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中式庭院
    • 2. 白居易的“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 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元稹的“洞房闲窈窕,庭院独葱茏”…… 描绘的尽是传统庭院中无限风情的场景,无一不是引人入胜,令人无限向往…… 传统的中式庭院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自然而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它们也逐渐发展演化出更多新的思想和形式,新中式庭院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 前言
    • 3. 一、新中式风格的诞生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东方文化又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元素”这一符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越来越高的艺术价值。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摹仿”和“拷贝”中整理出头绪,在探寻中国设计界的本土意识之初,逐渐成熟的新一代设计队伍和消费市场孕育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它以当代的景观设计语言表现传统中国园林的精神内涵,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爱好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园林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
    • 4. 二、新中式风格的特点 新中式从现代材料和手法上修改了传统景观中的各元素,并进行了演化和抽象化。虽然在外貌上看不到传统的模样,但从整体风格和意境上仍保留着传统庭院的神韵和精髓。 新中式是对古典中式风格从“形似”到“神似”的提升。新中式庭院中国古典庭院
    • 5. 色调选择 色彩是景观表达定位的首要元素。地中海风格典型的蓝与白;东南亚风格以宗教色彩浓郁的神色系为主,如深棕色、金色、褐色等。不同色彩的选择往往带给人全然不同的感官体验。 新中式景观设计主要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即所谓的“国色”,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还常常使用到原木色和黑色,这些色彩共同营造出景观的表情,形成尊贵、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新中式景观空间。
    • 6. 中国红、琉璃黄一般运用在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等构件上,凸显高大上档次。长城灰用于地面铺装、景墙贴面、构件、座椅等小品上,形成宁静、典雅的环境。
    • 7. 玉脂白主要运用在景墙饰面、雕塑、地面散置石等,营造纯洁、吉祥如意的景观氛围。国槐绿主要是植物色彩的选择,以绿色为主,适当点缀些开花植物,为营造静谧、优雅的空间做铺垫。
    • 8. 黑色常用于铺装、水景饰面、小品等,沉稳、内敛乍现。原木色体现自然的色彩,与灰色、白色等搭配常用于铺装、临水栏杆、构件小品等,体现新中式景观设计沿袭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特色。
    • 9. 中国传统符号的应用: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二干支纪法;有甲骨文、象形文字; 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结、窗花、剪纸、生肖、祥云、日、月、山、火、云、 水、太极、金乌等; 福、禄、寿等吉祥文字; 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荷花、石榴、月季、松、竹、梅等。 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
    • 1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1. 三、新中式与传统庭院的区别3.1.植物形式: 传统庭院以自然型为主,植物的姿态和线条 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 新中式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齐的植物配合种植。
    • 12. 3.2.植物层次: 传统庭院以多层次植物进行混植。 新中式种植层次较精简,多为二至三层,一般为乔木层+地被层+草坪或者大灌木+草坪,因此品种选择上也没有那么繁复。
    • 13. 新中式景观以绿色作为主基调,营造的是现代、简洁而又富有意境美的氛围。 3.3.色彩区别: 传统庭院注重花木色彩、季相特征,变化相比新中式较为丰富;
    • 14. 传统庭院植物选择: 讲究风水禁忌,如海棠、金桂与玉兰组合种植,象征“金玉满堂”;与牡丹、桂花组合,象征“富贵满堂”;而棠棣之花,象征兄弟和睦,其乐融融。不宜栽种松、柏及造型古怪的大树。 3.4.植物选择: 新中式庭院植物选择: 植物选择枝杆修长、枝叶飘逸、花小色淡的种类为主,如:竹、水石榕、垂柳、桂花、芭蕉、迎春等植物,营造简洁、明净而富有中国文化意境的植物空间。
