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蜀 相
    • 2. 《蜀相》杜甫蜀相杜甫
    • 3.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4. 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 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六出: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 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发誓永不造反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在帐中布阵, 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 一心只为酬三顾:指诸葛亮一片忠心,讨伐曹魏,是为报答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恩情
    • 5. 取西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夺得根据地 定南蛮: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叛乱,诸葛亮率大军平定 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
    • 6. 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
    • 7.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因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被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8.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写作背景  诗人目睹当时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 9. 读一读蜀 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10. 品一品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 11.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 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 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 12. 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 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 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缅怀之情,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 13.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  部到内部,  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 14. 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 15.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 16.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 17.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 18.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忠诚报国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这是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故
    • 1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 20. 思考: 诗的尾联为什么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 21.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感叹。 ——诸葛亮有匡时雄才,忠诚报国,但他壮 志未酬,抱恨而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浩然正气激动人心,因此产生了巨大的 感染力。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借痛悼诸葛亮的遭际抒发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感叹。
    • 22.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诗中刻画对诸葛武侯形象的用意
    • 23. 推崇其匡时雄略 赞扬其忠诚报国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抒发对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痛惜其事业未竟、壮志未酬.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 以诸葛自况,表达自己像千古英雄一样壮志未酬的苦痛。这里的英雄指的是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尤其是如自己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
    • 24. 概括主旨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 25.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寻访祠堂 叙事(仰慕)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 26. (本页无文本内容)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