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宏观经济学教 师:杨 俊 TEL:65111160(o) 13808384390 EMAIL:yangjun@cqu.edu.c n
    • 2.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为什么一个国家穷而另一个国家富? 亚洲奇迹的原因?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 “新经济”离我们有多远? “扩大内需”是否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积极财政政策”何时终结? 中西方宏观经济政策有何差异? 政府扮演的角色? “资本主义精神”缘何来自西方” 人民币是否会升值?
    • 3.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公共财政、国际收支的协调发展,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个量分析,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个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家庭消费行为、厂商投资行为、市场的供求理论、市场均衡理论等。
    • 4.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论依据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基本假设资源稀缺,充分就业需求不足,存在失业分析方法个量分析法总量分析法分析对象以家庭、企业等经济个体为主以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为主主要目标个体利益最大社会福利最大研究中心市场价格国民收入主要内容家庭、企业决策整体经济现象
    • 5.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定性 定量
    • 6.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四大部门家庭 企业 政府 国际
    • 7. 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国民收入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利率 信贷获得与货币增长 总投资 公共支出 税收 总消费支出 总储蓄 进出口和国际收支 就业趋势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汇率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 价格政策 就业政策
    • 8. 第二节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
    • 9. 衡量国民收入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当年价格衡量;实际GDP:不变价格衡量。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 10. GDP(人均GDP)与经济福利
    • 11. GDP的计算方法产出法:特定时期内社会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最终产出总额 收入法:生产要素服务所获得的收入总额。要素收入包括:工资和薪金、租金、利息、利润和分红 支出法:社会所支出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金额加总
    • 12. 另外三种收入的衡量指标国民生产净值(NNP)=GDP-折旧 个人收入:居民户和非公司企业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所得税
    • 1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用传统的术语说,即国民财富或社会财富的增长;用现代术语说,即产出(out put)的增长。它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经济全方位的变化,具体反映在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一般生活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教育状况的变化、健康卫生状况的变化和环境生态状况的变化以及制度、价值观、文化等的变化。
    • 14.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 15. CPI指数的统计源构成
    • 16. 通货膨胀分类爬升型 2%-3% 温和型 小于10% 奔腾型 2-3倍 恶性 超过3倍
    • 17. 政府与经济
    • 18. 政府经济目标经济的高速和持续增长 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低失业率) 低或零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良好
    • 19.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古典宏观经济学亚当.斯密 《国富论》(1776 ) ,利己主义和竞争促进经济增长“一只无形的手”。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扩张市场(英国)。
    • 20.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反对“供给能自发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需求决定供给。 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 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应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 凯恩斯与罗斯福“新政”
    • 21. 近代宏观经济理论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内生增长理论的诞生 代表人物: 罗默(Paul Romer,1986、1990)、卢卡斯(Robert Lucas,1988)、 巴罗(Barro,(1991)、 阿洪和霍韦特(Philippe Aghion & Peter Howitt, 1992)、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ene M. Grossman & Elhanan Helpman, 1991)、 杨小凯和博兰德(Xiao kai Yang and Borland J., 1991)、 贝克尔和墨菲(Becker G. S and Murphy K. M, 1992)
    • 22. 霍尔(Robert E.Hall)理性预期 代表人物:卢卡斯、巴罗
    • 23. 本课程学习目标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原理 对宏观经济形势有初步的判断
    • 24. 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长期与短期短期:3-5年 长期:5年以上
    • 25. 短期波动分析的理论体系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菲利浦斯曲线国民收入的确定产品市场(财政政策)货币市场(货币政策)共同均衡(IS-LM模型)开放经济下的均衡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 劳动力市场、国际收支)
    • 26. 长期经济增长分析的学习体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长期经济 增长的源泉要素贡献 (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索洛模型 (技术进步外生)罗默模型 (内生增长)教育与经济增长制度与经济增长增长阶段论主流学派 (计量经济模型)贸易与经济增长
    • 27. 本课程内容体系 经济的短期波动分析(静态、比较静态) 1.国民收入简单决定:简单的Keynes Model 2.扩展和一般的Keynes Model: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体均衡 3.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经济的长期增长分析(动态) 1.古典经济增长 2.新古典经济增长 3.内生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
