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二讲 修辞与修辞学
    • 2. 第一节 修辞学概论 一、概说 二、修辞学的性质 三、修辞学研究现状 四、修辞学与语言三要素 五、修辞学与相关学科 六、社会生活需要修辞知识 七、修辞与语境 八、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九、修辞学的任务和范围 十、修辞学研究方法
    • 3. 一、概说: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 修辞学: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的科学,研究如何依据语境和题旨,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技巧、方法、规则即修辞规律的科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学科,和文学、美学、文章学、逻辑学、诗律学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修辞就是使我们能够最有效地运用语言,使语言有说服力的一种艺术或规范的科学。(高名凯《普通语言学》下册80页)
    • 4. 一、概说: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 1. “修” ,修饰;“辞”,本意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2.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3. “修”“辞”连用,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4. 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 5. 二、修辞学的性质 1.边缘性或多边性 修辞学是介乎文学会语言学之间的一门学科。(陈望道) 从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修辞现象看,这是一种语言现象,离开了“语言”,修辞现象也无复存在。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看,无论是词、句的修辞,段落、篇章的修辞,还是修辞格,或者是语体、语言风格,都逃不出语言的运用。 修辞学是一门多边性学科。(宗廷虎) 是修辞学的对象决定了修辞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修辞是经验的科学,又是演绎的科学,是描述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是理论的科学,又是应用的科学,是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综合了多种学科成果的一门边缘学科,修辞学同文艺学、美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未来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希杰)
    • 6. 二、修辞学的性质 2.言语性 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和语言学的其他各部门(词汇、语法、语音)密切相关,而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不是词汇学、语法学的附属物。 它是研究词汇、语法、语音的运用。它研究词汇、语法、语音,是从表达态度、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的角度来研究。(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 “修辞学属于言语学”,“修辞不是‘语言的语言学’的对象,只能是‘言语的语言学’的对象,因为修辞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的运用;修辞行为是言语行为,修辞现象是言语现象。” 把汉语分成汉语语音、汉语词汇、汉语语法和汉语修辞,这样平行划分是不妥当的。修辞不是同语音、词汇、语法处在一个平面上,性质也有区别。(郑远汉)
    • 7. 二、修辞学的性质 3.人文性和认知性 “修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语交际中用语辞对人文、社会情境的调适。”因此修辞学无疑具有文化语言学的意义,也就是具有人文性。(申小龙) 修辞实际上是修辞主体对语境、对语言、对自我、对世界等方面因素的综合认知,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建立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的语用行为,必然关注其中的认知原理、认知过程,因而修辞学具有认知性。
    • 8. 三、修辞学研究现状 1.成就 a.修辞学的理论体系得以建立。 古代:与训诂、文字等相混杂; 现代:独立学科的存在 b.修辞观念不断更新。 修辞——修饰、加工、美辞、技巧 ↓ 过程、言语交际行为、认知行为、优化语言 ↓ 优化生存状态
    • 9. c.研究范围不断拓展。 ①修辞格 ②语言本位(语音、词汇、句式、段落等) ③修辞行为、交际过程(90年代中期以后,试图揭示修辞交际的认知机制、社会心理机制及其运行规律) ④接受修辞研究 ⑤应用修辞
    • 10. d.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 传统:归纳法、评点法、比较法、分析法等 20世纪80年代后:演绎法、综合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系统论方法、数学方法、运筹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混沌学方法、交叉科学方法等。 e.修辞史学的研究开始受重视。
    • 11. 2.修辞学的地位 a.学科应有的地位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夫辞者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刘向《说苑》) 晏子使楚 诸葛亮舌战群儒 b.社会的重视程度 成果发表 课题申报 自身的问题
    • 12. 3.不足 修辞学研究存在问题如下: a.偏重语言本体研究,修辞主体(说写者和听读者)研究不足。 b.偏重于静态研究,动态研究(交际过程中诸因素对交际的影响)不足。 c.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多,高水平的原创研究少。 d.象牙塔的论著多,受市场欢迎的论著少。
