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切入点:警察这样做对吗? 《中国青年报》2003年1月29日报道,在前不久召开的北京市人代会期间, 农业部某研究所职员李起先生得知“代表接受人民群众的来信和意见”的消息 后,写了一份对北京市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但当他来到人民代表的驻地,想通 过服务员向代表转交这封信的时候,却被警察带走并关押在地下室长大7个多小 时,直到被逼在笔录上签名承认是上访并保证不再去,才被警察放回。 我对李先生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但说实在话,假如当时在现场的警察是我而不是别人,我仍然会那么做,因为警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每当人代会一开,所有警察都处于紧张状态,害怕出什么意外,既要护卫代表驻地和代表的人身安全,还要维护会场和会场周边的秩序。我们常常被领导训示:公安局的任务就是保证开会时不出乱子。 什么是乱子呢?我想大家都明白,除了恶性事件,还包括群众上访。虽然我们知道群众上访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领导觉得那是他们脸上无光的表现,因此我们只有按照领导的要求禁止一切表达意见的行为和上访现象。
    • 2. 切入点:警察这样做对吗?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看,我认为上访的原因正是在于人大代表平常联系群众不够,假如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代表反映意见,他们肯定不会没事找事地在开会时来凑热闹了。 对这种事情,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其实这是对人民群众不信任的表现,我看大可不必。解放初期,刘少奇可以随便走进一个普通老百姓家里拉家常,这样的作风现在很难见到了。
    • 3. “梁彼得”案的反思 宣判前夕,主导梁彼得案起诉到定罪的布鲁克林地区检察官肯尼思·汤普森转变态度,发表声明建议法院判决梁彼得缓刑5年和社区服务500小时。“没有证据表明梁彼得有杀死或伤害格利的动机。事发当晚,梁彼得进入那座公寓楼内是执行保护布鲁克林居民安全的本职工作。”汤普森在声明中说。 2016年4月19日,备受关注的美国前华裔警察梁彼得案暂告一段落。纽约布鲁克林高等法院法官丹尼·陈作出裁决,判处梁彼得5年缓刑和800小时社区服务,无需入狱服刑。法官同时将此前认定的梁彼得二级过失杀人罪名降级为刑事疏忽致人死亡罪。不过,由于控辩双方都在裁决后表示会提起上诉,此案尚难说就此盖棺定论。
    • 4. “梁彼得”案的反思案件回顾: 2014年11月,就职不到一年的梁彼得与搭档在纽约巡逻时枪支走火,反弹回来的子弹击中手无寸铁的黑人青年格雷。后者不治身亡。 2015年9月29日,华裔警员梁彼得被控误杀一案举行开庭听证,法庭决定将由陪审团对梁彼得的行为作出最终裁决。 2016年2月11日,梁彼得被陪审团定罪,被指控的五项罪名全部成立,他可能面临长达15年的牢狱之灾。随后,梁警官就被纽约警方解雇。 2016年2月12日,有人在白宫网站发起请愿,号召撤销对梁彼得的指控。 2016年2月20日当天,全美华人在40多个城市和地区发动游行,支持梁彼得上诉。
    • 5. “梁彼得”案的反思案件回顾: 2014年11月,就职不到一年的梁彼得与搭档在纽约巡逻时枪支 走火,反弹回来的子弹击中手无寸铁的黑人青年格雷。后者不治身 亡。 2015年9月29日,华裔警员梁彼得被控误杀一案举行开庭听证, 法庭决定将由陪审团对梁彼得的行为作出最终裁决。 2016年2月11日,梁彼得被陪审团定罪,被指控的五项罪名全 部成立,他可能面临长达15年的牢狱之灾。随后,梁警官就被纽约 警方解雇。 2016年2月12日,有人在白宫网站发起请愿,号召撤销对梁彼 得的指控。 2016年2月20日当天,全美华人在40多个城市和地区发动游行, 支持梁彼得上诉。
    • 6. “梁彼得”案的反思 2016年3月23日,纽约布鲁克林地区检察官肯·汤普森向梁案 主审法官丹尼·陈提出了量刑建议:梁彼得免于坐牢而处以5年缓 刑、在家监禁6个月以及500个小时社区服务的惩罚。 2016年4月5日,梁彼得的律师以陪审团成员“在筛选时撒谎” 为由,提出重审动议。14日,重审动议被驳回。 2016年4月17日,亚裔维权大联盟呼吁民众于宣判当日前往法 庭,无论结果如何,都将进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 2016年4月19日,梁彼得案法官丹尼·陈宣布量刑结果:梁彼 得的罪行由过失杀人罪降为刑事疏忽杀人罪,被判5年缓刑以及800 小时社区服务,免于坐牢。梁彼得的律师当庭提交上诉材料。
    • 7. “梁彼得”案的反思
    • 8. “梁彼得”案的反思
    • 9. “梁彼得”案的反思
    • 10. “梁彼得”案的反思 检察官办公室在判决结果公布后马上提出了要上诉,认为法官 不应该将二级谋杀罪降为疏忽杀人罪。 辩护律师也提出上诉,上诉理由则是因为陪审团的违规行为应 该撤销案件。此外,由于证据不足,不应该进行审理。 就算上诉,不应该会推翻原有的判决。大概90%以上都会维持原判,还有10%左右的可能性会出现重审案件情况,但是很少会出现推翻先前判决结果的情况。如果维持原判的话,对梁彼得来说起码不用坐牢了。而对于检方来说,为了安抚黑人社区,因此会通过上诉来抗议法官的判决。上诉也算是一种“缓兵之计”,这样案件还需要2年到3年的时间才能最终判决下来,以此化解目前的危机。
    • 11. “梁彼得”案的反思 梁彼得遭到起诉的原因在于: 第一、事件发生的地区在纽约布鲁克林地区,而该地区的检察 长是一名黑人。为了平息黑人对警察的不满,虽然证据不足但是还 是起诉了梁彼得; 第二、梁彼得是一名警察新手,不懂得保护自己,与之一起巡 逻的搭档也是只有8个月巡逻经验的新手; 第三,这名白人警察也将责任推给梁彼得。很多情况下,也有很多白人警察被起诉。但是在美国,大家都感觉到警察这份工作是非常危险。陪审团80%以上都会判罚警察无罪。
    • 12. “梁彼得”案的反思 梁彼得辩护律师的问题: 第一、没有请专家证实梁彼得的行为是疏忽造成的; 第二、没有请退役的警察或是其他专家来证实在梁彼得巡逻的 区域应不应该开枪; 第三、没有说明为什么梁彼得五分钟内未作出回应求救措施, 一方面是因为不知道,另一方面是愣住了,这方面就需要心理专家 来进行证实,但是他们并没有请专家来证明,可以说是“轻敌”了。
    • 13. “梁彼得”案的反思 检察官认为梁彼得犯了哪些错误? 第一,巡逻时候不应该无缘无故将枪支拿出来; 第二,将枪拿出来后,梁彼得用左手拿枪,从顶楼往下巡逻推 的时候,手不应该放在枪的扳机上面; 第三,梁彼得从开枪到打电话求救有五分钟的时间,但他并没 有及时打电话给总部。 陪审团根据这三点,裁定梁彼得二级谋杀罪成立,让他可能面 临15年的牢狱之灾。
