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 三、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四、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五、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复旦大学经济学上课资料
    • 2. (一)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在本国领土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是以领土为统计标准。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 3. 1、nominal GDP与real GDP 2、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3、现在生产和销售 4、GDP和GNP 5、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 6、GD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二)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6个问题
    • 4. 1、nominal GDP与real GDP(1)定义: 名义GDP是指按产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则是用不变价格(基年的价格)计算的GDP。 (2)区别:名义GDP既包括产量的变动又包括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实际GDP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只反映生产产量的变动仅仅是产量的变动。实际GDP比名义GDP更能反映真实的经济福利水平。
    • 5. 1、nominal GDP与real GDP(3) GDP紧缩指数(或国内生产总值隐含折算数) 我们可以用名义GDP和实际GDP来计算价格指数,即国内生产总值隐含折算数(implicit price deflator for GNP) ① GDP紧缩指数就是名义GDP除以实际GDP的值。 即:GDP紧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② 用GDP紧缩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的方法: t年的通货膨胀率=[(t年的GDP隐含折算数-(t-1)年的GDP隐含折算数) / (t-1)年的GDP隐含折算数)]100%
    • 6. 最终产品(final goods)是指以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是指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产品;或现期生产出来的但是进入了其他产品或劳务的产品和劳务。 具体计算GDP时采用增值法 生产阶段 产品价值 中间产品成本 增值 小 麦 100 --- 100 面 粉 120 100 20 面 包 150 120 30 2、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 7. GDP计算的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的而不是卖掉的最终产品。 存货视为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投资。往年生产当年出售的不计,本年生产未出售的也计入,看作是企业自己把它买下,当成企业的存货投资。 假定生产1000亿元,只卖掉900亿元,则GDP仍是1000亿元,其中的100亿元,为存货投资。3、现期生产和销售
    • 8.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2)GDP与GNP的区别: ① GDP按国土原则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它是一个生产的概念。4、GNP和GDP
    • 9. ② GNP则是按国民原则计算,是一个国民概念,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它是一个收入的概念。 两者间关系: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Net Factor product) ,简称NFP 其中,国外净要素收入=本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发达国家GNP大于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的收入。 4、GNP和GDP
    • 10. 许多产品和劳务虽然对人们的经济福利很有关系,但如果不是市场交换活动,就不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之中。如自给自足的生产、慈善机构的活动、家务劳动等。5、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
    • 11. 6、 GN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 (1)GDP核算的意义 ①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有3个重要经济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这三个指标都与GDP有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增长率就是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是GDP紧缩指数,失业率中的奥肯定律表明当GDP增长大于2.25个百分点时,每增加一个百分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就降低0.5个百分点。
    • 12. 6、 GN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②宏观经济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如制订战略目标、计划规划和财政金融政策时,都以达到一定数量的GDP为标准。 ③在对外交往中有重要意义 与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如承担联合国会费;与我国享受的优惠待遇有关,如世界银行根据GDP来划分给予优惠的标准。
    • 13. (2)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首先,它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 其次,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 第三,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 如环境质量的变动、不能反映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 第四,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6、 GN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
    • 14. 第五,GDP的数值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内容的实质。 第六,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 最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不能得到体现。 6、 GN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
    • 15. 核算GDP 有三种基本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 1、支出法 2、收入法 3、生产法(增加值法) 对各个生产阶段创造的价值进行进行加总来核算GDP.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
    • 16. (1)定义:是把一国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与劳务按需求者支出的金额分类汇总而成。 (2)国民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在GDP核算体系中分为四类: 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C):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 ②国内总投资支出(I):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 其中: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补偿固定资本损耗和意外损坏)1、支出法
    • 17. ③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④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X-M) 所以:用支出法核算GDP,公式为: Y=C+I+G+(X-M) 或 Y+M=C+I+G+X1、支出法
    • 18. (1)定义: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而成,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利润),所以这种方法又称要素成本法。 (2)要素收入包括: ① 工资、利息、租金等生产要素收入; 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③公司税前利润; 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⑤资本折旧。2、收入法
    • 19. 所以:用收入法核算GDP,公式为: Y=工资 + 利息 + 利润 + 租金 +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 折旧 + 统计误差。
    • 20. (1)定义: 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所有企业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总而成。 (2)计算步骤: 第一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值。 第二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第三步,从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所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便是GDP。 ——核算国民收入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但最为常用的为支出法和收入法。3、生产法(部门法或增加值法)
    • 21. 1、国民生产净值(NNP)或国内生产净值(NDP) (1)定义:NDP或NNP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D)后的余额。 (2)公式: NNP=GNP—D NDP=GDP—D 三、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 22. 2、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狭义) (1)NI定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生产要素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所挣得的收入,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是从GDP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而得到的。 (2)公式:NI=NDP-间接税 =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企业利润三、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 23. 3、个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 PI :一国一年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三、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 24.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PDI=PI-个人税收-非税支付=消费+储蓄三、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 25. 四、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核算的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总产出等于总收入。 (一)国民产品和国民收入 产出总等于支出:指最终产品价值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把企业没有卖掉的存货价值看成是企业自己在存货投资上的支出。 产出总等于收入:产出指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价值,亦即新生产的财富和价值,它总等于要素收入的总和,其所以如此,关键是把利润看成是产品售价扣除工资、利息、地租等成本后的余额,即利润是收入的一部分. 国民产品(产出) ≡ 国民收入≡ 国民支出
    • 26. (二)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1、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两部门经济是指只包括生产和消费两部门。 (2)图示:收入(工资和股利)企业消费者消费支出储蓄金融机构投资
    • 27. 从总需求来看: 总产出(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C)+投资(I) 从总收入也就是总供给看: 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消费(C)+储蓄(S) 由于有Y=C+I,Y=C+S, 所以C+I=C+S 即I=S(3)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
    • 28. 2、三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政府部门(1)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 (2)图示:收入(工资和股利)企业消费者储蓄金融机构投资消费支出
    • 29. 从总需求来看,总产出(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 =C+I+G 从总供给看,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 =C+S+T 由于总产出=总收入即C+I+G=C+S+T,所以I+G=S+T 即I=S+(T-G) 其中,T-G是政府的储蓄。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T
    • 30. 3、四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政府部门国外部门收入(工资和股利)企业消费者储蓄金融机构投资消费支出(1)四部门经济=三部门+对外贸易 (2)图示:
    • 31. 从AD来看,Y=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即Y=C+I+G+X。 从总收入也就是AS看,Y=要素收入总和=对本国产出的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即Y=C+S+T+M 由于总产出=总收入即C+I+G+X=Y=C+S+T+M , 所以I+G+X=S+T+M 即I=S+(T-G)+(M-X)(3)四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
