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 ① ________   ② ________   ③ ________   ④ ________   ⑤ ________ DNADNADNARNARNA【知识网络】
    • 3.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直径0.5~1.5微米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猜测
    • 4. ①实验a、b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b、c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b、c、d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综合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型细菌无毒,S型细菌有毒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无毒性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 5. 1.结合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体内转化实验中,如果没有实验③,能否得出格里 菲思的结论?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无对照实验,不能说明实验④中的S型活菌是由R型活菌转化而来。(2)如果由你设计完成体内转化实验,应该注意哪些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提示:四组实验应选用年龄、体型相同且健康的小鼠;所用R型活菌液、S型活菌液的浓度及注射量应该相同等。【思考探究】
    • 6. 例: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 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在小鼠体内S型菌和R型菌含量变化 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 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菌和R型菌 B. 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 C. 曲线B-C上升与S型菌使小鼠的发病后免疫能力降低有关 D. S型菌由O开始增多是由于R型菌基因突变的结果D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细菌数量变化特点
    • 7. ①适量的R型细菌被注入小鼠体内,数量会减少,最后几乎降为0,原因是小鼠具有免疫系统,能将少量的R型细菌清除。 ②适量的S型细菌被注入小鼠体内,数量会增加,因为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的免疫力大大降低。 ③适量的混合菌被注入小鼠体内,数量都会增加,因为S型细菌的存在,导致小鼠免疫力下降,使R型细菌的数量也增加。 ④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正常的R型细菌被混合注入小鼠体内,R型细菌数量会暂时下降,一旦S型细菌的DNA将R型细菌转化成有活性的S型细菌,小鼠的免疫力会崩溃,接下来两种细菌的数量都会增加。两种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的数量变化【总结】
    • 8.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 9. 2.结合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思考回答问题: (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是什么?提示: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2)设置“S型细菌的DNA加DNA酶”的实验组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起对照作用。用DNA酶水解S型细菌的DNA,结果不能发生转化,说明起转化作用的是DNA。【思考探究】
    • 10. 实验格里菲思的实验艾弗里的实验培养细菌小鼠(体内)培养基(体外)实验对照观察指标结论S型细菌细胞内有“转化因子”转化因子是DNA联系所用实验材料都是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1.格里菲思实验与艾弗里实验的比较R型细菌和S型细菌毒性对照 S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小鼠是否死亡培养基中菌落的类型
    • 11. 例1.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 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 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 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 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 f 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C. e 组可分离出R型肺炎双球菌 D. 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D2.实验过程的补充分析
    • 12. 例2:艾弗里将R型肺炎双球菌培养在含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得到了S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B.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C. 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 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S型细菌B3.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
    • 13. 例3: 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菌(记为抗-S),提取出它的DNA,将其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细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细菌已被转化为抗-S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下列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实验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 B.抗-S型细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C.实验结果表明,上述部分人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D.非抗-R型细菌转化为抗-S型细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3.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
    • 14. (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总结】(2)S型细菌死亡实质 加热使蛋白质变性,表现为细菌生命活动的终止;加热时可以破坏DNA双链间的氢键,使DNA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在温度降低后可恢复原结构,保持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
    • 15. 1. T2噬菌体的增殖过程①模板: 进入细菌体内的噬菌体DNA。 ②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 大肠杆菌提供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 16. 2.学 习 标 记 噬 菌 体 的 方 法
    • 17. 3. 实 验 过 程 与 现 象
    • 18. (1)为什么选择噬菌体为实验材料?提示:噬菌体结构简单,只由DNA和蛋白质组成。(2)为什么不能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提示: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利用培养基直接培养。【思考探究】
    • 19. (3)为什么不用35S和32P标记同一噬菌体?提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同时标记会相互混淆。(4)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而不用14C和18O进行标记?提示:(1)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是DNA的特征元素。若用14C和18O进行标记,由于蛋白质和DNA都含有C和O,因此无法确认被标记的是何种物质。【思考探究】
    • 20. 例5:在探索遗传物质的道路上,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具有里程碑式贡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 B.都设法诱导发生基因重组,研究其子代表现型的变化 C.都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D.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比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更具有说服力A4.艾弗里的实验(甲)和赫尔希、蔡斯的实验(乙)的比较
    • 21. 相 同 点实验思路设计原则都遵循了对照原则结论不 同 点DNA与其他物质分开的方法甲乙结论甲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乙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4.艾弗里的实验(甲)和赫尔希、蔡斯的实验(乙)的比较直接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等分离,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利用噬菌体侵染时自然分离,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来检测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各自的功能,但分开的方式不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22. 5.放射性分布的分析例:图1、2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 杆菌的相关实验,某同学据图分析 总结出六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  ②乙处的噬菌体一定不含放射性  ③图1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 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④图2增设一组35S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就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⑤如果培养2代以上,甲处DNA分子两条链都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个数一定增多 ⑥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噬菌体的核酸都不含放射性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B√√
    • 23. (1)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放射性出现原因【总结】
    • 24. (2) 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 25. 例7:搅拌、离心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科研小组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则:  ①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细胞外的32P含量约有3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 细菌。
    • 26. 例8: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 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以上4个实验均在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检测到标记元素的主要部位分别是(   )。 A.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 C.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D.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D6.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同位素标记情况
    • 27. 6.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同位素标记情况
    • 28. 项目DNA蛋白质DNA和蛋白质噬菌体32P35S14C、3H、18O、15N细菌31P32S12C、1H、16O、14N6.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同位素标记情况子代 噬菌体
    • 29. 1. 实验一
    • 30.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实验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31. 实例生物类别遗传物质HIV病毒RNA病毒RNAT2噬菌体DNA病毒植物、细菌细胞生物(真核、原核)DNA特别强调: (1)凡含DNA的生物,不论其有无RNA,其遗传物质均为DNA。 (2)只有针对“所有生物”时方可描述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若只针对某种生物,其遗传物质只有一种,即DNA或RNA。
    • 32. 例8:(2017·全国Ⅰ卷)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 33. 答案:(1)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 34. 结论(结果)研究过程标记物质放射性元素DNA是遗传物质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和蛋白质32P和35SDNA半保留复制DNA的复制DNA15N产生的O2来自 H2O,而不是CO2光合作用中 O2的来源H2O和CO218O核糖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细胞膜分泌蛋白的 合成分泌过程亮氨酸3H发现卡尔文循环暗反应中碳 的转移途径CO214C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