    • 28. 第二部分 经济短期波动 第二章 产品市场总供给:AS 社会各部门愿意且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和 总需求:AD 社会各部门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总和
    • 29. 消费函数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C=Co+cY Co:自主消费 cY:引致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MPC=dC/dY=c 平均消费倾向:APC=C/Y C0YCo45°YoY<Yo,C>Y Y>Yo,C<Y
    • 30. 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S=S(Y) 线性:S=S o+sY 边际储蓄倾向 MPS=dS/dY=s 平均储蓄倾向 APS=S/Y S0SoYYo
    • 31. 影响消费的非收入因素 金融资产存量 价格预期:整个物价水平变动趋势 市场利率(替代效果,收入效果) 货币幻觉:货币收入与物价水平同时变动时 分配结构:高收入与低收入的消费倾向差异 人口发展
    • 32. 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 hypothesis):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安排,与人生三阶段:青、中、老(Modigliani,1954) 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取决于持久性收入(Fridman,1954)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取决于收入和财产(所有的未来收入)(霍尔)
    • 33. 投资函数 I=I(Y,r,i) r:资本收益率 i:利息率 线性:I= Io +vY Io:自主投资,外生变量 vY:引致投资
    • 34. 乘数原理 研究自发投资变动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 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有扩张作用,大小取决于MPC
    • 35. 加速数原理 国民收入对引致投资的影响 I=a△Y
    • 36. 经济周期原理 △I→k→ △Y→a → △I →k → △Y……
    • 37. 政府购买政府最终消费和投资的支出(G) 由政府政策确定
    • 38. 净出口出口(X)取决于汇率、国内外价格比和国外的收入水平 进口(M)取决于汇率、国内外价格比和本国国民收入水平
    • 39. 四部门支出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产品市场政府国外家庭企业政府购买税收进口出口储蓄投资收入消费支出转移支付
    • 40. 总需求(总支出)的构成(四部门)家庭 企业 政府 国外消费 C=C0+cYd Yd=Y-TN TN=T-R T=T0+t.Y R=R0 Yd-可支配国民收入 TN-政府净收入 R-政府转移支付 t-宏观税率 投资 I=I0 政府购买 G=G0 净出口=出口(X)-进口(M) X=X0 M=M0+m.Y M0-自发进口,mY-引致进口
    • 41. 收入-支出分析 (总需求)AD=AE=Y(总供给)收入(Y)支出45
    • 42. 收入—支出分析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AD=AE=Y 两部门国民收入 三部门国民收入 四部门国民收入
    • 43. (一)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收入——总供给(Y) 支出——总需求 均衡:Y=AE=AD=C+I C=Co+cY I=Io 收入(Y)45支出I=I0C=C0+c.YC+I
    • 44. (二)三部门
    • 45. (三)四部门
    • 46. Y45°AE 膨胀缺口紧缩缺口E1E2EfAEfAE1Y1YfY20紧缩缺口:低于充分就业总需求的值。 膨胀缺口:高于充分就业总需求的值。   缺口分析
    • 47. 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政策之一。 自动性财政政策 权衡性财政政策
    • 48. (自动性)财政政策 自动调节国民收入 “自动稳定器” 累进税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 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
    • 49. 累进税制度 累进税:税收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税种 累进税比例税累减税收入税收占收入的比例
    • 50. 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Y↑,失业率↓,失业救济(转移支付)↓,Y↓ Y↓,失业率↑,失业救济(转移支付)↑,Y↑
    • 51. 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Y↑,农产品价格↑,政府购买(农产品)↓,AD↓,Y↓ Y↓,农产品价格↓,政府购买(农产品)↑,AD↑,Y↑
    • 52. (权衡性)财政政策紧缩缺口——扩张性财政政策 膨胀缺口——紧缩性财政政策
    • 53. 扩张性财政政策(AD1): 增加C、I、G、(X-M)紧缩性财政政策(AD2): 减少C、I、G、(X-M)
    • 54. 财政乘数 财政收入对国民经济的收缩作用(T) 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的扩张作用(G)
    • 55. 政府支出乘数: 政府税收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 56. 税收与国民收入T(t)增加,G增加,Y增加,财政预算平衡 T(t)减少,G增加,Y增加,财政赤字
    • 57. 赤字与公债 赤字:财政收入(T)<财政支出(G+R) 弥补:(1)发行货币; (2)公债
    • 58. 公债的效应挤出效应:充分就业时,政府发行公债导致公众将储蓄投向政府债券,挤出了私人投资,导致国民收入降低 挤入效应:未充分就业时,公债在乘数效应下,成倍地扩大收入导致储蓄增加,从而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 5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1. 课外阅读霍尔 ,《宏观经济学》,P126-138;211-231
    • 62. 财政政策的应用1权衡性财政政策在美国政府的应用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罗斯福“新政” 肯尼迪的“经济繁荣”
    • 63. 大萧条的遗训经济的基本问题是失业,即如何使经济达到其潜在水平 这一目标要通过维持足够的总支出--名义需求来保证,足够的总支出水平要通过对政府预算管理来实现。 如果总需求管理得当,其他经济政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管制-可以用来实行收入分配,无需顾虑政策对总产量产生不良后果 总统的行动主义-鼓舞人心的措施,有助于保持经济活力。
    • 64. 2、我国的通货紧缩(1997.7—今)
    • 6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6. 我国的通货紧缩(1997.7—今)原因有效需求不足 供给阶段性过剩 东南亚金融危机制度预期的不确定 公众预期不乐观(改革成本)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影响MPC) 长期紧缩性政策(政策时滞)
    • 67. 全国消费倾向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边际消费倾向0.59 1.050.650.80.820.850.730.580.350.32平均消费倾向0.850.870.830.830.82 0.830.810.790.770.74资料来源:《经济研究》,2000.3
    • 68. 反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增加政府购买、投资)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提高MPC,加大乘数效应) 减税(刺激企业投资)