    • 15. 四、 新中式风格的传承发展 新中式景观作为我国本土地域化的景观,在全球文化交融而带来的西方现代景观对中国特色园林吞噬的情况下,其出现是必然的,但它不是对传统的复古,而是传统的继承。其景观设计从古典园林中汲取适合当代的设计精华,将古典园林本土化的东西消化、推敲、重构、传承、接力,融合于当代景观设计下,用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手法来开拓,最终达到新景观对古典园林的承形、延意、传神。当下新中式景观的传承发展大概可以归纳为源、衍、意。
    • 16. 3.1 源—新中式景观造园思想源于古典园林 新中式景观的造园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景观布局与造园手法的再现。古典园林景观布局,内向与外向、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空间的对比、藏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渗透与层次、空间序列、花木配置等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现代景观的设计。 体现在“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在小空间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新中式景观为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将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融入到现代景墙、廊架、景观亭等的设计中,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 1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8. 3.2 衍—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的衍变 新中式景观作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景观,在探寻现代景观的审美、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诉求的基础上,提炼古典园林的传统文化、造景手法、景观要素,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与现代艺术创造手法,进而通过解构重组、简化、衍化的方式,抽象古典园林精髓,营造具有中国情节的现代景观。将现代艺术与古典园林相结合,用现代设计语言简化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创造中国式的现代设计语言,实现新中式对古典园林设计语言的现代解释再现,传承古典园林文脉。古典园林的传统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包含中国文字、传统吉祥物、民族特色图案以及园林小品等。将这些传统符号用现代手法进行衍化,以新的雕塑小品、景观灯具、景墙、铺装、坐凳等形式出现,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承了古典园林,同时也丰富了新中式景观的造景形式。
    • 1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0. 3.3 意—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 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而古典园林作为中国画的实践版本,通过山水建筑、植物四季变化、诗词牌匾等将大自然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新中式景观,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场所精神、文化设计创造景观空间,最终达到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再现,让使用者和景观空间真正地达到情景交融。这样对中国传统生活模式的再现,深系中国情节,体现新中式景观对中式情感与情节的表现,达到了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
    • 2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2. 四、 设计手法 目前,新中式的设计手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复兴传统法,即把传统的地方建筑和规划的方式、基本构筑保持下来,突出文化特色,删除某些过于繁琐的细节,强调形式主义。 二是重新诠释传统法,仅仅使用传统建筑的符号达到标识的作用,强调文化感和意境上的相似,在表象方式上颇为接近后现代主义的手法。
    • 23. 复兴传统法重新演绎传统法特征讲究对称大气,私密性强,一般要求用地面积比较大,才能比较好地演绎出传统景观的精髓。表现手法则较为灵活,布局带有浓厚的西式色彩,比较开放,景观组合也较为丰富。设计 形式在传统的复古景观中加入一定的现代设计元素。无论是在大的院落规划,建筑布局,还是在小的建筑装饰、庭院植栽等方面均遵循中国传统的格局营造,保留大量的中式元素。比如:富有寓意的庭院植栽:书房前植芭蕉,厅前植海棠,屋后种枣树等。在布局、造型、工艺以及功能空间设计,加入了国际化要素,体现了一种现代建筑简约、时尚的风潮,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类似于结构主义的手法在产品细节设计方面融入一些被符号化了的中式元素,比如:在仅仅保留代表中式建筑符号的色彩——长城灰;或者是在小品中设计被抽象化的传统符号等。空间 形式景观按照现代的居住模式设计。以山体、水系为骨架,模仿自然界的景观特征,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挖湖堆山”法。楼盘代表作北京观唐、苏州天伦随园、成都芙蓉古城万科第五园、上海九间堂、成都清华坊、北京运河岸上的院子
