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景深控制
    • 2. 巩固与复习景深的含义 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  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例如f16 的景深大于f2。注意光圈系数与光圈孔径大小的区别.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摄距远,景深大;摄距近,景深小。例如聚焦于10米的景深大于聚焦于1米的景深。对于同一支镜头,焦点小的景深小,焦点大的焦深大些,也是同样的道理.      镜头焦距一景深成反比。镜头焦距长,景深小,镜头焦距短,景深大。例如焦距100mm的镜头其景深效果小于焦距28mm的镜头。也就是说,通常广角镜头要比长焦镜头的景深大些
    • 3. 最大景深与最小景深的获取方法 获取最小景深  在拍摄中,欲取最小景深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最大光圈。 解决办法: 1.用灰色滤镜 2调低ISO值
    • 4. 最大景深与最小景深的获取方法除了使用最大光圈外,缩短摄距和换用焦距更长的镜头也能减小景深,但要注意摄距太近会使前后景物的透视过于强烈而导致失真感。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
    • 5. 获取最大景深 欲取最大景深的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缩小光圈,尽可能使用相机上的最小光圈。 解决办法: 1.使用三脚架 2.调高ISO值 3.增加照明
    • 6.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镜头+超焦距聚焦”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 超焦距:对焦在远处的某一点,使的景深的另一极端恰为无限远,则由无限远到景深范围内最近的摄影距离,称为「超焦距离」。若先将焦点设为超焦距离,则由超焦距离的一半开始,到无限远处,都落在景深范围之内。
    • 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相机上的景深表
    • 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0. 表格式的景深表
    • 1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2.   景深计算公式  超焦距的计算的原始公式是 : 超焦距=镜头焦距+(镜头焦距的平方除以c、F之积) c为弥散圈直径,早先的教科书都定为0.05,即1/20mm,现如今都定为1/30mm,还有定1/40mm. 跟放大照片的大小有关系. 由于镜头焦距远小于(镜头焦距的平方除以c、F之积), 一般公式记作   超焦距=镜头焦距的平方除以c、F之积
    • 13. 景深计算公式如下: H=超焦点距离   D=聚焦距离(镜头前节点至被摄体距离)  F =镜头焦距
    • 14. 如:50mm(0.05米)的镜头,f8的超焦点距离是6.25米(模糊圈标准为0.05mm),聚焦于4米时,f8的景深范围就是: 由此或见这一实例的景深范围是2.45-11.36米。
    • 15. 第三章 摄影构图 景别 拍摄的角度与高度 构图
    • 16. 构图基本指导原则l.好的照片必需有一个主题——能表达普遍性 寓意的主题; 2.好的照片要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趣味中 心——被摄主体上; 3.好的照片必须画面简洁,也就是说只摄入必 要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 17. 取 景 构 图狭义上说,构图就是对画面景物的取舍和布局,它通过镜头视野的选择,把被摄的主题、陪体和环境组成一个整体以揭示主题。 构图原则 突出主体,揭示主题思想 从主体思想出发,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
    • 18. 构图要求 简洁,即简明扼要,去芜存精。 完整,指拍摄对象在画面中给人相对完整的视觉印象。 生动,拍人物要抓住最能反映其性格特征、表情、动作的瞬间;拍事件要抓住事件发展的高潮,注意典型性。 稳定,即画面景物给人均衡的感觉。
    • 19. 影响构图的因素拍摄点的选择 包括拍摄角度、距离、高度。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最本质、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最美的部分。
    • 20. 拍 摄 距 离 和 景 别远景: 景物范围较大,表现景物所处场景、 环境、气氛、 气势。 全景: 事件或对象在画面的主要位置,有一定的气氛和环境。 中景: 具体介绍事件的主要部分,着重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 近景: 人物成为画面主要部分,可看到脸部 的细微表情。 特写: 突出对象的局部,多用于刻画人物心态、思想感情。
    • 21. 景别的划分特写近景中景全景
    • 2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3. 远景人物在屏幕上的影像最大不超过1/2,最小可以是一点
    • 2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5. 全景
    • 2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7. 全景:人物的影像最大不能超过屏幕的高度,最小不小于画面的1/2
    • 28. 中景
    • 2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0. 中景: (大中景\中景\中近景) 大中景是从脚脖子以上,膝盖以下.
    • 31. 中景,一般在人的腰部分切,最大不超过膝盖以下,最小不越过腰部以上.
    • 32. 中近景,腰部以上,胸部以下.
    • 33. 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 3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5. 近景
    • 3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7. 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 3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0. 特写
    • 41. 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像细部的画面。
    • 4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5. 特写又分两个层次:特写、大特写。
    • 46. 物体的特写
    • 47. 手的特写:
    • 4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0. 拍摄角度水平方向 即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视平线所 成角度,也是拍摄方向。 正面 前侧面 正侧面 背侧面 背面 垂直方向 平角  仰角 俯角 拍摄高度
    • 51. 水平方向
    • 52. 正面:相机正对被摄主体,夹角0度。可得到对称、严肃的效果,但立体感稍差,呆板。
    • 5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5. 斜侧面
    • 5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7. 夹角45度。画面立体感最强,活跃而不呆板,最宜于突出主体,是常用角度。
    • 5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2. 正侧面夹角90度。常在特殊需要时运用。
    • 6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4. 背面夹角180度,靠形体动作刻画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画面含蓄,给人想象空间。
    • 6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7. 垂直角度
    • 68. 平拍平视。 有利于突出前景人物,但画面层次易重叠、混淆。常用于新闻摄影、摄像。
    • 6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2. 仰拍
    • 7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6. 由下向上看,地平线被压低,主体人物突出,有雄伟、高大的感觉,但景物层次少,不利于表现空间深度。适于跳高、跳远、投篮的拍摄。
    • 77. 俯拍由上向下看,地平线升高,有开阔的感觉,适于拍摄大场面。
    • 7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0. 拍摄高度拍摄点的高低,例如地面、楼顶、飞机上等。同一高度还有不同的角度。
    • 8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3. 画 面 的 结 构 中 心一般的视觉心理感受(以长方形为例) 左右直边——垂直、稳定 上横边——上升(相当于天空) 下横边——安定(相当于地面) 四角——视觉延伸(相当于箭头指示) 结构中心在视觉中心上 结构中心不在画面几何中心上
    • 8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5. (本页无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