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级宏观经济学
    • 2. 第一章 导论
    • 3. 宏观经济学发展小结宏观经济学至今70岁。 宏观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历程似乎呈现某种周期性,各种版本的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交错登台献艺 。 宏观经济学明显缺乏共识。这种情况,应该被视为好事而不是坏事。 回顾过去,宏观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往往被过分夸大。
    • 4. 宏观经济增长问题 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贫富之差? 各国经济增长最终会收敛于同样的增长速度吗? 如何在均衡的道路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 5. 宏观经济波动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大萧条? 为什么宏观经济存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波动? 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是什么? 波动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 6. 第一讲 长期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顺次为教材第2、3、4、7和第6章
    • 7. 主要内容国民收入核算 增长理论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解剖 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 8. 1. GDP核算什么是GDP? 名义GDP和实际GDP核算GDP的三种方法生产法 支出法 收入法三种方法核算的结果应该相等,但存在误差为什么?还有其它核算方法吗?
    • 9. 2. 一些重要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经济体里只有消费者和厂商 是否有这样的例子?总支出(恒等式):Y=C+I收入的分配(恒等式):Y=C+S(储蓄) C+I=C+S I=S
    • 10. 一些重要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经济体里有消费者、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体总支出(恒等式):Y=C+I+G+NEX收入的分配(恒等式): Y-TA(税收)+TR(转移支付)=C+SC+I+G+NEX+TR-TA=C+S S-I=(G+TR-TA)+NEX
    • 11. 1. 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预备知识 当今世界的发展概况 人类发展的历史 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
    • 12. 增长分析中的常用技巧时间的度量 离散的和连续的两种导数:
    • 13. 增长分析中的常用技巧增长速度的表达式离散 连续
    • 14. “两边取自然对数并对时间求导”已知K和L的增长速度,求Y的增长速度两边取自然求对数两边对时间求导
    • 15. 经济增长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什么? 为什么经济体间存在收入差距? 贫穷经济体能否以及如何赶超富裕的经济体?
    • 16. 2. 物质资本与发展要点学习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准模型:索洛模型 区分两种效应:增长效应和水平效应 考虑如何运用假设和模型阐明现实世界
    • 17. 2.1 索罗模型:基本假定—需求两部门经济:没有政府和外贸部门假定消费所占比重是一个常数(1-s)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 18. 2.1 索罗模型:基本假定—生产只生产一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函数为
    • 19. 2.2 索罗模型图解索罗模型的核心方程
    • 20. 2.3 索罗模型中的经济增长在经济体向稳定状态收敛的过程中有增长 短期有增长索罗模型稳定状态的解在稳定状态没有增长 长期没有增长
    • 21. 2.4 比较静态分析—s的变动比如储蓄率增加
    • 22. 2.4 比较静态分析—n的变动比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 23. 2.5 索罗模型的基本结论稳定状态的增长速度不受s和n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储蓄率或者投资率较高的国家,比较富裕;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比较贫穷。
    • 24. 2.7 趋同趋同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判断,即如果经济体的s、n和技术水平等相同,那么将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
    • 25. 2.7 趋同如果经济体的s、n和技术水平等不相同时,经济体将收敛到各自的稳定状态,存在收入差异。趋同是有条件的
    • 26. 3. 内生增长理论无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为什么不存在经济增长?资本边际产出递减(n+d)kk*k0k1sy内生增长理论最初的工作就是放松资本边际产出递减的假定。
