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物流的概念
    • 2. 一、物流的定义 物流中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流”是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有其限定的含义,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称之为“位移”。流的范围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微观运动,小范围位移。“物”和“流”的组合,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运动基础上的高级的运动形式。其互相联系是在经济目的和实物之间,在军事目的和实物之间,甚至在某种社会目的和实物之间,寻找运动的规律。因此,物流不仅是上述限定条件下的“物”与“流”的组合,而更重要在于,是限定于军事、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组合,是从军事、经济、社会角度来观察物的运输,达到某种军事、经济、社会的要求。
    • 3. 二、 物流的划分 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微观物流社会物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一般物流特殊物流宏观物流
    • 4. ( 一) 宏观物流 。 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 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 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之关系在社会中之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 5. (二) 微观物流 。 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 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三) 社会物流 。 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 (四) 企业物流。 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五) 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 6. (六) 区域物流。 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 ( 七) 一般物流。 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各企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八) 特殊物流 。 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皆属于特殊物流范围。
    • 7. 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指导方针: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    
    • 8.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 9. “十一五”特别是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13年达到197.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3.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物流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3.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3年的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890万人,年均增长6.2%。 现状:
    • 10. 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❸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❹ 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五个特点:
    • 11. 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是,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主要表现为: ❶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 ❷是条块分割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 ❸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❹是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存在问题:
    • 12.   ❶物流需求快速增长。   ❷新技术、新管理不断出现。   ❸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   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面临的形势:
    • 13. 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积极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着力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 14. 主要原则:   ❶市场运作,政府引导。   ❷优化结构,提升水平。   ❸创新驱动,协同发展。   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❺完善标准,提高效率。   ❻深化改革,整合资源。
    • 15. 发展目标(到2020年)      ❶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❷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❸物流基础设施及运作方式衔接更加顺畅。   ❹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 16. 三、发展重点  ❶着力降低物流成本。     ❷着力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❸着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 17.  四、主要任务    ❶大力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❷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❸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     ❹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     ❺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❻积极推动国际物流发展。 ❼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 18.  五、重点工程    ❶多式联运工程。     ❷物流园区工程。    ❸农产品物流工程。    ❹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   ❺资源型产品物流工程。      ❻城乡物流配送工程。      ❼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❽物流标准化工程。      ❾物流信息平台工程。      ❿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工程。    ⑪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     ⑫应急物流工程。
    • 19. 铁路货物运输
    • 2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品供应和交流日益丰富,现代物流业随之迅速发展。商品交流的载体分为五大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 21. 一,铁路货物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 2,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3,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 4,社会发展的先行部。
    • 22. 二,国务院规划铁路网建设到2020年实现 1,铁路营业里程12万公里以上。 2,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 3,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离。 4,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5,2009-2020年新建 铁路4万公里。
    • 23. 三,铁路货物运输的特点 1,铁路货物运输产品的特殊性。 2,铁路货物运输劳务的广泛性和延伸性。 3,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协调性、统一性。 4,铁路运输过程的复杂性。
    • 24. 四,铁路货物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1,适应性强。 2,运输能力大。 3,安全程度较高。 4,列车运行速度较高。 5,能耗小。 6,环境污染程度小。 7,运输成本较低。 8,灵活性较差。
    • 25. 五,世界铁路货物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 1,集中化。 2,重载化。 3,集装化。 4,散装化。 5,直达化。 6,快速化。
    • 26. 六,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主要发展方向 2,实现货运设施、装备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1,提高货运集约化水平整合零担业务推进设施现代化提高编组水平发展重载高速发展大功率机车调度指挥智能化建战略装车点发展快捷运输发展重载运输发展直达运输整合货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