    • 14. “梁彼得”案的反思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判决结果?:“不能得罪黑人,也不能得罪 华人” 正方:华裔此前的抗议活动起到很大作用。法官丹尼·陈也特 别提到他收到4万封挺梁求情信,证明梁彼得的社区背景良好。因 此,最终法官将二级谋杀罪降为疏忽杀人罪。名义上虽然也是重罪, 但是听起来不是谋杀罪而是误杀罪,这也就安抚了华人的不满,表 明这一罪名是没有犯罪意图而是由于疏忽造成的。 反方:而在安抚黑人方面,黑人检察长最初要求的是500小时 的义工服务,最终判罚了800个小时。行业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律, “检察官要求10年,辩护律师要求1年,法官最终可能判5年。”
    • 15. “梁彼得”案的反思
    • 16. “梁彼得”案的反思
    • 17. “梁彼得”案的反思
    • 18. “梁彼得”案的反思
    • 19. “梁彼得”案的反思 华人维权应更“美国式” 《纽约时报》报道说,梁彼得被判罪名成立“触动了在纽约亚 裔群体中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满情绪,他们将此次发生的事件看作一 个无力反抗的边缘社群被恶劣对待的又一个例子”。 第一、华裔首先应该用专业知识保护自身权益; 第二、不仅考虑华裔族群的利益,还应关注美国任何不公平的 现象,包括其他族裔; 第三、除了发动群众性运动外,还要从实际层面入手,培训更 多华裔人才进入政府和司法机构,这些人会更加了解华裔族群的情 况。
    • 20.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动因与模式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
    • 21.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一、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及其必然性 1、行为: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 动自主的社会活动。 心理学角度: 动机 手段 后果 伦理学角度:非伦理行为 伦理行为:体现道德意识,同他人与社会发生 利益关系,具有善恶属性并能进行 善恶判断的个人活动和群体活动 道德行为:为善的意识所支配、体现社会利益关系、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伦理行为。 非道德行为:为恶的意识所支配、体现社会利益关系、具有判断价值的伦理行为。
    • 22.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2、选择:人与环境或他人以及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按照一定的目 的在多种可能性中自觉地、自主地、自愿地进行的抉择 选择是人的理性的技巧,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 动机、意图、目的的选择 行为的方式、过程、结果的选择 外在的实践活动 内在的精神活动
    • 23.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3、公共行为伦理选择 公共行为主体在一定的伦理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根据某种伦理 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作出的自觉自愿的行 为伦理选择。 进行公共行为伦理选择的原因 第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柏拉图:在现实生活中,单靠个人是无法满足人的许多需要的。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获得生活的满足。霍尔巴赫: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它将向他证明,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费希特:人注定是过社会生活的;他应该过社会生活;如果他与世隔绝,离群索居,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完善的人,而且会自相矛盾。
    • 24.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第二、是人性完善的客观需要:中国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也。孟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荀子:人性恶,但可以化性起伪。人有仁义礼智四端,但仅是善端,是向善的可能性,只有经过后天的伦理道德修养和行为断选择,才能成为有德之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25.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西方 薄伽丘:肯定人的自然欲望——食欲、性欲、自我保存的安全欲中世纪:否定人的欲望。认为人的自然欲望是人的动物性。真正的人性在于神性,在于人的精神性。伦理道德行为就是人利用理智节制情欲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头破血流。苏格拉底:人的伦理道德来源于永恒的、普遍的善性,人的本性是善的。一切罪恶的行为都是无知的、无意的行为。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人,人的本性在于理性,所以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人要实现幸福必须具备:身体、财富和德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感觉论和快乐论:一方面承认人有追求快乐的利己欲望,但另一方面又认为理性的原则使人的快乐追求必须顾及利己和利他的统一。
