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 废气监测
    • 2. 内 容 提 纲废气概论1废气监测内容2废气监测布点与采样3废气监测方法与因子4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6废气监测实例7废气监测注意的问题8废气监测质量保证及控制5
    • 3. 内 容 提 纲废气概论1废气监测内容2废气监测布点与采样3废气监测方法与因子4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6废气监测实例7废气监测注意的问题8废气监测质量保证及控制5
    • 4. (一)工业废气的含义与分类工业废气的含义 从各种工业生产及其有关过程中排放的含有污染物质的气体,统称为工业废气。 按产生方式分类:直接从生产装置中物料经化学、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排放的气体,间接的与生产过程有关的燃料燃烧、物理储存、装卸等过程散发的含有污染物质的气体。 按行业分类:电力工业废气、钢铁工业废气、化工废气和建材工业废气等。
    • 5. (一)工业废气的含义与分类污染物的状态分类:一类是气体物质,另一类是存在于气体中而形成气溶胶的颗粒物。 气态污染物在化学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机污染气体,另一类是无机污染气体。 颗粒物在化学上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机颗粒物,如多环芳烃、油类颗粒物等;另一类是无机颗粒物,如矿物尘、金属及其氧化物粉尘。 气溶胶:固体颗粒、液体颗粒或二者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这些颗粒物在该体系中的降落速度很小。
    • 6. (一)工业废气的含义与分类分类行业分类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状态分类气态物质有机物质无机物质颗粒物有机多环芳烃油类无机烟粉尘金属及氧化物
    • 7. (二)工业废气的来源火电 行业钢铁及冶炼行业化工及石化行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建材 行业
    • 8. 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中所含的主要污染物飞灰、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此外,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氟化物与氯化物、汞等。这些组分来源于煤炭中的矿物质,但其中氮氧化物的一部分是空气中的氮在燃烧高温下氧化而成,另一部分来源于燃料中的含氮组分。 火电行业气力输灰系统中间灰库排放的含尘废气。原料系统煤场、原煤破碎、输煤皮带产生的含尘废气。(二)工业废气的来源
    • 9. 9制粉 来煤运输 煤场 输煤廊道 锅炉燃烧 除尘器 FGD 出灰 灰场 出渣 渣场 排放 无组织排放粉尘 烟尘、SO2、Nox、Hg 火电厂工艺流程及 废气污染物排放示意图
    • 10. 10火电厂工艺流程图烟囱CEMS脱硫器除尘器出灰灰场冲灰系统贮灰场灰浆泵油库含油废水来煤运输输煤制粉锅炉化学水处理装置除氧器给水泵高 压 加热器供水循环水 系统补水低 压 加热器凝结水泵凝结器过热器汽轮机发电机变电碎渣冲 渣系统渣场含油废水监测煤质分析无组织粉尘生产负荷监测无组织粉尘无组织粉尘冲灰水去向调查、监测利用及去向调查水源及定额调查废水排放监测 废水回用调查酸洗水监测 或回用调查除尘器负荷监测除尘效率监测脱硫效率监测在线参比监测综合利用调查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监测煤场
    • 11. 有色冶炼行业钢铁行业主要污染物:烟粉尘和二氧化硫等生产工艺过程化学反应中排出的废气,如冶炼、烧焦、化工产品和钢材酸洗过程中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 燃料在炉、窑中燃烧产生的烟气和有害气体; 原料、燃料运输、装卸和加工等过程产生的粉尘。包括“烟气”和“尾气”两大类含工业粉尘为主的采矿和选矿工业废气; 含有有毒有害气体(含氟或硫、氯)与尘为主的有属色金冶炼废气; 含酸、碱和油雾为主的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废气。(二)工业废气的来源
    • 12. 加工工业: 有色金属加工过程的 粉尘、烟尘、含酸、碱和油雾烟气 。采矿工业: 采矿场:粉尘、炮烟、柴油机尾气等 ; 选矿厂:粉尘。冶炼工业: 轻金属冶炼:粉尘、烟尘、含氟废气、沥青烟、含硫废气等 重金属冶炼:粉尘、烟尘、含硫烟气、含汞、砷、镉废气等 稀有金属冶炼:粉尘、烟尘、含氯烟气(二)工业废气的来源教材表8.2
    • 13. (二)工业废气的来源主 要 来 源 化学反应中产生的副反应和反应进行 不完全时原料的排放; 产品加工和使用过程产品或辅料的排放; 工艺不完善,生产过程不稳定,产生不 合格的产品; 生产设备陈旧落后或设计不合理,造成 的物料跑冒滴漏; 因操作失误,指挥不当,管理不善造成 废气的排放; 化工生产中排放的某些气体,在光或雨 的作用下,也能产生有害气体。分 类第一类:含无机污染物的废气,主要来自氮肥、磷肥(含硫酸)、无机盐等行业; 第二类: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气,主要来自有机原料及合成材料、农药、染料、涂料; 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 第三类:既含无机物又含有机物的废气,主要来自氯碱、炼焦等行业。化工废气教材表8.3
    • 14. (二)工业废气的来源石油炼制石油化肥石油化工合成纤维石化行业将原油、页岩油经过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加氢精制、催化重整及各种脱制蜡过程,生产出汽油、煤油、柴油和润滑油,以及石油气体、苯类、石油焦和沥青等产品。石油炼制后产生的轻质油品(石油气、石脑油气、轻柴油)裂解或天然气为原料生产有机原料(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以及将有机原料经过特定的加工工艺产出聚乙烯等合成树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等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等化工产品。以石油炼制生产的苯、二甲苯、乙烯、丙烯等有机原料经过对苯二甲酸(PTA)、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抽丝等过程生产聚酯、聚酰胺、聚丙烯、聚丙烯纤维等产品。利用石油炼制的石脑油、渣油及天然气为原料,经过造气、合成等过程生产合成氨、硝铵、尿素等产品。教材表8.4
    • 15. 15(二)工业废气的来源石化工业废气来源炼油厂和化工厂装置的加热炉和锅炉排出的燃烧气体生产装置产生的不凝气、弛放气和反应的副产品气体等废气轻质油品及挥发性化学药剂和溶剂在贮运过程中的逸散、泄露,废水及废弃物处理和运输过程中散发的恶臭和有害气体工厂加工物料往返输送所产生的跑、冒、滴、漏
    • 16. (二)工业废气的来源石油炼制废气、石油化工废气、合成纤维废气、石油化肥废气工业废气、烟气、火炬气、无组织废气排放刺激性废气、恶臭废气、有毒废气有机废气、无机废气、含颗粒物废气按行业分类按废气污染物化学性质分类按对人体危害程度分类按排放方式分类石化工业废气分类
    • 17. (二)工业废气的来源建筑材料: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新型建筑材料、砖瓦、灰、砂石等。非金属矿:石棉及制品、石膏、石墨、大理石、金刚石、云母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纤维及玻璃钢制品等。建材行业
    • 18. (二)工业废气的来源常温含尘废气:以各种原材料加工、转运过程中以及成品包装过程产生的含尘气体。锅炉烟气:为工业或民用供热供气或供水的各种锅炉产生烟气。高温废气:以原煤为燃料,对原料进行烘干,对成品或半成品进行高温烧结或半熔融状态产生的烟气。建材行业
    • 19. (二)工业废气的来源平板玻璃 厂的玻璃 熔窑建筑陶瓷 厂的倒焰 窑、 隧道窑砖瓦厂的 土窑、轮窑、隧道窑石灰石厂的土窑、立窑粉尘、烟尘,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等;向环境排放废热和其它废物。 水泥厂的 回转窑、 立窑建材行业
    • 20. 20水泥生产工艺过程 A、原料破碎及输送B、原料预均化与配料C、原料粉磨与废气处理D、生料均化及生料入窑E、原煤破碎及原煤预均化输送F、煤粉制备G、熟料烧成系统H、水泥粉磨及输送I、水泥储存及包装、散装