    • 13. 四、修辞与语言三要素 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修辞学所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语言各个要素的构成、特点、规律、规则等等,来提高表达的效果。故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会与某一语言要素直接相关,甚至同时涉及几个方面。 例:语言的声音美 →语音 词语的锤炼 →词汇 句式的恰当运用→语法
    • 14. 1.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语音是最直接地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语言交际工具的声音形式。 苍(cang) 茫(mang) 风(feng) (比较“狂风”“和风”) “人生(sheng)有情(qing)泪沾臆, 江(jiang)水江(jiang)花岂终(zhong)极” (杜甫《哀江头》)
    • 15.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3 + 2 + 2 + 3 ①尝试从1数到10,多种方法。 ② 721 568217998 13141234 1798 584520 587129955 829475 ——培养对语音的敏感度
    • 16. 2.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一个人的词汇往往反映出其文化修养与内在品格。 雅VS俗 高尚VS卑贱 “大凡世人多由野人之俗,转入雅人之俗,惟有少数能由雅人之俗,再转入俗人之野。” ——林语堂 雅趣与俗趣并行于中文传统中。 《敕勒歌》全文口语,却流传千古。民歌以其脍炙人口的优势深入人心。
    • 17.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 “鲜卑”意为 “祥瑞、吉兆、美好”;属东胡族。东胡语属阿尔泰语系,是 蒙古等民族语言的祖源。鲜卑族没有文字。)
    • 18. 词汇的灵活使用的三重境界: ①社会科学知识的广泛积累(追求文字 ★ 丰富 ) ②在雅俗之间达到平衡(享受文字 ★ 高雅) ③随心所欲不逾矩(使用文字 ★ 自在 )
    • 19. 词汇使用基本要求:长短、雅俗、多元化表达 长: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运。只是,当他得到白蛇,她渐渐成了朱门旁惨白的余灰;那青蛇,却是树顶青翠欲滴爽脆刮辣的嫩叶子。当他得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柜中闷绿的山草药;而白蛇,抬尽了头方见天际皑皑飘飞柔情万缕新雪花。 (李碧华) 短:逸马毙犬于道(欧阳修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 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 ) 雅: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羊孚 ) 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张打油)
    • 20. “诗以复义为工” “字唯求少,意则期多” ——对汉字的敏感和多思 文本中常见为谐音字和引申义的使用。 尝试析字: “懿” “您” “魏” “葉”
    • 21. 3.语法:语言的结构规律。语法也是生成语言的社会程序。 它反映出语言的使用者所处社会的社会意识。 eg:“给我一个理由先”(港式语言) “你有没有去看医生?”(台式语言)
    • 22. Ⅰ“内中一个破碗,空的”VS“内中一个空的破碗” ①特写镜头的模拟。 ②从语音的表达看,有分隔符号的地方,不重也重。 ③民间口语智慧的借鉴。(大喘气、三句半) “只见他抡着斧子就朝他头上直劈下去——您别着急,没劈着” “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 Ⅱ“下端开了裂”VS“下端开裂了” ①语音拖长,刺激听觉 ②隐然的心理优势 ——语法为表情达意服务
    • 23. 五、修辞学与相关学科 (一)修辞学与逻辑学 语言表达应该遵循逻辑的基本规律。但在特殊情况下,突破常规可取得特殊表达效果。但不可过分求破,亦不可为求逻辑而机械遵循逻辑,否则即陷入僵死或诡辩。 (1)“为了忘却的记念” (2) “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
    • 24. 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学生问他:“什么是诡辩?”苏格拉底没有回答,却反问道:“有一个干净的人和一个邋遢的人。同时去拜访某人,这人烧了一大桶水请两人洗澡。你说,洗澡的会是哪一个?学生立即回答: “那个邋遢的人。”“错,”苏格拉底摇摇头,“洗澡的是爱干净的人,而那个邋遢的人不喜欢洗澡,所以才会邋遢。”学生想了想,点头承认老师说得正确。而苏格拉底又摇摇头,“不对,洗澡的是那个邋遢的人,因为他需要洗澡。”学生糊涂了,问老师,究竟谁该洗澡。苏格拉底答道,“两个都洗了,爱干净的人喜欢干净,所以又洗了一次;而邋遢的人需要洗澡,所以也洗了澡。”学生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原来他们都洗了澡。”苏格拉底叹了口气:“你又错了。两人都没洗澡,干净的人不需要洗澡,而邋遢的人不愿意洗澡。”
    • 25. (二)修辞学与心理学 修辞所涉及的两方——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都会产生心理活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心理学中的“感知”原理对于修辞的运用至关重要。 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1932): “吾人既欲以修辞学的本领,使吾之所作如何可适于读者之视听,则非从心理上加以研究不为功。”
    • 26. (三)修辞学与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系统和语言结构规律、规则、告诉人们有哪些及怎样的结构或说法是符合结构规律、规则的。 例:梁晓声《最深情的哺育》: “我还经常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疏朗、灵便、谈话语体) 也可易序为:“我还经常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或火车站出租小人书。”(严密、紧凑、书卷语体)
    • 27. (四)修辞学与语义学 语义现象可以在一定的结构中成为修辞格(例如转义在一定的结构中成为比喻、借代、别解等)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修辞格经过人们长期普遍的实用,也可能转化为语义现象(例如词语的比喻义和借代义等) “薅(hao)得那羊跟葛优似的,谁看不出来啊?”