    • 69. 国债的投向 1、(1)对大江大河大湖进行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3)改善粮食仓储设施状况。 2、利用国债资金实施一大批技术改造、高科技产业化、装备国产化项目,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工作。 3、在安排国债投资时,注重向中西部地区倾斜。2000年以来,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4、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5、(1)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调动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2)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
    • 70. 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1)国债负担率。指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国外经济学家多数都认为,国债累积余额一般应控制在当年GDP的20%为宜。 (2)国债偿债率。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偿债率的国际公认警戒线为22%。 (3)国债依存度。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财政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国债依存度的国际公认警戒线为15%~20%,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公认的警戒线为25%
    • 7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2. (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小口径的宏观税负。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财政收入”指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少量其他收入(如国有资产收入、变卖公产收入等)。   (3)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而且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大量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没有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等,即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 73. 财政政策的局限政策时滞 政府开支一旦增加,很难逆转 大规模项目成本超预算、财政压力大 政治上的敏感性 计划体制复苏 对民间资本挤出
    • 74. 第三章 金融市场与总需求
    • 75.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狭义:M1;广义:M2,M3) M1:通货+支票帐户+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 M3:M2+大额定期存款+机构性货币市场基金及其他
    • 76. 货币的创造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不能贷出去(备用)的存款 法定准备金(A):中央银行规定 法定准备金率(r):r=A/D D-存款
    • 77. 存款乘数 修正存款乘数 超额准备金率e,现金外流c 转定比率t,定期法定准备率r 货币乘数
    • 78. 货币需求 现金交易方程——费雪方程 (流量、存量关系) M:货币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T:商品交易量 物价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多 物价水平越低,货币需求越少
    • 7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1. 现金余额方程 应付交易,以现金形式保留一部分资产 P:价格,Y:国民收入, K:公众持有现金余额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P>1:M为名义货币需求 P=1:M为实际货币需求  
    • 82.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论 交易需求:随名义收入而增加 预防需求:为名义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需求:利率的减函数 利率低时,持有货币,减少债券,货币投机需求↑ 利率高时,持有债券,减少货币,货币投机需求↓
    • 83. 投机需求的两种极端利率高到一定程度,全部资产债券化 利率低到一定程度,全部资产货币化,货币投机需求利率弹性无穷大,增加的货币供给全部作为价值储藏保留,“流动性陷井”(利率不影响货币需求)
    • 84. 流动性陷阱的特征需求严重不足,自发投资和消费大大降低 利率降到最低水平,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失效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
    • 85. 凯恩斯货币需求 m—实际货币需求;M-名义货币需求
    • 86. ii1i20L0L
    • 87. 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论
    • 88. 均衡利率货币供给:政策决定,与i无关 (外生) 货币需求:凯恩斯主义
    • 89. iieL1L2MSMD=LM0
    • 90. 均衡利率的变动MS↑,Y不变,L函数不变,i↓ MS↓,Y不变,L函数不变,i↑ MS→,名义Y↑,L1↑,i↑ 名义 Y↓,L1↓,i↓ 对利率预期影响 iE↑,现以货币持有、货币需求↑,ie↑ 
    • 91.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准备金 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 再贴现率 法定准备金率操作指标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 利率最 终 目 标币值稳定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
    • 92. 单一目标和多重目标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问题是多方面的,因此货币政策目标以多重目标为好,并主张权衡性货币政策 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而且容易引起过头的政策行为,因此认为以单一货币政策目标为好,并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根据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 93.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实施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致的,币值稳定包含对内稳定即价格稳定和对外稳定即汇率稳定,汇率稳定又以国际收支平衡为条件,因此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多重目标使美联储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有比较灵活的选择,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目标有所侧重。 德国中央银行则实施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币值稳定,将币值稳定作为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只有在实现币值稳定之后才可以实现 我国——多重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双目标制
    • 9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95. 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调节货币供给量及利率水平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回购债券,货币供给↑,利率↓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卖出债券,货币供给↓,利率↑