    • 27. 内生增长理论—模型资本边际产出非递减 不变(递增)假定资本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其他假设同前。(n+d)kk0结论: 经济增长速度= sA -(n+d) 不存在趋同y=Aksyky储蓄率等变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28. 内生增长理论—微观基础假定生产要素只有资产,而且资本边际产出非递减,厂商的最优产出是多少?该假设的微观基础是什么? P.Romer 和Lucas等在上个世纪80年代做了探索外部性 每个厂商的资本边际产出是递减的,但由于投资存在外部性,从而经济体的总资本边际产出是不变的。 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 在知识上的投资:研发厂商资本边际产出不变厂商规模报酬递增一个厂商主宰整个经济体与 现实不符
    • 29. 内生增长理论—实证分析内生增长理论与索罗模型的不同之处是否存在趋同就成为区分内生增长理论与索罗模型的分水岭。(n+d)kk*k0k1sy(n+d)kk0syky
    • 30. 内生增长理论—实证分析趋同的机制: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和技术转移)绝对趋同,如果经济间具有相同的稳定状态,经济体间的收入水平趋于相等,增长速度趋于相等。(n+d)kk*k0k1sy条件趋同,如果经济间具有不同的稳定状态,经济体间的收入水平不趋于相等,但增长速度趋于相等。(n+d)kk*k0k1s1ys2y低高
    • 31. 索罗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的结合当今世界,有些经济体根本没有增长,而有些经济体却快速增长。如何解释?两部门模型 假定经济体的生产有两个部门构成:一个部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另一个部门资本边际产出不变。 其他假设同前(n+d)kkysykyy=y1+y2y2y1kAkB
    • 32. 大推进索罗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的结合如何摆脱无增长的均衡?三种方案:(n+d)kkysykAkB大推进
    • 33. s1ysy索罗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的结合(n+d)kkysykAkB增加储蓄改善投资结构这些政策通常没有实现预期效果 理论没错,药方没错,但忽视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经济活动主体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 34. 4. 增长核算增长核算的定义定量分析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等对经济增长贡献增长核算的公式GY=αGL+βGK+GA GY、GL、GK和GA是经济增长速度、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α和β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或者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 GA =GY-(αGL+βGK) 增长核算始于Solow(1957)
    • 35. 1.对失业的解剖失业的分类失业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没有工作和4周内 积极找工作的人不再积极找工作的人自然失业 -不可消除的失业可消除的失业
    • 36. 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由于人们转换工作岗位过程中产生的失业。经济繁荣时期也不可避免,即充分就业时也存在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衰退使得总需求减少,产出下降,厂商不得不减少产品生产或者企业倒闭而产生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高于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
    • 37. 2.对通货膨胀的解剖1、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几乎没有成本,对产出没有影响。正如货币中性原来所示。其原因在于: 完全预期的含义是所有人都预期到,而且实际通胀率与预期一致。这就使得人们在交易合同中充分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将交易价格指数化了。因而最终实际变量不变,没有人受损。
    • 38. 2、未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未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包含了意外的价格水平上升和相对价格的意外变动。两种情况下的效应有所不同。但对产出没有负面影响。 未完全预期到的价格水平上升导致财富再分配: 名义收入和资产价值固定者受损:现金持有者、领取固定养老金者、持有固息债券者、利率固定的定期储蓄者等等;
    • 39. 3.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引入自然失业率是我们考察失业率的一个基准,实际失业率的波动要比自然失业率大的多。当劳动力市场未实现(偏离)充分就业均衡时,工资是否与失业率相关?
    • 40. 菲利普斯曲线—提出Phillips教授在其1958年的论文中提出了,现在称之为的Phillips曲线Phillips曲线的表达式Phillips曲线的经济含义如下: 实际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工资下降;反之工资上升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工资与失业无关。
