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词五首
    • 2. 教学目标 一、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征。 二、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三、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 3. 饮 酒 陶渊明
    • 4.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 5.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背 景
    • 6.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7.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怎么能这样?精神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心志高远,所以居所自然也就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赏庐山。饮酒(其五)
    • 8.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饮酒(其五)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
    • 9. 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 10.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 11. 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人的自然本性。
    • 12.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陶渊明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意,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思想感情。
    • 13. 杜甫春 望
    • 14.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 1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 16. 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jiàn溅落dǐ值得sāo用指甲挠zānshēng能够承受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ún
    • 1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
    • 18.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 19.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 20.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 21.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 22.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望”的内涵?春望之景: 诗人看到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的惨景。 春望之情: 对亲人团聚的守望和盼望。
    • 23. 3、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 24. ▲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 25. ▲合作探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 26. 雁门太守行
    • 27.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28.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 29. 雁门太守行①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30.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 31.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 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 32.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决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33.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 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表现了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 34. 1.本诗表现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表现将士们英勇赴战、誓死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景象,作者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 35. 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文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作者情感,,尾联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从侧面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 36. 赤 壁杜 牧
    • 37.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作者简介:
    • 38.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39.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 40.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 41.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 42.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 43.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 44.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思想感情:
    • 45. 赤 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