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努力提升基层干部执行力
    • 2.  一、执行力的涵义与构成 二、基层干部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全面提升基层干部执行力的对策
    • 3.  一、执行力的涵义与构成
    • 4. 21世纪以来,执行力成为了国内外各类组织中的热门话题。执行是个老概念,但把“执行”引用到我国管理领域,却是在2003年。由于执行力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企业开始的,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员工的执行力,但是,近年来,“执行力”一词逐步由企业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渗透,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 5.   执行力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哲学博士保罗•托马斯和剑桥大学博士、杜克大学商学院教授大卫•伯恩提出的,他们认为执行力在企业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6.   执行力,通常指的是组织内设部门或个人贯彻战略意图,完成规定任务,实现预设目标而体现出来的能力。大部分人对其比较通俗的理解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执行力其实就是“做”的能力,即选用合适的人用科学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
    • 7.   执行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执行力,二是组织的执行力。个人的执行力就是个人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而组织的执行力则是指组织整体实施战略和达成目标的能力。
    • 8. 执行力的构成  一是完成任务的意识。没有意识,就无执行的感觉。   二是完成任务的意愿。没有意愿,执行就没有动力。   三是完成任务的能力。没有能力,意愿不能成为现实。   四是完成任务的程度。达不到预期的程度,意愿和能力就无从体现。
    • 9.   孔子:颜回不领赏金,破坏了“政策”,影响了执行。《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孙子兵法•谋攻》:上下同欲者胜。
    • 10. 毛泽东说:“一切行动听指挥。”这就是对执行力最简明、最生动的概括。 “小米加步枪”的神话就是在这种强有力的执行力下演绎出来的。
    • 11.   美国西点军校校训“没有任何借口”就是执行力的集中表现。他们强调“长官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你,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你”。
    • 12.  《致加西亚的信》--“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曾一度被国内企业奉为加强组织执行文化的励志宝典,其体现的就是“少说多做”、“立即就做”、“做就做好”的执行力。
    • 13.   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求提高执行力,是从2006年开始的。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执行力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
    • 14.   基层干部执行力,是基层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准确地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能力。具体说就是狠抓落实、坚决完成任务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的是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和党性修养,包含诸多方面。
    • 15. 基层党员干部的“九个能力”一是政策领悟能力。 二是依法行政能力。 三是实践结合能力。 四是高效服务能力。 五是持续创新能力。 六是团结协作能力。 七是沟通协调能力。 八是快速应变能力。 九是矛盾化解能力。
    • 16. 实践结合能力  结合力是执行力的核心,它要求党员干部一方面要了解“上情”,也就是充分领悟上级政策或决策的目的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理解“下情”,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去“结合”。 结合力强不强,结合点找得准不准,直接影响执行力的强弱。要提高政策结合力,有两个结合最重要:一是把政策与实际结合起来,二是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 17. 团结协作能力  有句俗话说得好,“相互补台共同上台,相互拆台共同垮台”。要倡导团结协作、和谐友善的风气。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团队的执行力取决于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合力。 管理学中木桶理论说,一只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同样,一个单位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它最薄弱的环节。新木桶理论指则出,木桶的有效容积不仅仅取决于木桶木板的长短,更取决于每块木板是否嵌合紧密。同样,一个单位执行力的强弱更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协调配合的团队精神、团结共事的和谐氛围以及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只有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并与其他同志密切配合,才能建立起协调运转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达到“ 1+1>2”的效果,形成优秀的执行团队。
    • 18. 沟通协调能力  当前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增强,这要求我们要加强交流沟通,问计、问需、问政于群众。 由于人们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利益不同,导致对政策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从而常常会影响执行力,这时,沟通和协调就很重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可以通过求大同存小异,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阻力为动力,减少内耗,提高执行力。
    • 19.  二、基层干部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0. 艾利森: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格瑞斯特定律: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汪中求:中国绝不缺雄才雄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 21.   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要想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在参与过程中少不了从上至下的执行。所谓“三分决策,七分执行”,如果离开执行力,所有战略决策都将成为空谈和泡影。 可以说执行力直接考量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 基层干部站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前沿、第一线,其执行力的好坏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关键和基础,也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为此,提升基层干部执行力迫在眉睫。