    • 26.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霍布斯:人天生是自私的,人的本性是恶的,是自私自利的。斯宾诺莎、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人人都有趋利避害、利己自爱的天性,这种天性在人的后天的社会行为中可以向善也可能为恶。在自然状态下,人对人是狼的状态。人必须以理性原则结束这种自然的野蛮状态。出现了伦理道德行为选择,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平,既利己又利人。结论:不论性善,还是性恶,或是无善无恶, 都把伦理道德行为选择看成是人性完善 的基本途径,看成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与 动物的本质区别。
    • 27.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第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曾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人类社会的历史,都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总之,由于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的有限性及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性(公平是相对的,永远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由于社会利益和社会活动的个体性(社会利益总是要落实、分配到具体的个人身上);也由于各个个体活动的自主性和利益的为己性,因而,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为了相对公正地处理这种矛盾和冲突,维护人类社会自身的稳定和发展,社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制定各种法律和规章,形成各种伦理规范和行为规范,组织各种机构,来调节这种矛盾和冲突,并代表和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 28.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二、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动因 指公共行为主体进行公共行为选择时的伦理动力和原因。其中 决定性动因是利益和利益关系。 1、公共行为义务——他律 指公共行为主体在处理对国家、政府、公共利益的关系时,应 该履行的公共行为责任。 他律性的表现: 第一、在于它是现实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产物,公共行为主体的义务 和权利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制定的 第二、在于它的内容是由国家、政府和公共行为主体的性质、任务、政 策、法律以及伦理原则所确定的,是不以公共行为主体的意志为 转移的具有客观规定性的外在的义务 第三、在于公共行为主体只有从社会角度和公共利益角度观察,才能正 确认识自身所履行的公共行为义务。(维持生活、发展个性和常丹社会 责任)
    • 29.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2、公共行为良心——自律 公共行为良心是指存在于公共行为主体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活 动,是公共行为主体履行公共行为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 力,是公共行为主体意识中各种公共伦理心里因素的有机结合。 良心:天理良心:良心是天的所予者。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 30.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柏拉图:良心是善的理念在个人身上的显现基督教:良心为上帝的声音费尔巴哈:只有求得幸福的心才是使人不去或者应当不去作恶的道德规则和良心密尔:拘束我们而称为良心的东西,实际上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一种功利的道路。良心是行为主体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中形成的伦理道德上的责任感,是行为主体内在的一种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行为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伦理道德的认知,伦理道德的情感、伦理道德的一致和伦理道德的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
    • 31.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公共行为良心的特征: 第一、公共行为良心是公共行为主体的意识中的一种强烈的公共行为责任 感和愿望 第二、公共行为良心是公共行为主体内在的理性判断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良心作为一种意识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理智。但 是,它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客观存在的人与之间的义务关系和客观的一定阶级的伦理道德要求) 第三、公共行为良心是多种公共行为心理要素在公共行为主体的意识中的 有机结合。 季塔连科:良心是人的心中理性认识和感性感受的特种融合物。良心把人的心理中的一切层次,理性的、情感的、意志的、甚至潜意识的、直觉的等因素,都有机地结合成一个严密的内在的伦理道德心理机制。良心不仅仅依靠理性,事实上,公共行为主体的情感、意志、直觉等品性也都作为人类心灵的触须,而对良心的形成和实现其职能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 32.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公共行为良心的作用: 第一、在公共行为选择前,起着导向作用——指挥官 第二、在公共行为进行中,起着监督作用——检察官 第三、在公共行为完成后,起着伦理评价作用——审判官 费尔巴哈:必须区别行为之前的良心、伴随行为的良心和行为之后的良心。只有最后一种良心才值得称之为良心。因为只有在行为完成之后,行为主体才走向思考,走向伦理道德上的批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 吾日三省吾身