    • 96. 再贴现率 贴现:未来一定金额向现期折算, 贴现率 再贴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抵押货款。 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货币供给量↓,利率↑ 央行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货币供给量↑,利率 ↓
    • 97. 法定准备率 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量及利率 法定准备率↑,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 法定准备率↓,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
    • 98. 道义劝告
    • 99. 课外阅读霍尔 ,《宏观经济学》,P313
    • 100. 利率管制
    • 101. 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经济危机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近阶段西方经济体的货币政策
    • 102. 美国联邦储备的半官方机构组成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储备理事会12家联邦储备地区银行(25家支行)成员商业银行
    • 103. 联邦储备运作战略回顾(1940-2000)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利率浮动限制(40年代) 货币市场战略(50年代-60年代早期) 平稳政策( 60年代- 70年代早期) 依靠联邦储备资金利率和货币总量(70年代) 转向准备金(1979-1982) 不再强调货币总量(80年代) 金融市场的整体信息与利率的适时调整(90年代)
    • 104. 凯恩斯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无效
    • 105. 管制金融提高利率 保证外汇储备 稳定汇率
    • 10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07. 货币政策的争论经济充分就业时,扩张货币政策导致物价上升 经济中有剩余生产能力时,扩张货币政策带来产出增加,物价不一定提高 经济严重衰退时,货币政策相对无效 紧缩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失业增加
    • 108. 我国目前通货紧缩形成的货币传导机制货币供应量不足而资金紧缺引起通货紧缩:货币因素引致的通货紧缩 货币供应充足和资金过剩下的通货紧缩:非货币因素引致的通货紧缩
    • 109. 不同经济成分的信贷产出指数不同经济成分的信贷产出指数等于改经济成分产出占社会总产值比重与该经济成分所获得信贷占社会信贷总量的比重的比值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有关数据计算
    • 110.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流程(金融发展)
    • 111. 反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扩大基础货币投放 降低利率 扩大消费信贷 拓宽非国有投资的融资渠道 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适度放宽金融管制
    • 112. 货币政策无效的原因金融体制不健全,传导机制不畅 利率市场化程度低 衰退时的“流动性陷阱”
    • 113. 中国个人信用制度问题 美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借鉴 发达的个人资信资料网络 完善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 发达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 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所面临的困境 缺乏明确的个人信用记录 缺乏建立个人信用记录的相关资料 缺乏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
    • 114. 第四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 IS—LM模型 产品市场均衡:i不变,Y的确定 货币市场均衡:Y不变,i的确定
    • 115. 产品市场与IS曲线 资本边际效率MEC(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资本的边际效率,等于一贴现率,该贴现率下未来收益的现值恰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整个经济中,随着投资(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 116. 资本边际效率MEC (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整个经济的MEC→MEI:投资的预期利润率 投资的决定: 利息率=资本边际效率=资本预期利润率 单个企业:i>MEC,放弃投资 i<MEC,选择投资 整个经济:i=MEI 投资量
    • 117. i1i20I1I2IMEI
    • 118. 投资(I)是利率(i)的函数, 收入(Y)是投资的函数 i ↑,I↓,Y↓ i ↓,I↑,Y↑ 投资是国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和结果
    • 119. IS曲线 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两部门 均衡 多部门 均衡
    • 120. I(i)ii1i2I2I1IYISY1S1=I1S2=I2S45°Y2
    • 121. IS曲线性质 IS曲线为负斜率 IS曲线上,产品市场均衡 IS曲线以下,利率过低, 总需求>总供给,需求过度 IS曲线以上,利率过高, 总需求<总供给,需求不足
    • 122.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货币供给MS 货币需求 均衡
    • 123. LM曲线的性质LM曲线上每一点俱为均衡点, 是货币市场利率与Y的均衡对应 LM曲线之左,利率>均衡利率,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导致利率↓) LM曲线之右,利率<均衡利率,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导致利率↑)   LMi0Y
    • 124. IS—LM模型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 125. YeY*iieI I>S L<MI: I<S L<MⅣ I<S L>MⅢ I>S L>MIS0
    • 126. IS曲线的移动 IS: 影响IS曲线的因素 C0 ↑,c ↑,X0 ↑,G0 ↑,I0↑, IS曲线右移 m↑,t ↑ ,IS曲线左移
    • 127. 挤出效应ii2i1LMIS2IS1Y1Y20Y1′(B)
    • 128. LM曲线的移动LM: 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 : MS,L1(Y),L2(i)(1)MS↑,LM曲线右移。 (2)边际货币收入需求增加, LM曲线左移。 (3)边际货币投机需求增加, LM曲线右移 。
    • 129. ii2i1ISYY2Y1LM1LM20
    • 130. 凯恩斯区域,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 IS1IS2IS3IS4IS5i0Y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A)ii2i1LMIS2ISY1Y20I1(B)
    • 131. 凯恩斯区域 低收入,低利率的水平段,LM,萧条区域 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 132. 古典区域 高收入、高利率、充分就业,利率与收入无关 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 133. 中间区域 利率、收入两个市场相互影响 两类政策均有效,但作用有所牵制(两种政策效果部分抵消 )
    • 134. 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一松一紧: 扩张货币与紧缩财政 紧缩货币与扩张财政 双紧 紧缩货币与紧缩财政 双松 扩张货币与扩张财政
    • 135. 扩张货币、紧缩财政ii2i1IS1YY2Y1LM2LM10IS2
    • 136. 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一松一紧: 扩张货币与紧缩财政 紧缩货币与扩张财政 双紧 紧缩货币与紧缩财政 双松 扩张货币与扩张财政