    • 22.  (一)基层干部执行力提升面临的新情况 1、执政理念的转变,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提升基层干部执行力提出了新要求。   2、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提升基层干部执行力提出了新挑战。   3、社会结构的转型,利益关系的调整,给提升基层干部执行力带来了新难题。   执行力是党员干部作风好坏的重要标志,提高执行力是改进党员干部作风的应有之义,是彰显我们党员干部自身工作业绩、作风的一种需要。
    • 23.   就基层领导干部而言,工作性质和内容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对上,大家位于三级管理体制的终端,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工作内容杂,细节多,难度大。 对下,大家处在基层部门的最高层,上级一系列政策指令需要通过大家去贯彻落实。 尤其在当前兵团体制改革的特殊时期,基层领导干部面临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要保证上级的政令畅通,要保持队伍的思想稳定,要把各项改革措施执行到位、落到实处,有许多难题需要大家去破解,许多矛盾需要大家去化解。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修养的好坏,决定着领导活动成效的大小。各种新思想、新目标、新办法的提出,归根结底要将其转化到各级干部职工的具体行动中来,这也对加强基层干部执行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 24.   世界上的事情 都是干出来的,不 干,半点马克思主 义都没有。 “三分决策,七分执行”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25.  2003年底温总理帮熊德明讨薪(二)基层干部执行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第一,“被动执行”。 工作没有主动性,不推不动,小推小动,甚至是推也不动。
    • 26.    2003 年底,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时“突然中途下车”,与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一位叫熊德明的农村妇女进行交谈。这位农妇的一句“实话”引起了总理的同情心。总理亲自帮她讨薪,她第二天就拿到了被拖欠的工钱(2000元)。同时,“农民工欠薪问题”由此也被提上了各级政府的公共议程。而熊德明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也因此获得了 2003年度中央电视台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当时的颁奖词是这么说的:一位普通的农民,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她说了一句实话,让全社会都“听”到了。虽然她并不拥有多少财富,但她是亿万财富创造者中的一员。我们关注她,更关注她身后的 9亿农民。
    • 27.   是谁在执行“讨薪”的事?是温总理。从这一年后,农民工欠薪问题才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执行才相对主动一点而不至于那么被动。 温总理是政府的“一把手”。“一把手”过问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是典型的“一把手政治”。“一把手政治”是不折不扣的体制弊端。“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是个误区。什么事都要一把手到场,实际上是片面夸大了一把手在执行层的作用,忽视了具体的职能部门的作用,忽视了“一把手”以外的班子其他成员特别是整个公务员队伍的执行作用,说明了执行的被动性。
    • 28. 第二,“低效执行”。 没有时间观念,眉毛胡子一把抓,辛辛苦苦效率低,忙忙碌碌实绩少。有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谋事无规划,做事无重点,按天看在忙,按月看在干;可是,按年看什么也没干成。
    • 29.   第三,“教条执行”。 不管下情,不顾实情,墨守成规,行动怕出格,思想没激情。   一是机械主义。执行上级要求时不能很好地把上情与下情、上情与实情相结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上下一般粗。   二是拿来主义。对工作无所用心,一事当前,难字当头,凡事都等别人的经验。   三是经验主义。因循守旧,以老套套行事,用老办法工作,习惯走老路、念老经。
    • 30.   第四,“形式执行”。 做表面文章,说起来豪言壮语,干起来毛毛细雨。    原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曾感叹:“上级机关在制定政策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但政策出台后就是会议传达会议,文件贯彻文件,一大堆好政策到下面最后变成废纸一堆。”
    • 31.   第五,“利益执行”。 有利的亢进执行,无利的疲软执行。  一是唯个人利益。   二是唯团体利益。   三是唯上级利益。   王怀忠(前安徽省副省长):宁可得罪10万个群众,也不能得罪一个上级领导。
    • 32. (三)基层干部执行力不高的原因 1、从主观上分析,能力素质不佳是基层干部执行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2、从客观上分析,体制机制不优是基层干部执行力不高的直接原因。 3、从环境上分析,社会风气不良是基层干部执行力不高的潜在原因。
    • 33. 三、全面提升基层干部执行力的对策
    • 34.   提升执行力的核心内容:   第一,强烈的责任心。没有责任心,是衡量其工作合格与否、称职与否的首要标准。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就会有“想执行”的强烈愿望。   第二,具备执行的能力。执行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执行力的强弱。     第三,健全的保障制度。要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和有效的约束制度。
    • 35.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例子。公司的负责人要三个推销员执行公司的销售指令,在十天内想办法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十天到了,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甲答:“1把。”乙答:“10把。”丙答:“1000把。” 三个人的执行力是大不一样的。为什么呢?这和推销员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能力有关。 由于不同责任心和能力造成的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处理结果。比如,同样是转达王局长的“通知张副局长明天下午参加会议”这样一件事,A和B两个人就有不同的处理办法:
    • 36.    A的处理方法是:马上查找电话本,找到张副局长的电话号码,电话告知“王局长让你明天3点在××会议室”开会。除了这么一句话,就没有其他的告知了。 B的处理方法是:先答复王局长“我会通知张副局长明天3点在××会议室开会”,让领导知道他会办好这件事。接着,他会向领导或会议组织者了解“会议主题是什么?是否要准备会议材料?有没有安排我们单位在会上发言?座位安排在几排几号?要提早几分钟进场?”等相关事项。得到详细信息后,按上述事项当面告知或电话通知张副局长,然后向王局长反馈一下:“已经通知张副局长参加会议”。
    • 37.   强调:执行力的产生和养成是以切合实际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依托和载体,没有一个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就会造成执行力的缺失。因此,要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和有效的约束制度。要让有责任心和执行能力的党员干部得以重用,职位得到提升;让责任心和执行能力相对较差的党员干部有危机感,后进能够赶上先进。