    • 32. 五、潜在GDP与奥肯定律(一)潜在GDP (The Potential GDP)与实际GDP(actual GDP) 1、潜在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产出的最大产量,也就是实现充分就业时会有的GDP 。 2、实际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所生产的GDP。即由有效需求水平所决定的GDP,它和潜在的GDP相对应。
    • 33. 3、GDP缺口:潜在GDP 和实际GDP之间的差距称为GDP缺口。 在有效需求不足或经济萧条期间,潜在GDP大于实际GDP,二者间的差额就是萧条缺口(通货紧缩缺口); 若有更多的成年人参加劳动或增加时数,则实际GDP大于潜在GDP,二者间的差额就是通货膨胀缺口。 (二)潜在GDP是不断增长的——导致潜在GDP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34. (三)奥肯定律1、奥肯定律是回答潜在GNP 和实际GNP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 2、概述如下:第一,假定潜在GNP每年增长X%; 第二,如果实际GNP每年增长超过潜在GNP 增长的3%,则失业率下降1%。 3、注意两点(1)这是一种经验验证; (2)为调节经济提供了一种政策依据。
    • 35. 第二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一、关于收入和就业的传统理论和现代解释 二、消费与储蓄 三、资本边际效率、利率与投资 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五、乘数原理 六、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七*、节俭的矛盾与通货膨胀缺口
    • 36. (一)“萨伊定律”和“自动均衡说” 1、萨伊定律 2、市场自动均衡说 (二)关于收入与就业的现代理论一、关于收入和就业问题的传统理论和现代解释
    • 37. 1、萨伊定律——供给会自行创造自己的需求 萨伊(1767-1823)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大商人的家庭里。他扩大了亚当•斯密学说中的庸俗成分,成为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1)萨伊认为,在分工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是为别人而生产,生产越多供给越多,则对别人产品需求越多,在交换中,货币只起一个短暂的媒介作用,卖主得到货币马上又会购买产品,所以卖主就是买主,供给者同时就是需求者; (2)萨伊认为,任何生产的增加必定会产生同量的收入与支出的增加,同时由生产赚得的额外收入会购买额外的产出,故产品无论如何增加都不会出现过剩的经济危机; (3)萨伊认为,每个要素所有者都希望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被使用,如果不被使用就会降价,直至被使用,所以不会出现失业。
    • 38. 2、市场自动均衡说 自动均衡说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自由竟争、自由放任、自动调节的经济,经济活动本身可以通过各种自动调节的机制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 (1)商品市场上可以利用价格机制调节; (2)资本市场上可以利用利息率机制调节; (3)劳动市场上可以通过工资率调节,实现充分就业。
    • 39. (二)关于收入与就业的现代理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对于收入与就业问题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建立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 1、储蓄与投资的不同动机 2、收入达到均衡时未必实现充分就业 3、总需求与总供给取决于不同的因素
    • 40. 二、消费与储蓄 (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二)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三)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 41. 1、消费函数 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凯恩斯认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家庭收入。因此,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C=c(y)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y
    • 42. 2 、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比率递减。 s = s(y) 如果储蓄曲线为直线的话,则有: s = -+(1-)y
    • 43. (二)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1、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2、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及其意义
    • 44. (三)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消费之迷 3、跨期选择理论 4、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 5、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6、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 45.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决定消费数量的主要变量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2)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
    • 46. 2、消费之迷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应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二战后政府的战时需求减少,并没有导致长期的经济萧条; (2)20世纪40年代中期,库兹涅茨根据1869~1938年美国的收入消费资料,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证明在这期间收入虽然增长了7倍,但消费与收入始终保持固定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在0.84~0.89之间。(库兹涅茨长期消费函数) 这两种情况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矛盾的,被称作“消费之迷”。
    • 47. 3、跨期选择理论(一个两时期模型) 考虑到有未来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家庭)可以有多种不同选择的理论。(1)跨时消费约束线:既定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在不同时期最大可能消费组合点的运动轨迹。 (2)跨时消费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各种不同消费组合,都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满足程度的点的运动轨迹。 (3)跨时期消费者的选择 为了使分析简单,我们考察一个生活在两个时期的消费者面临的决策,第一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青年时期,而第二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老年时期。在第一个时期消费者赚到收入Y1并消费C1,而在第二个时期消费者赚到收入Y2并消费C2。由于消费者有机会借贷与储蓄,所以,在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都可以大于或小于当期的收入。
    • 48. 考虑两个时期消费者的收入如何限制了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在第一个时期,储蓄等于收入减消费,即: S=Y1-C1 在第二个时期,消费等于积累的储蓄,包括储蓄所赚到的利息加第二个时期的收入,这就是: C2=(1+r)S+Y2 在这里,r实际利率。另外,由于没有第三个时期,消费者在第二个时期并不储蓄。要注意的是,变量S代表储蓄或借贷,而且,这个式子在两种情况下都是成立的。如果第一时期消费小于第一时期的收入,消费者有储蓄,并且S大于零。如果第一时期的消费大于第一时期的收入,消费者有借贷,并且S小于零。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借贷的利率和储蓄的利率相同。
    • 49. 如把上述两个方程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导出该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即: C2=(1+r)(Y1-C1)+Y2 进而可得: (1+ r)C1+C2=(1+r)Y1+Y2 或: C1+C2/(1+r)=Y1+Y2/(1+r) 这个式子把两个时期的消费与两个时期的收入联系在一起。它是表示消费者跨期预算约束的标准方法。
    • 50. 4、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 这种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指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别人消费与收入的影响; (2)指消费指出不仅受目前收入的影响,还要受过去收入与消费的影响。 如果当前收入超过从前高峰期的收入,则他的消费与上述相对收入有关,如果低于从前高峰期的收入,则人们通过提高消费倾向维持已经有过的生活水平。这就是所谓消费的“棘轮效应”——指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的抑制作用。
    • 51. 5、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即他一生中所得收入的平均数。 根据这个理论政府的财政政策是不能奏效的。
    • 52. 6、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这种理论把人生分为青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认为消费者总是要估算一生的总收入并考虑在人生命过程中如何最佳分配自己的收入,以获得一生中消费最大满足。
    • 53. 三、资本边际效率、利率与投资 1、资本的边际效率 2、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与投资
    • 54. 1、资本的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的大小; 资本存货的多少与构成;技术革新率;对产品需求的预期变化;对成本费用的预期。 凯恩斯认为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递减的: (1)投资增加导致对资本品需求增加,使资本品供给价格提高; (2)投资增加使产品供给增加,引起价格下降; (3)厂商对未来信心不足。
    • 55. 2、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与投资 (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是指一项资本资产(投资)的预期净收益贴现的现值恰好等于该资产供给价格时的贴现率. 投资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 投资的边际效率、利率与投资间的关系表明,增加投资,要么降低利息率,要么提高投资的边际效率,但由于利率的下降是有限的,投资的边际效率一般是下降的,所以投资是不足的.
    • 56. 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 (二)趋向于均衡国民收入的过程 (三)充分就业均衡与非充分就业均衡
    • 57. (一)均衡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在此假定,一国是封闭型的两部门经济,不考虑政府的作用与对外贸易。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角度来考察国民收入,从总需求看,一国GDP是一定时期国内用于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的总和,即Y=C+I; 从总供给看,一国的国民收入等于一定时期内各个生产要素的供给总和,等于各个生产要素应得的收入总和,所获收入不外乎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即Y=C+S; 由 C+I=C+S 得I=S
    • 58. (二)趋向于均衡国民收入的过程45CC+I500亿YC+I假定C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在收入为500亿元时,C为460亿元,假定I=40亿元,它不随收入变动。如果收入恰好为500亿元,则为均衡国民收入,如不相等,则调整直到均衡。500亿从总需求与总供给看500YISI、S500从储蓄与投资观念看
    • 59. (三)充分就业均衡与非充分就业均衡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生产和收入不再有扩大的趋势,也不再有缩小的趋势,此时的收入为均衡收入,就业量为均衡就业量,此时的总需求称为“有效需求”。 当有效需求很大时,既实现了均衡又实现了充分就业,则称为充分就业均衡。 充分就业均衡100%的就业。 凯恩斯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通常是非充分就业均衡。
    • 60. 五、乘数原理 (一)乘数的概念与计算 (二)就业乘数 指增加一笔投资可以直接和间接地使更多的人就业。 (三)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
    • 61. (一)乘数的概念与计算 1、概念:投资乘数:指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投资变动引起的国民收入的最终变动量。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有双重含义 (1)经济中某一自变量发生变动时,所导致因变量的最终变动幅度; (2)特指投资乘数。 2、计算公式 3、投资引起收入增加的连锁反映过程
    • 62. 2、计算公式 K==投资乘数等于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 63. 3、投资引起收入增加的连锁反映过程(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 ΔI ΔY ΔC ΔS 100亿元 100 80 20 80 64 16 64 51.2 12.8 --------------------------------------- 100 500 400 100100亿元的投资是用来购买最终产品,最终产品价值是GDP,也就是说这批机器设备的价值等于为生产这批机器设备所需要全部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这些价值都转化为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因此,投资100 亿元机器设备会使收入增加100亿元。
