液波振动,后者引起基底膜振动,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毛细胞静纤毛弯曲,引起毛细胞电活动,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激动螺旋神经节细胞轴突末梢,产生轴突动作电位。神经冲动沿脑干听觉传导径路达大脑颞叶听觉皮质中枢而产生听觉 骨传导 声波传导到内耳的一种方式: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骨传导是指来自植床周边的宿主骨表面和骨髓中的定向成骨前体细胞,通过增殖伸延,长入植入骨及其腔隙的表面,产生成骨细胞形成新骨。
    • 17. 咽鼓管咽鼓管作为连接鼓室和咽部的唯一通道,它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当鼓室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时,有利于鼓膜及听骨链的振动,维持正常听力。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的功能由咽鼓管完成。咽鼓管骨部管腔为开放性的;但软骨部具有弹性,一般处于闭合状态。当吞咽、打哈欠、咀嚼或打喷嚏时,通过其周围的肌肉收缩作瞬间开放,外界大气得以进入鼓室。 引流中耳分泌物:鼓室及咽鼓管粘膜所产生的粘液,可借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不断地向鼻咽排出。 防止逆行性感染:咽鼓管平时处于闭合状态,仅在吞咽等的瞬间才开放,来自鼻腔的温暖、洁净、潮湿的空气在鼻咽与口咽隔离的瞬间经过一个无菌区——咽鼓管再进入中耳。咽鼓管软骨部的粘膜皱襞具有活瓣作用,加上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可防止鼻咽的液体、异物等进入鼓室。 阻声和消声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的闭合状态可阻隔说话、呼吸、心搏等自体声响的声波经鼻咽、咽鼓管而直接传入鼓室。在咽鼓管异常开放的患者,咽鼓管在说话时不能处于关闭状态,这种阻隔作用消失,声波经异常开放的咽鼓管直接传入中耳腔,产生自听过响症状。此外,呼吸时引起的空气流动尚可通过开放的咽鼓管自由进入中耳腔而产生一种呼吸声,这种呼吸声还可掩蔽经外耳道传导的外界声响。另外咽鼓管骨部通常处于开放状态,呈逐渐向内变窄的漏斗形,且表面有粘膜皱襞,这些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消声器,有利于吸收因圆窗膜及鼓膜振动所引起的鼓室内的声波。
    • 18. 乳突与乳突气房 乳突窦(mastoid antrum)位于鼓室的后方,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连通。乳突窦是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间的交通要道。乳突小房 (mastoid cells)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隙,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但互相连通,腔内也覆盖着粘膜,且与乳突窦和鼓室的粘膜相连续。故中耳炎症可经乳突窦侵犯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 多数人的乳突气房发育较好,有很多的含气小房,可称之为气化型乳突,但少数人乳突气化不良(板障型乳突),甚至基本上没有气化(硬化型乳突)。
    • 19.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因}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耳痛、耳内流脓、鼓膜充血、穿孔为特点。若治疗及时、适当,分泌物引流通畅,炎症消退后鼓膜穿孔多可自行愈合,听力大多能恢复正常。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者,可遗留鼓膜穿孔、中耳粘连症、鼓室硬化或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引起各种并发症。{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病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小儿多发。可有畏寒、发热,小儿常伴呕吐、腹泻等。耳痛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听力下降并可伴有耳鸣。鼓膜穿孔前后表现截然不同,一旦鼓膜发生穿孔,耳内脓液外泄,症状可得到缓解。 2.耳痛 3.耳鸣及听力减退 4.耳漏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和通畅引流。 1.一般治疗 (1)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后用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防止发生并发症或转为慢性。一般可将青霉素G与氨苄西林合用,头孢类抗生素中可用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拉啶、头孢唑林,二代中的头孢呋辛钠。鼓膜穿孔后,可行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结果调整用药。 (2)应用减充血剂喷鼻,如1%麻黄碱等,减轻鼻咽黏膜肿胀,恢复咽鼓管功能。 (3)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对于全身症状重者予支持治疗。小儿呕吐、腹泻时,应注意补液,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2.局部治疗(1)鼓膜穿孔前(2)鼓膜穿孔后 3.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
    • 20. Part.04内耳
    • 21. 内耳内耳(internal ear)由于结构复杂,又称为迷路,全部埋藏于颞骨岩部骨质内,介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是位于颞骨岩部内曲折而不规则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一封闭的膜性囊。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且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YOU NEVER KNOW
    • 22. 内耳迷路 内耳是一些埋藏在颞骨岩部里的复杂而弯曲的管道和膜性囊,因为它构造复杂,管道盘旋,形同迷宫,人们常常称之为迷路。内耳迷路外壳质地坚硬,叫做骨迷路。骨迷路中包藏着和它形状大致 相似的膜迷路。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间隙内流动着外淋巴液。膜迷路里含有内淋巴液,它不和外界直接交通,因此膜迷路是一个盲管系统。而外淋巴液通入脑的蛛网膜下腔,与脑脊液是沟通的。因此,膜迷路是悬浮在骨迷路的外淋巴液中。 坚硬的骨迷路外壳和其中的外淋巴液构成了娇嫩的膜迷路可靠的保护层,这样,膜迷路就不会因为头部的剧烈活动而被震坏。膜迷路是内耳的“心脏”,内耳中复杂的听觉和平衡觉感受器就位于膜迷路之中。一般把内耳迷路分为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半规管和前庭与人的平衡觉相关,耳蜗则直接和听觉有关。
    • 23. 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定义: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为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病理、病因]血循障碍、代谢异常、先天异常、颅脑外伤、免疫反应、病灶影响{临床特征}1、眩晕:可伴自发性眼震,可有恶心呕吐等。 2、耳鸣:反复发作,耳鸣则为持续性,发作时耳鸣加剧。 3耳聋:早期可有波动,反复发作则为不可逆感音神经性耳聋。 4、其他症状:耳闷,头胀满感或有头重脚轻以及轻微头痛。{治疗}从宽 1、对症治疗:镇静剂,脱水剂,血管扩张剂,维生素类、中医中药,星状神经节封闭 2、保守治疗(1)激素疗法: (2)特色治疗:铁必复冲剂等自制中成药 3手术治疗
    • 24. 感谢您停下脚步 放飞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