    • 38.   (一)树立正确的执行理念   提升执行力,理念要先行。理念是行动的基础与核心,只有好的执行理念,才会有好的执行力。 1、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提高执行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既是我们增强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必然要求。
    • 39.   提升党员干部执行力,必须解决“为谁执行”的问题,突出“为民”这个导向,归根到底就是执行要更好地造福群众。
    • 40. 2、树立“拒绝借口,无条件执行”的理念。   执行力是一种服从力,就是说到做到,不打折扣,讲究服从。 有一道数学题0.9×0.9×0.9×0.9…×0.9≈1/3。   即:哪怕每个环节的执行力只打了10%的折扣,单位总体已经损失2/3的执行力了。所以,要有不打折扣的执行力。(美国的巴顿将军要选拔干部的事例) 对党员干部而言,服从“没有任何借口”,它体现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
    • 41.   3、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理念。     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超越自我。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解放思想是提高执行力、推进新战略的先导和动力。如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观念陈旧,固步自封,个人利益至上,这也不去探索,那也不敢突破,那么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不了跨越发展。 管理学中的一个著名案例:有两个人都到赤道附近的一个海岛销售鞋子。这个故事说明:禁区不突破永远是禁区,难题不破解永远是难题,只有采取超常规的思路,超越自我,创造性的执行才有出路,才能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如果只会照抄照搬,是谈不上什么执行力的。
    • 42.   如果把“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理念运用到当前的实际工作中,我认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提高执行力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创新发展思路上求创新,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出新招,在优化发展环境上见实效,立足岗位,吃透政策精神,明确上级意图,体察群众愿望,把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落实到实处。大家都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凡是外地已经实行的都可以借鉴,凡是上级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实践,凡是上级政策规定有弹性的都可以灵活掌握运用。既要在战略上敢冒风险、敢作敢为,又要在战术上千方百计规避风险、防止蛮干。
    • 43.   4、树立“迅速反应、立即行动”的理念。     行动快本身就是执行力强的一个表现,说干就干,雷厉风行。要按照“立说立行”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能存有等待观望思想,先看看别人,再慢慢想想,等到真想干时,机会早已溜走。 这就是说,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做到安排的工作立即办、重要的工作优先办、复杂的工作稳妥办、困难的工作设法办、琐碎的工作抽空办、份内的工作自觉办、想到的工作主动办、所有的工作认真办。
    • 44.   5、树立“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理念。    胡锦涛同志用四个字概括了当今时代共产党人“干”的本质――求真务实。 一个关于执行力的寓言故事:给猫系铃 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能否时常坐下来想一想,自己为我的单位发展做了哪些工作?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有一种“工作不落实、心里不踏实”的思想境界;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困难和考验面前,知难而进,在破解难题中提升执行力。
    • 45. (二)提升执行者的素质能力   提高工作绩效,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和能力。从个人层面去提升素质,是增强执行力的基础。   影响个人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是素质能力。只有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才有执行的底气和勇气。 从素质能力看,个人素质上存在一定差异,反映在执行力上也有差异。一方面,在理解和把握政策精神,工作目标时存在偏差,造成执行不力;另一方面,认知事物能力不强,不学习,政治理论素养、业务技能、依法行政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导致执行动力不足、效率不高。   
    • 46. 有的党员干部说:“我不是不想把工作做好,实在是力不从心”,“我有想过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总觉得使不上劲”。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员干部的“储备知识”不够用,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知识空白”、“本领恐慌”问题导致执行力不强。 提高基层干部执行力,就是以“想做”的意识,“能做”的措施、“善做”的本领,“真做”的作风,全面落实“实干兴邦”。 提高个人的执行能力,一靠学习,二靠实践。
    • 47.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 48. 形势逼人,不学则退。 学习不仅是责任,是内在需要,更是提高执行力的根本。学习力越强,学习质量越高,应变能力就越强,执行力提高就越快。因此,党员干部确实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强化终身学习理念,让学习成为自觉行动。 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持续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素质能力的提升必然带来执行力的不断提升。
    • 49. 第一是要加强学习能力。学习是保持个人先进性、提高个人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基层,工作杂、任务重、条件苦、社会接触面广,基层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要加强学习能力。 首先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基层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会议文件精神,高度领会组织意图和工作宗旨,多读书、多看报,时刻关心时事政治,认真了解社会动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性。 其次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每一名干部,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范围。基层干部必须熟练掌握自身业务知识,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才能帮助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因此,基层干部应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积极向领导、同事和前辈请教,全面掌握相关业务知识,有效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 50. 第二是要提升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要学好,实践更重要。