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节 会计 会计是包括以下内容的一个系统: 1、监督、选择、识别各种重要的变量(例如:货币和非货币) 2、计算、记录被选择的变量或事项(如:计量、记录什么、什么时候) 3、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分析和记录,为长期的经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 4、反映和揭示出多种信息,为决策者服务
    • 2. 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 (B/S) 1、会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会计表达的方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报告形式:资产-负债 = 所者权益
    • 3. 资产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存货、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等。
    • 4. 负债包括:银行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付税金等。 所有者权益 包括:投入资本、留存收益等。
    • 5. 利润表会计公式: 收入-成本费用=利润
    • 6. 会计要素小结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所有者权益:分为股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 收入:分为主营收入和附营收入 成本费用:包括各种费用、成本和税金 利润;收入与成本之差
    • 7. 要素间的关系由两个会计报表表达: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表:利润=收入-成本费用 由于利润最终会构成留存收益 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
    • 8. 四、税收法规(一)税收法规体系简介 我国的税收按课税对象或环节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税种。 (二)税收管理 国税和地税 (三)流转税简介 1、增值税 2、消费税 3、营业税 (四)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五)其他税
    • 9. 第二章 资 产本章主要围绕各项资产的确认、计量和记录来说明具体资产的特征、涉及的政策、会计处理的要求等,进而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中,资产信息的正确判断和利用。 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是资产负债表中左方反映的内容。
    • 10. 第一节 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短期债权、存货等。 由于流动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属于变化最大、流动性最强、更具有多样性的资产类别,因此涉及到的会计问题、会计政策问题也就越多。
    • 11. 一、货币资金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种。 (一)现金 由于我国现仍执行《现金管理办法》、《支付结算管理办法》等行业法规,因此现金在会计活动中的管理和核算不必须遵照执行。 1、管理 设置“现金日记帐”和“现金明细分类帐”分别记录记录现金的增减变动情况,并定期进行核对。确保现金帐帐相符、帐款相符。 2、核算 现金期末借方作余额表明库存现金的数量。
    • 12. (二)银行存款 1、银行帐户管理 《银行帐户管理办法》规定企业的存款帐户有四类:基本帐户、一般存款帐户、临时存款帐户和专用存款帐户。 基本帐户:实行开户许可证制度。即由当地人民银行机构核发开户许可证。 2、结算方式 《支付结算办法》:结算办法包括: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信用卡、信用证、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等。 后四种属于使用票据结算工具进行结算的。 。
    • 13. 3、核算 除银行本票、银行汇票、信用卡等外,需要通过银行存款帐户核算。 对银行存款的日常核算,应按帐户设明细帐,分别登记“银行存款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明细帐。按月或定期与银行进行对帐,并进行调节。调节要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三)其他货币资金 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外埠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在途资金和存出投资款等。 (四)应收款及预付款 包括:应收票据、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帐款。 1、入帐时间: 应收票据与应收帐款的确认时间与收入的确认有关。 其他应收款与预付帐款的入帐时间为事项发生并取得相应依据时。
    • 14. 2、入帐价值 按历史成本原则 应收票据与应收帐款:包括货款和代垫付的运费; 其他应收款与预付帐款为实际支付的款项。 3、坏帐损失 (1)直接冲销法 (2)备抵法 余额百分比法 销货百分比法 帐龄分析法 采用备抵法核算应注意: 应向债务企业函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计提坏帐准备的方法、计得比例,可以全额提取坏帐(当年发生的应收款、有计划对应收款重组、与关联方发生形成的、无确凿证据收不回的除外)。
    • 15. (五)存货 1、概念: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为了出售仍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2、存货的确认条件 同时满足: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成本能可靠计量。