    • 28. 六、社会生活需要修辞知识 (一)文艺作品 20世纪总体特征:求新、求变、逞强、逞怪。 关键词:极端、求索、空虚、绝望 引人入胜——触目惊心 发人深省——哗众取宠 21世纪总体特征:理性、丰富、宽容、和谐 天地至美——人间真情 庙堂江湖——天人合一
    • 29. (二)课堂教学 好的教师有一标准:能吸引学生,教师的职业病:随时随地想字字铿锵、发语警人。 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说,主持人的职业病是看到话筒不讲话会死。 主持人和教师的职业共性: 都是面对大众;都是靠嘴加脑吃饭;都要力求对方喜爱和欣赏;都要努力提升内在和增加个人魅力……
    • 30. (三)翻译人员 信、达、雅 朱光潜例、林纾例 《罗马假日》——《金枝玉叶》 《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 (四)标语口号 “手下留情,足下留青”(公园标语) (五)商业工作 入门问讳(民族、风俗)、寻求认同(把梳子卖给和尚)、增加归属感(老干妈、阿香婆)
    • 31. 七、修辞与语境 “语境”一词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南太平洋岛屿土著语时提出。 语境的构成 (一)非语言语境 1.交际主体 2.社会环境 3.时空环境 4.辅助语环境 (二)语言语境——上下文
    • 32. 语境的功能 (一)简省功能 1.上文中提到的内容,下文叙述可以省略。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药》 2.交际双方所处的现实情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在言语表达时也可省略。 甲:买菜呀? 乙:嗯。上哪儿去? 甲:接小孩。
    • 33. 交际双方所共处的社会环境所提供的双方共知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社会心理、民族风俗与习惯、民族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可省略不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34. (二)补充功能: 1.对话语意义的补充。 “周末老地方见吧。” 2.对暗含意义的补充。 甲:“今晚我们去看电影好吗?” 乙:“我明天要参加考试。” (三)创设变异功能。 语音变异、语义变异、语法变异等
    • 35. 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效果 (一)社会、时代 “小姐”、“诗人” (二)题旨语境 “他一定会觉得他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一定透过可怕的树叶仰视过一片陌生的天空而感到毛骨悚然,同时发觉,一朵玫瑰花是多么丑陋的东西,阳光照在刚刚露头的小草上又是多么残酷。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物质的然而并不真实。”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 36. (三)对象 冰心一片冰心 明星出书、唱片名 (四)场合 现场人物的经历、喜好最为关键 (五)时间 生肖、干支、数字 (六)话语的具体环境 谐音居多、语义双关
    • 37. 八、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所有语言的加工即“对语辞的调整和修饰”行为都属于修辞学研究的内容: 1.由于实际表达内容的改变而引起的语辞改动不属于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2.由于思想认识的变化而对语言的加工,也不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3.只有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的加工,才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即只有在表达意图(表达内容、语义)不变的情况,而对语言进行的加工,才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 38. 八、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吓!”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坚强(强硬)地指着,“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要吃官司?”(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嘴脸(神色)。(《多收了三五斗》)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到、过)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泊瓜州渡》)王安石] 修辞活动是同义语言手段选择的活动。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能够用以表达相同或相近内容的词语和句式的手段、方法、技巧和规则。
    • 39. 八、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1)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是否都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是两类修辞手法,以及使用这两类手法产生的两类修辞现象。 消极修辞:“只是零度对于零度以下的努力。” 基本要求是“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平”是指平易,没有怪词僻句; “匀”是指匀称,没有夹杂或驳杂的弊病;稳是指切境切机,密是指不盈不缩。 积极修辞:“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 和消极修辞只关心意义的明白不同,它“经常崇重所谓音乐的、绘画的要素,对于语辞的声音、形体本身,也有强烈的爱好。走到极端,甚至为了声音的统一或变化,形体的整齐或调匀,破坏了文法的完整,同时带累了意义的明晰。”(陈望道) 被称为“消极修辞”的那一部分修辞,也就是把文章(或话)写(或说)得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只要你开口说或动手写,这样的修辞就无所不在。它帮助你完成语言的交际任务,发挥语言最根本的功能,实在并不消极。 要把修辞学推向前进,关键在于研究“消极修辞”,研究那些一开口说一动手写就会碰到的修辞现象,做出的成果必须对说和写(甚至在说写之前的思考中)有实际指导意义。(李维琦)
    • 40. 八、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2)文风、主题思想的提炼、题材的选择是否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这些问题本来都是文章学研究的范围,因为受到政治上的极左思潮影响,一度也有人主张将它们划入修辞学研究范围。 文章学可以论述文章的主题、题材、可以探索文风,也可以论述语言运用的技巧。而修辞学着重从表达效果上去总结语言运用的规律,它探讨的范围不仅是书面语,也应该包括口语。(《宗廷虎修辞论集》)