    • 24. 造园手法 新中式景观设计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自然离不开框景、障景、抑景、对景、借景、漏景、夹景、添景等经典手法。除此之外,结合现代的景观元素,共同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4.1 复兴传统法
    • 25. 框景框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优美景色。
    • 26. 障(抑)景障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隔景物, 使人不能一览无余。
    • 27. 对景对景: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可观赏堂、山、桥、木或在堂桥廊处可观赏亭、台、楼、阁,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叫对景。
    • 28. 借景借景:在视力所及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
    • 29. 漏景漏景:在视力所及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
    • 30. 夹景夹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不但能表现特定的情趣和感受力,以强化设计构思意境、突出端景地位,且能够引导、组织、汇聚视线,使景观空间定向延伸,直到端景的高潮。
    • 31. 添景添景:当远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如果中间或近处没有过渡景观,眺望时就缺乏空间层次。如果在中间或近处有乔木或花卉作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这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添景可以建筑小品、树木绿化等来形成。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无论一株或几株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
    • 32. 【观唐】案例一 观唐中式宅院地处京顺路中央别墅区核心,北侧为香江北路,东侧为香江西路。四周道路系统四通八达,京顺路、京承高速路、机场快速路与三环、四环、五环构成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东南距机场高速路北皋出口2公里,从社区驱车非高峰时间约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达三元桥,距首都国际机场仅有10.5公里。都市的繁华多彩与私家庭院的幽闲自得在瞬息间转换。
    • 33. 街巷式布局 主街-胡同-内庭院,形成街巷式布局 明确表达着邻里、街坊的半私密空间。形态上:主街宽,胡同窄,内庭院又豁然开敞;序列上:空间处在连续的变化之中,一层层地变得更私密。街巷在这空间序列中起着由开放到私密的过渡作用,担负着由内而外的双重身份,连接着宅与宅,宅与自然,形成了人与人交往的空间场所。在这渐变的空间中,人们的心情也逐渐转变,即所谓的“步移景移,情随境迁”。
    • 34. 主街 街道采用棋盘式端直布置,小区内道路分两级,主街宽14-18米是小区的交通动脉,路板6米宽的中心方形环路;四个组团内也各设有一条4米宽次一级的方形环路并与中心环路相接。
    • 35. 皇家建筑的富丽色彩:即以北方建筑色调(灰色墙体)为主体,结合北京传统民居双坡筒瓦屋顶造型,在院门、檐口等处适当配以红色等富贵色彩。 体现了中式庭院(园林)建筑对意境的追求,即居住中的诗情画意,强调与中国传统诗画的关系,长条窗寓意画卷或画轴,从室内透过(成组的)长窗看内庭,季节交替、自然变化、宛如山水画卷,创造出“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韵味。内庭院
    • 36. 3米高的围墙围合出内向型院落空间,使私家院落更为充分利用,可以张扬个性,创造形式、风格各样的庭院绿化空间和生活功能空间。   多重院落划分出多重空间层次,前庭、主院、侧院(下沉庭院)、后院,室内外交相呼应,移步换景。   
    • 37. 4.2 重新演绎传统法造园手法 重新诠释传统法,仅仅使用传统建筑的符号达到标识的作用,强调文化感和意境上的相似,在表象方式上颇为接近后现代主义的手法。
    • 38. 山水景墙
    • 39. 拴马桩
    • 40. 月洞门
    • 41. 亭台·长廊
    • 42. 灯具
    • 43. 案例二【万科第五园】 万科第五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坂雪岗南区,总用地面积13万㎡,建筑面积12.5万㎡,容积率0.96。该项目力求使用现代手法对中式传统住宅进行充分演绎,将其塑造成为深圳,乃至华南区域新中式第一盘。 整个社区的规划是由中央景观带分隔而成的两个边界清晰的“村落”所组成,一条简洁的半环路将两个“村落”串连。每个“村落”都由三种产品即庭院House、叠院House以及合院阳房所构成。各“村”内部都有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宜人的尺度构成了富有人情味的邻里空间。位于社区紧邻城市干道的商业街和社区图书馆与住宅区之间以池塘相隔,小桥相连,互为景观。其内部空间也特别强调了各种开敞、半开敞、下沉的院落和连廊组合,形成丰富而使人流连的“村口”场所。