    • 137. 紧缩货币与扩张财政ii2i1IS2YY2Y1LM1LM20IS1
    • 138. 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一松一紧: 扩张货币与紧缩财政 紧缩货币与扩张财政 双紧 紧缩货币与紧缩财政 双松 扩张货币与扩张财政
    • 139. 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原理(1993-1997)Yii2i1IS1Y2Y1LM1LM20IS2“适度从紧”
    • 140. 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一松一紧: 扩张货币与紧缩财政 紧缩货币与扩张财政 双紧 紧缩货币与紧缩财政 双松 扩张货币与扩张财政
    • 141. 我国目前财政、货币混合政策效果(原理) “积极财政政策”使IS1右移至IS2 “稳健货币政策”使LM1右移至LM2ii10Y1Y2YY1′LM1LM2IS2IS1i2
    • 142. 小案例现已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将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减少财政赤字和私人消费,但要维持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均衡,采取何种混合政策
    • 143. ii1i1′i2E1E1′E2LM1LM2IS1IS20Y1YY1′
    • 144. 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和政府支出,则令IS曲线左移。 C↓,-(T-G) ↓,i ↓,私人投资I ↓ ,但同时Y ↓ 配合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买进债券,调低准备率或再贴现率,全LM曲线右移,i进一步降低,私人投资进一步刺激,至Y1。
    • 145. IS—LM—FE模型FE(Full Employment):充分就业 刚性工资 效率工资
    • 146. IS—LM—FE模型 劳动力市场均衡 LM/P1时,收入水平(IS=LM/P1) 低于(Y/P)f,P↓,LM右移 LM/P2时,收入水平(IS=LM/P1) 高于(Y/P)f,P↑,LM左移iio0EoY
    • 147. IS—LM—FE—BP模型 BP(Balance of Payment)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国际收支 顺差→外币供大于求→本币汇率上升 相对通货膨胀率 相对通货膨胀率较高→本币国内价值下降→本币汇率下降 相对利率 利率较高→本币汇率上升 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增加→本币汇率上升 心理预期 财政赤字
    • 148. BP以上:i高,资本净流出小于净出口,国际收支顺差 BP以下:i低,资本净流出大于净出口,国际收支逆差 > 净流出i0BPY< 净流入
    • 149. 开放经济的凯恩斯模型 iif0YfYEFEBPLMIS
    • 150. 开放经济下财政、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大于财政政策效果 Ms ↑ → i ↓ → 汇率↓ →出口 ↑ → Y↑
    • 15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AD-AS)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量(Y)与物价水平(P)的关系 P变动,M/P变动,LM曲线变动 P↑→M/P↓→LM左移→i↑→I↓→Y↓ P↓→M/P↑→LM右移→i↓→I↑→Y↑
    • 152. LMoLM1IS0YoY1Yi0PP0P1AD0YoY1Y
    • 153. 总供给曲线 价格水平与全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P↑→MRPL↑→劳动需求↑→就业水平↑→Y↑(AS↑)
    • 154. ASP0Y
    • 155. 总供求均衡及其变动与调控 AD0YePPeAS
    • 156. 需求拉动型的经济效果PPeASAD0Ye
    • 157. 供给推动型的经济效果PPeASAD0Ye
    • 158. 财政及货币政策影响AD曲线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AD右移 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AD右移 Y↑,P↑(均衡利率变动方向不同)
    • 159. 就业政策 影响劳动供求曲线 改变劳动市场均衡及AS曲线
    • 160.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使古典供给曲线右移,进而AS右移 技术进步使自主投资增大,进而IS右移,AD右移
    • 161. 课外阅读霍尔 ,《宏观经济学》,P143-163
    • 162. 失业与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
    • 163. 短期波动分析的理论体系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菲利浦斯曲线国民收入的确定产品市场(财政政策)货币市场(货币政策)共同均衡(IS-LM模型)开放经济下的均衡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 劳动力市场、国际收支)
    • 164. 周期理论短波周期(3年) 中波周期(9-10年) 长波周期(50年)
    • 16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66. 理性预期理论政府政策失效 政府Ms ↑;公众预期Ms ↑ 导致物价↑ ,进而要求增加工资,导致就业量↓;政府扩张效果无效 扩张财政刺激就业;公众预期物价↑,实际工资未能提高,不会多就业;政策无效 政府政策“只有意外才是有效的” Y=f(P-Pe) Y-总供给 P- 实际物价 Pe-与预期物价 财政政策:平衡预算 货币政策:公布货币增长规则
    • 167. 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货币与财政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
    • 168. 平时作业(20%)你对我国近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何评价?试举例说明。
    • 169. 第三部分 长期经济增长
    • 170. 长期经济增长分析的学习体系长期经济 增长的源泉要素贡献 (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索洛模型 (技术进步外生)罗默模型 (内生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教育与经济增长制度与经济增长增长阶段论主流学派 (计量经济模型)贸易与经济增长
    • 171. 第六章 有关经济增长的经验规律
    • 172. 世行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预测   2003年 2004年 世界           2.0%  3.0%   发达国家        1.5%  2.5%     美国        2.2%  3.4%     日本        0.8%  1.3%     欧元区       0.7%  1.7%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4.0%  4.9%     东亚和太平洋    6.1%  6.7%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1.8%  3.7%     中东和北非     3.3%  3.9%     南非        5.4%  5.4%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2.8%  3.5%   来源: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经济展望》
    • 173. 增长与发展的事实 事实1 各国在人均收入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到最富国家人均收入的5%