    • 41. 八、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3)篇章结构是否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篇章结构等事情,……是作文法、文艺创作论所应当解答的。假使把篇章结构(起头、结尾等)放在修辞学中讨论,就会侵占文艺创作论、文章作法的领域,就会模糊修辞学语言科学的本质。” “我们认为,修辞学既然是研究语言运用技巧的,如果只研究词和句的用法而置篇章修辞于不顾,则很不全面。” (《宗廷虎修辞论集》) “‘篇章结构’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但是研究这一问题与文章学的角度、切面不同。……修辞不仅研究词句的选择,而且要研究句子以上到篇的选择即篇章结构的选择,而文章学则把文章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研究文章的构成规律和读写的规律。”(李运富) 修辞学、文章学(作文法)研究篇章结构各有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的重点当然可以不同。修辞学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研究用于段落篇章中的各种表达手段和技巧的。……而作文法则是从立意布局的角度,根据主题与体裁的需要,利用修辞学研究成果解决如何作出合理的处理和安排等问题。(徐炳昌)
    • 42. 八、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4)语体风格是否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语体:言语的功能变体,又叫功能风格。人类社会多方面的交际需要带来了语言材料在功能上的分化。这种分化和经常复现的结果形成一定的语体,每种语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都有自己典型的、公认的表达方式和手段,具有约束力和稳定性。 风格:这里特指言语风格,是使用语言的特点的综合。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个人风格、表现风格等。每一风格都有自己一系列的风格要素(或名“风格表现手段”),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篇章、修辞手法等风格要素的总和共同构成言语风格。 “语体学研究的基本细胞、基本对象是修辞现象,”“语体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包括在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之内”,“从语体角度对修辞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这是修辞学固有的任务而不是外加的任务”。(《宗廷虎修辞论集》) 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修辞和语体、风格的关系问题。
    • 43. 九、修辞学的任务修辞学的任务,是在那些为了增加语言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加工的现象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 修辞学研究的范围是根据这个任务而确定的。从这任务看,修辞学研究者对修辞学研究的范围有过宽和过窄两种倾向: 所谓过宽,就是把说和写的整个过程全部纳入修辞学,主张“以作文的全般过程为修辞的范围”,把修辞学和文章作法等同起来。 所谓过窄,就是用修辞格代替整个修辞学;或者认为修辞学就是美辞学,超常搭配学。
    • 44. 十 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 修辞学的述说,即使切实到了极点,美备到了极点,也不过从空前的大例,抽出空前的条理来。(陈望道) 陈望道发现藏腰 仿词到推断仿句、仿篇的存在
    • 45. 十 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2.静态分析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前者是对修辞现象、修辞材料、修辞方法的形式特点、潜在功能、心理基础等做脱离语境的一般性分析,如比喻的构成、分类、作用、心理基础、使用要求等。 后者则是将修辞现象置于特定语境下,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考察,揭示修辞形式和思想内容、交际主体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场合因素等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形式和内容、修辞和语境的辩证关系。 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功能修辞学利用统计语言学的方法和提供的数据,从质的方面和量的统计上研究语体。语体之间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各种质的特征上,而且质的共同性也表现为不同的量。”(华西利耶娃《俄语功能修辞学》)
    • 46. 十 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3.描写和解释相结合 描写修辞学是就修辞本体进行描写,如修辞系统、修辞手段、修辞规律等的观察和概括。这方面的研究当然是相当重要的,但它只能使人知其然,还不能使人知其所以然。因为它只能说明修辞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我国修辞学虽然在描写方面已取得很大成就(也有分散、片断的阐释研究),但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还令人不能满足。社会的前进、修辞学的自身发展都迫切需要在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这些修辞系统、手段、规律形成的缘由、动力机制、文化底蕴等等,以使人知其所以然。(童山东、吴礼权《阐释修辞论》) 如辞格的心理机制(动力源泉、作用机制):比喻和相似联想、列锦和接近联想、映衬和对比联想、借代拈连和关系联想等
    • 47. 第二节 修辞概论
    • 48. 在修辞学中,“修辞”有几个不同的含义:修辞行为、修辞规律和修辞学科。 修辞行为,指的是运用各种语言要素或其他表现方式对言语作品进行的选择、加工和创造,如“修辞是一种同义手段的选择和创造过程”中的“修辞”指的就是修辞行为。 一、修辞的含义 1.1修辞概念
    • 49. 修辞规律,指的是在修辞行为或活动中所总结出来的方式、技巧和规律,如“不懂修辞,无以为文”中的“修辞”指的就是修辞规律或方法。 修辞学科,指的是研究修辞行为以及修辞规律的科学,如“中文系的学生都要学修辞”中的“修辞”指的就是修辞学。 在本讲,修辞主要指修辞行为,是指人类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有动机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取得理想交际效果的一种行为。
