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 2.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领会孟子在文中体现的“王 道”主张。 3.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 3.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4.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 ,提出“性善论”,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 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   孟子故里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
    • 7. 孟子的仁政思想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8.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9. 性善论 “仁政” (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义、礼、智四种“善端” “浩然之气”
    • 10. 尊王道、行仁政的政治理想 在孟子看来,王道是尧舜先王之道,仁政是先王之道的核心与关键,是后世政道的准则,也是唯一合理的政道。 “贼仁者为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如果暴政害民,就是民贼,人人可得而诛之。
    • 11. 尽心知性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尽心:将“四心”充分发扬 知性: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正 确深刻的认识并且身体力行。
    • 12. 想要成为一个仁人,圣人,就只能反求诸己,使自身天然具备的善端充分扩展开来,全然呈现。 在孟子看来,士的身份虽然处在君王之下,但士作为社会的良知,身上担负着社会责任,充当的是“王者师”的角色,有责任和义务去教导君王、引导君王行王道仁政。 要敢于直言,要辅助君王成为尧舜一样的贤君。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 1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苟:苟且,即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 14.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怍:惭愧。)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冯友兰:中国哲学是直接地在人心之内寻求 善和幸福。)
    • 15. 《孟子》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以雄辩著称。读孟子的文章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情感激越,锐不可当。他又善于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使辩难对方往往坠入他所设的陷阱之中。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习用一连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 16. 《孟子》七章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 17. 易读错的字粟sù 好hào 弃甲曳yè兵 胜shēng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养生丧sāng死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孝悌tì 不王wàng者 饿莩piǎo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ì,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
    • 18.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明确: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河内地方遭了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课文分析
    • 19.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明确: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 20.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 河东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邻国之君: 不用心 结果:民不加少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 21. 课文鉴赏      梁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结果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疑问:何也?思考:梁惠王见到孟子为什么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序》) “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22.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明确: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
    • 23.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明确: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 24. 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 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战场上,弃甲之兵,不论是逃跑五十步还是一百步,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是逃跑。
    • 25.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明确: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 26.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明确: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不尽。
    • 27.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明确: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 28.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效果 结果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如何实行王道?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何结果呢?谷 不可胜食鱼鳖 不可胜食林木 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这些措施是很基本的,梁惠王做到了吗?
    • 29. 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30.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明确:在五亩大的场地里,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都可以穿着丝绸了。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 3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明确:注重地方学校的教育,宣传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有丝绸,吃上肉,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
    • 32. 实行王道以后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衣帛(五十)食肉(七十)无饥(黎民)不负戴(颁白者)
    • 33. 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 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
    • 34. 能施仁政,则天下之民至焉。——仁者爱民 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 35.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明确: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您了。”
    • 36.    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 憾”。 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统治者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 37. 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写作特色
    • 38. 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比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比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 39. 作业 1.背诵并翻译这篇课文。 2.掌握本文特殊句式及多义词。
    • 40. (本页无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