    • 44. 设计策略规划——表现“村”的形态内部——强调“院”的作用色彩—— 渲染“素”的意味气候——体现“冷”的追求环境——营造“幽”的氛围
    • 45. 院落-院落概述院落体现着中国传统住宅的内向型空间。 院落是中国风水上所强调的“藏风聚气”的理念之所在。 院落表达了中国人人性上更为内敛含蓄的品格取向。 院落所追求的是一方属于自已的不被打扰的“小天地”。空间层次的过渡:街坊--街巷—公共院落—私家院落。即强调私密性和领域感,提供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又强调共享性,为邻里间提供充分交流的场所。
    • 46. 六户公共院落私家前院私 密 性 加 强院落空间的层次私家内院、后院院落-庭院别墅的公共庭院
    • 47. 院落-庭院别墅的公共庭院
    • 48. 院落-庭院别墅的私家庭院前院-相对开放内院-绝对私密后院-相对私密
    • 49. 院落-庭院别墅的前庭院前院-相对开放 从街道进入户内的过渡空间
    • 50. 院落-庭院别墅的内庭院内院-绝对私密 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 51. 院落-庭院别墅的后庭院后院-相对私密 院墙高度和院落是否下沉决定了私密程度
    • 52. 院落-庭院别墅的内天井内天井 小中见大的中式趣味空间
    • 53. 第五园在色彩上“舍艳求素”,追求朴素而简洁的外观效果。 黑——铝合金压顶、铝合金门窗、金属坡屋面 白——主墙面 灰——勒脚、退在后面的墙体 局部木色的运用有助于打破由黑白灰素色带来的沉闷感。素 -黑白灰
    • 54. 冷-冷巷
    • 55. 天井的制冷原理: 1、建筑与院墙的遮挡,避免太阳过多直射,形成阴影,天井内空气温度较低。 2、天井内空气冷热不均,形成纵向对流,达到拔风效果。 3、前院-内院-后院,促进室内外空气流动,排出热气。 4、天井内水池水缸的储水,和周边明渠暗管的排水,可起到降低天井地面温度、微调局部小气候的作用。冷-天井
    • 56. 内院前院后院内院前院后 院冷-天井
    • 57.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具有高雅的气质,营造幽静的氛围。 传统建筑在庭院环境的营造上,竹子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竹子应种得多而不滥、适得其所,如实墙前,花窗后,小路旁,拐角处等“要害”部位。营造幽的氛围环境
    • 58. 幽 枝叶茂盛的榕树大树下的荫凉幽静的庭院
    • 59. 幽 平静的水面与岸边的水生植物姿态优雅、枝叶疏朗的凤凰木、木棉
    • 60.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案例三【苏州博物馆】
    • 61. 贝聿铭和他的“小女儿”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世界建筑大师。他为苏州望族之后,狮子林当时是贝氏的家族产业,贝聿铭经常在里面嬉戏,玩耍,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贝聿铭与苏州有一段不解之缘。在他晚年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被称为是他的“封刃之作”,也被其成为最心爱的“小女儿”。
    • 62. 整体风格“中而新,苏而新”   —— 贝聿铭的命题作文 “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这是贝聿铭在设计之初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定位,他称之为“中而新,苏而新”。“太大是粗暴,太高是傲慢”,贝聿铭形容新馆的特色是“不高不大不突出”,与拙政园、忠王府在一起,新馆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是绿叶衬花,而是要相得益彰,相互呼应,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连贝聿铭自己也称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设计取得了成功。
    • 63. 景观分析3 理水——“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4植物配置——“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1 空间布局——“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2 叠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 64. 1空间布局
    • 65. 布局分析 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 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 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 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 环 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 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 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 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莲花池假山拙政园忠王府入口庭院大堂紫藤园茶亭