    • 41. 菲利普斯曲线—发展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原始的Phillips曲线与实际比较吻合
    • 42. 菲利普斯曲线—发展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原始的Phillips为什么失灵啦? 仅通过u*的变化能否解释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工资变动率)70年之后的变动态势?u*ugWu1*仅通过u*的变化来解释失业率与通货膨胀70年之后的变动态势,则需要假定u*大幅度上升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变量,预期通胀率。因为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工资的实际增长率。
    • 43. 菲利普斯曲线—发展原始的Phillips曲线就可以变为ugW如果u*不变,预期通货膨胀发生变化,比如增加,Phillips曲线将会如何变化?如果u*也发生变化,比如提高,Phillips曲线将会如何变化? 请大家练习u*移动前移动后滞胀(stagflation ):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
    • 44. 菲利普斯曲线—发展发展后的Phillips曲线是否与实际比较吻合我们采用简单的适应性预期,即Phillips曲线就可以变为
    • 45. 附加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的平 行移动: A.预期通货膨胀最后将一个一个地变成实际通货膨胀; B.实际通货膨胀提高的程度取决于预期及调整的幅度; C.当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时,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水平;当实际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时的自然失业率水平时,实际通货膨胀率会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
    • 46. D.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向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比较平坦;在长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反向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为垂直线; E.当沿着高预期通货膨胀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存在经济衰退时(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就会形成滞胀――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局面。
    • 47. 工资—失业的关系:工资粘性理论价格、工资粘性是指当总需求变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化时,厂商产品价格、名义工资的相应调整缓慢,调整速度和幅度都不能达到使实际量不变的程度,市场不能出清,处于非均衡状态。 “粘性”是对“刚性”和“非常灵活”的修正。“刚性”理论下价格、工资在某种水平上固定不变;“非常灵活”意味着价格和工资随需求变化立即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水平。
    • 48. 有代表性的工资粘性理论1、不完全信息导致暂时性非市场出清 这一理论由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分别提出。他们认为,工资不能随劳动市场需求变化而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工人不知道或不能很快知道名义工资变化的含义。当不知道价格水平的变化时,工人不能准确判断实际工资的变化。因此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上升时,工人会以为是真实收入上升,因而提供更多劳动,产出增加。这被称为“货币幻觉”。 这一理论更主要的是解释了名义工资和价格上升为什么会增加产出,而不是直接解释工资粘性。
    • 49. 卢卡斯基于理性预期原理,进一步推演了不确定性下工人根据名义工资变化调整劳动供给的行为:工人不能确定名义工资的变动是否是真实工资变动时,调整劳动供给的变化小于名义工资的变化幅度。 当工人获得足够信息,货币幻觉消失,市场将迅速出清。卢卡斯认为,这个过程非常短暂。市场大部分时候处于均衡状态。 这一理论坚持了市场出清假定,解释了短期中失业存在和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
    • 50. 2、协调与单独行动的困境厂商合谋制定价格和工资是非法的。即使法律允许,协调成本也很高。但单独调整价格和工资,是有风险的。因此,厂商除非不得已,不会率先改变现行价格和工资。这一理论解释了厂商向上和向下调整工资的粘性。NWN*SNQP●●●●DE0E0N*’Q*’Q*P*’P*W*’W*●●W*’’P*’’N*’’Q*’’斯威奇模型劳动市场的斯威奇原理
