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 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作者简介
    • 3. 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 4.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 5. “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我们无从知晓。
    • 6. 庄周梦见自己化为翩跹飞舞的蝴蝶,十分愉悦,后来惊醒,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品典:庄生晓梦迷蝴蝶
    • 7. 传说周朝末年蜀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杜鹃在晚春啼鸣,希望留住春天,啼声哀怨凄悲。品典:望帝春心托杜鹃
    • 8. 传说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人泣泪,颗颗成珠。品典:沧海月明珠有泪
    • 9. 《搜神记》载: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相爱,欲嫁未成,气结而亡。后韩重前去祭奠,紫玉显形,韩重欲抱,化烟而逝。其他见注释。品典:蓝田日暖玉生烟
    • 10.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 11. 探究《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诗歌主旨: 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 我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 12. 总结诗歌情感思路 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 13. 课堂教学目标 (1) 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4)探究《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 14. 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这其中运用 系统的比兴手法。
    • 15. 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共用了四个典故: 庄周梦蝶化蝶——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 望帝魂化杜鹃——凄凉悲慨 南海鲛人珠泪——对梦想和理想破灭的伤心 蓝田山产玉——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朴素迷离的意境。
    • 16. 分析诗歌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的方法 答题步骤:景、情、境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香色凄凉、怅惘感伤等。
    • 17. 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 18. 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 广度、状态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肯能清晰地表示出来。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表明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有难以猜测,由他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缥缈南浔。只有把握了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诗。
    • 19. 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下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为以李隆基、杨玉环的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 20. 1.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 21.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食人者利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确实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鉴赏要点
    • 22. 颔联、颈联二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肝肺”!
    • 23. 尾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诗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 24.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 当时“七夕笑千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这一点,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章法结构
    • 2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6.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