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 “悬明镜以正衣冠” ——之“汉服霓裳”
    • 2. 从“贤德揭阳”谈起 一、“贤”字的造字释义:““臤”是“賢”的本字。臤,甲骨文 (臣,官吏)+ (又,抓持,掌握、管理),表示有管理才能的官吏。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臤”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貝” (宝贵)另造“賢”代替,表示宝贵的、难得的人才。造字本义:名词,具备出众的管理、执行才能的大臣。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人称男子善于管理组织者为“贤”  。  
    • 3. (二)“德”字的造字释义: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得” 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甲骨文 =彳(即“得”,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 写成 。有的金文 加“心” ,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 将“直” 写成 ,于是本为“直心”的字形 变成了“十目一心”的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 4. 小问题中的大学问1、中国为什么叫中华民族?“华夏” 是什是什么意思? 2、我们为什么被称作“炎黄子孙”? 3、汉服是汉族的服装还是汉代的服装?
    • 5. “华夏”的名称与汉服《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5
    • 6. 什么叫汉服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 流行时间:从黄帝即位(公元前2697年)到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 流行地区:汉族的主要居住区; 影响:1、形成华夏礼仪文化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2、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贡献:承载了许多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6
    • 7. 中国历史朝代歌谣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 8. 一、汉服的历史 (一)黄帝制冕服、嫘(音“雷”)祖养蚕桑 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音“鸡”)姓,号轩辕(音“宣元”)氏。黄帝在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音“版”)泉(一说为今河北涿鹿)大战。阪泉之战开启了中华文明史,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
    • 9.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音“雷”)祖创养饲蚕和丝纺,发明了汉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更加完备。 嫘祖养蚕桑9
    • 10.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故宫太和殿的轩辕镜
    • 11. (二)夏商汉服——衣裳之始(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046年)上玄下黄的商代汉服 衣冠服饰制度
    • 12. (三)西周汉服——冠服制度的完备(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分封制—— 衣冠等级——“天子冕(音 “免”)服”为中心——衣冠服制礼仪。 十二章纹
    • 13. 乾隆(1736年-1795年) 乾隆十二章纹吉服袍乾隆的私人印盒
    • 14. (四)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汉服——深衣出现(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出现深衣和胡服。上衣下裳相连,突出儒家学说中的规矩、正直、平齐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 15. 孔子 揭阳学宫
    • 16. 16胡服的出现 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是战国时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一般是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河北邯郸市标赵武灵王 塑像
    • 17. (五)秦朝的汉服(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6年) 秦代的深衣非常的普遍,它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向右绕到背后,再绕回前面来,腰间以带子系住,并且往往用相间的颜色缝制,增加装饰和美感的效果。秦始皇规定衣色: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他本人喜欢黑色。 秦朝的深衣17
    • 18. 秦始皇征岭南 秦始皇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
    • 19. (六)汉代的汉服(公元前206年-220年) 汉代的社会政治安定,国力强 盛,经济繁荣,促使生活富裕, 服装则是以连身的袍为主,宽衣 大袖,衣着华丽。汉朝的汉服
    • 20. 揭猛(史定)20 史定(生卒时间不详),《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称“揭阳定” ,《史揭合序》称“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 ,西汉安道侯,在南越揭阳令任上听闻汉兵至便自定降而获得侯,食邑六百户,是中华揭姓的始祖。
    • 21. (七)魏晋南北朝的汉服(220年-589年) 男子不穿深衣,宽衫大袖,褒衣博带,姿容俊逸。女子衣服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衣,袖口肥大,裙多折,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俊俏潇洒。 21魏晋南北朝 男子汉服魏晋南北朝 女子汉服