    • 50. 修辞行为的要点 [1]修辞是一种行为,或者是一种活动。修辞具有人类其他行为活动的必备要素,包括行为动机、行为过程、行为结果。 [2]修辞是一种言语行为。修辞活动基本离不开语言,准确地讲,应该是言语。虽然在修辞活动中可以出现图画、文字等形式,但它们都只是辅助手段。
    • 51. [3]修辞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主要是为交际服务的,有说写者(修辞者),也有听读者(接受者),构成双向交际。“自言自语”行为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也可以运用修辞。 [4]修辞是有动机的言语交际行为。修辞行为是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说话、写文章都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说、随便写,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5]修辞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有动机的言语交际行为。修辞活动不会在真空中进行,需要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用什么词语、选择什么句式、创造出什么新用法,要看当时的情景、交际对象的实际情况等等。
    • 52. 修辞行为的要素 [1]修辞者和接受者。传统修辞观一般只关注修辞者的语言表达,不涉及接受者的话语理解。其实,在修辞活动中,作为语言表达主体的修辞者和语言理解主体的接受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当代的修辞学理论开始重视话语理解的研究,产生了接受修辞学,突出了接受者角色,使修辞体系更为完善。 [2]修辞手段和方法。修辞的手段也是修辞的材料,包括各种语言要素:词汇、语音、语法、语义,也包括非语言的文字、图像、体态、动作以及其他符号及媒介;修辞方法就是修辞者如何把这些修辞材料组织起来。
    • 53. [3]修辞规律。修辞过程中,修辞者所遵循的各种语法规则、语义规则、语用规则,这些规则都是修辞规则。 [4]言语环境。修辞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离不开各种语言环境,大到民族文化,小到具体的言语场景。言语环境直接影响到修辞的效果。 [5]修辞题旨和修辞效果。修辞题旨就是修辞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各种具体的修辞行为的题旨可能会有不同,但一般的修辞行为都是为了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把话理解好,使言语交际正常有序地进行,产生好的交际效果。修辞者运用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进行修辞活动,接受者会产生一定的反应或行为,就是修辞效果。
    • 54. 1.2修辞要求 1.要准确。就是要求用词准确无误,造句合乎语法,表意合乎事理,做到言语形式和表达内容相吻合,这是修辞的基本要求,涉及到言语形式的方方面面。 例如: 建国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峰,于昨天零时至4时顺利通过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过闸最大流量每秒钟72000立米,闸上最高水位为61.62米,葛洲坝大江上游围堰顶高程为66米,上游和下游围堰、二江泄水闸、发电厂、二号船闸和三江冲沙闸、三号船闸等各项建筑物均安然无恙,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人民日报,1981年7月20日)
    • 55. 2.要明晰。在准确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明晰,就是所选或创造的言语形式必须清楚明白,不能模菱两可、含糊其辞。 是否明晰存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口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重音恰当,说话时重音不同,意思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一百台电视机”,重音在“就”上就表示“太少了”,重音落在“一百台”就表示“真不少”; 二是避免同音误听,影响信息的接受,如“就日本某些别有用心者企图租借钓鱼岛一事,我国外交部受权发表严正声明,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这句话中的“受权”就极易被误听成“授权”,使语意受损;
    • 56. 三是合理停顿。如“要说小刚的妈妈不爱他家里人谁也不相信”有两种停顿两种理解:“要说小刚的妈妈不爱他,家里人谁也不相信”或“要说小刚的妈妈不爱他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书面语要注意如何防止费解、避免歧义。有些书面语,由于语句过长,使人一时不易领会,这就是所说的费解,如 “联合国安理会昨天通过了关于海湾四国联合提出的严禁以色列在占领区内建立新的居民点的报告的决议。” 这句话无论是从语法还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都没有语病,但人们读完这句话后,对联合国安理会、海湾四国的态度是什么,以色列的态度又是什么,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
    • 57.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例如: ①一些国家看不上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 ②“全国三八红旗手”、“模范军医”吕士才的爱人潘平给团员们介绍吕士才同志生前的模范事迹。 ③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④我来到这个厂不久,就发现刘主任对自己的办公条件比较关心。 ⑤她没有听取领导的意见,加盖“合格肉”图章,结果造成了那次食物中毒事件。” ⑥获得文凭的和尚未获得文凭的同志。
    • 58. 3.要生动。这是言语表达的一种美的追求,言语要富有表现力,形象可感,活泼有力,不枯燥,不呆板。修辞者尽量挖掘语言的音韵美、款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 香港回归祖国交接仪式的那场电视现场直播,国人关注,世界瞩目。按惯例,英港督离任时须围绕总督府转一圈才离去,但港督彭定康在离去时打破惯例,围着总督府连续转了三圈才离去,我们的电视解说员只好对着话筒讲:彭定康转了一圈……、又转了一圈……、又转了一圈。这种语言表达符合了准确、明晰的要求,但总感觉缺乏一种“意蕴”之美 相反,带有“意蕴”之美的语言非常生动,例如: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嗓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同时船烟正在莽莽苍苍地吞吐,筑成一座鳞鳞的长桥,直联及西天尽处,和船轮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对照,留恋西来的踪迹。(徐志摩《印度洋上的秋思》)