    • 21. 21水泥工业废气来源粉尘原 煤 破 碎 预均化堆场煤 磨粉尘石灰石 粘 土砂 岩铁 粉长胶输送预均化堆场预均化堆场预均化堆场破 碎预均化堆场粉尘粉尘粉尘水泥库包装机 包装出厂熟料库水泥配料堆场 堆棚堆场 圆库破 碎石 膏混合材粉尘粉尘粉尘水泥磨粉尘散装出厂粉尘粉尘配料站 生料磨 生料库 预热器 分解炉 回转窑 蓖冷机增湿塔 粉尘粉尘粉尘烟尘、SO2、NOx、F-粉尘噪声噪声噪声噪声噪声噪声噪声
    • 22. (二)工业废气的来源排放源:汽车排放、飞机排放、火车排放和轮船排放排放主要污染物: 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150-200种)、氮氧化物 交通运输业(流动源)
    • 23. (二)工业废气的来源饮食业食用油和食品在高温下通过热氧化和热裂解及米拉德反应等途径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其成分极其复杂,并与燃料类型、食用油种类、食品成分、烹饪温度、烹饪时间、烹饪方式等因素有关。不同食品在高温下会产生不同种类的挥发性物质,多达数百种,其中含有许多致突变和致癌物质,最主要的有害成分为杂环胺类,尤其是肉制品在高温烹调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杂环胺类物质,且随着烹调温度的升高,产生量逐渐增多。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在高温下的热解产物也达200多种,主要有醛类、酮类、烃、脂肪酸、芳香族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
    • 24. (三)恶臭的来源氨(特殊的刺鼻味)主要来源:畜产品农场、复合肥制造厂、皮革厂等三甲基胺(腐烂性鱼臭) 主要来源:畜产品农场、复合肥制造厂、水产等硫化氢(腐烂性蛋臭) 主要来源:畜产品农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甲硫醇(腐烂性洋葱臭)主要来源:纸浆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硫化甲基(腐烂性卷心菜臭)主要来源:纸浆厂、粪便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乙醛(鱼腥刺激臭) 主要来源:乙醛、醋酸厂、香烟厂、复合肥厂等二硫化甲基(腐烂性卷心菜臭)主要来源:纸浆厂、粪便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苯乙烯(乙醚臭) 主要来源:苯乙烯厂、胶合板制造厂等教材表8.6
    • 25. (四)废气的治理烟(粉)尘:能在空气中分散一定时间的固体粒子叫粉尘。粉尘是一种分散系,该分散系中分散介质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离子。这种分散系叫气溶胶。一般按照习惯,粉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降尘:直径大于100μm的颗粒,在空气中很容易自然沉降。 总悬浮颗粒物: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μm颗粒物。 细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2.5μm颗粒物。
    • 26. (四)废气的治理粉尘或灰尘:工业生产过程中物料破碎、筛分、堆放、转运或其它机械处理产生的直径1~100μm固体微粒。 烟尘:燃烧、熔融、蒸发、升华、冷凝等过程形成的固态或液态悬浮微粒,粒径大于1μm。 煤尘: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微粒,直径大于1μm部分微粒。 煤烟: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微粒,直径小于0.1μm的部分微粒。 烟雾:空气中煤烟和自然界的雾相结合的产物。 烟气:含有粉尘、烟雾及有害有毒气体成分的废气。
    • 27. 序号污染物常见处理工艺分类1烟(粉)尘电除尘器、机械力除尘器 湿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布袋除尘)2二氧化硫高烟囱扩散稀释 燃料低硫化 排烟脱硫(炉内脱硫、湿法脱硫、干法脱硫、半干法脱硫3氮氧化物氨法、尿素 选择催化或非选择催化(四)废气的治理4有机废气和恶臭(含量波动、可燃、有毒性、恶臭)吸收法(水、酸碱等) 吸附法(活性炭等) 燃烧法 冷凝回收法(有机溶剂)
    • 28. (四)废气的治理-烟粉尘袋式除尘器:利用织物制作的袋状过滤器来捕集含尘气体中颗粒物的除尘装置。电除尘器:利用强电场电晕放电使气体电离,粉尘荷电,并在电场力作用下,使粉尘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的除尘装置。湿式除尘器:借水或其它液体形成的液网、液膜或液滴与含尘气体接触,借助于惯性碰撞、扩散、拦截、沉降等作用而捕集尘粒,使气体得到净化的各类除尘装置。常用的有水膜除尘器、斜棒栅除尘器和文丘里管除尘器。旋风除尘器:利用旋转的含尘废气流所产生的离心力,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除尘器
    • 29. 燃料 低硫化排烟 脱硫炉内 脱硫高烟囱扩散 稀释采用超高烟囱向大气中稀释扩散,是一种在未有切实可行的排烟脱硫处理系统之前,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方式。烟囱的超高化的确可以增加烟囱出口处烟气排放速度,降低二氧化硫的落地浓度,减少对地面上人、植物、动物及建筑物的危害。但却增大了污染面,增加了烟囱的造价,烟囱的造价与其高度的平方成正比。(四)废气的治理-二氧化硫
    • 30. 排烟 脱硫炉内 脱硫①气体燃料脱硫:气体燃料主要包括天然气、石油炼制气、焦化气、煤气等。在气体燃料中硫多以硫化氢(H2S)的形式存在。去处H2S的方法有氧化铁法、活性炭吸附法、氧化锌法、干式氧化法等。 ②石油脱硫:石油中硫含量可达5%(重量),一般多采用加氢脱硫法去硫。石油与高压氢一起通过催化剂,其中硫分解为H2S,然后去除。常压蒸馏残油中的含硫值较高,约是原油含硫值的两倍,另外还含有大量的Ni、V等金属。为减少Ni、V等金属对加氢脱硫中催化剂的毒害,往往采用间接脱硫法、直接脱硫法除硫。 间接脱硫:减压蒸馏常压残油,使之分成减压轻油和减压残油,可使加氢脱硫法中催化剂中毒的Ni、V等金属留在减压残油内,减压轻油加氢脱硫后与减压残油混合制成重油,产品重油硫含量可减少到1.5%(重量)。 直接脱硫:就是把常压残油直接加氢脱硫。为防止催化剂失活,应对催化剂的细孔分布和酸度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及采用硫化床反应装置等。方法脱硫效率为70~80%。 ③煤脱硫:煤中所含硫为无机硫和有机硫,因煤的产地和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无机硫化物主要以硫化铁形式存在,煤粉碎后通过高梯度磁分离、重力分离或化学分离等选煤过程可将这部分硫去除。有机硫化物主要以噻吩和亚硫酸盐形式存在,只有把煤气汽化或液化之后,利用加氢分解或其它精制方法才能去除。 燃料 低硫化高烟囱 扩散 稀释
    • 31. 该方法是在燃烧过程中,向炉内或煤中添加固硫剂,吸收燃煤燃烧过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硫,生成的亚硫酸盐和硫酸盐,随灰渣一起排出,脱硫效率一般为50%-70%(煤内加石灰)或70%- 85%(炉内喷钙)。 高烟囱 扩散 稀释燃料 低硫化炉内 脱硫排烟 脱硫
    • 32. 炉内 脱硫利用吸收、吸附、氧化等化学方法脱除排气中的二氧化硫。 冶炼烟气脱硫:重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和硫酸工业尾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通常比较高(>2%),称为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一般采用接触法回收烟气中的硫,并制成硫酸。去除大部分二氧化硫后的烟气,可根据当地环境保护法规直接排放或作进一步脱硫处理后排放。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采用粉状或粒状吸收剂、吸附剂或催化剂,湿法采用液体吸收剂洗涤烟气去除二氧化硫。湿法烟气脱硫至目前一直占主导地位。 石灰石/石膏法、钠钙双碱法等;(湿法) 喷雾干燥法、烟气循环流化床法等。(干法、半干法)高烟囱 扩散 稀释排烟 脱硫燃料 低硫化(四)废气的治理-二氧化硫
    • 33. 33典型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双碱法 海水法 镁法 氨法 等等
    • 34. 34系统构成 烟气系统 吸收剂制备系统 脱硫塔(吸收与氧化系统)----核心 副产物处理回收系统 水处理系统 事故处理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 安全运行自动保护系统 电气系统石灰石湿法脱硫工艺简介
    • 35. 35系统构成 烟气系统 吸收剂制备系统 脱硫塔(吸收与氧化系统)----核心 副产物处理回收系统 水处理系统 事故处理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 安全运行自动保护系统 电气系统石灰石湿法脱硫工艺简介