    • 64. (三)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 乘数原理(Principle of Multiplier)是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和就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乘数可以发挥作用。其以后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应有若干限制条件; (1)如果投资品生产部门增加的收入用来偿还债务,乘数要缩小; (2)没有可利用的劳动力与投资品存货; (3)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消费品,但消费品生产不出来; (4)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外国商品。
    • 65. 七、节俭的矛盾与通货膨胀缺口 (一)节俭的矛盾 (二)通货紧缩缺口 (三)通货膨胀缺口 (本节以学生讨论和自学为主)
    • 66. (一)节俭的矛盾 1、传统经济学对节俭的看法 2、节俭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 3、为什么传统的“美德”会变成“罪恶”
    • 67. 1、传统经济学对节俭的看法 传统经济学认为,储蓄增加会使投资增加,而投资增加又会使收入增加;相反,储蓄的减少或消费的增加会使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因此,传统经济学认为,储蓄即节俭是一种美德。
    • 68. 2、节俭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 消费增加会使销售量增加 I增加 Y成倍增加。相反 消费减少会使销售量下降 I下降 Y成倍下降。 现代经济学认为必要的消费是经济增长所必需的。
    • 69. 3、为什么传统的“美德”会变成“罪恶” (1)对个人有益的事情对社会可能是愚蠢的事情; (2)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条件下,因此,节俭或较少的浪费意味着较多的投资,所以节俭是美德;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存在资源过剩现象,因此,消费或较多的浪费意味着可以刺激较多的投资,所以,节俭是罪恶。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把这种传统的美德变成了现代的罪恶的解释称作节俭反论。
    • 70. (二)通货紧缩缺口 指实际总支出水平小于实现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的缺口。 通货紧缩缺口测度着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增加的总支出量,也叫衰退缺口。O45AEYAEAE*Y Y*通货紧缩缺口失业使社会丧失本来可以生产的产量,家庭失去本来可以用劳动换得的收入。
    • 71. (三)通货膨胀缺口 指实际总支出水平小于实现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的缺口。 通货膨胀缺口测度为建立充分就业均衡所需要降低的总支出量。45°AEYY * Y通货膨胀缺口AEAE*
    • 72. 六、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政府的收入与支出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三)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四)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 73. (一)政府的收入与支出 1、政府的收入 2、漏出与注入 注入:增加到支出与收入循环流量中的支出,如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 漏出:不用于国内生产的产品与劳务的收入,如储蓄、税收、进口。 3、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和其它经常性支出。 转移支付有社会保险、公债利息及其它转移支付。
    • 74. 1、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 政府的税收重要有两类: 一类是直接税,它是对财产和收入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属于这种税收的税种有工资税、个人所得税、公司利润税、资本收益税以及财产与遗产的赠与税。另一类是间接税,它是对商品和劳务征税,由其特点是纳税人不是负税人。 向前转嫁,就是把税收负担专家给消费者;向后转嫁,就是把税收负担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属于着类税收的税种有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和进出口税。 政府税收作为国民收入流量循环中的漏出对总需求起收缩作用。
    • 75.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1、若干假定 2、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决定
    • 76. 1、若干假定 (1)不考虑折旧,只讨论国内生产净值的决定,所以投资是指净投资; (2)假定是封闭型经济; (3)政府的收入都是个人所得税; (4)政府的利润全部分配。 根据这些假定,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都相等,个人可支配收入要小于前者。
    • 77. 2、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决定 AD=Y=C+I=+G=C+S+T 由Yd=Y-T+TR 其中,Yd 代表可支配收入,T代表的税收额,TR代表政府的转移支付, C=+  Yd=  + (Y-T+TR)
    • 78. 这样,完整的宏观经济模型就可以写为 Y=AD AD=C+I+G C=  + (Y-T+TR) T=T0+tY I=I0 G=G0 Y=  +  [Y- (T0+ty) +TR ]+I0+G0 Y= ( -  T0 +  TR+I0+G0)这就是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代数表达式。
    • 79. (三)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2、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 80. 3、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 81. (四)四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在开放的四部门经济中, 国民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即Y=C+I+G+(X—M) 假定 T=T0+tY I=I0 G=G0 x= M=M0 +mY
    • 82. 一、货币的性质和形态 二、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 三、货币的需求 四、利率投资与国民收入第三章 货币、利率与国民收入
    • 83. 1、货币的性质 2、货币的种类:硬币、纸币与银行活期存款 3、货币的供应量:指某一时点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它可分为三个层次(以中国为例): M0=流通中现钞 M1= 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部队团体存款 +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 M1 +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 +信投存款一、货币的性质和形态
    • 84. (一)银行体系 现代银行体系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二、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
    • 85. (一)银行体系(1)中央银行:由政府出面组织或授权赋予旨在集中管理货币储备并统一铸造和发行货币的银行。 或者说中央银行是由政府拥有的、用于控制管理银行体系的银行。它是一国最高的金融机构。 (2)商业银行:是由国家有关机构批准的接受存款与发放贷款的企业。 (3)其它金融机构是指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机构等非金融机构。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银行体系及其主要业务与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 86. 非 现 金 结 算存 款 准 备 金再 贴 现公 开 市 场 操 作信 用 限 额 规 定最 后 的 贷 款 者货 币 的 发 行外 汇 黄 金 管 理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机构存款借储蓄企业家庭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政 府 预 算 收 支政府银行体系及其主要业务
    • 87. 资产负债表私人部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政府资产负债资产负债资产负债资产负债现金现金存款存款债券债券债券债券准备金准备金贷款贷款贷款
    • 88. 1、货币供给的基本知识 2、货币乘数 3、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4、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二)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 89. 1)货币供给量: 2)通货比率: 3)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 4)法定准备率    5)超额准备金率与实际准备金率1、货币供给的基本知识
    • 90.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供给量指的是M1,M1=C+D,即为通货(currency)和活期存款的总和。1)货币供给量
    • 91. 我们把流通中的通货C与银行存款D之比C/D,称为通货比率,记作rC,即2)通货比率
    • 92.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high powered money),是指流通中的通货与银行体系的储备之总和。 银行储备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银行体系的法定存款储备金,属于法定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没有利息;另一部分是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属于超额储备,它保存在商业银行的金库中,是银行的库存现金。如果用H表示基础货币,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则有H=C+Rd+Re。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基础,是一国的银根。它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即基础货币的变化,将会引起货币供给成倍地变化。3)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
    • 93. 政府规定的用于防止提现的准备金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可用Rd来表示(legel reserve ratio),商业银行的储备—活期存款比率主要是由法定准备率决定的,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 所谓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4)法定准备率
    • 94. 超额准备金: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项,或者是超过法定准备金以上的余额。 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即为超额准备率(可用re来表示),则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超额准备率   实际准备金率:法定准备率与超额准备率之和。5)超额准备金率与实际准备金率
    • 95.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money creation multiplier),它是指货币供给量M与基础货币H之比,即当基础货币变动一单位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规模。货币乘数可以用M/H来表示(或用k表示)即 k=货币乘数=M/H=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2、货币乘数( money multiplier)
    • 96. 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3、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商业银行存款的派生过程 存款人 银行 新存款 新贷款 准备金增加 甲 A 100 80 20 乙 B 80 64 16 ----------------------------------------------------- 合计 500 400 100假定:第一、法定准备金比率为20%; 第二、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 第三、没有现金从银行体系中流失出去,
    • 97. (1)改变法定准备金率 (2)改变贴现率 (3)买卖政府债券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中央银行控制着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因而可以说,中央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最终决定者。4、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
    • 98. 1、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 2、货币需求的动机 3、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流动偏好陷阱) 4、流动偏好 5、货币需求函数三、货币需求
    • 99. (1)人们的实际收入 若用md表示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持币量在收入中的比例为K,则 md=KY (2)商品的价格水平与价格指数 用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表示价格,md=Md/P (3)利息率 若用r表示利息率,md=-hr 货币需求函数为md=Md/P=KY-hr 以上这些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凯恩斯用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加以说明。1、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 100. 第一,交易动机,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交易。 第二,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或防止意外支出。 因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用L1表示: L1= L1(Y)=KY 第三,投机动机,指为了增加资产收益而产生的货币需求。 投机性货币需求( L2)与利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L2=L2(r)=-hr, 总需求函数表示为L= L1(Y)+ L2(r) =KY- hr2、货币需求的动机
