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2.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 3. 社会建设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十九大报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4. 一、谋划的新起点 二、任务的新部署 三、实践的着力点主 要 内 容
    • 5. 一、谋划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谋划 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意 味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新 时 代 是
    • 8. ●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 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时代;●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新 时 代 是
    • 9. 现代化 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203521世纪中叶走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实现 现代化
    • 10.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缓解和化解同
    • 11. 社会生产力落后问题得到缓解“我国经济 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 12. 社会生产力落后问题得到缓解 我们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 13. 社会生产力落后问题得到缓解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 14. 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10.2%下降到4%以下。 教育全面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基本得到保障。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不断得到满足
    • 15. 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基本控制在4.1%以下。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都已建立。低保体系不断完善,标准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不断得到满足
    • 16. 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2016年,人均预期寿命76.5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得到发挥。社会大局保持了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不断得到满足
    • 17. 收入差别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由2012年2.88下降到2016年的2.72。 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由 2012年0.474 下降到 2016年0.465。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不断得到满足
    • 18. 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已经转化为
    • 19. 创造美好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是党的十九大谋划 社会建设的新起点。 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 ——习近平
    • 20. 二、任务的新部署围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人民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部署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任务。
    • 21. ●安全感——因工作稳定、生活没有后顾之忧等,产生的积极情绪或情感。●幸福感——因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情绪或情感。●获得感——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等产生的积极情绪或情感。 积 极 心 理
    • 22.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任务的新部署
    • 23. 发放红包23●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制定新政策,提出新举措。
    • 24. 教育红包24●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要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要占幼儿园的80%以上。实现幼有所育。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基本普及。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 25. 房改红包25●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
    • 26. 健康红包26●围绕人民对健康生活的新期待,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关键环节。把解决医疗资源过度集中问题作为抓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
    • 27. 任务的新部署围绕“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 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部署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
    • 28. (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任务的新部署
    • 29.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任务的新部署
    • 30.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任务的新部署
    • 31. (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任务的新部署
    • 32. 三、实践的着力点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寻找新的着力点。
    • 33. 第一个着力点:着力扶贫攻坚中的扶志和扶智
    • 34.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要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应由过去重物质性扶贫转向精神扶贫,转向扶志与扶智。 扶志,主要通过教育引导扶贫对象,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懒惰、“啃国家”心理,培育其自强不息精神。 扶智,主要是对扶贫对象进行智力、劳动技能的培训,扶持其走上富裕道路。由输血转向造血
    • 35. 第二个着力点:着力了解、引导、满足人民群众的 多元需求。
    • 36.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习近平
    • 37.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好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十九大报告
    • 38.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有生存需要,还有发展自身的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不仅有独立、自由的需要,还有社会交往、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实践不仅生产着满足人需要的物质资料,而且也生产着需要本身。
    • 39. 第三个着力点:围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着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构。
    • 40. ●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观察、测量、评估等)了解服务对象的情感、情绪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消解其负能量,培育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
    • 41.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的任务时,提出了“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问题的提出
    • 42. 据世卫组织数据统计,我国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为17.5%,有超过2亿人受到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扰,其中重性精神疾病大概2000万人。抑郁症患者4000万人,抑郁症始终是我国第二大疾病负担。
    • 43. 2017年1月,国家卫计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发挥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功能、加强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基层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 44. 《指导意见》要求
    • 4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8.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构,同样需要调查研究,了解需求并根据需求侧状况,设计、供给服务。
    • 49. 以县、乡、村、网格四级综治中心为依托,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平台。 在乡镇、行政村和社区、单位、中小学、企业设立社会工作室,在乡村基础网格配备一名心理志愿者。 依托网格工作室开展工作,对重点人员排查摸底,开展心理疏导,化解心理症结。 构筑平台
    • 50. 一级预防:针对心理健康群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健康心态。 二级预防:针对有心理障碍群体,开展心理咨询疏导,消除心理问题。 三级预防:针对心理危机和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避免极端事件发生。 实施三级预防
    • 51. ●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监所的“六进”活动,进行“热线服务”、“集中服务”、“个案服务”、“指定服务”、“购买服务”、“特定服务”六类服务。创新工作方式和服务方法
    • 52. 心理宣泄室
    • 53. 小 结●党的十九大对未来社会建设的战略谋划和任务部署,主线就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 54.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