    • 33.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3、公共行为价值目标——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公共行为价值目标是公共行为伦理总的、评价命令性的目的,它保证公共 行为伦理意识、公共行为伦理活动和公共行为伦理规范的作用的统一,保证对 公共行为进行调节的明确目的性。 是公共行为主体公共行为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我国公共行为价值目标 体现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体现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34.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三、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模式 1、义务性公共行为选择模式 指以公共行为义务作为公共行为主体的公共行为选择的惟一伦理动因的公 共行为选择。 积极作用:从外在的基础方面影响公共行为主体的公共行为 消极作用:排斥和忽视公共行为良心和公共行为价值目标在公共行为选择 中的作用 阿奎那:在遵守某项规定的过程中,服从是与对于这种遵守所负的义务有关的。这种义务起源于带有拘束力的掌权者的命令,而拘束的范围则不仅以世俗的观点而且以宗教的观点为依据,并参考良心的要求,像圣保罗所说的;而且这是因为掌权者的命令起源于上帝,像这位使徒在同一段话里所说的那样。因为,对于基督徒来说。服从的义务是这种权威来自上帝的结果,并随着这一情况的终止而终止。
    • 35.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2、良心型公共行为选择模式 指以良心作为公共行为主体的公共行为选择的惟一或基本伦理动因的公共 行为选择。 积极作用: 重视良心的自律作用 赋予公共行为选择较为充分的主体性 让公共行为主体意识到自己对社会负有责任 消极作用: 忽视他律的公共行为义务,走向公共伦理意志论 注:公共伦理意志论:指公共行为主体把自我意志等同于良心,并以此作为公 共行为选择的根本动因。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行为主体 往往易于将“凭”良心办事变成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办事。 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
    • 36.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3、价值目标型公共行为选择模式 指以公共行为价值目标作为公共行为主体的公共行为选择的根本伦理动因 的公共行为选择 第一、是义务型公共行为选择模式与良心型公共行为选择模式的辩证统一 既包含了公共行为主体所自觉意识到的客观性(他律),又形成于公共行 为主体的主体性(自律) 第二、体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的正确结合 普列汉诺夫:实际上,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点。相反地,它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而且社会感情可以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并可以因自我选择而日益加强。所以,自我牺牲有时具有以下这样的形式:似乎自我牺牲就是绝度不掺杂有任何愿望的能力的自治意志的问题。但是,这种无可争辩的情况丝毫也不排除这种崇高能力的功利主义基础。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一致时也能够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 37. 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动因与模式第三、是公共行为主体公共伦理和公共人格完善的有效途径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独立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
    • 38.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一、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及其作用 指生活在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直接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伦理 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对他人或自己的公共行为进行善恶 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作用: 第一、对公共行为善恶其裁决作用:道德法庭 第二、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 第三、维护公共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调节人们的道德关系和公共行为关系 注: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既没有专门的执行机构,也不具有法律规 范的强制性,它的社会作用是通过伦理道德评价的裁决和教育职能来实 现的 ·实现由应该到事实的转化 ·公共行为主体判定自己限制选择的善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