    • 51. 3、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对于工人努力工作的程度,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获得真实信息的成本较高。为降低监督成本,厂商考虑工资对工人努力的激励,权衡增加工资和所提高的劳动效率之间的成本-收益,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工资水平,称为效率工资。由于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权衡,所确定的效率工资在企业间是不同的。 为了保持工人的忠诚度,厂商愿意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 52. 效率工资的效应(1)提高工人生活水平,使其改善营养,工作更有效率。 (2)工人跳槽的机会成本增加,减少工人的流动性,从而减少厂商雇用和培训新工人的成本。 (3)较高的工资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4)较高的工资减少道德风险,因偷懒而被解雇的成本增大。因此形成对工人努力工作的激励。 (5)高于别的企业的工资,使工人对本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有利于培养对企业的忠诚。
    • 53. 4、合同与长期关系该理论假定,厂商和工人都希望建立较长期的合同关系。频繁地招工和换工作,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成本。对于工资的协议,由于获得新信息和重新谈判也需要成本,因此一般期限不会少于一年。 交易成本导致了合同的长期性。在合同到期前,即使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基本约定仍然不变。
    • 54. 工资-就业关系从菲利普斯曲线得: 这意味着增加劳动需求必须提高工资。 在合同期内,厂商要求工人加班,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 下期协议时,工人将要求增加基本工资。NWWNtNtNt*WtWt+1W′t+1●●WNt+1WN′t+1Nt′●
    • 55. 工资调整滞后的原因(1)经济体中各厂商的合同不是同时到期,因此所有合同工资调整完毕需要一定时间; (2)协议到期时,工人不会要求工资调整一次到位,因为担心调整后的工资相对未到期的合同显得过高,厂商可能解雇他们,转而雇用更便宜的劳动。因此每一批重新协议工资的调整幅度有所保留; (3)厂商在工资变动后会相应调整产品价格,经济中价格水平的变化对实际工资又产生影响。两者的交替变动将持续,直至一段时间后产出达到新的均衡。
    • 56. 长期合同关系理论的解释力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工资调整滞后于经济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了调整过程如何使得总供给曲线逐渐移动直至达到长期均衡。 但该理论不能解释厂商为什么不在需求增加时雇用更便宜的失业者,而要支付较高的加班工资。对于工资向下的粘性解释力不够。
    • 57. 5、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工会势力由于解雇存在成本,厂商更愿意与在职工人进行工资协商。“失业者并不坐在谈判桌旁”,尽管他们愿意以更低的工资就业。因此,在工资协议中,内部人具有优势。而内部人清楚自己的优势,总是尽可能地要求提高工资。 工会的力量加强了内部人的势力。 该理论解释了工资向下粘性的原因。 一个现实的例证是,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索要的高工资,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 58. 上述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工资粘性进行了解释。但每个理论的解释力都有局限,不能完全说明工资粘性的原因。 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仍然是经济学家今天面临的困难之一。
    • 59. 4.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A. 奥肯定律   (Y-Y*) / Y = - ω(u – u*)        =ω(u*–u);ω=2; B. 成本与价格的关系:     P = (W/a)*(1+z); C.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gw-πe = -ε(u-u*) →→      =πe +ε(u* -u)
    • 60. 将以上三个方程综合到一起,可得: 其简化形式为: 该方程表明:当Y=Y*时,Pt+1=Pt; Y>Y*时,Pt+1>Pt; Y<Y*时,Pt+1<Pt。 价格水平变动的程度取决于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的程度,以及价格对产出变化的敏感程度。 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下期总供给曲线将移动。 曲线具有正斜率,斜率为Ptλ。当价格变动时,曲线斜率发生变化。但为简化分析,忽略这一影响,视曲线为平行移动。
    • 61.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由于当期价格水平影响曲线截距,因此每期供给曲线随着当期价格水平变动而移动。移动方向视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关系而定。YPAStYtYt*PtPt+1P′t+1●●ASt+1AS′t+1Yt′●
    • 62.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调整1、货币政策造成的需求冲击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增加总需求,移动总需求曲线,形成需求冲击。这种需求的变动成为经济中的扰动,使经济偏离潜在产出水平的均衡。 随着工资和价格的逐步调整,厂商的供给经历一个大幅增加然后逐步减少的过程,最终经济回到充分就业的长期均衡。