    • 36. 36典型的干法(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 鲁奇型 回流式 气体悬浮吸收式(浙大:循环悬浮多级增湿) NID工艺 旋转喷雾干燥法 炉内固硫炉后脱硫(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喷钙脱硫) 荷电干式吸收剂喷射 固相吸附-再生 等离子体烟气脱硫
    • 37. 37 烟气脱硫工艺比较(引用)项 目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双碱法脱硫工艺海水脱硫 工艺喷雾干燥法脱硫工艺氨法脱硫工艺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电子束法脱硫工艺工 艺 型 式湿 法湿 法湿法半干法干法干法干法脱硫剂石 灰 石镁基和 钠基石灰海水石灰氨石灰石氨副产品 状 态湿 态湿 态湿态干态干态干态干态燃 煤 含硫量无 限 制可适用 高硫煤1% 左右 低硫煤中、低 硫煤高 硫煤中、低硫煤中、低硫煤脱硫率高高一般一般高  一般适 用 范 围大容量 最大装机容量1000MW中等容量试验中等 容量最大200MW机组中、小容量小型工业试验阶段投 资中中低中低中中运行费中低低高低中高
    • 38. 38脱硫工艺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炉内喷钙/尾部增湿(LIFAC)循环流化床锅炉内喷钙脱硫占总投资(%)12~25126~8<2Ca/S比1.03~1.051.3~1.51.5~2.01.8~2.5脱硫效率(%)≥9090~9775~8075运行费用较高较低较低低适用范围中、高硫煤;用于电厂改造困难较大中、高硫煤;条件适合可用于现有电厂改造中、低硫煤;可用于300 MW以下机组电厂改造中、低硫煤;仅适用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后烟气温度低于露点,易产生“白烟”,需二次加热可控,不需再热,不会产生“白烟”可控,不需再热,不会产生“白烟”对烟气温度影响小占地面积大较小较小小对锅炉负荷适应性一般一般较强较强对锅炉效率的影响无无有有对除尘器的影响无有有有废水排放有无无无有无腐蚀现象有有无无技术成熟性完全成熟较成熟较成熟趋于成熟应用情况大部分的电厂脱硫垃圾焚烧项目运用较多有一定应用(中小机组脱硫改造)循环流化床锅炉热电项目 烟气脱硫工艺比较(个人总结)
    • 39. (四)废气的治理-有机废气和恶臭来源分类有机 废气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源于化学反应等,如石化及化工行业。包括农药、氯碱、医药、塑料、有机原料及合成材料、轻工、印刷、涂料等行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生产过程中使用溶剂、油墨或涂料等挥发的有机污染物。如电子、印刷、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在表面喷涂或清洗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燃料燃烧或垃圾焚烧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固定污染源:石油炼制、储存、印刷、油漆;化工行业的有机原料等 流动源:汽车、轮船、飞机指含有各种烃类、醇类、醛类、酸类、酮类、醚类、酯类、芳香烃类、酚类和胺类等一种或多种组合的有机污染气体。
    • 40. (四)废气的治理-有机废气和恶臭 有机废气的治理方法液体吸收法:各种浓度,物理和化学吸收(常见方法,酸洗、碱洗、水洗) 吸附法:大风量,低浓度1-5000mg/m3,小于50摄氏度(一般有危废产生,而且难管理) 燃烧法:小风量、高浓度,直接燃烧、热力燃烧、催化燃烧(热分解、焚烧、催化燃烧) 冷凝法:高浓度,多用于回收有机溶剂(高浓度有机废气的回收处理,一般用于前级处理) 微生物法:靠微生物分解(气量小,流速很低)
    • 41. (四)废气的治理-有机废气和恶臭 恶臭的治理方法液体吸收法:利用恶臭物质中的酸碱性进行吸收处理。 吸附法:多数恶臭物质都具有可吸附性,采用活性炭吸附法来脱除。 燃烧法:高温条件下把恶臭成分氧化分解,使其变成无味物质或臭味较小的物质。 生物脱臭法:利用生物降解作用,把恶臭物质分解转化。 中和或掩蔽法:通过散发香气覆盖,或者通过拦截封闭异味发散
    • 42. 内 容 提 纲废气概论1废气监测目的与内容2废气监测布点与采样3废气监测方法与因子4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6废气监测实例7废气监测注意的问题8废气监测质量保证及控制5
    • 43. 掌握污染物排放量和认识排放规律,为环境管理部门加大执法力度、采取不同手段维持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供依据。为地方环境管理部门制定区域性环境管理条例、法令、制度、排放标准和监理区域性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和技术基础,有助于环境管理科学化和法制化。验收监测废气监测结果还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技术依据之一。检查排放源排污是否符合现行标准,评价净化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情况、污染防治措施的效益,有助于企业工艺改革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为推行节能降耗提供基础数据,有助于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废气监测目的
    • 44. 有组织或固定源排放监测废气设施效果监测无组织排放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监测指对进入废气处理设施前和经废气处理设施净化后废气的浓度(净化设施不漏气)或排放量进行的监测。指对从固定的地点或设施排出的颗粒物和其他空气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例如对从工厂、矿山、居民区排放的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其他有害物的锅炉、工业窑炉、民用炉灶进行的监测。指对置于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设施,或具有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排出的颗粒物和其他空气污染物进行的监测。例如对从车间、工棚等排出的颗粒物和其他空气污染物进行的监测。指对国家和地方实行控制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废气排放量进行的监测。目前实行总量控制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部分省市还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些其他的大气污染物(如苯、二甲苯)作为特定建设项目的总量控制污染物。 总量控制监测主要监测来自固定污染源排出的颗粒物和其他空气污染物。例如对从工厂、矿山、居民区的锅炉、工业窑炉、民用炉灶排放的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的浓度和排放废气量进行监测。排气量的测定要与排放浓度的采样监测同步进行。监测内容
    • 45. 废气的有组织排放监测定义:指对从固定的地点或设施排出的颗粒物和其他空气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固定源燃煤、燃油、燃气的锅炉和工业炉窑以及以及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各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排气筒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HJ/T 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 大气固定污染源是指燃烧燃料(煤、油、天然气等)的锅炉、炉窑等各类燃烧加热设备,以及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等各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排气筒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 46. 无组织排放监测定义: 指对置于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设施,或具有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排出的颗粒物和其他空气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无组织源的监测 厂界无组织的监测