    • 16. 第二节 投资一、概念 二、分类 短期投资需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能在公开市场进行交易且有明确的市价;持有投资作为剩余资金的存放形式,并保持其流动性和获利性。 三、短期投资 1、短期投资的成本确定 初始成本:全部支出中扣除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和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 17. 2、短期投资的处置 包括:出售、转让等。 四、长期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 1、初始成本的确定: 取得方式: 以现金购入,全部价款; 接受债务人抵偿取得或以应收债权换入的,按应收债权的帐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按换出资产帐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 18. 2、会计核算方法 (1)成本法 (2)权益法 (二)债权投资 1、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 2、发行价格 平价、溢价、折价三种。 3、投资收益的确认
    • 19. 第三节 固定资产 一、概念及内容 二、分类 1、按经济用途分为生产经营与非生产经营用; 2、按使用情况分为在用、未使用、不需用; 3、近所有权分为自有和租入; 4、按用途和使用情况分为七大类。 三、取得 1、计价基础 历史成本计价 净值计价
    • 20. 2、固定资产的价值构成 不需要经过建造过程即可使用的; 自行建造的; 融资租入的;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帐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投资投入的; 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的; 接受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低偿的或换入的; 接受捐赠的; 盘盈的;
    • 21. 四、固定资产折旧 1、概念 2、范围 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 (2)工作量法 (3)加速折旧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 4、比较
    • 22. 五、后续支出 1、费用化支出 2、资本化支出 六、固定资产处置 通过“待处理固定资产清理”完成。 处置方式: 投资投出: 捐赠转出: 抵偿债务转出: 盘亏: 报废、出售等;
    • 23. 第四节 无形资产 一、概述 特点: 1、没有实物形态 2、能较长内获利 3、持有目的是使用 4、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不确定 5、有偿取得的 二、内容 三、入帐价值
    • 24. 无形资产在满足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 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可计量。 1、购置 2、自行建造 3、投入 4、接受捐赠 5、换入 四、摊销 五、期末计价
    • 25. 第三章 负债一、概念 二、特点 三、分类 四、流动负债 (一)短期借款 (二)应付票据 (三)应付款及预收款 (四)应交税金
    • 26. (五)其他应交款 (六)应付工资及福利费 (七)应付股利 五、长期负债 (一)长期借款 (二)应付债券 注意发行价格问题 (三)长期应付款 包括:应付补偿贸易引进设备款和应付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租赁费。
    • 27. 第四章 所有者权益第一节 实收资本 一、概念及概述 1、概念:是公司按章程规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2、分类: 国有独资公司的投入资本: 有限责任公司的投入资本: 股份有限公司的投入资本:
    • 28. 独资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的资本。 注册资本与投入资本的区别。 二、一般企业实收资本的核算 投资方式:现金、非现金资产 以“实收资本”来核算。 接受外币资本投资:注意约定汇率与入帐时点的汇率差异的处理。 三、股份公司股本的核算 1、有限责任公司: 特点:按公司章程所规定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缴纳期限出资。
    • 29. 投资人投资区别情况处理:初始投资与新股东加入时发生的出资额大于其按约定比例计算的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 转让出资应经其他股东同意。 2、股份有限公司: 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后者,全部资本不必分为等额股份;公司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而不发行股票;公司股东转让出资需要经过股东会讨论通过;股东人数有最低与最高限制。 股份公司投入资本核算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设立方式选择不同的方法。 发起式:股份全部由发起人认购。 募集式:公司股份除发起人认购外,不可以采取向其他投资人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募集。
    • 30. 募集方式筹资的,按规定可以平价发行或溢价发行方式筹集股本金。溢价发行获得的溢价现金流入部分扣除发行期间的发行成本及费用的余额,作资本公积处理。 四、资本变动的核算 1、企业增资(需经股东会同意和有关部门批准) (1)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2)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3)增加投入 (4)采用发放股票股利的方式增资 2、企业减资(除上述增加条件外,还需公告通知债权人) 减资的特殊做法:股份公司回收自已的股票支付价款有高于或低于股票面值两种情况。
    • 31. 第二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概念 二、性质:投资者投入超过注册资本的金额,属于投入资本,但无表决权和回报权。 三、形成途径: 资本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反映企业接受非现金捐赠的价值,扣除未来应交企业所得税后的余额,在转入“其他资本公积”前计入资本公积的准备金额)、接受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关联交易差价、其他资本公积。 四、资本公积的使用 转增资本 弥补亏损
    • 32. 第三节 留存收益 一、概念: 二、性质:是企业从其经营利润中按规定或规定留存下来的,因此是企业股东暂未取走的利益。 分类: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三、利润分配的顺序 《公司法》法定的利润分配顺序:年度税前经营利润可以弥法定期限的经营亏损;税后利润按顺序进行分配。 四、盈余公积 1、分类: 一般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公益金:法定公益金和任意公益金 2、一般盈余公积 形成途径:
    • 33. 使用: 弥补经营亏损 转增资本 按规定在股东间进行分配 3、公益金 特点: 五、未分配利润 是留待以后年度处理的剩余利润,也是未指定特定用途的利润。
    • 34. 第五章 收入 费用 利润 `第一节 收入 一、概念 二、收入分类 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三、特点: 1、是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2、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 3、会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只引起本企业的利益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 35. 四、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1、确认标准 收入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所有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强调实质重于形式:下列情况下风险与报酬并未转移。 销售的商品不符合合同规定; 企业尚未完成售出商品的安装或检验; 合同中有特定理由下的退货条款; 收入的取得决定于代销或受托方销售商品的收入是否取得。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
    • 36. (3)与交易相关的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2、计量 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应依合同或协议金额;无合同的按交易价或口头价。 3、特殊销售业务 (1)代销 分两种; (2)分期收款销售 (3)分期预收款销售 (4)售后回购 (5)售后租回。分情况处理 如果售后租回形成一项融资租赁,售价一资产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单独设置“递延收益”核算,并按该项资产的折旧进度进行分摊,作折旧费用的调整。
    • 37. 如售出租回形成一项经营性租赁,售价一资产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通过“递延收益”核算,并在租赁期内按支付租金的比例分摊。 (6)房地产销售 售后未完成风险转移的情况: 卖方根据合同规定,仍有责任实施重大行动; 合同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 售后,卖方仍有某种程度的继续涉入。 (7)销售退回 分为未确认收入的已发出商品退回和已确认收入后的退回。 特殊情况下,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之前售出却在资产负债表日至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退回的,应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事项处理。
    • 38. (8)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销售 (9)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 (10)订货销售 4、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 39. 5、让渡资产使用权产生的收入确认和计量 (1)让渡资产使用权产生的收入种类: 让渡现金使用权而收取的利息收; 转让无形资产而形成的收入; 让渡固定资产使用权的收入。 (2)确认原则 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流入企业; 收入的金额能可行靠计量 6、与收益有关的关联交易 (1)上市公司 正常销售: 出售资产或债权转移价高于帐面价值时,如对非关联方销售量占该当商品较大比重时,应按非关联方的平均人格计算该商品的价格,关联交易价高于非关联交易价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如商品销售主要对关联方的,
    • 40. 第一,实际交易价不超过商品帐面价值120%的,按实际价确认收入;第二超过的超过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非正常销售: 非正常商品销售; 转移应收债权;应按实际交易价格超过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出售其他资产: 同时出售资产、转移债务的: (2)关联方之间承担债务 承担方计入“营业外支出”,被承担方计入“资本公积”; (3)关联方承担费用 承担方计入“营业外支出”,被承担方计入“资本公积”; (4)委托经营及受托经营 (5)占用资金
    • 41. 第二节 费用 一、概述 特点:企业资源减少和所有者权益减少。 二、分类 1、按经济内容 外购材料费用; 外购燃料费用; 外购动力费用; 工资及福利费; 折旧费用; 利息支出; 税金; 其他支出。
    • 42. 2、按经济用途 (1)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人工、制造费用; (2)期间费用。 第三节 生产成本 一、生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1、确定各项开支应不应该计入生产成本; 2、确定各项费用开支应不应该进入当期; 3、按成本项目将当期成本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 4、对既有完工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在二者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成本。 二、要素费用的核算 1、生产车间要素费用
    • 43. 2、外购材料费用的核算 3、工资及福利费用的核算 4、折旧费用的核算 5、其他费用的核算 三、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 四、辅助生产费用 五、制造费用 六、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第四节 期间费用 一、管理费用 二、营业费用 三、财务费用
    • 44. 第五节 利润及利润分配 一、利润的概念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二、利润的组成:可简单分为经营利润和利润总额两部分。 1、营业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净额。 其中:其他业务利润是指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费用的净额; 2、投资收益 3、补贴收入 4、营业外收支 5、所得税