    • 63. 需求冲击调整的图示一次扩张的货币供给增加了总需求,使产出增长至Y′。该点超出了潜在产出水平,使得价格水平上升。以后各期的总供给将向减少的方向调整,直至经济重新回到潜在产出水平。 在新的长期均衡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余额不变。YPASY*P0P″P′AS″AS′AD′AD●●●●Y′Y″E0E1E2E3E′0
    • 64. 需求冲击的短、中、长期效应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从E0到E1的时期。货币供给增加而价格水平不变,使得实际收入增加,需求增加E0′。厂商增加生产以满足需求。这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劳动市场出现供不应求,工资上涨,厂商成本增加。 成本增加使得厂商提高产品价格。 价格水平上升降使增加的实际余额减少,需求减少,在Y′达到短期均衡E1。
    • 65. 中期:总供给曲线AS移动至AS′,均衡从E1至E2的时期。在E1点产出Y′>Y*,根据总供给曲线方程,下一期供给的价格水平将上升。即总供给曲线移动至AS′。 这是由于产出仍然高于潜在产出水平,厂商成本仍继续上升,工资拉动价格水平上升。 价格水平上升继续降低实际收入的增长,需求进一步减少,经济在E2处达到新的均衡。如此往复,只要产出大于潜在产出水平,这一过程将持续下去。
    • 66. 长期:总供给曲线AS移动至AS″,均衡从E0至E3的时期。经历了若干个中期调整,工资持续上升使得价格水平持续上升,实际收入持续下降,需求持续减少。 总供给曲线持续变动,直至与总需求曲线相交于潜在产出水平的E3点,经济在更高的价格水平回到长期均衡状态。货币扩张形成的实际余额增加,被价格水平的上升完全抵消。最终人们的实际收入不变。
    • 67. 货币效应在上述过程中,再一次看到了长期中货币扩张是无效的,即货币中性。 但在短期和中期,货币扩张确实增加了总需求从而增加了产出。货币政策在短期和中期是非中性的。
    • 68. 2、财政政策造成的需求冲击一次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从图形看,调整过程与货币扩张完全一样。 但调整的机制和结果是不同的。 由于在初始实际收入没有增加,价格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收入。在新的长期均衡点,实际余额减少了。YPASY*P0P″P′AS″AS′AD′AD●●●●Y′Y″E0E1E2E3E′0在E3点,财政政策拉动的价格水平上升,对私人支出产生了完全挤出。
    • 69. 3、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是指厂商成本发生突然的大幅变化,使得总供给曲线移动的现象。 与需求冲击使得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的情况不同,供给冲击不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供给冲击的调整过程中,会使得潜在产出水平有微小的变化。为简化分析,假定调整过程不影响潜在产出水平。
    • 70. 第二讲 短期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课本内容顺次为:第9、13、14、15、10、5章
    • 71. 主要内容行为的基础 收入与支出;消费与储蓄;投资分析;货币需求 IS—LM模型对短期经济波动的分析 AD—AS模型对短期经济波动的分析
    • 72. 总需求与产出均衡一、消费函数与总需求 二、总需求与总收入:产出均衡 三、均衡的变动
    • 73. 一、消费函数与总需求1、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经济体各部门对当期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意愿总和,以计划支出的货币量衡量。对应四部门经济,总需求的表达式为: AD=C+I+G+NX
    • 74. 2、凯恩斯消费函数和总需求函数(1)两部门经济:消费者和厂商 在总需求中,凯恩斯认为只有当期消费与当期收入有关,投资需求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与当期收入无关。因此,当期消费需求与当期收入的函数关系,决定了总需求与收入的关系。消费函数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具有核心地位。
    • 75. 总需求函数: 自发性支出:消费函数的斜率为c;总需求函数的斜率与消费函数一致。 总需求函数中,与Y无关的变量都称为自发性支出。 C(Y)AD(Y)YADcc
    • 76. (2)三部门经济:加入政府部门考虑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对收入的影响,消费函数中的当期收入Y变为可支配收入YD,消费函数和总需求函数也因此发生变化。 可支配收入: 如果征收比例税,税率为t,则TA=tY 消费函数: 总需求函数: 自发支出:
    • 77. (3)四部门经济:加入国际贸易部门净出口函数: 其中X为出口,是外国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Q为进口,本国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M为自发进口需求,m称为边际进口倾向,表示当期收入中用于购买进口商品的比例。 总需求函数: 自发支出:
    • 78. 净出口函数分析 出口由外国人的收入水平和进口倾向决定; 本国收入增加的影响是负面的。NX(Y)YNXmm外国人收入水平增加, 曲线向右平移,使本国 产出水平增长。
    • 79. 消费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的图示 三部门、四部门经济C(Y)AD3(Y)YADc(1-t)c(1-t)-mAD4(Y)C(YD)c(1-t)
