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4.4 花之歌 纪伯伦
    • 2.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花儿的形象。(重点) 3.学习作者第一人称的写法,感受花的精神,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重难点)
    • 3.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并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 4.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形容无比的大。朋:伦比。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神秘而迷人的九寨沟令人心驰神往。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 5.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首散文诗可以分成几部分?
    • 6. 分为两部分:1——4段:以一系列“我是······”的句式写花 对自己的认识。 5——7段:写花的品格。她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她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 7. 深入研读课文,思考: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 8.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这是说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交代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犹如草坪中亮丽的星星点点。突出花的高洁夺目。)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是说花的四季变化。写出花孕育、生长的过程。)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是说花的功用,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 9. 将文中的“我”改为“花”试着读一读。 哪样更好呢?阅读方法: 把要写的事物用拟人的手法隐藏起来,然后再进行比喻描写,是纪伯伦散文诗写作的一大特色;读这类散文诗,我们只要抓住这些比喻去想象画面,就能大致明白作者在写什么了。
    • 10.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这是花在自我歌唱,作者与花融为一体了,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歌”――“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 而题目“花”,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写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
    • 11. 纪伯伦散文诗最大特色—— 把要写的事物用拟人手法隐藏起来,然后再进行比喻描画
    • 12. 朗读第二部分(5-7)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花的形象,说一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自己?
    • 13. 资料宝库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十二岁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随母亲迁往美国波士顿,十五岁只身返国。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写下了《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反对愚昧和陈腐,热爱自由,崇尚正义。
    • 14.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他坚持追求光明和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15. 思考并交流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仰望高空,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与万物和谐共处。
    • 16. 思考并交流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这首散文诗表面上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 1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8.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诗人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景象,以及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此外,排比句式的连续运用,使本文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呈现出浓郁的诗情画意。概括主题:
    • 19. 仿写句子: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敬献给冠军的祝贺,我是情人心意的寄托,我是学生赠予老师的崇高敬意。
    • 20. 同学们, 再见!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