    • 101. 投机性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比,它有两种极端情况: 一种是利息率高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为0; 另一种是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投机性货币需求为无限大,即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手边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肯购买债券,而是愿意在此种利率下,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流动偏好陷阱)。3、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流动偏好陷阱)
    • 102. 持有货币的偏好,是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或者定义为:由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谨慎动机所决定的全部货币需求量之和。 所以,货币需求曲线也叫灵活偏好曲线。4、流动偏好(灵活陷阱)
    • 103. 1、货币市场的均衡 2、利率与投资需求 3、利率与国民收入四、利率、投资与国民收入
    • 104. 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三、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 105.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二)IS曲线的推导 (三)IS曲线的斜率 (四)IS 曲线的移动 (五)产品市场的失衡
    • 106.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是指产品市场上总需求等于总产出的状态。 1、二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方程 2、三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方程
    • 107. 1、二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方程 根据前面的分析,二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模型可以表示为: I=s 均衡条件 I=I(r)=e – dr 投资函数 s=s(y)=-α +(1-β )Y 储蓄函数 得到: α α 或这就是IS曲线方程。 或
    • 108. 2、三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方程 根据前面的分析,三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模型可以表示为: I+G=S+T 均衡条件 I=I(r)=e – dr 投资函数 S=S(y)=-α +(1-)YD 储蓄函数 YD=Y-T+TR G=G0 T=T0+tY 得到: 这就是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方程。
    • 109. (二)IS曲线的推导 1、IS曲线 2、用代数方法推导 3、几何方法推导 (1)总需求—总供给法 (2)投资与储蓄相等法(有两象限法与四象限法两种方法)
    • 110. 1、IS曲线 IS曲线: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IS曲线OrY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关系。
    • 111. (三)IS曲线的斜率 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IS曲线平缓,则收入对利率变动敏感;反之,则相反。 1、在其它条件不变时,d越大,则Y对r变化相应越敏感;反之,则不敏感; 2、在其它条件不变时,β越大,则Y对r变化相应越敏感;反之,则不敏感; 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t越小,则Y对r变化相应越敏感;反之,则不敏感。
    • 112. (四)IS 曲线的移动 1、投资需求变动 2、储蓄函数变动 3、政府支出及税收的变动 4、净出口额变动
    • 113.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 (二)LM曲线的推导 (三)LM曲线的斜率 (四)LM曲线的三个区域 (五)LM曲线的移动 (六)货币市场的失衡
    • 114.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均衡方程 指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状态。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L=Ms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L=L1(Y)+L2(r)=KY—hr 货币需求函数 Ms=m 货币供给为常数 得到 KY—hr =m
    • 115. (二)LM曲线的推导 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1、代数方法 2、几何方法 (1)两象限方法 (2)四象限方法
    • 116. (三)LM曲线的斜率 1、其它条件不变,h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平缓,意味着利率较小变动,收入较大变动;反之,则相反; 2、其它条件不变,K越大, 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陡峭,意味着利率较大变动,收入较小变动;反之,则相反。
    • 117. (四)LM曲线的三个区域 根据不同利率水平下货币的投机需求大小,可将LM曲线划分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三个区域。orY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
    • 118. (四)LM曲线的三个区域 根据不同利率水平下货币的投机需求大小,可将LM曲线划分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三个区域。 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LM曲线上斜率为0或与横轴平行的区域,。在此区域,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中间区域:LM曲线上斜率为正的区域。在此区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有效。 古典区域:LM曲线上斜率为无穷大的区域。在此区域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另外,在此区域货币的投机需求为0,由于古典学派认为,人们只有货币的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所以被称作古典区域。
    • 119. (五)LM曲线的移动 1、货币供给变动。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移动;供给减少,向左上移动; 2、货币投机需求变动。投机需求增加,LM曲线向左上移动; 3、货币交易需求变动。交易需求增加,LM曲线向左上移动。
    • 120. 三、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IS—LM模型。 (一)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 (二)两个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 (三)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变动
    • 121.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三、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五、古典主义极端和凯恩斯极端
    • 122.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 (二)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二)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
    • 123.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1、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 124.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有两种含义: 一种含义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 另一种含义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 125.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在经济学中,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 deflator)三种。
    • 126.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 127.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 128. (二)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 129. (三)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关系 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 。
    • 130. 二、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一)财政政策的基本知识 (二)内在稳定器与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三)挤出效应和财政政策效果 (四)功能财政与公债
    • 131. (一)财政政策的基本知识 1、财政政策的定义 2、财政政策的内容 3、财政政策的作用 4、财政政策工具  5、财政政策的几种模式
    • 132. 1、财政政策的定义 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方针和措施。
    • 133. 2、财政政策的内容  (1)财政的总量调节政策 财政的总量调节政策是国家为了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关系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2)财政的结构调节政策 财政的结构调节政策是指国家为调节社会总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 134. 2、财政政策的内容  (3)财政的利益调节政策 财政的利益调节政策是指国家为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而规定的调节财政收支变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一方面,通过调整累进所得税和转移支付来调整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对非劳动收入,通过调整资源税、国有固定资产占有费和土地占用税来实现的。
    • 135. 3、财政政策的作用 (1)财政政策的目标 A、经济适度增长 B、物价相对稳定 C、收入公平分配 D、资源合理配置 (2)有利于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 136. 4、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指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政府所选择的用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分配和调节手段。 1)税收 2)公债 3)政府投资 4)财政补贴 5)国家预算
    • 137. 1)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特点:(1)起作用范围广 (2)在调节方向上具有双向性 (3)税收的调节作用具有灵活性作用
    • 138. 2)公债 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 作用: (1)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 (2)可以调整产业结构 (3)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
    • 139. 3)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指财政安排用于生产性建设的支出 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它是形成和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有力手段 2、他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 140. 4)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无偿地补助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 特点:(1)政策性强 (2)时效性强 (3)灵活性 种类:(1)生产性补贴,包括生产资料价格补贴、 投资补贴、利息补贴,实际上等于对生 产者的减税; (2)消费性补贴,消费品价格补贴、副食 品补贴、水电费补贴、房租补贴,实 际上等于增加工资。
    • 141. 5)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指国家财政年度的收支计划。 国家预算的作用 (1)是通过国家预算收支的总规模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2)是通过预算支出结构的变动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若干比例关系 三种形态 赤字预算、盈余预算、平衡预算
    • 142. 5、财政政策的几种模式 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
    • 143. (二)自动稳定器和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器 2、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3、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 144.  1、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lizer)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调节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从而减轻以致消除经济波动。财政制度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项制度 A、累进税制度 B、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 145. 2、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同自动稳定器自动发挥作用不同,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分析,而主动采用的增减政府收支的决策。
    • 146. 3、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首先是时滞。时滞有三种:①认识时滞,②决策时滞,③实施时滞 其次,政府实施财政政策时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1)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2)从采取财政政策到实现预定目标之间的时间难以准确预测,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变化,从而导致事与愿违。 再次,不同的财政政策会遇到不同阶层与集团的反对 最后,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还有“挤出效应”的存在。