    • 59. 二、修辞内容
    • 60. 语音修辞就是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进行修辞,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音节的匀称。恰当地调整音节,使音节对称均匀,就能产生声音的和谐美。一般而言,根据汉语习惯,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情况下,总是选择音节匀称、成双成对的词语,使上下文的语句互相对应,也就是说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例如:“登陆上海”中的“登陆”和“上海”都是双音节词,“登陆”中的“登”和“陆”都是单音节词。它们都是相同音节的配合,音节是相称的,所以声音和谐一念起来匀称、上口。如果说成“登上海”或“登陆到上海”.音节则长短不一,读起来很拗口。 2.1语音修辞
    • 61. 2.1语音修辞 2.声调的抑扬。汉语声调可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去属仄声。平声字的特点是上扬的,音感宏亮,读时声音可以拉长;仄声是下抑的,读时声音短促,音感脆快。汉语的声调不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还可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这是汉语语音上的一大特点,正如清朝江永所说:“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木石。”,平仄相间,才能使钟鼓木石和谐,构成优美的旋律。 3.韵脚的悦耳。汉语的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韵脚),可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方法叫押韵。押韵主要用于古诗词韵文中,在平时说话写文章时,如能恰当调配韵脚,同样可说得顺口,听得悦耳,易记易背。
    • 62. 2.1语音修辞 4.叠音的动听。叠音是通过声音的复叠,加重形象的摹拟,使繁复的感情与语气得以确切表达的一种方式。我国古代就有很多文学家喜欢使用叠音,作品名传千古,《诗经》中就大量使用叠音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音佳句,现代作品中也不乏利用叠音词来增强语言音乐美的作品,如刘白羽的《长江二日》中有“长江两岸,层层迭迭,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的妙句。 5.双声叠韵的婉转。双声、叠韵是汉语语音表达上的一种独有形式,用它来增强表达效果是传统的手段之一。双声、叠韵词语中因有相同语音成分再现,故能形成回环美,从而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表现力。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中的“‘渗淡”是叠韵,“淋漓”、“鲜血”是双声。
    • 63. 2.2词语修辞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材料,要想使修辞行为达到好的效果,词语的选择、运用显得非常重要。词语修辞的内容很丰富,在这里我们简单说说同义词语的选用、反义词语的连用、同音词语的巧用、各类词语的杂用、词语的活用与变用。 1.同义词语的选用。例如: 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灰雀》) 例①中“可惜”表达出列宁的惋惜之情,如果换用其他的同义词语,表达的效果就差了。
    • 64. 2.2词语修辞 ②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火烧云》)  ③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鸬鹚》) 例②中不用“红”字而用“烧”字,主要原因是“红”表示色彩,是静态的,而“烧”表示动作,能给我们一种动感。例③中一个“抹”字,把渔人娴熟的动作刻画得十分形象,而一个“钻”字则把鸬鹚的乖巧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抓、挤、甩”三个动词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动作,特色非常鲜明。“抹”与“划”相比,“抹”字更能表现渔人动作的轻盈和娴熟;“钻”与“跳” 相比,“钻”字更能表现鸬鹚捕鱼时头先入水的特点。
    • 65. 2.反义词语的连用。例如: ①它只有那么一点活气,完全从眼里显示出来,象是等着猫再去扑它,因为它已没有力量反抗或逃避……(老舍《小麻雀》) ②汉子用剽悍的温柔同女人告别,他接过女人手中的孩子,接过骨血和延续的生命。(高深《远山的梦》) 例①中“反抗”和“逃避”作正反对照,揭示被猫擒住的小鸟不但没有力气“反抗”,连“逃避”的力气也没有了,完全丧失了挣扎的能力;例②中貌似矛盾的“剽悍”与“温柔”的搭配,将男人惜别时那含蓄的山峰般的感情深刻揭示出来了。
    • 66. 3.同音词语的巧用。 例如: ①娘子:那还能不填上吗?留着它干什么呀?老太太,对街面儿上的事您太不积极啦! 大妈:什么鸡极鸭极的,反正我沉得住气,不乱捧场,不多招事。 (老舍《龙须沟》) ②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曹雪芹《红楼梦》) 例①有意造成一种曲解,突出了人物形象,又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情趣。例②中“假”、“雪”指四大家族中的贾、薛两家,这是一种谐音双关。这里都是利用了词语的同音效果。
    • 67. 4.各类词语的杂用,包括古词语的使用,口语词语的使用,方言词语的使用,行业词语的使用和外来词语的使用。例如: ①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鲁迅《孔乙己》) ②“你他妈红光满面肥头大耳与我共渡什么难关?赵胜天,你这个混蛋马大哈一肚子坏水。你花言巧语再也哄骗不了我了,我不给你怀孕!不给!”(池莉《太阳出世》)
    • 68. ③他深知道常班长心里喜爱他,跟“老头儿”扯扯皮也不算犯错误。(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④天还冷,学校又没有煤火了,要不是憋到九分九厘,他们是不会起床的,这方面王方林自己也深有体会。(王新军《一头花奶牛》) ⑤方鸿渐猜文学不对,教育也不对,猜化学物理全不对,应用张吉民先生的话道:“Search me!难道读的是数学?那太利害了!”(钱仲书《围城》)
    • 69. 例①中使用了“君子固穷”、“者乎”这样的文言词语,与整个语境不太相符,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孔乙己的穷酸文人形象。 例②中“你他妈”、“混蛋马大哈”都是口语词,这些词语的使用也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以及特定的情绪。 例③中“扯皮”是方言词汇,非常形象,使表情达意更为准确贴切。 例④中“九分九厘”是度量词语,一般用于科学行业,这里使用“九分九厘”新颖地描绘了“不可再忍”的窘状。 例⑤中有外来(英语)词汇杂用,外来词汇杂用一般能表达一些汉语不太方便表达的意思,使表达更为简洁,但不宜多用。