    • 47. 废气监测内容 一般应取得的量(值)有组织排放或固定源排放监测 污染物排放浓度(mg/m3) 污染物速率(kg/h)-----也可进一步折算 年排放量 废气排放量(m3/h)----测废气量 无组织 无组织排放浓度(一般为mg/m3)
    • 48. 内 容 提 纲废气概论1废气监测目的与内容2废气监测布点与采样3废气监测方法与因子4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6废气监测实例7废气监测注意的问题8废气监测质量保证及控制5
    • 49. (一)点位布设原则可操作性 选择能实施采样的地点可接近性 选择易于到达的采样位置安全性 选择安全可靠的采样位置234代表性 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5与有关标准布点要求的符合性 在许可的条件下,尽量与标准要求一致当有组织排放源监测点位布设难以达到有关标准布点要求设置时,特别是建设项目已设监测点位不符合国家有关采样方法的规定的,一般应请建设单位重新设置采样孔;对确实无法改动,但可通过增加测点的数量解决的,应增加测点的数量。
    • 50. (二)采样基本要求-准备工作所测单位基本情况调查排放源基本情况调查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仪器设备和监测资料选择监测日期和监测时段准备工作现场踏勘与方案制定
    • 51. (二)采样基本要求-准备工作所测单位基本情况所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名称应采用全称主要原辅料和主副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来源及运输方式等,重点了解用量大和可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材料和产品,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注解。平面布置:注意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尺寸,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口位置及主要参数,排污种类和速率,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行政;对单位周界外主要环境敏感点调查,并标于单位平面布置图中。 经验:现场踏勘应涉及每台处理设施,现场记录断面与测试孔位置,及风管尺寸等,开孔位置现场标记。 污染治理设施: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实际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种类、原理、设计参数、数量及运行情况。
    • 52. (二)采样基本要求-准备工作调查排放源基本情况有组织排放源 现场勘查有组织排放源所处的位置和数目,废气输送管道的布置及断面的形状、尺寸,废气输送管道周围的环境状况,废气的去向及排气筒高度等,以确定采样位置及采样点数量,应有有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无组织排放源 除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速率(估计值)之外,还应重点调查被查无组织排放源的排出口形状、尺寸、高度及其处于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等,应有无组织排放口及其所在建筑物的照片。
    • 53. 53现场踏勘注意点: 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确认废气污染源的监测断面、监测孔、测试平台是否正确、安全、合理 确定监测点位(断面)及监测项目 建议:对涉及监测的各设施与断面进行唯一性编号
    • 54. (二)采样基本要求-准备工作按月统计的主导风向和风向频率按月统计的平均风向和最大、最小风速按月统计的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化情况等如有可能,最好直接了解当地的逆温和大气稳定度等污染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了解当地(常年)气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对监测时段的选择作指导。调查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
    • 55. (二)采样基本要求-准备工作资料准备:必须在监测前仔细地阅读和理解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采样方法和样品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标校等有关部分,必要时将有关资料带至现场。采样仪器和试剂准备:按照被测物质的对应标准分析方法中有关无组织排放监测的采样部分所规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做好准备。 采样仪器的选定 采样仪器的检查 皮托管和采样嘴 加热杆、采样杆 连接整个采样系统进行气密性检查 采样仪器流量校准 流量校准(一般用高等级标准流量计) 标气仪器设备 和监测资料
    • 56. (二)采样基本要求-准备工作现场风向、风速简易测定仪器准备:通常可用三杯式轻便风向风速表,也可采用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轻便式风向风速表。现场准备:对被测的生产设备、净化设施的特性、 排放有害物质的性质和烟道位置、尺寸了解的基础 上,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测孔位置,落实工作平台、 开孔和电源等准备工作。为了得到可靠的测定数据, 对生产和净化装置的运行事先提出要求,并向厂方 有关管理和操作人员详细说明。 根据气象资料和实 际情况确定无组织排放监测点位。仪器设备 和监测资料
    • 57. (二)采样基本要求-准备工作 有组织排放监测和废气设施净化效果监测:当对固定废气污染源和废气净化设施效果进行监测时,生产设施的运行需符合有关标准规定的要求,净化设施运转正常。 当对被测单位既要进行有组织和废气净化监测又要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时,应尽可能在满足无组织监测的条件下同期进行监测。监测日期与 时段的选择
    • 58. (二)采样基本要求-准备工作无组织排放监测:按照GB16297-1996的有关规定,“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是指监控点浓度在任何1h的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所以,对无组织排放的监督监测,应选择下面例举的各种情况进行。监测日期与 时段的选择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放负荷应处于正常生产和正常排放状态。 监测期间的主导风向(平均风向)应有利于监控点的设置,使监控点和被测无组织排放源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缩小。 监测期间的风向变化、平均风速和大气稳定度三项指标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影响很大,应按照一定的判定方法,对照本地区的“常年”气象数据选择较适宜的监测日期。 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冬季微风的日期,避开阳光辐射较强烈的中午时段进行监测是比较适宜的。 为说明污染物来源,无论标准如何规定,一律设置对照点。
