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玉米生霉粒检验判定技术说明中储粮内蒙分公司、内蒙古粮油质检中心 二〇一五年三月
    • 2. 按照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下发《关于玉米生霉粒检验判定标准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质检办便函【2015】12号)的要求,依据现行《玉米》等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现对玉米生霉粒检验判定标准有关技术问题说明如下:
    • 3. 玉米生霉粒含量的测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4个国家标准, GB5491 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 GB1353-2009 玉米 GB/T5494-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 杂质、不完善粒检验 GB/T22505 粮油检验 感官检验环境照明的要求
    • 4. 一、扦样、分样法 由于生霉粒分布的极度不均匀性,要求扦样分样要高度精确,特别是在粮食收购验质和入库验收环节要尤为注意。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扦、分样。
    • 5. 在扦样方法中规定:一般以同品种、同批次、同等级、同生产年份、同储存条件为一个检验单位。 小型仓房可在五同条件下,以代表数量不超过2000吨为原则,按权重比例从各仓房扦取适量样品合并,充分混合均匀后分样,形成检验样品。
    • 6. 大型仓房和圆仓均以不超过2000t作为一个检验单位,每增加2000吨应增加一个检验单位。扦样点的布置应以扦取的样品能够反映被扦区域粮食质量的整体状况为原则。
    • 7. 散装的粮食根据堆形和面积大小分区设点,按粮堆高度分层扦样,用扦样器按区按点、逐层扦取样品,各点扦取的样品应当均匀,数量一致。 分区设点方法:高大平房仓350㎡左右分区,各区设中心、四角5个点
    • 8. 区数在2个以上的,两区界线上的两个点为共同点(两区共8个点,三区共11个点,以此类推,区数+1×3-1 ),普通仓房粮堆边缘的点设在距边缘约50cm处(高大平房仓粮堆边缘的点设在距边缘约1m处)。
    • 9. 分层方法: 粮堆在2米以下,分上下两层;堆高在2米-3米的,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在粮面下10-20cm处,中层在粮堆中间,下层在距底部20cm处;堆高在3-5m时,应分4层;堆高在5m以上时酌情增加层数。
    • 10. 圆仓(囤)扦样法:按圆仓的高度分层,每层按圆仓直径分内(中心)、中(半径一半处)、外(距仓边缘30cm左右)三圈。直径在8米以下的每层按内、中、外分别设置1、2、4个点共7个点。直径在8米以上的,每层按内、中、外分别设置1、4、8个点共13个点,按层按点扦样。
    • 11. 分层:同仓房式扦样。
    • 12. (3)对散装特大粮食、油料(如花生、桐籽、大粒蚕豆),均参照分区设点,采取扒堆的方法,在若干个点的粮面下10—20cm处,不加挑选地用扦样铲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 13. 扦取回来的样品在分样时同样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5491分样。分样方法有两种,一是四分法,二是分样器法。检验人员按照标准要求,先分取大样试样约500g,测定大样杂质含量;再从检验过大样杂质的样品中,分取约100g小样样品,用于测定玉米生霉粒和其他不完善粒含量。分样时应确保检验用平行样品的均匀性与代表性。
    • 14. 二、玉米生霉粒检验应按照GB/T5494-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和GB1353-2009 玉米等国家标准规定进行。标准中明确指出生霉粒是指粒面生霉的颗粒。 在质检办便函【2015】12号文件《关于玉米生霉粒检验判定标准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中明确指出: 下列情况不应判定为生霉粒:
    • 15. 1、用干净的手指轻擦霉斑部分,霉状物可擦掉且擦拭后种皮无肉眼可见痕迹的颗粒。
    • 16. 2、玉米粒面被其它污染物污染形成斑点的颗粒。
    • 17. 3、玉米颗粒破损,破损部位粘附有其它污染物的颗粒。
    • 18. 4、玉米冠部留有花丝脱落留下的痕迹(肉眼可见小黑点)的颗粒。
    • 1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0. 5、因病害产生斑点的颗粒。 6、其他不完善粒与生霉粒兼项时,按生霉粒归属。
    • 2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5. 国家标准中除质量指标对生霉粒有限制,卫生标准对霉变粒也有要求。 霉变粒:粒面明显生霉并伤及胚和胚乳(子叶)、无食用价值的颗粒。 检验中关键要观察霉变现象是否伤及胚或胚乳,未伤及胚或胚乳的是生霉粒,伤及胚或胚乳的是霉变粒。
    • 26. 当依据GB1353玉米进行质量指标检验时,霉变粒有两种归属。无食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霉变粒归属为不完善粒。既无食用价值又无使用价值的霉变粒归属为杂质。
    • 27. 粮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良好天然基质。一旦生长条件合适,一些微生物就会生长、繁衍,导致粮食发热、霉变,有的还可产生毒素,直接影响储粮的质量安全。
    • 28. 粮食自身有呼吸代谢,产生CO2,但当微生物生长时则呼吸加强,产生的CO2量会增幅较大,从而使粮堆发热进而霉变结块。 粮食储藏过程中,可对粮食构成危害的真菌主要由曲霉和青霉组成,共有十几种。 经研究发现,储粮水分不同,生长的真菌不同。
    • 29. 随着储粮水分的增加,粮食中最初生长的真菌是灰绿曲霉和局限曲霉,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一般不会对粮食质量产生影响,但它可以作为储粮真菌危害检测的警示菌。 第二阶段是亮白曲霉和黄曲霉,是储粮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微生物。亮白曲霉一旦在粮堆上大量生长繁殖,会导致粮温迅速升高并发生霉变结块。它是导致粮食初期发热和霉变的主要因素。
    • 30. 如果粮堆中生长黄曲霉,则可导致粮温迅速升高,并发生霉变结块。黄曲霉是导致粮堆快速发热和霉变的主要危害真菌。部分黄曲霉还可产生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毒性极大,具有很强致癌作用,是目前各国粮食中重点监控的真菌毒素之一。
    • 31. 青霉可使高水分粮在低温和冰冻条件下发生霉变结块,能杀死粮粒的胚并使其变色。青霉也可能引起粮堆发热,但不会像白曲霉和黄曲霉引起粮堆快速升温。当粮食水分高于18.5%且低温储藏时,青霉是导致粮食发霉的主要原因。
    • 32. 基本原则:不同的菌产生不同的毒素,不是所有的真菌都产毒素,但随着粮食水分和储藏时间增加,真菌危害程度亦有显著增加,因而严格控制粮食储藏水分、利用自然通风降温、而后隔热密闭储藏是控制真菌生长较为有效的办法。
    • 33.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