    • 174.   人均GDP, 1990 单位劳动GDP, 1990 劳动力 参与率, 1990 年平均增长率, 1960–90 翻番年限 “富裕”国家           美国 $18,073 $36,810 0.49 1.4 51 前西德 14,331 29,488 0.49 2.5 28 日本 14,317 22,602 0.63 5.0 14 法国 13,896 30,340 0.46 2.7 26 英国 13,223 26,767 0.49 2.0 35 “贫穷”国家           中国 1,324 2,189 0.60 2.4 29 印度 1,262 3,230 0.39 2.0 35 津巴布韦 1,181 2,435 0.49 0.2 281 乌干达 554 1,142 0.49 –0.2 –281 “增长奇迹”的国家地区           香港 14,854 22,835 0.65 5.7 12 新加坡 11,698 24,344 0.48 5.3 13 台湾 8,067 18,418 0.44 5.7 12 韩国 6,665 16,003 0.42 6.0 12 “增长灾难”的国家           委内瑞拉 6,070 17,469 0.35 –0.5 –136 马达加斯加 675 1,561 0.43 –1.3 –52 马里 530 1,105 0.48 –1.0 –70 乍得 400 1,151 0.35 –1.7 –42
    • 175. 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比单位劳动GDP,相对于美国   图1.1 按单位劳动GDP的世界人口累积分布,1988
    • 176. 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单位劳动GDP, 相对于美国单位劳动GDP所对应的世界人口,1960和1988
    • 177. 事实2 各国在经济增长率上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
    • 178. 事实3 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率不一定是常数
    • 179. 事实4 一个国家在世界人均收入分布中的相对位置并非是永久不变的。一个国家能够由“穷”变“富”,反之亦然
    • 180. 事实5 美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1.资本实际报酬率没有出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2.收入中的资本收入份额和劳动收入份额没有出现趋势性变动. 3.人均产出的平均增长率为正且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动——即在美国出现了长期持续的人均收入稳定增长。
    • 181. 人均GDP 1990不变美元,用对数计量年份美国的实际人均GDP,1870-1994
    • 18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83. 事实6 产出的增长与国际贸易规模的增长密切相关 贸易额的平均年增长率GDP的平均年增长率贸易增长与GDP,1960-90
    • 184. 事实7 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都有从穷国向富有国家或地区进行移民的趋势
    • 185. 增长的五个阶段传统社会 起飞前提条件 起飞 走向成熟 大众高消费时代
    • 186. 传统社会牛顿时代 农业为主的社会 家庭和宗教关系在社会组织中作用突出
    • 187. 起飞的前提条件社会基础资本(铁路、港口和公路)的建立 建立使农业和贸易转到制造业成为有利可图的经济环境 非经济的变化
    • 188. 起飞条件: 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5%-10% 一个或多个重要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一种政治、社会和制度使增长不断前进
    • 189. 一些国家起飞阶段暂定的大致年代国别起飞时间(年)国别起飞时间(年)英国1783-1802俄国1890-1914法国1830-1860加拿大1896-1914比利时1833-1860阿根廷1935-美国1843-1860土耳其1937-德国1850-1873印度1952-瑞典1868-1890中国1952-日本1878-1900
    • 190. 走向成熟 英国1850年瑞典1930年美国1900年日本1940年德国1910年俄国1950年法国1910年加拿大1950年
    • 191. 大众高消费时代追求在国外的势力和影响(军事和外交) 福利国家 消费水平提高
    • 192. 第七章 索洛模型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亚当·斯密 (1776) 大卫·李嘉图 (1817) 托马斯·马尔萨斯(1789) 约瑟夫·熊彼特 (1943)
    • 193. 基本的索洛模型生产函数方程总量生产函数人均生产函数
    • 194. 资本积累方程总量资本积累人均资本积累S-储蓄率 n-人口增长率 d-折旧率
    • 195. 经济增长的“稳态”k0条件:
    • 196. 投资率增加投资率增加促进人均产出增加
    • 197. 人口增长率的增加人口增长率增加产出降低
    • 198. 索洛曲线图消费
    • 199. 经验验证实际单位劳动 GDP投资率S, 1960–90
    • 200. 人口增长率n, 1960–90实际单位劳动 GDP,1990
    • 201. 储蓄与经济增长国家或地区 储蓄占 1980GNP比例% 1994每年人均实际 1980-1990经济增长率% 1991-1994欧美发达国家美国19153.02.5英国19153.20.8德国20222.21.1法国23202.40.8加拿大25183.41.4日本与亚洲四小龙日本31324.11.2台湾32267.96.5香港34336.95.7新加坡38516.48.3韩国25399.46.6中南美洲国家尼加拉瓜-2-9-2.00.5洪都拉斯17142.73.8墨西哥25181.02.5资料来源:Taiwan Statistial Data Book,1997.
    • 202. 增长陷阱储蓄低投资低生产力低所得低
    • 203. 技术与索洛模型技术进步是人均持续增长的源泉总量生产函数人均生产函数增长率A-技术变量
    • 204. 含技术进步的“稳态解”1、投资率或人口增长率的变动仅影响单位劳动产出的长期水平, 但不会影响单位劳动产出的长期增长率 2、政策变化(投资率 S 增加)没有长期增长效应;政策变化有水平效应。 也就是说政策的永久性变化能永久地提高(或降低)人均产出水平。
    • 205. 增长核算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或多要素生产率增长(TFP)
    • 206. 对美国的增长核算   GDP 增长率 对增长率的贡献 单位劳动GDP增长率 资本 劳动 TFP 1960–70 4.0 0.8 1.2 1.9 2.2 1970–80 2.7 0.9 1.5 0.2 0.4 1980–90 2.6 0.8 0.7 1.0 1.5 1960–90 3.1 0.9 1.2 1.1 1.4
    • 207. 中国的增长核算  GDP 增长率 对增长率的贡献 资本 劳动 TFP 1953–1995 7.58 68.52 18.21 13.27 1953–1977 5.8699 21.32 -20.32 1978–1995 10.0 49.65 14.1136.23 %资料来源:李京文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1998
    • 208. 1979—1999 6.28   1995—1999 2.51 1979—1983 3.32 1988—1993 11.37 1983—1988 9.96 1993—1995 6.89 1988—1992 8.29 1996—1999 5.06 1992—1995 6.38 1992—1993 15.28 不同时期重庆工业的TFP年均增长率
    • 209. 各要素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技术进步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1.2% 资本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9.93% 劳动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8.87%
    • 210. 部分国家的增长核算Y/L的 增长率A的增长率
    • 2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当资本存量增长时,经济增长会减慢,最终经济增长将停止,理由是资本报酬递减规律 穷国应该比富国增长更快,理由是资本报酬递减 在具有相同稳态的国家之间,收敛假设是成立的:平均而言穷国会比富国增长得更快一些。 ky
    • 212. 索洛(1957)的理论贡献 技术进步可以抵消资本边际收益随人均收入增长而递减的倾向,保证人均资本积累在长期中不会停下来,从而使人均收入的增长保持一种持续势头
    • 213. 世界各国人均收入的收敛如果这两个国家有相同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投资率以及相同的人口增长率,那么最初落后国将暂时比最初领先国增长得快一些。经合组织成员国或工业化国家 间存在收敛 世界上所有各个国家没有相同的投资率、人口增长率或技术水平 ,故整个世界不存在收敛 经济越是“低于”其稳态,其增长就越快。经济越是“高于”其稳态,其增长就越慢