    • 59. (二)采样基本要求-工况要求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新安装锅炉后,锅炉出口原始颗粒物浓度和排放浓度的验收监测,应在设计出力下进行。1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在用锅炉颗粒物排放测试,须在锅炉设计处理75%以上情况下进行(负荷判定法:流量表、量水箱、水表、耗煤量,系数K)。2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锅炉、炉窑应在最大热负荷测定,或最大生产能力的热负荷下测定。3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水泥厂日常监督监测,采样期间工况应与当时正常运行工况相同,竣工验收监测时应在设备正常生产工况和达到80%以上设计规模时进行。4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除标准、规范等中有明确规定外,竣工验收监测时,应在设备正常生产工况和达到设计规模或额定规模75%以上时测定。5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鼓风机、引风机系统完整,风门可调;除尘系统运转正常。6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CEMS系统。7有组织排放监测要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工况要求,按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应在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负荷进行监测。对执行标准中有工况规定的,按执行标准执行。有组织排放
    • 60. 60有组织排放监测对工况的要求 标准及38号文的要求,监测应在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负荷进行(主体设施) 配套或附属生产设备,一般情况下也应保证生产工况在75%以上;确实无法保证的,应在稳定的负荷下监测,并在报告中说明; 注意点:及时了解生产工况(分主体设施与配套设施),最好有专人负责工况监督。验收期间工况要求
    • 61. (二)采样基本要求-工况要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工况要求,按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应在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负荷进行监测。对执行标准中有工况规定的,按执行标准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测工况要求根据GB16297-1996中规定,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测中,采样期间的工况应与当时的运行工况相同,排污单位和监测人员都不应任意改变运行工况。GB16297-1996对无组织排放实行限制的原则是:在最大负荷下生产和排放,以及在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的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监控值不应超过排放标准所规定的的限值。特定目的的监测,应根据需要提出工况要求
    • 62. (二)采样基本要求-对监测人员和配备的要求对监测人员的要求经过技术培训并持证上岗。 熟悉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法规、条例、规范、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熟练掌握所负责监测项目的采样或分析方法等。 认真、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遵守测试现场的安全制度。对人员分工和配备的要求有组织排放监测:1名现场负责人组织协调、监视记录运行状态及相关参数,2-3人组成一组监测人员进行监测。 无组织排放监测:1人现场负责,1人负责现场气象条件的简易测定和判定,对照点和每个监控点一般至少1人。
    • 63. 6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第8条)要求: 连续1小时的采样获取平均值; 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样4个样品,计均值; 若废气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小于lh,应在排放时间内实行连续采样,或在排放时间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2~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 若废气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大于lh,(同1、2); 当进行污染事故排放监测时,应按现场情况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不受上述原则的限值(三)采样时间和频次
    • 64. 64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的规定(38号文) 对有明显生产周期、污染物排放稳定的建设项目,对污染物的采样和测试一般为2~3个周期,每个周期3~5次(不应小于执行标准中的次数) 对无明显生产周期、污染排放稳定的建设项目,废气采样和测试的频次一般不少于2天,每天采3个平行样(?) 对型号、功能相同的多个小型环境保护设施效率测试和达标排放检测,可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 抽样原则为:随机抽测设施比例不小于同样设施总数的50%采样时间和频次
    • 65. 65小结: 采样时间和频次内所测试的结果应能代表lh平均值,以便判定排放污染物的小时均值是否超过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限值; 污染源监测结果至少应包括: 污染物排放浓度(mg/m3) 污染物速率(kg/h) 废气排放量(m3/h)
    • 66.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有组织排放废气监测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测布点及采样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及采样
    • 67.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有组织 布点和采样原则 烟(粉尘):烟道内同一断面各点的气流速度和烟(粉)尘浓度分布通常不均匀。因此,必须按一定的原则在同一断面内进行多点测量,才能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断面内测点的位置和数目,主要根据烟道断面的形状、尺寸大小和流速分布均匀情况而定。为了从烟道中取得有代表性的烟(粉)尘样品,需等速采样。 气态污染物:要注意避开涡流区和漏风部位,以免因空气泄漏等造成浓度分布不均。由于气态或蒸气态有害物质分子在烟道内分布一般是均匀的,不需要多点采样,可在靠近烟道中心位置设1点采样。同时由于一般气体分子可忽略质量,不考虑惯性作用,不需要等速采样,采样时采样管入口可与气流方向垂直,如使用入口装有斜切口套管的采样管,其斜切口应背向气流。当气体中含有颗粒物或雾滴时,则应等速采样。采样同时还应测定排气流量。
    • 68.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有组织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①采样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阀们、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倍直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 ②测试现场空间位置有限,很难满足上述要求时,则选择比较适宜的管段采样,但采样断面与弯头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并应适当增加测点的数量。采样断面的气流最好在5m/s以上。 ③对于气态污染物,由于混合比较均匀,其采样位置可不受上述规定限制,但应避开涡流区。如果同时测定排气流量,则采样位置仍按前述方法选取 ④采样位置应避开对测试人员操作有危险的场所。 ⑤必要时设置采样平台,采样平台应有足够的工作面积使工作人员安全、方便地操作。平台面积应不小于1.5m2,并设有1.1m高的护栏。
    • 6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1. 71烟道内烟气形态
    • 72.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有组织 采样孔 在选定的测定位置上开设采样孔,采样孔内径应不小于80mm,采样管长应不大于50mm。不使用时应用盖板、管堵或管帽封闭。当采样孔仅用于采集气态污染物时,其内径应不小于40mm。 对于正压下输送高温或有毒气体的烟道应采用带有闸板阀的密封采样孔。 对于圆形烟道,采样孔应设置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相互垂直的直径线上。对矩形或方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定点在内的延长线上。