    • 22. 吴砀,又名吴叔山,揭阳县人(当时的揭阳县辖今整个潮汕地区和兴梅、闽南部分地区)。东汉建安年间(196—219年)举孝廉,后为安成郡(辖今江西省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永新、安福等县)郡长,这是潮汕地区古代史上第一位通过地方选拔推荐,朝庭核审授官的优秀人物。三国时期揭阳忠臣吴砀
    • 23. (八)隋朝的汉服(581年-618年) 南北融合,男子上折领、窄衣、 大袖,下着大口裤,膝下束带。妇女 外出戴面纱,把面部罩住。多穿小袖 高腰长裙,裙系到胸部以上。发式上 平而较阔,额部鬓发剃齐,这类打扮 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艺术特色在 内。 23河南洛阳出土隋代屈臂女陶俑
    • 24.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却骄奢淫逸,宫廷内外追求服饰华丽。他还下令群臣和百姓不得穿黄色服装。此后,“黄袍”和黄色便成为隋以后历代皇帝的专用服装和服色了。此时乌纱帽成为官服的一部分。隋炀帝杨广 乌纱帽
    • 25. 唐代盛行袍衫,男子穿深衣、小礼服,官服开始采用圆领袍,一直延续到明。女子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音“电”),所以又称“钿钗礼衣”。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思想开放。 25 唐代的男子 汉服 (九)唐朝汉服(618年-907年)唐朝仕女的汉服
    • 26. 陈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生于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仪凤二年(677年)继袭父职,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永隆二年(681年),授玉钤卫中郎将(官秩正四品下),并任岭南行军总管。 进阶正议大夫,  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于揭阳(一说颍川望族)、开唐功臣门弟、将军世家。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 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
    • 27. (十)宋代的汉服(960年-1279年) 宋代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 的软脚幞(音“普”)头即乌纱帽这时已演 变为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男子 服装仍以圆领为主,官员的朝服以不同颜色 区分等级。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 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女裙较窄、有细 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宋代的汉服
    • 28. 南宋朱熹 揭阳郑国翰创办的蓝田书院
    • 29. (十一)元代的汉服(1279年-1368年) 元代将全国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 汉人、南人。许多部门及地方官由蒙古贵族充 任,各种副职由色目人担当。这种种族之分也 反映在服装上面,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 次之,汉人、南人大多衣衫褴褛。男子公服以 长袍为主,以罗制成,大袖盘领。        元代汉服
    • 30.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开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宝庆三年(1227年),兴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30揭阳元代城墙
    • 31. (十二)明代的汉服(1368年-1644年) 明朝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章服衣冠更趋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官服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31文官一品仙鹤补子明代孝端皇后凤冠武官一品麒麟补子
    • 32. 郭之奇 郭之奇(1607—1662),明末抗清官员,潮州七贤之一。字仲常,一字菽子,号正夫,别号若菽、玉溪子,自号三士道人,广东揭阳人。崇祯元年进士,历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南明时追随桂王及永历跋涉于粤桂南交一带,抵抗清廷,累官至礼、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康熙元年殉难,清乾隆时赐谥忠节。著有《宛在堂诗文集》,文录入《耆旧集》。其诗共分十八集,为潮汕历代存世诗作最多的诗人。
    • 33. (十三)清朝的汉服——汉服的消失(1644年-1911年) 清朝统治者实行“剃发 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 治重罪。多地汉族人民反抗这 一命令,爆发“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和“扬州 十日”等。 清朝剃发易服33 顶戴花翎
    • 34. 郑大进(1709~1782),清代人,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生于广东潮州府揭阳县梅岗都山美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少时有神童之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任政期间,草除积弊,关心民生,所至颇具政绩。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时,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去世后乾隆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勤恪。主要著作有《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郑大进
    • 35. 二、汉服的文化351、上衣下裳(音“常”)、结绳隐扣 上衣 下裳 结绳隐扣
    • 36. 36 上衣四片 下裳十二片
    • 37. 2、曲裾(音“居”)深衣、交领右衽(音“认”) 37 人体任脉图
    • 38. 38 3、宽衣大袖、前后直缝、齐如权衡古代权衡
    • 39.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