基层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系统工程,干部往往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大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开创工作新局面。 首先要在各自岗位上加强锻炼。基层工作确实苦,确实累。但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基层干部,只有不怕苦,不怕累,认真扎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收获成果。并且任何事情都是做出来的。干部也只有多想多做,才能知对错,才会晓进退,才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其次是要在服务群众中加强锻炼。基层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群众,群众就是干部工作的裁判员和指导员。作为基层干部,直接服务于群众,更应该时刻了解群众的民生、民情和民意,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群众关系,认真听取群众中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质量,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增值和能力提升。
    • 51.   (三)创设执行的体制机制 1、要从制度层面提升执行力 把复杂事情简单化;把简单事情定量化;把定量化事情流程化;把流程化的事情制度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建立保障执行力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和激励,确保正确的决策得到强有力的贯彻和落实。
    • 52. 从制度层面提高执行力要建立五大机制一是科学决策机制。 二是协调联动机制。 三是监管责任机制。 四是绩效考评机制。 五是环境营造机制。
    • 53. 2、从操作层面提升执行力第一,要明确执行目的。 第二,要重视执行细节。 第三,要构建执行文化。 第四,要硬化执行作风。 第五,要恒久执行精神。
    • 54. 第一,要明确执行目的。 实行明确的目标管理,制定并分解目标。《执行力》一书有这样的阐述,“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开始”。目标管理的核心是:自己管理自己,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第二,要重视执行细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对待什么事情都应当考虑周全、预想细致,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落实。在思考谋划、行文办事、组织协调上不搞“跨越式”发展,而是“渐进式”推进,把每个事情、每个步骤都做到位、做周全、做圆满。 第三,要构建执行文化。 执行力文化所体现的核心,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和服从、诚实的态度。要营造“不讲任何借口”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把“不讲任何借口”作为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使干部职工自觉超越自我,敬业奉献,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为实现自身价值,为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55. 第四,要硬化执行作风。 令严方可以肃兵威,命重始足于整纲纪。基层干部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养成办事只争朝夕、雷厉风行的良好作风。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对那些玩忽职守、得过且过、业绩平平的干部,要严肃查究,坚决问责,让不干事的干部有“闲不起”的危机感,让不执行的干部有“坐不住”的忧患感,让不作为的干部有“懒不得”的紧迫感,确保大家都在压力驱动下狠抓落实,人人干实事,个个争先进,推动工作迅猛发展。 第五,要恒久执行精神。 干部应当始终保持青春昂扬、积极向上的状态,保持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劲头,把心思集中到本职岗位上,把精力聚焦到职责使命上,把工作落实到创新发展上,始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的气魄干工作、谋发展,有效执行好组织交给的任务。
    • 56. 干部如何结合本职岗位提高执行力? 1、 科室一般干部要提高执行力,就是要在本职岗位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创一流业绩,同时要圆满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 2、 科室负责人要提高执行力,就是把所负责的科室的党员干部、职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完成党组织下达到科室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同时结合科室的工作职责把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头,一项一项地抓落实,及时地将落实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向分管领导汇报,并分析思考出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优选办法,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促成预定目标的实现。
    • 57. 干部如何结合本职岗位提高执行力? 3、分管领导要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按照部门单位党委或党组的分工,认真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所分管的各项工作及早地谋划思考出完成目标任务的方案,待党委党组讨论后,形成决议或决定,接着充分地组织发动所在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尤其是分管科室的职工)矢志不渝地、一以贯之地抓落实,同时一定要将完成工作目标的方法、路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思考透彻、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众志成城,合力完成预定目标。
    • 58. 干部如何结合本职岗位提高执行力? 4、主要领导要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把上级党委、政府下达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与本单位的职能职责的实际紧密结合,科学地制定出发展规划,年度目标,近期工作任务及完成目标任务的可行性措施和办法,然后抓督促检查,抓考核落实,总之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抓调研、抓规划、抓检查、抓考核;抓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调动各方力量和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力,为完成单位总体目标献计出力。
    • 59. 一、执行力的涵义与构成 (一)执行力涵义(个人、组织)及其四个构成要素 (二)基层干部执行力涵义及其九个能力 二、基层干部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基层干部执行力提升面临的新情况(三个) (二)基层干部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五个) (三)基层干部执行力不高的原因 (三个) 三、全面提升基层干部执行力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执行理念 (五个)   (二)提升执行者的素质能力(两靠) (三)创设执行的体制机制(五大机制、操作五要)
    • 60.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