    • 214. 实际人均GDP年份美国英国日本前西德人均GDP, 1870–1994
    • 215. 增长率1885–1994人均GDP,1885增长率与初始人均GDP,1885-1994
    • 216. 增长率1960–90单位劳动GDP,1960全球经济整体中不存在收敛
    • 217. 我国地区收入的收敛条件收敛 “西部大开发战略”
    • 218. 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 “自主型增长” “内生增长”
    • 219. 第八章 知识积累与经济增长技术:是指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转换成产出的某种方式 创意(ideas)能改进生产技术 新的创意带来了技术指数的增加
    • 220. 创意自然科学技术的发明 管理创新 社会创新
    • 221. 创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创意→非排他性(nonrivalry)→递增报酬→不完全竞争性 创意是非排他的 创意是部分可索价的(excludable)
    • 222. 高 低 可索价 程度   可排他商品 非排他商品 律师服务 CD唱机 软盘     海里的鱼   用于控制虫害的无繁殖力昆虫 编码卫星(Encoded Satellite)电视传输     软件应用的计算机码 国防 基础性R&D 微积分 被选物品的经济学属性
    • 223. 创意的经济学分析产出 y1投入 xFy=f(x)固定成本与递增报酬
    • 224.                       固定成本与递增报酬 F 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 产 量 1  
    • 225. 知识产权与工业革命 专利制度
    • 226. 知识创意的计量 批准的 专利数总数产生于美国的专利美国授予的专利,1900-91
    • 227. 法国、前西德和日本美国科学家与 工程师数 量(千人)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1950–88
    • 228. 罗默模型总量生产函数 资源约束 资本积累方程 知识积累 劳动增长
    • 229. 新创意点子产生的比率 创意点子的一般性总量生产函数 <1 ;>0,研究的生产率随已被发现的创意点子存量的增加而增加(站在巨人肩膀上)<0,相当于鱼越来越难以捕捞时的“捕尽”情况=0,即研究人员的生产率独立于知识创意点子的存量(重复创新,踩脚尖)
    • 230. 模型中的经济增长平衡增长路径:=常数人均增长归因于技术进步
    • 231. 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点子生产函数的参数和研究人员的增长率, 而研究人员增长率最终由人口增长率确定。 研究人员数量的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增长率
    • 232. 比较静态分析一个较大的世界经济体将是一个较为富裕的世界经济体(知识创意的非排他性)投资于资本越多的经济就越富裕。 研究人员越多,意味着生产产品的工人就越少; 研究人员越多意味着提高经济生产率的创意点子也就越多。 人均收入:为从事研发的人员份额 :投资率研究份额增加永久提高技术水平,暂时提高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
    • 233. 一个较大的世界经济体将是一个较为富裕的世界经济体(知识创意的非排他性)投资于资本越多的经济就越富裕。 研究人员越多,意味着生产产品的工人就越少; 研究人员越多意味着提高经济生产率的创意点子也就越多。
    • 234. 未来50年中国GDP、人均GDP增长预测 年份人口(亿人)GDP(亿元)GDP(亿美元)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2000年12.689403.6108007084855.82010年13.6178807.221600131771591.72020年14.3357614.443200250613027.22050年15.61430457.6172793.69163711069.4
    • 235. 未来5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两方案预测  2000年2010年2020年2050年方案一:未来50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高收入国家为2.5%世界(亿美元) 319,800429,800577,6001402,000高收入国家(亿美元)246,000327,700419,500879,900高收入国家占全球比重(%)80767363中国经济(亿美元)10,80021,60043,200172,800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3.45.07.512.3方案二:未来50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5%世界GDP(亿美元)319,800409,000524,0001100,000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3.45.38.215.7
    • 236. 最优化的研究与开发 “知识溢出 ”,导致创新不足 “踩脚尖”效应 ,导致市场提供过多低效率研究 “消费者剩余效应” ,导致创新激励不够
    • 237. “消费者剩余效应”创新数量消费者剩余(阴影部分 )价格PMC利润需求曲线
    • 238. 罗默模型的政策含义R&D投入(基础科学) 产权制度(专利) 创新激励体制(风险投资) 垄断竞争的合理性 创造性模仿(落后国家) 全球化(市场的需要)
    • 239. 美国研究与开发经费一览表来源全部基础应用开发联邦政府30%58%29%25%企业65%27%64%74%非盈利机构5%15%7%1%
    • 240.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与美国在技术创新投入对比 国家R&D(亿美元)R&D/GDP(%)中国25-27<1.0 美国450-6002.5-3.0
    • 241. 第九章 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除了基本的劳动能力之外,人类后天获得的有用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的技能和一些凝聚在特定人身上的知识 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推动科技进步 人力资本的形成导致物质资本生产率提高 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
    • 242. 总量生产函数人力资本积累平衡增长路径人力资本显性化的单位劳动产出表示一个人花在积累技能而不是工作上的时间量 代表世界技术前沿
    • 243. 第一项说明:物质资本投资越多的经济就越富;人口增长越快的经济就越穷。 第二项反映了技能的积累。在技能积累上花的时间越多,经济离技术前沿就越近,从而也就越富。 第三项是世界技术前沿,其引致了单位劳动产出随时间推移的增长。
    • 244. 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转移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技术转移 国际专利保护与技术转移
    • 245. 人力资本的度量人均受教育年限 各种教育水平的入学率 技能积累
    • 246. 一些国家和地区小学的总体入学率 %国家和地区197019801990中国香港117107102韩国103110105新加坡105108104加纳647977印度738397
    • 247. 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政策含义科教兴国 教育层次的侧重 在职教育
    • 248. 制度与经济增长交易成本(经济学) 文化(社会学)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制度(生产关系)←→经济增长(生产力) “想象中的现实”→信仰→制度→政策→组织→结果→“改变了的现实”(诺斯,2002)
    • 249. 软环境和长期经济绩效 政府政策和制度决定了投资和生产率,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财富 增长国家的软环境要求: ·制度和法律更加鼓励生产而不是掠夺 ·经济对国际贸易是开放的且进入全球竞争市场 ·经济制度是稳定的
    • 250. 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
    • 251. AK模型生产函数资本积累方程增长率
    • 252. sYdKKK0AK模型的索洛曲线图
    • 253. 评估内生增长模型 政府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究竟有没有长期效应呢?