    • 147. (三)挤出效应和财政政策效果 1、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的现象。 2、财政政策效果 3、财政政策乘数 4、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 148. r   r1 E1 r1 E1   r0 E0 E2 r0 E0 E2     y y 0 y0 y1 y2 0 y0 y1 y2 图5-3 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 图5-4 扩张性货币政策抵消挤出效应 IS0IS1LMLM1LM0IS1IS0r
    • 149.         (a)财政政策效果小 (b)财政政策效果大 图5—1 IS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果 r rr2 r1r0 r0 E0E0E1E2E3E30y0y2y3y3yy0y1y0
    • 150. r r r r         rrE2E1E3E3E0E0r0r100y0y0y3y2y3y1r1 (a)政策效果大 (b)政策效果小 图5—2 LM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果
    • 151. 2、财政政策效果 条件效果原因LM不变IS平坦(斜率的绝对值小)小投资对利率敏感挤出效应大LM不变IS陡峭大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挤出效应小IS斜率不变LM平坦大货币需求对利率反应灵敏,一定量的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较小,挤出效应小IS斜率不变LM陡峭 小货币需求对利率反应不灵敏
    • 152. 3、财政政策乘数 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 153. 4、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1)支出乘数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即K的大小,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h大小,h大r小,挤出效应小;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d的大小,d大挤出效应大。
    • 154. (四)功能财政与公债 1、功能财政 2、公债
    • 155. 1、功能财政 主张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政府收支平衡,而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对于出现赤字,不能通过减少支出与增加税收来解决,通常的措施是通过发行公债来解决。
    • 156. 2、公债: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包括内债与外债。(1)公债虽然是政府的债务,但是由纳税者负担。公债不仅是加在当代人身上的负担,而且是加给下一代人的负担,是当代人提前支取下一代人的面包; (2)由于提高税收方面的困难,政府不得不多印纸币,造成通货膨胀; (3)公债增加意味着公众以公债形式占有的财富的比例增加,而以不动产形式占有财富的比重减少,而人们拥有的实物资本减少,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 157. 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公债问题比想象的要小得多 首先,对公众而言,作为公债的购买者,他们拥有公债的债权,作为纳税人,又欠下自己的债务,除外债外,所有债权、债务都可看作自己欠自己的债,一笔勾销; 其二,国家长期存在,完全可以用发新债偿还旧债,不存在一次性偿还债务的压力; 其三,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只要不用于战争与浪费,而是潜心用于刺激经济发展,只要经济增长大于国债增长,举债是值得的。
    • 158. 三、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内容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 (四)货币政策乘数 (五)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159. (一)货币政策的内容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所采用的调控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大类。 2、货币政策的内容
    • 160. 2、货币政策的内容 (1)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调控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而调节经济运行过程的各种措施。其中,信贷结构包括信贷期限与信贷投向。 (2)利率政策 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市场利率的各种规定和措施。包括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 (3)外汇政策 外汇政策是中央银行关于外汇和外汇运动的各种规定和调控措施的总和。其主要内容有:
    • 161. 其主要内容: (1)调节和控制外汇行市,稳定汇率 (2)是实施外汇管制,稳定外汇收支,控制资本的 流进流出 (3)是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维持国际清偿能力 (4)控制外汇市场的交易,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
    • 162. (二)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这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所谓的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2)调整再贴现率 (3)变法定存款准备率。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有道义上的劝告 、“垫头规定”的局部控制。 垫头是指购买有机价证券必须支付的现款。
    • 163.       rrLM0LM0LM1LM1ISISr0E1E3E3r2r1r0E0E0E20 y0 y1 y3 y0 y0 y2 y3 y (a)政策效果大 (b)政策效果小 图5—5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 164.           rrE0E0r0r0E1E2E3E3r1r10 y0 y1 y3 y0 y0 y2 y3 y(a)政策效果小 (b)政策效果大 图5—6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
    • 165.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 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国民收入水平变动的影响 。 条件效果原因LM斜率不变IS平缓大投资对利率变动敏感LM斜率不变IS陡峭 小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IS斜率不变LM平缓 小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较大,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作用较小IS斜率不变LM陡峭 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较小,货币供给稍有增加,利率下降较多
    • 166. (四)货币政策乘数 货币政策效果也可用货币政策乘数来表示与计量。所谓货币政策乘数是指,在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即IS曲线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水平变动多少。
    • 167.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二)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三)我国现阶段实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168. (二)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当经济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可实行“双紧”组合 2、当经济萧条时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 3、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混合。这样是为了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 4、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实现这种组合,一方面利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膨胀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防止衰退。
    • 169. (三)我国现阶段实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从1998年开始,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组合。 1、积极的财政政策 指以经济增长与扩大内需为目标,综合运用财政调节手段,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和扩大就业,避免经济萧条。 具体包括(1)连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建设,1998~2002年共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2003年计划发行1400亿元;
    • 170. (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扩大消费需求,如给 公务员加薪,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3)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4)调整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鼓励和扩 大投资、消费和出口;
    • 171. 2、稳健的货币政策 从防范金融风险,确保经济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出发,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主要包括保持货币供给量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相一致,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并适当降低利率,以促使企业扩大投资、居民扩大消费。
    • 172. 五、古典主义极端和凯恩斯极端 1、古典主义极端 2、凯恩斯极端
    • 173. 1、古典主义极端 LM曲线为垂线,IS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为古典主义极端。这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投资弹性为无穷大,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财政政策完全无效。OrY0 y1 yLM0 LM1IS1IS0古典主义极端
    • 174. 2、凯恩斯极端 LM曲线为水平线,IS曲线为垂线时的情况,为凯恩斯极端。这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0,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0Y0 Y1 Y rIS0IS1LM0 LM1
    • 175. (五)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效果比较好,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货币政策则效果不明显; 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 176. 第六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引入了价格因素后的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IS—LM模型坐落在r-Y坐标中,总供给— 总需求模型坐落在P—Y坐标中。
    • 177. 第二十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 一、总需求函数 二、总供给函数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 178. 一、总需求函数 (一)总需求、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三) P—Y坐标中空间点的涵义 (四)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 179. (一)总需求、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 1、 The Aggregate Demand 2、The Aggregate Demand Function 3、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4、 The Relation Between AD and AE
    • 180. 1、The Aggregate Demand 总需求是某一指经济社会在每一总价格水平上对产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社会中各个部门的总支出。
    • 181. 2、The Aggregate Demand Function (1)定义:是指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 均衡支出或均衡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2) The Money-Supply,Interest and Level of Price 货币供给、利息和物价水平 (3) 总需求曲线的方程
    • 182. (2) The Money-Supply,Interest and Level of Price A、实际的与名义的货币供给 B、货币供给与利息 C、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
    • 183. A、实际的与名义的货币供给在物价不变时,流通中的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也就是流通中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当物价是变动的时, 实际货币供给量M =名义货币供给量MS/物价水平
    • 184. B、货币供给与利息在物价水平不变时: 货币供给增加时,利息下降,投资增加; 货币供给减少时,利息上升,投资减少;
    • 185. C、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在货币供给不变时: 物价下降时,导致实际货币量上升,利息下降, 投资增加,国民收入上升; 物价上升时,导致实际货币量下降,利息上升, 投资减少,国民收入下降; 结论: 物价下降与货币供给增加的效果相同; 物价上升与货币供给减少的效果相同.