    • 70. 5.词语的活用与变用。例如: ①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是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鲁迅《社戏》)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中。(鲁迅《社戏》) ③我一穿上新衣服,妈妈的眼睛就直了。妈妈的眼神,顿时成了没头苍蝇,在爸爸脸上撞来撞去。爸爸则假装没有感觉。女儿大了,做爸爸的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好意思起来。(池莉《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④人们把这种比较当着潘桃说出来,是怎样满足着潘桃失落已久的心啊!潘桃脸上的笑毫无拘束地向四处溢开。(孙惠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
    • 71. 例①、②中的“胖”、“朦胧”都是词性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化静为动,使语言充满动感与生气。 例③、④中“眼神”与“撞”的搭配、“笑”与“毫无拘束”的搭配都是词语的变用,即把那些平常只用于甲范畴的词语用到乙范畴中去了。“撞”本来指实体事物间的碰撞,“眼神”无实际形体,两者结合,形象地把母亲惊叹女儿突然间的婷婷玉立、一时不知所措的表情表达出来;“笑”是人类特有的面部表情,与“毫无拘束”以及表示气体液体状态的“四处溢开”搭配,增强了动态感,把主人公那种特别开心和满意的感觉展现出来。
    • 72. 2.3句式修辞 句式修辞就是根据题旨的需要、情景的要求,适当选用或创造不同的句式来增强表达效果。 1.长句和短句的灵活使用。长句指那些结构复杂、修饰成分多、词语数量多、音节数目比较多的句子,长句表达缜密、完整;相应的,短句指的是那些构建字数少、结构简单的句子,短句表达明快、有力。例如: ①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13日和14日在分别接受德国电视二台和《法兰克福汇报》的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德国的访问是很成功的,同德国总统赫尔佐克、总理科尔等政治家进行了友好的会谈,“进一步增进了我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人民日报》1995年7月16日)
    • 73. ②这个样子怎么了?多好哇。这是人家成心画的,画似的,多好看。你见过柏林墙吗?来,把衣服脱了,跟我进去。你瞅瞅,你瞅瞅,瞅瞅你就知道了。走,里边特热。你别看外边那么冷,里边一件衣服都穿不住。呆会儿都得脱了。哎。你上这里瞅瞅,特热。连衣服也穿不住。你瞅,这是什么?(电视剧本《北京人在纽约》) ③溥侗在晚清时属于思想上反对慈禧的亲贵,对清廷对外丧权辱国,朝政腐败,朝中无人敢讲真话等等均怀不满,尝有“焉有不亡国之理”的慨叹。因而甚遭慈禧的厌恶,始终不被重用。溥侗虽为皇室贵胄,但不善理财。民国之后,生计无着,靠当、卖度日。(马骏、黄延复《红豆馆主与清华大学》) 例①是一个长句,整个句子是一个复杂的主谓宾句,尤其宾语很复杂。例②中由多个短句构成,是一种自然的口语表达。例③中长、短句混合使用,前一句是长句,后一句是短句,分别描写了主人公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
    • 74. 2.整句和散句的灵活使用。整句就是那些字数或音节、结构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的一组句子。相对应的,散句指的是一组字数、音节不同的句子。例如: ①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 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与林间鸣鸟! 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我愿以热烈的一颗赤心,浮之于太空! 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归乌有,化归乌有呵!(谢冰莹《爱晚亭》) ②土黄色,绿色,寥廓是寥廓极了。寥廓之中,有一枝干枯的,孤独的树,伸出手指,疯妇人一般地抓向我们。(徐迟《回首可怜歌舞地》) 例①中多个句子构成了对应,对应句子的长短大致相近、语义相关。例②中各个具体的句子无论在长短还是在表义上构不成对应关系,是散句的组合。
    • 75. 3.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灵活使用。肯定句是对事物作正面描写或肯定判断,而否定句是对事物作侧面描写或否定判断。一般认为肯定句的语义比否定句强,如“他是好人”比“他不是坏人”语气强,但双重否定的语气更为强烈。例如: ①他不得不佩服孟华凌。想不到这个平时谨小慎微、好像并无主见的孟华凌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有自己的主见,想不到这个看起来书生气十足的孟华凌有泰山压顶不畏缩的勇气,能在千钧一发之际,果断地做出他李永祥不敢做的决定。(何申《老赫的乡村》) 上例中“不得不”是一个凝固化了的双重否定结构,在句中加强了语气,这从后文的描述中可见。
    • 76. 4.主动句和被动句的灵活使用。主动句是以施事为陈述对象的,被动句是以受事为陈述对象的,选用主动句或被动句,主要是看强调的对象,有时也是为了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例如: ①它落到麦茬地上,麦茬儿颤抖着,像丝弦一样被拨响了。它击在石板上,“腾”地一下反弹到高空,发出了“当”的一声脆响。(张炜《美妙雨夜》) ②落下来底花瓣,有些被她们底鞋印入泥中;有些粘在妹妹身上,被她带走;有些浮在池面,被鱼儿衔入水里。那多情的燕子不歇把鞋印上的残瓣和软泥一同衔在口中,到梁间去,构成它们底香巢。(许地山《梨花》) 例①主要使用主动句,施事者“它”贯穿全局,以“它”为描述的出发点和线索。例②主要使用被动句,以受事者“花瓣”作为描述的出发点和线索。
    • 77. 5.常序句与变序句的运用 (1)主谓句的常与变(突出重点,强有力) 怎么了,你? 就在那上面等他了,虬虬蟠蟠,那原始林。 ——余光中《山盟》 (2)修饰语的常与变(突出和补充) 我仍然感到,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定语后置) ——曹禺《王昭君》 寂寞是国,我是王,自嘲兼自慰,他想。(状语放前,主谓放后,宾语前置) ——余光中《塔》
    • 78. (3)偏正复句的常与变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 ——《文心雕龙》 常例:偏句在前,正句在后。 上管下多,下管上少。 背景在前,事件在后。 但将来的命运,不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么?如果乡下人还是这样的乡下人,老例还是这样的老例。 ——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下》