    • 45. 第六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一、定义 二、作用 三、内容 四、格式编制方法 五、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六、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 上两表是资产负债表的年度附表 第二节 利润表 一、定义 二、作用 三、内容
    • 46. 四、格式 五、分部报告 是年度利润报表中的一部分。是指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按照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如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提供各组成分部有关收入、资产和负债等信息的报告。 主要作用: 1、更好地理解企业以往的经营业绩; 2、更好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回报。 分部的确定: 是指企业内部可区分的、专门用于向外部提供信息的一部分,包括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两类。 1、业务分部的确定: 指企业内可区分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提供单项产品或劳务、或一组相关产品或劳务,并承担不同于其他
    • 47. 业务分部所承担的风险和回报。通常确定业务分部时应当考虑(1)产品或劳务的性质;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性质相同,风险、回报及成长率较接近,一般可将其划分到同一业务分部中。(2)生产经营过程的性质;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性质相似,一般情况下可将其划分为一个业务分部。(3)购买产品或接受劳务的客户的类型或类别;购买产品或劳务的客户的类型或类别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对于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分类。一般来说,销售条件基本相同的企业售后的风险和回报也基本相似。而劳务则会有较大的差别。(4)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使用的方法;(5)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处的法律环境。 2、地区分部的确定 是指企业内部可以区分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内提供产品或劳务,并承担不同于在其他经济环境下经营的组成部分所承担的风险和回报。
    • 48. 应考虑以下因素:(1)经济和政治情况的相似性;(2)不同地区经营之间的关系;(3)生产经营活动的相似性;(4)与某一特定地区生产经营相关的特定风险;(5)外汇管制的规定。 报告分部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可以纳入报告分部的范畴: (1)分部营业收入占所有分部营业收入合计的10%或以上; (2)分部营业利润占所有盈利分部营业利润合计10%或以上;或者亏损占所有分部营业亏损合计的10%或以上; (3)分部资产总额占所有分部资产总额合计的10%或以上。 如果企业按上述条件纳入报告分部范围的各个分部对外营业收入总额低于企业人武部营业收入总额75%的,
    • 49. 应将更多的分部纳入报告分部范围,以至少达到编制的分部报表各个分部对外营业收总额占企业全部工农业收入总额的75%及以上。 按规定纳入分部报表的各个分部最多为10个,如果超过应将相关的分部予以合并反映;如果某一分部的对外营业收入总额占企业人武部营业收总额90%以上的,则不需要编制分部报表。 分部报告形式:分为主要和次要两种。如何确定采用哪一种,原则为:第一以经营风险和回报的主要来源确定主要报告形式。第二考虑企业内部组织和管理结构确定主要报告形式。 分部报告信息的披露: 1、以业务分部为主要报告形式 以业务分部为主要报告形式时,企业应当分别每一业务分部年如下:
    • 50. (1)营业收入 分为对外营业收入和分部间营业收入。不包括非常项目收入、利息收入和股利收闪、投资的出售形成的利得等。 (2)销售成本 与某一部分营业收入相对应的销售成本,也可分为对外销售成本和分部间销售成本。 (3)期间费用 指某分部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并可以直接归属于该分部的期间费用,以及能按合理的方法分配给分部的期间费用。 (4)营业利润 对于企业营业利润中不归属于任何一个分部的工农业利润,应作为未分配项目在分部报告中列示。
    • 51. (5)资产总额 (6)负债总额 2、以资产所在地的地区分部为主要报告形式 3、以客户所在地的地区分部为主要报告形式 二者以第一种情形相同。 六、利润分配表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 一、概述 1、定义 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是一张动态表。
    • 52. 现金及等价物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及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风险小的短期投资。 2、现金流量的分类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二、编制方法 间接法与直接法 第四节 会计报表附注及会计政策、估计、差错更正 一、报表附注说明的作用 是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便于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所披露的信息含义。