    • 186. (3)总需求曲线的方程
    • 187. 3、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1)定义:描述与每一物价总水平相适应的 均衡支出或者说国民收入的图形。 (2)Infer a AD Curve A、根据总需求曲线的方程画出总需求曲线 B、The Graphic Method几何方法:有根据 总支出曲线与IS—LM曲线推导两种方法 (3)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化的原因
    • 188. 总支出和总需求曲线AEOOY1 Y0Y1 Y0 YAE1AE0PP1P0总需求
    • 189. 根据IS—LM曲线推导总需求曲线 在图中: r1>r2>r3 Y1P2>P3 总需求曲线可看成社会上全部个别需 求之总和。LM1LM2LM3ADr1r2r3Y1Y2Y3YYISrPP1P2P3
    • 190. (3)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化 的原因 A、利率效应; B、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C、外贸效应(通过X-M影响总需求) D、跨时期效应 E、收入效应:导致名义收入增加,使人们 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
    • 191. 4、The Relation Between AD and AE 总需求与总支出的关系 总需求与总支出从构成的内容上说,是完全相同的,在四部门经济中,都是C+I+G+(X-M) 它们却处于不同的坐标中。 AE坐落在收入—支出坐标中。 这意味着是在价格不变条件下的变量。
    • 192. 而总需求是坐落在Y—P坐标中总需求是坐落在Y—P坐标中,意味着价格是可变,是讨论价格可变条件下的总支出。 而正是由于价格下降与货币供给增加的效应相同,会使LM曲线右移;而价格上升与货币供给减少的效应相同,会使LM曲线左移;才会形成AD曲线。
    • 193. A.利率效应(通过I影响总需求)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价格上升,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并导致利率上升;反之也然。 而利率上升,会导致投资减少,并使总需求减少;反之也然。 也即:价格与总需求成反比; 注意:利率效应是由货币传导机制所形成的;如果货币的传导机制失灵,利率效应也就不起作用。
    • 194. B.实际货币余额效应(通过C影响总需求)如果名义货币供给不变,价格上升时,以实物形态衡量的手l持货币,也即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减少消费,并导致总需求减少;反之也然。 所谓实际货币是指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即以实物形态衡量的货币。 这种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上升,进而带动总需求增加的原理被称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reamoney balance effect),简称实际货币效应、实际余额效应或称庇古财富效应。
    • 195. C.外贸效应(通过X-M影响总需求)假如一国的物价水平上升,在外国消费者看来,该国的商品价格相对上升,就会减少该国商品的消费,并导致出口减少。 同时,在该国消费者看来外国的消费品价格相对下降,增加对外国商品的消费,并导致进口增加;一增一减,净出口下降,并导致总需求减少。 这种由于本国货币贬值或升值导致汇率变化,进而导致总需求变化的效应,称作外贸效应,国际替代效应,或称为Mundell—Fleming汇率效应。
    • 196. D.跨时期效应如果今年价格水平上升了,且预期明年的价格会回落,消费者有可能延期消费,从而减少本期消费,导致今年的总需求下降。 这种由于现期与未来相对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化,就是跨时期效应(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effect)。
    • 197. (二)The Slope of AD Curve AD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变动一定幅度会使均衡的支出水平或者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1、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弹性小价格变动对利率影响大,总需求曲线平缓; 2、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弹性大,AD平缓; 3、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弹性小,AD平缓; 4、乘数,乘数大,AD平缓。
    • 198. (三) The Meaning of Point of Space P—Y坐标中空间中点的含义
    • 199. (1)On The AD Curve 位于AD曲线之上意味着在P-Y坐标中,具有I=S同时,也具有L=M的点的集合。 这也就是AD曲线的定义。
    • 200. (2)Above The AD Curve 位于AD曲线的上方 YPPEPHL
    • 201. (3)Below The AD Curve 位于AD曲线的下方ADL >M I > SYPPEPLYLYE
    • 202. (四)A Shift of AD CurveAD曲线的移动 这是由P和Y之外的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1)The Spontaneous Outlay自发支出 (2)税收 (3)The Money-Supply 货币供给
    • 203. (1)The Spontaneous Outlay 自发支出A、a,I,G, a)第一轮效应(first—round effect) 当自发支出的增加,使IS曲 线右移,并使AD曲线右移, 自发支出的减少,使IS曲线 左移,并使AD曲线左移, 右移或左移的方向以及移动的量,由 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乘数所决定。 但注意:AD曲线的称动,比IS曲线移动的距离要小。YYPrm
    • 204. b)第二轮效应:但是,第一轮效应会导致货币市场的变化,而由货币市场变化所产生的总需求变化,称为第二轮效应。 在IS曲线右移时,产量增加的同时,也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挤出效应”而使投资减少;因此,AD曲线右移的幅度不如IS曲线大。 同样,在自发支出减少时,AD曲线左移的幅度也不如IS曲线左移的幅度大,因为利息的下降而产生了“挤进效应”,增加了私人投资。
    • 205. c)国际挤出效应由于自发支出的增加,会导致利率的上升, 如果其他国家的利率不变,会吸引外国短期资本的进入(capital inflow)。 外汇供给的增加使本国货币升值,本国出口产品的国外价格上升,从而减少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同时,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从而增加了对国外产品的需求。所以净出口减少,改变了总需求。
    • 206. d)挤进效应自发支出的增加,导致短期内国民收入的增加,这有可能产生对未来经济的良好预期,使对利润的未来预期上升。 良好的预期,使投资上升。 这一机制称为“挤进效应”。
    • 207. 续上页对政府而言,政府支出增加, 是挤出效应为主还是挤进效应为主, 就看政府支出的项目。 用于竞争性投资,那以挤出效应为主; 投资于公共项目的投资,就以挤进效应为主。 近几年我国的扩大内需的 政府财政政策。
    • 208. (2)税收TX税收增加,使IS曲线左移,从而AD曲线左移。 税收减少,使IS曲线右移,从而AD曲线右移。
    • 209. (3)The Money-Supply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右移,由于第二轮效应,AD曲线右移。 货币供给量减少,LM曲线左移,由于第二轮效应,AD曲线左移。
    • 210. 二、 The Aggregate Supply Function (一)总供给、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 (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三)古典的或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四)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五)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六)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 211. (一)总供给、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 1、 The Aggregate Supply 是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 品和劳务的总量 2、The Aggregate Supply Function 3、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 表示产量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 合的曲线。
    • 212. 2、The Aggregate Supply Function 表示总产出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社会的总供给是该社会的总产量,而生产量是由生产函数决定的,在短期内资本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总产量水平取决于劳动的总就业量。短期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F(N,K*),其中,Y代表总产量,N代表投入生产的劳动总就业量。
    • 213. (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0PYASP0
    • 214. (三)古典的或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其几何形状为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0PLASY
    • 215. (六)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难 2、技术变动 3、工资率的变化 4、生产能力的变动
    • 216. 三、 The Model of Aggregate Supply and Aggregate Demand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二)经济萧条与繁荣分析 (三)经济滞涨分析
    • 217.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总供给曲线表示了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把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放在一个以纵轴为价格水平、横轴为国民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就得到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可求得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 218. 三、 The Equilibrium of ggregate Supply and Aggregate Demand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 219. 5.3-1 The Understanding of Equilibrium 对均衡的理解
    • 220. (1)The Meanings of Several Equilibrium 几种均衡的含义 在上一章所讨论的“宏观均衡”,是二重市场的共同均衡。在那里,既没有讨论价格,也没有讨论充分就业问题。 因此,在上一章所讨论的均衡,从三重市场的同时均衡的要求来看,就有可能仍然没有达到均衡,也就是“非均衡”。 也可以称为“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本章需要讨论的是三重市场的均衡,也是需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 221. (2)The Variable of Determine Equilibrium 决定均衡的变量完整的三重市场均衡的图如右:PPrYYYwLMISASADLLW/PW/P
    • 222. 均衡所确定的变量在劳动市场中,均衡决定了2个变量, 即(W/P)e和Le; 在AD-AS模型中,均衡决定二个变量,即Pe和Ye; 在IS—LM模型中,均衡决定9个变量:re,Ye,(M/P)e,Ce,Ie,(X-M)e,Ge,L1e,L2e; 其中,AD—AS模型与IS—LM模型中的Y应相等,减少1个变量,共由12个变量所决定。 (比书上多了Ge;) 此外,重复计算地,还确定了名义工资率w。
    • 223. 5.3-2 Determined Equilibrium by different Aggregate Supply Curve 由不同总供给曲线决定的均衡
    • 224. (1)The Equilibrium of The Classical Aggregate Supply Curve 古典的总供给曲线的均衡当支出增加时,导致AD曲线的右移,但只会导致P的上升,而不能增加产量。PYASAD1AD2
    • 225. (2)The Equilibrium of The Keynesian Aggregate Supply Curve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均衡当支出增加,导致 AD曲线右移时,只 能引起产量的效应, 而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效应。 ASYPAD1AD2
    • 226. (3)The Equilibrium of The Elastic Aggregate Supply Curve 弹性的总供给曲线的均衡当支出增加,导致AD曲线右移时,价格与产量都有所增加; 当支出减少,导致AD曲线左移时,价格和产量都有所下降。PYASAD0AD1AD2
    • 227. 5.3-3 The Macroeconomics Policy and The Chang of Short-run Equilibrium 宏观经济政策与短期均衡变动
    • 228. (1)The Finance Policy 财政政策A.短期均衡的调整过程ABCASAD1AD2收入-支出调整过程收入-价格 调整过程YP价格水 平上升
    • 229. 说明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支出增加。 从A到B的过程,称为收入—支出调整过程,这个量度也是AD曲线平移的距离。 由于存在供不应求,社会的价格水平上升,从B到C的过程,称为收入—价格调整过程。 整个过程结束后,AD曲线完成平移。 不过实际的运行,是从A直接到C,也就是收入—支出调整与收入—价格调整过程同时逐步在发生,并完成调整过程的。
    • 230. B.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以政府实施财政 扩张政策为例。工资—价格分析AD—AS分析劳动市场生产函数PPrYYYLLW/PW/Pw1w2LM2LM1 IS1IS2ASAD1AD2Y=f(L)SLDL1DL2 财政支出政策使IS曲线右移价格上升使LM曲线左移和名义工资上升名义工资上升的幅度不如价格上升得高,实际工资下降,劳动需求曲线右移。讨论:财政 收缩政策
    • 231. C.三大模型做财政政策分析时的差别对宏观经济,我们已经有了AE—NI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这样三个模型。 现以财政政策为例,分析这三个模型的有效性。 在AE—NI模型中,假定了利率不变和价格不变,因此,当财政支出增加时,只考虑了第一轮效应,所得到的产量增量, 并可以用乘数定理计算得到。