    • 39.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二、公共行为选择的责任与限度 1、公共行为选择的责任 公共行为选择出现的条件: 公共行为选择的客观可能性 公共行为主体公共行为选择能力的大小 恩格斯: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因此,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 40.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为什么公共行为主体要对自己的公共行为选择承担责任? 第一、公共行为选择中的责任是有客观决定性的,公共行为主体可以正确 地从这种有着客观决定性的公共行为责任出发,选择适当的公共行为 第二、公共行为主体在必然性所规定的公共行为责任面前,可以发挥主观 能动性 第三、强调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选择的责任,不论是对于公共行为主 体,还是对于国家、社会以及公共利益都是十分必要的
    • 41.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2、公共行为选择的责任限度 从客观方面看,受到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现实社会 关系、社会地位的影响 从主观方面看,受到主体的公共行为选择,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 价值观、知识水平、心理状态的制约 结论:公共行为主体既不能对任何公共行为都不承担责任,也不能对一切公共 行为都承担全部责任 承担责任的限度:在当时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力所能够并应当选择以及有可能实 现其公正行为选择的范围之内,对自己的公共行为的善与恶 承担公共伦理责任。
    • 42.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 第一、现实社会已制定或提出的体现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行为 准则与公共伦理规范,使公共行为主体能够根据这些准则与规范进行公共行为 选择 第二、现实公共行为选择处境的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已经包括公共行 为主体应该选择的、符合国家和公共利益的行为方案 第三、公共行为主体已经具有或应该具有选择这种符合国家和公共利益的 公共行为的能力 对 公共伦理信念本身负责 公共伦理信念的真实性负责 公共行为本身负责 自己认识方面和实践方面负责反对只受客观环境制约的宿命论 反对只受公共行为主体主观意志制约的唯意志论
    • 43.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三、评价公共行为选择的标准与根据 (一)评价公共行为选择的标准:善恶 公共伦理所说的善,主要是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共伦理准则要 求的公共行为 公共伦理所说的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共伦理准则 要求的公共行为 柏拉图:善的范型是最高的知识。亚里士多德: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心灵合于德行的活动康德:先天的善良意志是惟一的评价善恶的标准伊壁鸠鲁: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斯宾诺莎:所谓善是指一切的快乐和一切足以增进快乐的东西而言,特别是指能够满足愿望的东西而言。所谓恶是指一切痛苦,特别是指一切足以障碍愿望的东西而言。
    • 44.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儒家学派:一个行为的善恶主要以它是否合于“义”为标准墨家:一个行为的善恶标准主要看它是有利还是有害,凡是能得到“利”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马克思: 第一个方面是阶级标准,表现出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第二个方面是客观标准,又称历史标准,表现出绝对性和确定性一面。
    • 45.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二)评价公共行为选择善恶的根据 1、动机:公共行为主体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主观意 向或愿望。是行为过程的主观方面。 动机是行为者处于内心的某种需要而形成的 动机又离不开外部的条件 2、效果:公共行为主体的行为给社会和他人所带来的、所产生的客观结果或实 际后果。动机得到了实现,即为效果。是行为过程的客观方面。 效果与动机相联系的预期目的的实现 效果还包括活动过程及其影响 由于效果的好坏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故成功不一定都是好的。对于某些个人或少数人的主观愿望来说是成功的效果,有时对社会利益来说却可能是有害的。
    • 46.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3、公共行为选择中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 第一、动机与效果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第二、动机与效果相互转化 第三、动机与效果的善恶统一往往是充满复杂差异和矛盾的对立统一 善恶性质和程度相当 善恶性质相悖 善恶性质相当而程度相异 善恶性质相同 善恶性质的不稳定或不确定 第四、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曲折过程 伦理思想史上,墨子第一次把动机与效果联系起来,创造了“志”和“功”的概念。 鲁君问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誉为是也。钓者之荣,非为鱼赐也;饵食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
    • 47.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注:应把对效果善恶的考察放在首位 第一、效果上的善恶相对于动机上的善恶,表现得更直接,也更明显 第二、只有弄清楚效果的善恶,才能进一步去考察动机的善恶 第三、检验动机的善恶主要凭借行为主体的行动及其效果
    • 48.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四、公共行为选择评价的方式 社会舆论:来自外部的因素 内心信念:自身内部的因素 传统习惯:行为当事人之外的因素或行为当事人自身的因素