    • 254. 如何理解经济增长 稳态下单位劳动产出取决于象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这类私人投入的投资率、劳动力增长率以及这些投入的生产率 ;一个经济的法律、政府政策以及制度决定了投资和生产率 。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就是发明和创新 ,创性产品的价格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异为增长的发动机提供了经济学的“燃料”。 一个国家越是低于其稳态,增长就越快。当传递到新稳态的过程完成后,经济增长将最终会回到由世界技术前沿扩张所确定的增长速度上来 。
    • 255. 解读“新经济”世界经济三大基本趋势 知识经济 全球化 放松管制、自由化
    • 256. 新型的微观经济机制:创新和竞争 宏观环境知识储备 市场效率 市场规模 分配机制
    • 257. 美国“新经济”的条件科学和技术的禀赋优势   这表现在R&D投资及政策、大学教育和人力资本资源、法律支持、知识和技术转移等方面  竞争与效率   深入根基的竞争传统使美国比其他国家更适应自70年代末开始形成的体制框架。 市场规模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优越的自然要素禀赋和庞大的市场都是其天然比较优势的源泉所在。 鼓励风险投资   美国具备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法律框架,完善的专利制度是创新者的保护神
    • 258. 内生增长理论的相关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贸易(分工)与经济增长 FDI与经济增长 民主与经济增长
    • 259.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格局再分配政策投资经 济 增 长 影响影响决定收入分配格局社会政治稳定 和政体选择产权 投资经 济 增 长影响影响决定收入分配格局人力资 本投资人力资本的积累经济 增长影响影响决定
    • 260. 收入分配差距的国际比较   调查 年份 基尼 系数 收入的百分比份额 最低的20% 第二个20% 第三个20% 第四个20% 第五个20% 最低的10% 最高的1% 中国 1995 415.5 9.8 14.9 22.3 47.5 2.2 30.9 美国 1994 404.8 10.5 16.0 23.5 45.2 1.5 28.5 德国 1989 289.0 13.5 17.5 22.9 37.1 3.7 22.6 加拿大 1994317.5 12.9 17.2 23.0 39.3 2.8 23.8 波兰 1992 279.3 13.8 17.7 22.6 36.6 4.0 22.1 捷克共和国 1993 2610.5 13.9 16.9 21.3 37.4 4.6 20.5 南非 1993 583.3 5.8 9.8 17.7 63.3 1.4 47.3 印度 1994 299.2 13.0 16.8 21.7 39.3 4.1 25 巴西 1995 602.5 5.7 9.9 17.7 64.2 0.8 47.9 俄罗斯联邦 1993 317.4 12.6 17.7 24.2 38.2 3.0 22.2
    • 261. 长期收入分配变动趋势
    • 262. 制度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化 改 革 阶 段 1978-1983 1984-1991 1992-1997 主要改革举措 1. 农村家庭经营承包制 2. 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3. 城镇企业改革试点 1. 城镇企业承包制推广 2. 非国有部门迅速成长 3. 农村自主经营 1. 城镇企业允许破产、兼并 2. 国家减少对亏损企业的补贴 3. 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剧 分配体制变革 农村分配方式个体化; 城镇企业分配自主化; 农村生产要素共同决定农产收入,收入渠道各样化,城镇企业与效益挂钩。 劳动力市场决定工资的机制基本形成。多种收入决定机制同时并存。 收入增长效应 1. 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 城镇居民收入有所增加 1. 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较快 2. 出现了高收入行业和职业 1.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差异性趋于明显化 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非农收入增加 收入分配效应 1. 农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2. 城镇收入差距保持不变 3.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4. 全国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1. 农村收入差距加速扩大 2. 城镇收入差距加速扩大 3. 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4. 全国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1. 城镇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2. 农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3. 城乡收入差距到达改革以来最高点 4. 全国收入差距加速扩大 基尼系数变动 (百分点/年) 农 村 城 市 +0.8 0 +0.8 +1.2 +0.8 +1.0
    • 263. 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机会公平) .教育 .劳动力自由流动 所得税调节
    • 26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工业革命 金融发展会促进经济增长,因为金融部门促进资金从低收益部门转移到高收益部门,并把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成巨额投资,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创新 (熊彼特 ) 金融发展只是对经济增长的一种被动反应(Lucas) 经济发展初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推动作用减弱 (Patrick )
    • 265. 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创新强化了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关系 ,从而提高了社会广义储蓄率 ,还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 金融创新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资。(教育信贷) 金融创新有利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 )。
    • 266. 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贸易促进经济增长 比较优势理论
    • 267. 对专业化的思考
    • 268. FDI与经济增长技术扩散与转移 提高投资率兼顾金融风险
    • 269.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单位:10亿美元)
    • 27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71. 民主与经济增长
    • 272. 另一视角--国家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发展四阶段 1、生产因素向导 2、投资向导 3、创新向导 4、富裕向导
    • 273. 为什么一个国家穷而另一个国家富? 亚洲奇迹的原因?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 “新经济”离我们有多远? “扩大内需”是否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积极财政政策”何时终结? 中西方宏观经济政策有何差异? 人民币是否会贬值?
    • 274. 中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安排技术引进模式(2000-2020) 解决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 农村劳动力转移 大力发展教育 完善产权 自主创新(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