    • 73.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有组织 圆形烟道 将烟道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同心环,各测点选在各环等面积中心线与呈垂直相交的两条直径线的交叉点上,其中一条直径线应在预期浓度变化最大的平面内,如当测点在弯头后,该直径线应位于弯头所在的平面内。 对于符合采样位置要求的烟道,可只选预期浓度变化最大的一条直径线上的测点。 对于直径小于0.3m、流速分布比较均匀、对称并符合采样位置要求的小烟道,可取烟道中心作为测点。 不同直径的圆形烟道的等面积环数、测量直径数及测点数见相关标准。 测点距烟道内壁的距离按相关标准确定。 当水平烟道内积灰时,测定前应尽可能将积灰清除,原则上应将积灰部分的面积从断面内扣除,按有效断面布设采样点。
    • 74.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有组织 矩形或方形烟道 将烟道断面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小块,各块中心即为测 点。小块的数量按规定选取。原则上测点不超过20个。 烟道断面面积小于0.1m2,流速分布比较均匀、对称并符合圆形烟道最后一条要求的,可取断面中心作为测点。 与圆形烟道最后一条相同。 当烟道布置不能满足采样位置的要求时,应增加采样线和测点。
    • 75.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 厂界无组织排放监测布点和采样原则 要依照法定手续确定边界,若无法定手续则按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有争议时,按项目和地方环保部门确定。  采样时要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其余物质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10m范围内的最高浓度点。 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参照点只设1个。 在无组织排放监测中所得的监控点的浓度值不扣除低矮排气筒所作的贡献值。
    • 76.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厂界无组织排放监测布点和采样原则 水泥厂粉尘无组织排放:指水泥厂厂区内物料堆放扬尘、物料输送和窑磨机等设备的粉尘泄漏等。要求在距厂界外20m处(无明显厂界,以车间外或堆场外20m处)上风向与下风向同时布设参考点和监控点。每个监控点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总采样时间为4h;参考点和监控点同步采样,选取监控点1h均值的最高浓度值(扣除上风向的监测值)。 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指烟尘、生产性粉尘和有害污染物不通过烟囱或排气系统的泄漏等。无组织排放烟尘及生产性粉尘监测点设置在厂房门窗排放口处;若工业炉窑露天设置(或有顶无围墙),监测点应选在距烟(粉)尘排放源5m,最低高度1.5m处任意点。每个监控点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总采样时间为4h;选取监控点1h均值的最大浓度值。
    • 77.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测布点和采样原则 炼焦炉无组织排放:常规机焦炉和热回收焦炉炉顶无组织排放的采样点在炉顶装煤塔与焦炉炉端机侧和焦侧两侧的1/3处、2/3处各设一个;半焦炭化炉在单炉炉顶设置一个测点。应在正常工况下采样,颗粒物、B[a]p和苯可溶物监测频次为每天3次,每次连续采样4小时;硫化氢、氨监测频次为每天3次,每次连续30min。机焦炉和热回收焦炉的炉顶监测结果以所测点位中最高值计。 在无组织排放监测中所得到的监控点的浓度值不扣除低矮排气筒所做的贡献。
    • 78. 78厂界无组织监测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 周界监控点的设置方法,监控点设于单位周界时,监控点按下述原则和方法: 监控点一般应设于周界外10米范围内,但若现场条件不允许(例如周界沿河岸分布),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侧 监控点应设于周围界浓度最高点 若经估算预测,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超出10米范围之外,可将监控点移至该区域之内设置 为了确定浓度的最高点,实际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 设点高度范围为1.5米至15米 当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10米范围内布设4个监控点 当无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4个点 由最多4个监控点分别测得的结果,以其的浓度最高点计值
    • 79. 79恶臭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恶臭: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布设在工厂厂界的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 连续排放源相隔2h采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间隔排放源选择在气味最大时间内采样,样品采集不少于3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水域(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排水沟、渠)的监测,应以岸边为厂界边界线,其采样点设置、采样频率与无组织排放源监测相同
    • 80.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 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1、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 所谓“一般情况”是指无组织排放源同其下风向的单位周界之间有一定距离,以至可以不必考虑排放源的高度、大小和形状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排放源应可看作为一点源。此时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S(10个风向读数的标准偏差)范围之内。
    • 81.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1、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 在厂界外设置监控点,要考虑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质),按下面几种方法设置监控点。 ①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 ②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但应把采气口抬高至高出围墙(20~30)cm。 ③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 ,此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宜将监控点 设于距围墙(1.5~2.0)h(h为围墙高度, m),距地面1.5m处。
    • 82.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 1、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 存在局地流场变化情况下的监控点设置方法 例如图所示,无组织排放源位于车间B的P点,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随局地流场运动的路线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建筑物C较高时,污染物随局地流场运动至周界E处,监控点应设置于E处附近;(2)当建筑物C十分低矮时,污染物越过建筑物C,落到周界D点; (3)当建筑物C处于一定高度时,可能有部 分污染物运动落到E处,另一部分落到D处, 此时可将四个监测点分别设于D和E处,依 据采样分析结果,确定其中的浓度最高点。