    • 80. 二、总需求与总收入:产出均衡总收入Y是实际产出(GDP),在模型中表示供给。当总需求等于总收入,即意味着当期产出达到均衡水平。 如果总需求小于总收入,意味着当期产出没有被全部购买,剩余部分成为厂商的非意愿存货投资,产生积压; 如果如果总需求大于总收入,意味着当期产出不能满足需求,厂商超计划供给,非意愿存货投资为负值。 所以,产出均衡又可以表示为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
    • 81. 产出均衡方程根据定义,均衡时有Y=AD,或IU=0。 其中,IU为非意愿存货,IU=Y-AD。 值得注意的是,在均衡时经济可能处于任何周期阶段,可能伴随大量失业和资源闲置。此时称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均衡。此外,均衡衡量的是当期供给与需求,以一个统计周期为限。
    • 82. 1、两部门均衡将两部门经济的总需求函数带入均衡方程,有AD(Y)YADcC(Y)450●Y=ADY*AD*
    • 83. 2、三部门均衡将三部门经济的总需求函数带入均衡方程,有 AD(Y)YADc(1-t)C(YD)450●Y=ADAD*Y*
    • 84. 3、四部门均衡将四部门经济的总需求函数带入均衡方程,有 AD(Y)Yc(1-t)-mC(YD)450●Y=ADAD*Y*AD
    • 85. 三、均衡的变动在上述收入-支出模型中,均衡产出取决于总需求。厂商则根据非意愿存货的情况调整产量。这里没有价格机制的作用。调节产出水平的机制称为净存货调节机制。 总需求的变化对均衡水平的影响,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需求曲线的移动和曲线斜率的变化。
    • 86. 1、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的影响任何一个自发性支出的变量发生变化,均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导致均衡水平的变动。AD(Y,I)YAD(Y,NX)450●Y=ADAD*Y*AD●●AD(Y)AD’AD’’Y’Y’’
    • 87. 2、总需求曲线斜率变化的影响总需求函数中,影响斜率的变量有:c,t,m。其中任意一个发生变化,均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变动,从而导致均衡水平的变动。AD(Y,c)YAD(Y,t)450●Y=ADAD*Y*AD●●AD(Y)AD’AD’’Y’Y’’
    • 88. 乘数分析一、乘数概念 二、乘数分析 三、均衡产出水平影响因素归纳
    • 89. 一、乘数概念当自发性支出变量I有一个增量ΔI时,总需求增加,AD曲线平行向上移动,从而导致均衡产出增加了ΔY。 图示显示: ΔY>ΔIAD(Y,I)Y450●Y=ADAD*Y*AD●AD(Y)AD’ΔIY’ΔY
    • 90. 乘数的定义及意义总需求函数中,任一变量发生变化引致产出水平变化时,产出水平变动量与自变量变动量之比,称为乘数,记为α。 乘数反映了各个变量变动对产出水平的影响。在上例中,α=ΔY/ΔI。 一般情况下,1<α<∞ 产生乘数的原因是,经济体中某个部门增加的支出就是其他部门增加的收入。该增加的收入在减去储蓄部分后,又作为增加的购买支出变为其他商品销售者的收入。如此循环往复,按照边际消费倾向的比例递减成为收敛级数,级数和即为ΔY。 所以,乘数存在的前提是,初始增加的支出能够持续转化为收入。这个循环不能有障碍。
    • 91. 二、乘数分析1、自发性支出乘数 任意一项自发性支出变动,都可以记为ΔA,乘数为ΔY/ΔA。因此,C,I,G,X等自发支出的乘数是相同的,但转移支付的变动不在此例。一般以下标代表影响因素,如政府购买产生的乘数记为αG。 产出均衡方程中,产出对自变量求导即为乘数值,也等于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倒数。
    • 92. 对应不同的经济部门模型,自发性支出乘数分别为:两部门经济: 三部门经济: 四部门经济: 随着经济部门增加,乘数值变小。
    • 93. 2、转移支付乘数以三部门经济为例: 因为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因此该乘数值小于自发支出乘数。
    • 94. 3、税收乘数对于固定税T0,有: 此时的转移支付乘数为:
    • 95. 对于比例税,有:由于Y很大,因此税率的变化将对产出水平有较大的影响。
    • 96. 4、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是一种复合乘数,是指政府增加购买的同时征收同样数额的税收,或者减少同样数额的转移支付,使得预算平衡。因此该乘数是税收乘数(或转移支付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之和。不同的税收假定和支出假定下,对该乘数的计算不同。 (1)假定税收中没有比例税,只有固定税:
    • 97. (2)假定政府税收包含了固定税和比例税此时有: 如果预算是以固定税的增量来平衡政府购买的增量,即ΔG=ΔT0,则有: 这时乘数小于1。
    • 98. 如果是以总税收额的增量来平衡政府购买,即ΔG=ΔTA,则有:
    • 99. 平衡预算乘数的一个简化推导当税收总额改变时,可支配收入的改变为:ΔYD=ΔY-ΔTA。总需求的增量是政府购买的增量ΔG和消费的增量cΔYD加总:ΔY=ΔG+cΔYD =ΔG+c(ΔY-ΔTA) 因为ΔG=ΔTA,因此有 ΔY=ΔG(1-c)+cΔY, 移项后得:ΔY/ΔG=(1-c)/(1-c)=1
    • 100. 三、均衡产出水平影响因素归纳1、自发支出增量: 每一个自发支出变量的增加,都直接增加总需求,曲线发生平移,使得均衡产出水平增加,但增加的多少取决于乘数大小,也就是说取决于人们在增加的收入中能够拿出多大比例继续用于消费循环。 是否有一个不受阻碍的消费循环,决定了是否存在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