    • 66. 空间分析 苏州博物馆与苏州园林一样,占地面积不大。狮子林占地约8800平方米,新馆占地约10000平方米,相差不大但空间受到限制。在新馆中,设计者在“能大能小”的建筑范围内营造丰富多变的视觉空间,起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新馆有一个主庭院和九个小庭院,庭院绿地以及池水面积总和占真个新馆占地面积的42%。在各个小庭院中,贝先生采用传统做法,以湖石、竹或树点缀,素描咫尺山林意境,使游园者处处有惊喜,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曲径通幽”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庭院布置错落有致,曲折有序,小景点缀、层层铺垫,与狮子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 6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8. 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传统的庭院组合设计不仅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功能、景观的要求,同时赋予现代建筑以传统文化内涵。
    • 69. 琢窗——通透大窗 大面积玻璃窗的设置,使室内的人同样可以清楚得感觉窗外的景色,使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外部的景观延续到内部空间中,也有一种古典园林框景的手法在其中。
    • 70. 2叠山
    • 71.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中国古典园林讲“无山不成园”,假山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大则叠石造山,空间小则布置湖石创造山野情趣,寓意文人们的山居崖栖、高逸遁世。利用石头的堆砌和布置,表达出设计师心中“山”的意趣。贝先生认为狮子林的假山已经做到极致,后人无法超越。“化山川丘壑于方寸之间”乃是苏州园林文化之精髓,仍有借鉴、传承的价值。但这种传承的形式和意境应该是全新的。
    • 72. 2 贝先生秉承现代主义“简洁”的理念,参考宋代书画家米芾“写意山水”之意境,“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选用出自山东泰山附近的花岗岩,代替传统古典园林所用的湖石、黄石等,片开后按照艺术想象选型、构图、摆置,用黑色鹅卵石铺垫,以拙政园白墙为背景衬托,考虑到围墙有转折,置石也顺势承右高左低,右近左远,将新旧园林、古典与现代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用水加以阻隔,使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维护置石的尺度感和整体的氛围。站在层层叠叠的远峰群山前面,一下子开阔了苏州人“假山”的传统视野,变小巧玲珑于大气磅礴,弃繁琐灵异为简洁辽阔,令人神似驰骋,意境深远。这与传统园林是一脉相承的。
    • 73. 2园中石的应用
    • 74. 3理水
    • 75. 水是园林的血脉,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水在园林中是不可缺少的。新馆水域规模适中,形状较为规整,形似留园水面。通过桥、亭等的划分,以及自身的张弛,水面空间有聚有分。池岸低平,具有亲水性。在借鉴传统理水方法的同时,亦有创新之处。新馆北侧池岸呈自然曲线形,用卵石堆砌。而传统园林多以湖石、黄石堆砌,岸边种植花木。新馆其余池岸处理成直线形,偶有转折,形象简洁,不多赘饰。东岸中部与桥相连处突出岸边,丰富了池岸层次,是对传统园林中石矶形态的借鉴。
    • 7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7. 亲水平台碎石驳岸
    • 78. 4植物配置
    • 79. 博物馆中的植物舍弃了传统园林中追求树木形态本身的天然之趣,追求层次性和丰富性的特点,而是突出了单株的观赏,树的造型经过精心设计和修剪,与同样经过可以设计,与现代建筑相称,具有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现代感。但是在树种的选择上还是传承了古典树种,利用了松、竹、柏、杏树、睡莲、紫藤等。
    • 8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1. 新馆树木多1~2棵单植,以白墙衬托,形象较为简洁。树下土壤多以碎石覆盖。不足之处是使得庭院略显空旷而缺乏生气。
    • 82.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紫藤苑中的紫藤,嫁接于文徽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建下来的纸条,攀附于由64个正方形构成的大正方形金属框架上。藤是老的,架是新的;藤是文化的延续,架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一支藤条沟通古今的时光隧道,延续了苏州绵延的文脉。
    • 83.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