    • 83.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1、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 无组织排放源紧靠围墙时的监控点设置方法 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时,如该排污单位的范围不大,排放源距与之相对或相邻的围墙(单位边界)不远,仍可按前述(1)(2)的方法设置监控点。 排放源紧靠某一侧围墙,风向朝向与其相邻或相对之围墙时,如该排污单位的范围很大,此时在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已失去意义,主要的问题是考察无组织排放对其相近的围墙外是否造成污染和超过标准限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选择风向朝向排放源相近一侧时,在近处围墙外设监控点;或于静风及准静风(风速小于1.0m/s)状态下,依靠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自然扩散,在近处围墙(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 无组织排放源靠近围墙(单位周界),风向朝向排放源近处围墙,且排放源具有一定的高度,应首先估算无组织排放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区域,将监控点设置于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范围内,按照GB16297-1996中有关规定,按此原则设置的监控点的位置,可以越出围墙外10m范围。
    • 84.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2、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参照点的设置方法 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 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参照点要力求避开其近处的其它无组织排放源和有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要注意避开那些可能对参照点造成明显影响而同时对监控点无明显影响的排放源;参照点的设置,要以能够代表监控点的污染物本底浓度为原则。 参照点的设置范围 按照GB16297的有关规定,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以排放源为圆心距排放源2m和50m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范围内设置。
    • 85.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 2、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参照点的设置方法 平均风速等于和大于1m/s时的参照点设置 平均风速等于或大于1m/s时,由被测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一般只能影响其下风向,故参照点可在避开近处污染物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被测无组织排放源设置,以便参照点可以较好的代表监控点的本底浓度值。 平均风速小于1m/s(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 当平均风速小于1m/s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排出的污染物随风迁移作用减小,污染物自然扩散作用相对增强,此时污染物可能以不同程度出现在被测排放源上风向,此时设置参照点,既要注意避开近处其它源的影响,又要在规定的扇形范围内比较远离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设置。
    • 86.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2、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参照点的设置方法 存在局地环流情况下的参照点设置 当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周围存在较多建筑物和其他物体时,应警惕可能存在局地环流,它有可能使排出的污染物出现在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此时应对局地流场进行测定和仔细分析后,按照前面所说原则决定参照点设置位置。
    • 87.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 2、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监控点的设置方法 设置监控点的原则要求 要求设置监控点于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距排放源(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设置监控点时不需要回避其他源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影响 在无特殊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监控点应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尽可能靠近排放源处(距排放源最近不得小于2m),4个监控点要设置在平均风向轴线两侧,与被测源形成的夹角不越出风向变化的标准差(S)的范围。
    • 88.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 2、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监控点的设置方法 处于涡流区内的监控点设置 如果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正背面,其下风向将不可避免处于涡流区内。从理论上判断,由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在涡流中将受到搅拌混合,此时监控点的设置将不受上述中的夹角限制,应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监控点。 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迎风面的监控点设置 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正迎风面时,排放的污染物向源的两侧运动,此时应将监控点设置排放源两侧,较靠近排放源,并尽可能避开两侧小涡旋的位置。无组织排放源处于建筑物的侧迎风面时,污染物将向其下风向紧贴墙面,此时应在排放源下风向靠墙设置监控点,亦可同时在下风向墙尽头处设监控点。
    • 89.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2、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监控点的设置方法 同一个无组织排放源,存在两个以上排放点的监控点设置 如果在监测以前可以确定,多个排放点中某一点的排放速率(指单位时间的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大于另外的排放点,则监控点应针对其中排放速率最大者设置,另外的排放点可不予考虑。如果在监测前可以确认,其中两个排放点的排放速率较接近,且污染物的扩散条件正常(指无涡流和局地环流等情况),应通过差表(见教材)作出估计。当两个排放点间的距离小于表中2y时,两排放点下风向的浓度叠加区中的浓度将超过其中任一排放点单独形成的扩散区浓度,此时可将4个监控点中的2个设于浓度叠加区,另两个针对两单独的排放点设置,最终取其中实测浓度最高者计值;若两排放点间的距离大于2y ,应分别针对两个排放点设置监控点,最终取测值最高者计值,不考虑在浓度叠加区设监控点。若存在涡流或局地环流时,两个点排放的污染物混合作用加剧,情况更为复杂,此时要因地制宜,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设监控点,并更多的考虑在混合区设监控点。
    • 90.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无组织排放源监控点的布设方法2、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监控点的设置方法 排放源具有一定高度时的监控点设置 如果条件许可,以提高采气口位置来抵消排放源的高度,这样设点最为有利。如果条件不许可提高采气口位置,则需对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进行估算后设置监控点。