    • 49.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1、社会舆论:舆人之论 正式的社会舆论: 由社会组织或国家机关正式表达的 有明确的目的和自觉的意图 舆论机构或舆论工具 内容及表达方式经国家或相应社会组织批准和认可 非正式的社会舆论: 人们凭借传统和经验 在一定范围内自发表达和流传的 不一定有明确的目的和自觉意图 没有正式的固定的表达机构和工具 一个社会,无论何时,总是有先进与落后的两种人们、两种意见存在,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 50.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舆论的特殊功能 第一、是社会对某种伦理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判断和采取表变态度的表达 方式 第二、是向行为当事人传递其行为价值信息的重要手段,能够使行为当事 人从中了解行为的社会后果 第三、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被称为一种“强制力量”,因为它能通过赞 誉或谴责,迫使行为当事人接受来自社会的善恶裁决和准则性命令,从而继续 坚持或改变目前的伦理道德行为的方向。
    • 51.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2、内心信念 在伦理学意义上,主要是指道德信念。 第一、作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是推动人们对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最直接的内 在动力 第二、作为“发自内心的”伦理道德意识和伦理道德准则,也是人们伦理道德 评价中的直接标准 第三、由于其包含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可以作为一种内在的强制力,迫使行为 当事人接受善恶判断,以及相伴随的赞许或谴责我受良心的驱使 良心不容我袖手旁观扪心自问、凭良心说、问心无愧
    • 52.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3、传统习惯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已被人们普遍承认 和熟悉的一些日常的、稳定的伦理道德经验、伦理道德常识、伦理道德情感和 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 特点: 第一、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可以说它是社会生活过程的直接反映 第二、它也可以被看做一种自发的社会意识现象 第三、它是一种既成的、获得性的社会意识现象 第四、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多半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一些起码的要求 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过程,可以说,大多是从因袭沿用某种传统开始的,并在这种因袭沿用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随机又把提高了的伦理道德作为一种传统习惯运用于将来和传留给后代。
    • 53. 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注:社会舆论、内在信念和传统习惯的共同基础和密切联系 第一、它们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第二、它们在对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中是相互凭借的 第三、它们在对公共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中是相互促进的
    • 54.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一、伦理冲突及其实质 公共行为伦理主体的公共行为选择不仅要在多种可能性之间进行,而且要 在伦理道德价值的冲突中进行。公共伦理冲突增加了公共行为伦理选择的困 难,它把公共行为主体推向两难的境地,迫使公共行为主体作出非此即彼的抉 择。 1、伦理冲突含义及其表现 公共伦理冲突是指公共行为主体在进行公共行为伦理选择时,面临着尖锐 矛盾状态,即公共行为主体所选择的公共行为虽然符合某种公共伦理要求,但 同时又违背了有一定价值的另一种公共伦理要求,公共行为主体必须在相互冲 突的利益关系与伦理价值之间,做出某种抉择,选择其中的一个公共伦理价 值,并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面临的矛盾而实现公共价值目标。苏格拉底借来的武器
    • 55.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伦理冲突的三个层次 第一、伦理心理上的冲突 第二、伦理道德行为中的冲突 第三、不同伦理道德理论体系、规范作用于同一公共行为主体时造成的矛盾冲 突
    • 56.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2、伦理冲突的根源和实质 公共伦理冲突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较为 普遍和复杂的现象。伦理冲突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伦理冲突存在的现实根 据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第一、伦理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 第二、伦理冲突的产生也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复杂性有很大关系 家庭关系 职业关系 社会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伦理冲突最集中地发生与大变革时代。这时,生产的发展、交往的扩大、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必然冲击着旧的经济关系以及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并带来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组。医生是否应当将病情真实的告诉给癌症患者?
