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 2. (一) 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 3. 一定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某句话的作用 1.结构作用 2.结合内容分析
    • 4.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5.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 6.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升华感情,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 7. 答题示例: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 8.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 9.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 10.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11. (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 12.  一、分类别    分类别是按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的不同成分、不同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如:。如:《谈笑》一文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标准很明确,此文先从笑和脸、笑和全身、笑和人的关系将笑分成三大类,再在各类中从不同的角度将笑再分成各小类,如笑和脸的关系,先分为整体与局部,局部又分为嘴、牙、下巴、眼几小类。  作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 13. 二、举例子    举例子是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实例,反映事物的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举了红喇叭花、杏花、弄色木芙蓉这三种花在不同时候花色不同的实例,说明会变色的花很多。再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为了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了我国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使不毛之地成为绿洲的实例。    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语言通俗易懂,更具有说服力。
    • 14. 三、打比方    打比方是适当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中国石拱桥》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将“石拱桥”比作“虹”,运用比喻介绍石拱桥的结构知识,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自然段第二句:“(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将“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总特点。    灵活使用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能将事物介绍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 15. 四、 列 数 字    列数字是列举具体准确的数字对事物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写故宫博物院“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用了“72万平方米”、“70多座”、“9000多间”这三个数字,说明了故宫博物院的面积、宫殿的座数、房屋的间数。  。能把事物说明得更精确、更直观,是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优越之处。 
    • 16.   作比较是指在说明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在说到制书材料时,把纸和竹片、木片、绸子作了比较,突出竹片、木片制成的书笨重、使用不方便,帛书虽轻便却成本太高的缺点,显示出用纸做制书材料成本较低且轻巧适用的优越性。    使用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五、作比较 
    • 17.   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一般来说,下定义有以下公式可套:下定义项=是+与并列概念之间的差别+邻近的大概念。如:语文课本后面附录《应用文(二)》中,给读者介绍了介绍信、证明信、公开信、倡议书、申请书这几种应用文体的书写格式,在介绍每种应用文体的书写格式前,均先给其下了定义。例如:“证明信是证明某人身份、经历等情况以及证明某件事情真相的专用书信。”这里使用的就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它使读者对证明信有了大概的了解。    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使说明语言科学、准确,让读者在具体了解被说明对象前,能对被说明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六、下定义
    • 18. 判断下面句子各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 ③打比方 ④作比较 1.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之间。( ①  ) 2.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①②   ) 3.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④   ) 4.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光线,所以又被称作“自动窗帘”。(  ③ )
    • 19. 【练习】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作比较,通过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的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突出被说明对象特                                                                               
    • 20. 2、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死海海水的特征是咸度高、浮力大)——《死海不死》   列数字,具体说明死海海水咸度高、浮力大的特征。(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3、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举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点,使人信服。(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 21. 4、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使说明生动、形象) 5、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分类别,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 2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 23.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比喻)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拟人) (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夸张)
    • 24.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排比)
    • 25. 判断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拟人 )       2.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    反问     )      3.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比喻    )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夸张    )     
    • 26. 5.像绒毛,像棉絮,像芦花一般的雪从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排比 比喻   )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设问  )
    • 27.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
    • 28. 3.设问:引起读者对……注意和思考; (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29.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30. 1、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 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 31.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 32. 答题示例: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 33.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 34.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 35.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 36.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37.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 38. 答题示例: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 39.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 40.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 41.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42.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不能互换。
    • 43.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 44.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45.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 46. (六)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 47.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 48.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 49.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 50.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 51.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 52.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 53. (七)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 54.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 55.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 56.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 57.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 58. 描写手法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 59.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 60.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 61.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 62.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 63. 请注意: 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