    • 232. 续上页在IS—LM模型中,不仅拥有AE—NI模型中的全部信息,而且引进了利率变量。 因此,在认同第一轮效应的同时,需要考虑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 此时财政政策的产量效应,是二轮效应的结合,其对产量的最终效应比AE—NI模型小。
    • 233. 续上页在AD—AS模型中,不仅拥有IS—LM模型中的全部信息,而且考虑了价格因素。 由于财政政策会使价格上升,从而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表现在IS—LM模型中,除IS曲线右移外,还要有LM曲线的左移,利率上升得更高,具有更强的挤出效应。 因此,同一项财政政策,在AD—AS模型中,产量效应是最小。
    • 234. 续上页也由此,各模型对财政政策对就业影响的估计也就不同。 E—NI模型分析的结果,就业效应最大,IS—LM模型其次,而AD—AS模型最小。
    • 235. 续上页因此,AD—AS模型是最精确的模型,前二个模型不仅是宏观经济学早期的成果,而且,对今天作为学习AD—AS分析的台阶也是十分必要的。 (见教科书:图10.7)
    • 236. (2)The 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扩张的货币政策。PPrYYYLLY=f(L)w1w2LM1LM2LM3IS1IS2W/PW/PASAD1AD2SLDL1DL2实际工资下降,利率下降,企业家预期良好,需求曲线右移。并迫使名义工资上升。 货币供给增加,LM右移,利率下降,IS右移。价格上升,LM左移。讨论:货币 供给减少。
    • 237. (3)The Compare Between Finance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
    • 238. A.最重要的宏观变量最重要的政策变量是:均衡产量、均衡就业量和均衡价格水平。这些变量都可以在AD—AS模型中给予分析。 投资是宏观经济中变动最大,对经济变动的影响最敏感。 而对投资最有影响的变量则是均衡利率。
    • 239. B.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a)作用方向的比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三个主要参量即均衡产量、均衡就业和均衡价格水平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 但是,对二个次要变量作用的方向正好相反。 对利率: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的下降。 对投资:扩张的财政政策会有挤出效应,导致投资的减少;而扩张的货币政策,不仅没有挤出效应,而且使利率下降,而推动投资的上升。
    • 240. b)传导机制的比较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商品市场,间接作用于货币市场。 而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货币市场,间接作用于商品市场。
    • 241. c)时滞的不同政府的财政政策的提出和实施,要受国会的影响,程序长。 而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提出和实施,独立性强,程序短。 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GDP,而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则是间接而缓慢的。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是直接而快捷的, 而对GDP的影响比较间接和缓慢。
    • 242. d)受IS和LM斜率影响的大小正好相反; IS曲线陡峭,财政政策的作用明显, 而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明显。 LM曲线陡峭,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明显, 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明显。
    • 243. f)政策搭配二种政策工具各有特点,所以在实践中,要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必要的松紧搭配,亦称政策组合。 政策组合可由双紧、双松、松财政紧货币、松货币紧财政;而后二者各自的松紧的程度也可以有所不同。
    • 244. C.相机抉择失业与紧缩并行,实行双松。 通货膨胀严重时,实行以货币为主的双紧。 失业与通货膨胀都不明显时,为经济增长可实施温和的财政、货币政策。 经济开始过热,但通货膨胀还不严重时,实施以货币为主的稍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当LM曲线已经接近垂直时,不宜采用财政政策。
    • 245. C.相机抉择(2)为了避免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可以具体采用财政收入政策,即减税;也可以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把握支出的方向,改善基础设施,引导“挤进效应”。 当LM曲线接近水平时,由于进入流动性陷阱,不宜采用货币政策。 当IS曲线接近水平线时,由于投资利率弹性较大,不宜采用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的效力很显著。 当IS曲线接近于垂直时,由于投资利率弹性较小,不宜采用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的效力很显著。
    • 246. C.相机抉择(3)相对意义上的扩张与紧缩:经济自身能增长8%,通过财政政策,实际经济增长6%,那是相对意义上的紧缩政策;实际经济增长10%,是相对意义上的扩张政策;实际经济增长8%,那就称为 “维持性政策”。 一国的宏观政策,还取决于该国的微观基础和整个制度环境;如,美国更适合使用货币政策;而在中国,货币政策的基础还不健全,财政政策就更为重要。
    • 247. 5.3-4 The Long-Run Analysis of AD—AS AD—AS的长期分析
    • 248. (1)The Long-Run Equilibrium of AD—AS Model AD—AS模型的长期均衡 长期均衡点是由LAS与SAD的交点所决定,同时,SAS曲线也经过该交点;LASSASSADYE=YF
    • 249. 说明:该点直接决定了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而且,间接决定了均衡就业量、均衡实际工资、均衡实际利率、均衡货币的交易需求与资产需求、均衡消费量、均衡投资量、均衡的政府税收与政府支出等。
    • 250. (2)The Chang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总需求变化与长期均衡以总需求增加为例:YPSAD1SAD2SAS1SAS2LAS总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实际工资下降,产量增加。名义工资上升,SAS上移,恢复充分就业产量,只是价格上升。也可由政府采取紧缩政策,使SAD恢复到原位,但价格没有上升。讨论:总求减少。
    • 251. (3)The Chang of Aggregate Supply and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总供给变化与长期均衡以短期总供给的减少为例:YPLASSAD1SAS1SAS2SAD2SAS3SAD3总供给曲线左移,出现滞胀。只要时间足够,名义工资下降,SAS曲线下移,恢复原均衡。或政府采取扩张政策,使SAD曲线右移,直到恢复原均衡产量,但价格上升。讨论:总供给增加。
    • 252. (4)The Meanings of Policy 政策含义任何扩张或紧缩的政策,在短期能够对均衡产量、均衡就业和均衡价格产生影响,但在长期,经济总是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的。 当短期出现萧条时,扩张政策会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但必然同时有价格水平的上升。 当短期出现通货膨胀时,紧缩政策会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但必然同时有价格水平的下降。
    • 253. 理论含义宏观政策只是短期有效,长期是无效的。 但也不能因为长期无效而断定短期也无效。 凯恩斯主义的特点,就在于重视短期;而自由主义只是从长期而言才是正确的。
    • 254. 5.3-5 The Application of AD— AS ModelAD-AS模型的应用
    • 255. (1)The 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ASAD1YP由于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商品销售不出,只能减少生产,削减雇用。居民收入减少,进一步导致生产下降。胡佛因金融危机的存在,采取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逐步走出危机;并引出了凯恩斯革命。
    • 256. (2)The Vietnam War 越南战争ASYPAD1AD2YF在60年代,美国在战后出现了一次衰退,而越南战争通过财政赤字支持的财政扩张政策,使产量上升、失业减少并承受通货膨胀的压力。评美国当前的政策。
    • 257. (3)The Oil Crisis石油危机YPAS1AS2ADOPEC(欧佩克)控制油价,正好粮食因歉收也涨价,导致AS曲线上移。
    • 258. 第七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一、通货膨胀 二、失业 三、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 四、降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的对策
    • 259. (一)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的衡量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三)通货膨胀的起因 (四)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一、通货膨胀
    • 260. 1、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 (一)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的衡量
    • 261. A、消费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会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 一定时期消费价格指数 = 本期价格指数 / 基期价格指数 ×100% B、生产者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衡量的是投资品的价格。 C、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2、通货膨胀的衡量
    • 262. 按照物价上涨速度,分为通货膨胀可分成爬引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飞奔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类。 按照产生的原因,分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按照预期,分为已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还有其他分类方法。(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 263.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起因
    • 264. 准通货膨胀真正的通 货膨胀YYPPASASAD1AD2AD1AD2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 265. ASYPAD1AD2货币主义的解释:过多的货币追逐在充分就业 条件可能生产出来的有限的物品供给。
    • 266. a) 定义: 即使在资源未被充分 利用的条件下,当成 本推动价格上升时, 就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 胀。YPAS1AS2AD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 267. 当工资率的提高,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就会发生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当厂商为垄断和寡头时,以超过成本上升的幅度提高产品价格时,就会发生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b)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
    • 268.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常用工资结构变动来解释结构性通货膨胀。3、 结构性通货膨胀
    • 269. 当各个行业、各种工资结构成为刚性时,只要有一部分行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资上升,其它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的行业工资会有相应提高时,就会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 工会的集体谈判或习俗会导致工资刚性。 如夕阳工业和服务业的工资。工资结构:
    • 270.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1)那些名义收入增长快于物价水平上升的人会从通货膨胀中获益; (2)通货膨胀对固定收入者不利; (3)通货膨胀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作用; (4)引起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2、通货膨胀税指政府以通货膨胀政策来代替增税以支付其开支的做法。 (四) 通货膨胀的影响
    • 271. 3、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引致失业。 第三种情况:极度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4、增加了交易成本
    • 272. (一)失业及其分类 (二)失业的衡量 (三)失业的代价 (四)失业的原因 二、失业
    • 273. (一)失业及其分类 失业: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在寻找工作的人就称为失业。 失业的分类: 1、自愿失业 2、摩擦性失业 3、季节性失业 4、结构性失业 5、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的失业)
    • 274. (二)失业的衡量
    • 275. (三)失业的代价 1、经济影响:产出的减少。 失业的损失=潜在的GDP-实际的GDP 奥肯定理:超出自然失业率1%的失业率 将产生2%的GDP缺口 2、失业的社会影响
    • 276. 1、最低工资法 2、工会和集体谈判 3、效率工资理论 4、寻找工作(四)失业的原因
    • 277. (一)菲利普斯曲线 (二)按预期扩大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三、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交替
