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求甚解
    • 2.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新课导入
    • 3.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好读书不求甚解
    • 4.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 5.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走近作者
    • 6.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整体感知
    • 7. 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 8.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 9. 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细节探究
    • 10. 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 11.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 12. 阅读课文,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 13.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 14.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如何的?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意 举例证 结上文(递进结构)
    • 15.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 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 16.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 17.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 18. 不求甚解树靶子引出处释新义举例子引语录结上文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驳论板书设计
    • 19.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随堂练习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