    • 91.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一般情况下设 置监控点的方法 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处于涡流区内 排放源处于侧背风区的监控点设置示意图 排放源处于正迎风面的 监控点设置 排放源处于建筑物侧风面时的监控点设置 监控点的布设方法2、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 监控点的设置方法
    • 92. 92无组织排放源监测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 在无组织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须遵循的原则: 于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设参照点,下风向设监控点 监控点应设于排放源下风向的浓度最高点,不受单位周界的限制 为了确定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 参照点应以不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影响,可以代表监控点的背景浓度为原则。参照点只设1个 监控点和参照点距无组织排放源最近不应小于2米 当具有明显风速时,可在上风向布一个参照点,下风向布4个点。以4个监控点中的浓度最高点测值与参照点浓度之差计值
    • 93.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无组织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的计值方法 所谓计值方法是确定某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的方法,它用以同排放标准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进行比较,以判断该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是否达到(或超过)标准值。按照GB16297-1996的有关规定,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的计值方法分别按下面两种情况进行计算。 按规定在污染源单位周界外设监控点的监测结果,以最多四个监控点中的测定浓度最高点的测值作为“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注意:浓度最高点的测值应是1h连续采样或由等时间间隔采样的四个样品所得的1h平均值。 按规定分别在无组织排放源上、下风向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监测结果,以最多四个监控点中浓度最高测值扣除参照点测值所得之差值,作为“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注意:监控点和参照点测值是指1h连续采样或由等时间间隔所得四个样品的1h平均值。
    • 94.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敏感点环境质量 监测目的 大气敏感点指受污染源排出大气污染物影响的受体。例如,学校、住宅、作物等。对敏感点的监测是了解已建成的工程项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监测的时段 大气敏感点的环境质量监测期间一般不宜过长,监测期间以3-5天为宜。根据所调查排放源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选择在敏感点处于污染源的下风向日期并尽可能与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同步。 监测的污染物 根据建成工程项目的生产工艺和排出的主要污染物确定监测对象物质。注意行业特征污染因子  
    • 95. 95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对环境影响的监测,主要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批复中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要求。周围居民对企业反映强烈时(环境纠纷),也需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 敏感点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及采样 监测对象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根据国家有关废气的排放标准、建设项目“环评”、初步设计、使用的原辅材料以及采用工艺(即行业特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确定 监测的污染物 根据建成工程项目的生产工艺和排出的主要污染物确定监测对象物质。注意行业特征污染因子
    • 96.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敏感点环境质量 每天监测的频次和时间 SO2、NOx、NO2、CO。每日至少有18h的采样时间,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TSP(总悬浮颗粒物)。每日至少12h的采样时间,每天采一个样。 氟,每日至少12h的采样采样时间,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其他污染物除应符合前述采样时间和频次要求外,监测次数每天应不少于4次,监测时间可全天均匀分配,但必须包括每天的逆温较强和形成的时间,即上午5~7时,下午6~8时。 对于非连续、不稳定排放源,要根据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规律如排放间隔时间、排放时间的长短、排放次数等以及有关标准规定的采样方法,采集到对环境污染最重时刻时污染物的浓度。
    • 97. (四)废气监测的布点及采样-敏感点环境质量 监测点位的设置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所设置的测点应能反映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对敏感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监测点应避免民用炉灶以及交通道路。 监测点不宜设置在靠近建筑物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以免由于污染气体的下沉造成局地环流,致使污染物浓度增加 采样高度。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等的采样高度为3~15m,以5~10m为宜;总悬浮颗粒物的采样口应与基础有1.5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少扬尘的影响。特殊情况允许采样高度在规定的范围外。 采样装置距绿色乔木或灌木绿化带的距离应大于15~20m为宜。 监测点位(教材内容) 应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的适用于环境空气监测方法中的采样要求进行采样。除上述规定外,其余参照无组织排放废气的布点及采样。
    • 98. 98监测布点原则(标准) 采样点应尽量设在企业的下风向侧,并且有敏感点集中的区域 采样点附近不应有局地污染源,采样装置距公路边至少20米 采样点周围应开阔,采样点与建筑物的距离至少是建筑物高度的2倍以上,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270度以上的自由空间 采样装置距地面3~15米。用两台或两台以上采样器采样时,应保持一定距离,以防相互干扰 采样装置距绿色乔木或灌木绿化带的距离应大于15~20米
    • 99. 99监测注意点 监测的频次和时间一般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如污染纠纷监测、应捕抓最大污染时段 各采样点应同步进行采样 尽量在敏感点处于下风向时监测 监测同时,应测定气象参数。采样人员应随时注意周围环境和气象等情况,并做记录 按规定的采样起止时间开、关仪器,如停电等特殊原因,不得不改变采样起止时间时,应在采样单上注明 按照质控要求,及时完成记录、样品输送、保存、分析 环境大气的监测有效时间一般不少于3天 数据计算符合标准要求
    • 100. 内 容 提 纲废气概论1废气监测目的与内容2废气监测布点与采样3废气监测方法与因子4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6废气监测实例7废气监测注意的问题8废气监测质量保证及控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