    • 278. (一) 菲利普斯曲线 1、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本义是关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菲利普斯在1958年提出的。菲利普斯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低失业率总是与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联系在一起,而高失业率总是伴随着低货币工资增长率。
    • 279. 失业率货币工资增长率
    • 280. 1960年萨缪尔森与索洛在《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一文中用通货膨胀率替换了货币工资增长率,从而将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关系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就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就低。 2、通常的菲利普斯曲线
    • 281. 含义:反映了失业率上升 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 而通货膨胀上升则是降低 失业率的代价。 社会临界点:即失业率和 通货膨胀率的社会可以接受 程度。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临界点如果状态超过临界限,政府就需要采取扩张的或紧缩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使状态回到界限以内。3、 作用:提供了一份“政策选择的菜单”
    • 282.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向上移动这意味着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成本上升;直至保持在原来的临界点之内也已经做不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二)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 283. 连接每一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相等之点的一条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垂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284. 无论通货膨胀如何上升,失业率也不会下降。这种失业,一定是结构性失业。这样的失业被称为是经济中存在的“硬核”。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 285. 向右上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滞胀”。 当经济出现高通货膨胀率 和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 国民经济进入了滞胀。 这一经济问题已经无法用 紧缩的或扩张的政策来解决, 也即:凯恩斯主义失效。 这时政府行为的结果:力图 消除萧条而没有实施结构政 策,问题日结月累,导致通 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出现。 “凯恩斯主义的终结”。向右上方倾斜的
    • 286. (一)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对策 (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 1、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控制人口增长 3、人力投资 4、加强就业服务 5、 反对就业歧视 四、降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的对策
    • 287. 第八章 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二、哈罗德—多马模型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四、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五、罗默新经济增长理论 六、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 288.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资本量越大,雇用的生产工人在全部劳动中的比例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 李嘉图认为经济增长的条件包括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增加。 马歇尔强调资本家的投资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 289. 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的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 凯恩斯在《通论》一书中认为,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所能达到的均衡总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经常出现失业和经济危机。只要政府调节总需求,就可以缓和经济危机并使整个经济活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 290. 二、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 (二)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 291. (一)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1、假设前提 2、模型的基本公式: △Y/Y=s/v 含义: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必须等于社会储蓄率与资本—产量比这二者的比例。
    • 292. 3、实际增长率:如果基本方程中的v是实际存在的v,即资本的实际变化量与产量的实际变化量的比率,那么在一定的储蓄率下,由此而导致的国民收入增长率被称为实际增长率,用GA来表示,: GA=s/v
    • 293. 根据储蓄率与意愿的资本-产量比vr计算出的增长率。用GW表示,即 GW=s/vr “有保证”即是指“由于资本家满意而得到保证。 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使实际的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A·v=s=GW·vr 一旦二者背离, 就必然会出现经济的周期变动。 4、有保证的增长率:
    • 294. 5、自然增长率(GN) 人口增长率为n,要实现充分就业,增长率必须等于n,以便为增长的人口提供相应的消费品和就业机会。 按照哈罗德的说法,首先,国民收入要实现均衡增长就必须等于GW;其次,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就必须满足 GA=GW=s/v=s/vr=n=GN
    • 295. 三 、新古典增长模型 基本假设:只有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规模收益不变;技术水平不变。 公式:G=a△L/L+(1—a) △k/k G代表增长率,△L/L和 △k/k分别代表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a和(1—a) 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做出的贡献。 (1—a):a即为资本与劳动比率。
    • 296. 新古典增长模型表明:为使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一致,既可通过劳动增长率的变动,也可通过资本增长率的变动,还可通过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动。资本与劳动比率的变动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来实现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含义
    • 297.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存量。 (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三)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教育、卫生保健、移民入境。 (四)境内人力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四、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 298. (一)以技术作为变量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实践不相符;与技术进步的实践不符;把技术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与把技术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观点难以协调。 (二)罗默的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 五、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 299. 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是罗默于1986年提出来的。它是从20世纪60年代阿罗的“从干中学”模型发展而来的。 1、阿罗的“从干中学”的要点: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来自行动,所以技术进步源自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二)罗默的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
    • 300. 阿罗用累积总投资表示经验和学习。假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投入分为有形和无形的要素投入,学习和经验本应是无形的要素,在“从干中学”模型中,由于累积总投资表示学习和经验,于是学习与经验这些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无形要素投入就以有形要素投入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设想得以实现。 2、阿罗的从干中学模型
    • 301. (1)在阿罗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技术技术进步有时是突变的、跃进式的。 (2)从干中学只能反映经验积累的一部分,经验积累应是多方面的,如产品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对技术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3)技术研究包括应用部分的研究和基础性的研究,应用部分的研究有递增的收益,而基础性的研究的收益是递减的。3、阿罗的从干中学的缺陷
    • 302. 罗默在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之外,还将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考虑在内。 模型中所列入的劳动是指非熟练劳动,而人力资本则指熟练劳动,人力资本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这样就把知识或教育水平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考虑进去了。4、罗默的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
    • 303. (1)知识进步是累积性的过程,人力资本存量是一个国家长期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结果,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累积性的。为此,一国的经济要得到快迅发展就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进步。 (2)加强对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同样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知识的积累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都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5、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的启示
    • 304. (一)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波动。每一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扩张(繁荣)阶段、紧缩(萧条)阶段、危机阶段和复苏阶段。 (二)经济周期的分类: 短周期(基钦周期):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 中周期(朱格拉周期):平均每一周期是9—10年; 长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长度为五十年左右; 还有一种长周期称为“库兹列茨周期”:平均长度为二十年。 (三)经济周期理论 六、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 305. (三)经济周期理论 1、纯货币理论:把经济周期和危机说成纯粹的货币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唯一原因在于银行体系周期性地扩张和紧缩信用,且危机的产生完全是由于繁荣后期银行采取的紧缩信用政策而造成的。 2、消费不足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增长赶不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种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国民收分配不公而造成的富人储蓄过度。 3、投资过度理论:论强调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过度生产。
    • 306. 4、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和模仿活动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熊彼特把经济运动的过程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即繁荣和衰退。 5、心理预期理论:用心理上的乐观预期与悲观预期相交替来说明繁荣和萧条的交替。 6、太阳黑子理论:认为太阳黑子周期性的出现会造成恶劣的气候,引起农业减产,进而对工业、商业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引起整个经济萧条。 7、政治的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把经济危机周期地出现归结为政府政策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