    • 53. 二、主要会计政策类型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选用的具体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一般来说,会计政策有下列特点:由国家统一规定;政策有选择余地,企业可自行选择;是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应保持前后一致。 1、合并政策:指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如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合并范围的确定、母子公司的会计政策是否一致等; 2、收入确认:指收确认的原则;如建造合同中彩完成合同法还是按完工百分比法或其他方法确认; 3、所得税:指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4、短期投资的计价:指短期投资在会计核算中选用的期末计价方法。 5、存货的计价:是指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 6、长期投资的核算:指长期投资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 54. 7、坏帐损失的核算:指坏帐损失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8、借款费用的处理:指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 9、外币折算:指外币折算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汇兑损益的处理。 10、其他:包括无形资产的计价及摊销、财产损溢、研究与开发费用等的处理。 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一般一经确定就不再改变,但可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作政策变更。 可以变更的情形: 1、法律或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但是,下列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 55. 1、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的差别而采取新的会计政策; 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两种方法,一是追溯调整法,一是未来适用法。 三、会计估计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些会计报表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会计。如果估计的基础变化了,则应对原估计进行修正。 会计估计的特点:其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的因素;会计估计往往需要根据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会计估计的存在并不会削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 主要的会计估计事项:
    • 56. 1、估计坏帐: 2、估计存货受到的损失: 3、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与净残值: 4、无形资产的受益期: 5、长期待摊费用的分摊期限: 6、资产损失准备的估计: 7、收入确认中的估计。 会计估计时应考虑的因素: 1、资产的质量 2、谨慎性 3、经济和法律环境 4、历史资料和经验 变更的处理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
    • 57. 四、会计差错及其更正 1、会计差错的原因及定义 原因: 采用的政策为法律及规定所不允; 帐户分类及计算错误; 会计估计错误; 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 漏记已完成的交易; 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 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 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差错; 重大会计差错: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差错。一般是指金额占该交易或事项金额的10%及以上。
    • 58. 第五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一、定义 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到财务会计报表批准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 需要考虑: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所有有利和不利事项; 2、不在这个特定期间内发生的全部事项,而是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有关的事项,或虽然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无关,但对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定义中不包括中止营业的议题。 二、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 包括: 报告年度次年1月1日至董事会、或经理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可以对外公布的日期;
    • 59. 2、董事会,或经理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可以对外公布日与实际对外公布日之间发生的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有关的事项,由此影响财务会计报告对外公布日期的,应以董事会,或经理会议等机构再次批准财务会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为截止日期。 三、日后事项的内容 包括两类: 1、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提供进一步的证据的事项; 2、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事项。 前者称为调整事项,有特点: a、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已经存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得以证实;b、对按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编制的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后者称为非调整事项,有特点: a、资产负债表日并未发生或存在,完全是期后发生的事项; b、对理解和分析财务会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60. 四、调整或非调整事项的处理 调整事项:应在会计核算中予以调整; 非调整事项:应在报告说明中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