    • 57.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第三、伦理冲突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冲突、利益冲突 伦理冲突的作用 是新型伦理价值体系的发酵剂 是社会进步的必要环节 是行为主体完善自身的必要形式 一些人寻求一种普遍的、永恒适用于任何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境遇下的伦理道德规范准则 一些人因为伦理道德原则不可避免的要导致冲突,而走上非道德主义,例如韩非抛弃德治,专讲法制
    • 58.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二、公共行为选择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公共行为选择中的目的与手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目的是行为主体在伦理道德动机支配下所预期要达到的行为结果,手段是行为 主体为了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两者的冲突 第一、目的决定论的观点 第二、手段决定论的观点救济穷人可以偷窃手段可以支配目的,甚至改变目的
    • 59.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2、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第一、目的规定和制约着手段,目的的道德性质要求采取具有同样性质的手段 第二、手段也制约着目的的实现 第三、目的和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手段只能为目的服务如不能选择相应手段,目的只不过是一种多愁善感的空话一个公共行为目的,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起公共行为手段的作用;一个公共行为手段,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公共行为目的:幸福生活——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
    • 60.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三、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 伦理冲突不仅是伦理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同时也是伦理自由选择的 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为冲突至少表明行为主体可以在两者以上可能性的伦理 方案中进行选择 1、伦理冲突与选择自由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忠孝不可两全萨特学生的困惑:在家孝敬母亲,还是为了祖国上战场
    • 61.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第一、伦理冲突中自由选择的实现,首先必须基于对伦理规范准则有正确认识 第二、伦理冲突中自由选择的实现除了有赖于伦理认知对冲突性质的把握之 外,还有赖于行为主体情感、意志的参与和努力 人的理性遵循权衡原则,运用人的只是、思维去分析、选择 人的情感和意志作为一种直接的心理力量影响着伦理选择 三种不同的伦理态度 逃避——危险 静观——冷漠 参与——表达
    • 62.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2、伦理冲突中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一、坚持比较的原则 感情主义者:人们对价值的判断涉及的事实是可以争论的,而关于价值本 身是不可争论的 韦伯:独特的非认识主义者的态度认为价值判断完全出于个人主观的情感 作用,价值只与个人的自由、决定和选择有关,而与事实之间根本没有逻辑的 或本体论的联系 存在主义者:价值判断只能是人在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下的一种内心的 主观抉择,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也不依靠自己的感情和信仰,而且与 过去自己的一切选择无关 实用主义者:企图建立一种没有伦理原则和规范的伦理体系,使个人在进 行伦理选择或伦理评价时,摒弃任何客观的标准和根据。 其实有标准: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 63.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第二、坚持优先选择的原则 内在价值优于外在价值 永恒的价值优于短暂的价值 积极思考所选择的价值优于被动接受的价值 第三、坚持分级量化的原则 社会义务高于个人义务的原则 生命原则高于诚实守信原则 第四、坚持“最大的善的目的”和“最小的恶的手段” 如何选择有效的手段 如何使手段具有伦理上善的价值为了最大的善的目的,手段上对恶的妥协,对善的牺牲,也被认为是道德的
    • 64. 伦理冲突中的行为选择四、公共行为选择中的伦理妥协 指公共行为主体在公共行为选择中,有时不得不放弃某些公共伦理准则, 牺牲某些公共伦理价值以便维护更高的公共伦理价值和公共利益准则 公共行为选择中的伦理妥协,应该确定和遵守公共伦理妥协的限度。也就 是说,妥协性的公共伦理选择,必须是选择所谓迫不得已的手段,即非如此就 不能解决利益冲突和伦理冲突的手段面对强盗不同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时的周恩来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不是为了神圣的目的而抽象地否定迫不得已的手段,而是要善于通过一切策略妥协来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 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
    • 65.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