    • 79. 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要一株苜蓿一只蜂 一株苜蓿 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够了 如果找不到蜂 ——艾米丽·狄更生《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要一株苜蓿一只蜂》
    • 80. (4)倒装句 ①单句中成分的倒装 a.谓语在主语之前。(强调谓语) 吃了吗您? 怎么回家啊,这么大雨? b.状语在句首。(强调状语或加强情感冲击)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愿做一条水草。 c.状语在句末。(口语化、补充说明) XXXX,都!(常见于北方口语) d.合理地成分顺序调配。 ②复句中分句的倒装。(略)
    • 81. 6.意合(只要意义能搭配,就可以组织) 不同于英语的形合,汉语意到为止,力图将一切不言自明,借景能明的成分省去。 (1)主语缺省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 82. (2)动词缺省(完全看不见动词,但可见动态画面):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3)介词缺省(动宾随意搭配,有些介词可以添加,有些不可) 两个黄鹂鸣﹢翠柳 坐﹢桌子上 吃食堂、 写钢笔
    • 83. (4)复句关联成分缺省 ﹢留得青山在, ﹢不愁没柴烧。 ﹢不甜﹢不要钱 事理铺排 (1)铺排式的句子结构 骑马上山采草药 她擦干眼泪,强笑道: (2)天然的事理联系 时间、空间、主从
    • 84. (3)句法随语序自由变换 流水自欣欣 ——陶渊明 欣欣自流水 水自流欣欣 欣欣水自流 水欣欣自流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 互文
    • 85. 7. 句式的超常运用 (1)成分增多。 句内成分叠呈铺张,超出传统的结构习惯。包括主语、谓语、宾语、修饰成分、分句的增多等。 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世纪的人是真正的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的模特儿带来了微光带来了强光带来了可卡因带来了荷尔蒙带来了深刻带来了现代感带来了前途带来了野性的浪潮。(多个谓语叠加) ——王蒙《来劲》
    • 86. 一时车队首尾相衔,去车只见车尾红灯,来车射着白晃晃的首灯。红灯撞击着红灯冲激着浮沉的白灯白灯白灯。洞顶的无罩灯泡灯泡曳成一条光链子。(名词反复并列) ——余光中《登楼赋》 我只不过在别人起草别人抄写别人张贴的长长的贴尽了一面墙又转个九十度贴到另一面墙还没完便又转个九十度贴到再一面墙的那份大字报的末尾的空白部分别人都已经签满了名字的地方找了个小小的地方的空隙颤颤巍巍地填上了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名字。(定语极尽繁复) ——刘心武《洗手》
    • 87. (2)成分兼任 句子成分身兼二任,连搭起不同的结构,递接紧凑。 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款款叙述美丽故事极遥远。 ——何立伟《一夕三逝·花梦》
    • 88. (3)成分空缺或简省。(前叙不赘) (4)标点的灵活运用。 a.标点的简省。 受西方意识流写法的影响,有意地省去标点,以表现思绪的流动、事情的繁复和事序的烦乱等等。 b.标点的断插。 多断句、多添加标点,以打断正常的文句结构和思绪进程。扩大了句中与句间的空白,增加了思绪跳跃的空间和联想的天地,因而意象突出,联想丰富,含义深刻。
    • 89. 2.4篇章修辞 所谓篇章修辞,就是从修辞的角度布局谋篇。具体而言,篇章修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章主题的贯穿、标题的概括、开头与结尾的锤炼、层次段落的组织、内容的照应等。 1.主题的贯穿。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一般都有一个主题,要表现和突出主题,就要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段使主题贯穿全篇。例如: 他把肩膀脱下来放进衣橱/松弛下来的弹簧/陷入自己的沙发/回家了/把与枕头失散多年的梦/还给睡眼/回家了/脸上的僵局不得不被打破/微笑从眼角奔向下巴/又奔回眼角/回家了/虽然茧子还在奔波的脚上/余音未消/但已转换成回味的咏叹调/回家了/终于回家了/他看到所有的家具/比猫还会撒娇(严力《回家了》)  上面这首诗的主题就是“回家了”,为了使主题突出,诗中出现了五次,将全诗贯穿起来。
    • 90. 2.标题的概括。文章题目非常重要,它冠于篇首,起着标举全篇、醒目增色的作用。人们总是精心覃思,选词炼句,为自己的佳作构制满意的题目,而这个选题的过程,也正是修辞的过程。 费孝通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过一文,题为《我看人看我》,题目简练严整、工巧夺目:两个“我”,两个“看”,表层对称,内蕴深意。鲁迅先生收入《集外集》的那首《无题》使人联想到当时的白色恐怖,感受到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反动派的愤恨,以“无题”为题,达到无题胜有题的效果。所以,在特定的情境中,选“无题”这个共名为题,的确是一种微妙的修辞手法。
    • 91. 3.开头和结尾的锤炼。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非常重要,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苏询的《六国论》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点明论点,简洁有力。文章结尾得出结论:“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又是意义深远,引人沉思。 4.层次段落的组织是篇章结构的核心问题,也有修辞的问题。文章要做到前后连贯、条理清楚、波澜起伏、完整周密,主要取决于层次和段落安排得是否得当、巧妙,是否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布局,这也正是修辞学研究的内容。   
    • 92. 5.内容的照应。前后照应体现了文章缜密的特点,有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也有文中照应,特别是在复杂的描述中,照应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卢沟桥,中国抗战的开始地,是多么响亮而神圣的名词! …… 卢沟桥,这响亮而神圣的名词,它永远地烙印在我的心里,永远地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谢冰莹《卢沟桥的狮子》) 上例首尾遥相呼应,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加紧凑,形成了一个整体。
    • 93. Thanks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