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四节 喘 证
    • 2. 目 录概述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鉴别诊断 治疗 转诊原则 养生与康复 健康教育
    • 3. 概述一、 定义 喘即气喘、喘息。 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 4. 概述二、病名释义 《说文心部》:“喘,疾息也”。疾,快速之意;息,一呼一吸曰息。疾息,指呼吸急促。又说:“喘,息也”。段玉裁注:“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 历代中医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 5. 概述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提出肺为主病之脏,并描述了喘证的症状表现。 《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 6. 概述《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指出喘证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 《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
    • 7. 概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辨证分虚实两大类,并列方治疗。
    • 8. 概述金元时期的医家对喘证的论述各有补充。如 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他说“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 9. 概述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食、体虚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在《丹溪心法·喘》中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
    • 10. 概述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如《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 11. 概述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以上论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12. 概述四、范围 中医——涉及多种外感及内伤疾病,它不仅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而影响及肺致喘。 西医——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原性哮喘、肺结核、矽肺及癔病性喘息等。
    • 13. 病因病机一、病因 1.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侵袭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畅、升降失常→肺气上逆→喘 ①风寒闭肺 ②表寒内热(表邪未解,内已化热;肺热素盛,寒邪外束) ③风热犯肺 ④痰热蕴肺
    • 14. 病因病机2.饮食不当 ①恣食生冷、肥甘厚味、嗜酒→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阻气道→肃降失常 ②复感外邪诱发—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寒热错杂证 ③痰湿久郁化热;肺热素盛—痰火交阻于肺,肺气不降而致喘 ④痰湿寒化→寒饮伏肺—外邪引动伏痰→壅阻气道而喘
    • 15. 病因病机3.情志所伤 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肺气痹阻,气机不利→喘 恼怒伤肝→肝气上逆乘肺→肃降失常,升多降少→喘
    • 16. 病因病机4.劳欲久病 久病——慢性咳嗽、哮病、肺胀、肺痨—久病伤肺→肺气肺阴不足→气失所主 久病不已→由肺及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喘 劳欲——房劳过度→精气内夺→肾元受损→失于摄纳→逆气上奔→喘 肾阳亏虚→水泛无主→上凌心肺→肺气上逆,心阳不振→喘
    • 17. 病因病机二、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 喘证的发病机理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若外邪侵袭,或它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 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原,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
    • 18. 病因病机如脾经痰浊上干,以及中气虚弱,土不生金,肺气不足;或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均可致肺气上逆而为喘。 肝气逆乘,肝肺不和,升降失职,亦可致喘。 2.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 19. 病因病机3.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 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饰肾出纳失常,且无以气虚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 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 20. 病因病机4.重证每多影响于心 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每多影响到心。 故肺肾俱虚,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 21. 病因病机 5.转归与预后 实喘:由外邪所致者——失于表散→由表入里 由痰浊、肝郁所致者——日久不愈→化热化火 虚喘:肺虚所致者——反复发作→累及脾肾两脏 肺脾肾虚损严重——累及心阳→心气(心阳)不足→脱证
    • 22. 诊断依据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体征——两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 23. 类证鉴别1.喘证与气短 相同点——呼吸异常 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则不能平卧 短气——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
    • 24. 类证鉴别2.喘证与哮病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联系——哮必肩喘,喘未必兼哮
    • 25. 类证鉴别3.喘证与肺胀 喘证 肺胀
    • 26. 鉴别诊断1.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COPD 2.各类肺炎 3.心源性哮喘 4.急性肺栓塞 5.重症肺结核
    • 27. 治 疗一、辨证要点 1.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 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 虚喘者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 28. 治 疗2.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 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内伤病程久,反复发作,无表证。 3.虚喘应辨病变脏器 肺虚 肾虚 心气、心阳衰弱
    • 29. 治 疗3.辨病位 外邪、痰浊、肝郁气逆——肺——邪壅肺气 久病劳欲——肺肾——肺肾出纳失常
    • 30. 治 疗二、治疗原则 1.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 31. 治 疗虚实夹杂,下虚上实——分清主次,标本兼治 寒热错杂——温清并用 喘脱——应急措施——扶正固脱,镇摄潜纳 注意事项:虚喘尤重治肾,扶正当辨阴阳。 扶正——补肺、健脾、益肾、养心,每多相关,应结合应用。 分阴阳:阳虚者温阳益气,阴虚者滋阴填精,阴阳两虚者阴阳两顾,纳气归肾——肾为气之根,纳气归元,使根本得固。
    • 32. 治 疗三、证治分类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 症状: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加减。
    • 33. 治 疗麻黄汤宣肺平喘,散寒解表,华盖散功能宣肺化痰。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化痰利气。 如寒饮伏肺,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 34. 治 疗2.表寒里热证 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 35. 治 疗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泄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 表寒重加桂枝解表散寒;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加瓜蒌、贝母清化痰热;痰鸣息涌加葶苈子、射干泻肺消痰。
    • 36. 治 疗3.痰热壅肺证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 37. 治 疗本方有清热肃肺化痰之功,适用于喘息,胸膈烦闷,痰吐黄浊。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 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 38. 治 疗如身热重,可加石膏辛寒清气; 如喘甚痰多,黏稠色黄,可加葶苈子、海蛤壳、鱼腥草、冬瓜仁、苡仁,清热泻肺,化痰泄浊; 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瓜蒌仁、大黄或风化硝,通腑清肺泻壅。
    • 39. 治 疗4.痰浊阻肺证 症状: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 40. 治 疗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 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滑腻者。 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 41. 治 疗5.肝气乘肺证(肺气郁痹证)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乎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 42. 治 疗本方可行气开郁降逆,适用于肝气郁结之胸闷气憋,呼吸短促。 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行气解郁 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降逆平喘 在本证治疗中,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 43. 治 疗肝郁气滞较著,可加用柴胡、郁金、青皮等疏理肝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 若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皮、酸枣仁、远志等宁心 若气滞腹胀,大便秘结,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
    • 44. 治 疗(二)虚喘 1.肺气虚证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 45. 治 疗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气阴不足者为宜。补肺汤重在补肺益肾,适用于喘咳乏力,短气不足以息等肺肾气虚之证。 常用药:党参、黄芪、冬虫夏草、五味子、炙甘草补益肺气。
    • 46. 治 疗若咳逆,咯痰稀薄者,合紫菀、款冬花、苏子、钟乳石等温肺止咳定喘;偏阴虚者加补肺养阴之晶,如沙参、麦冬、玉竹、百合、诃子;咳痰稠黏,合川贝母、百部、桑白皮化痰肃肺。病重时常兼肾虚,喘促不已,动则尤甚,加山萸肉、胡桃肉、脐带等补肾纳气。
    • 47. 治 疗兼中气虚弱,肺脾同病,清气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合补中益气汤,补脾养肺,益气升陷。
    • 48. 治 疗2.肾气虚证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 49. 治 疗前方温补肾阳,用于喘息短气,形寒肢冷,跗肿。后方取人参、蛤蚧补气纳肾,用于咳喘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 前者偏于温阳,后者长于益气;前方用于久喘而势缓者,后方适于喘重而势急者。 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等温肾纳气;配熟地、当归滋阴助阳。
    • 50. 治 疗若脐下筑筑跳动,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肾失潜纳,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镇纳之;喘剧气怯,不能稍动,加人参、五味子、蛤蚧以益气纳肾。
    • 51. 治 疗肾阴虚者,不宜辛燥,宜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以滋阴纳气。 药用生地、天门冬、麦门冬、龟板胶、当归养阴;五味子、诃子敛肺纳气。
    • 52. 治 疗本证一般以阳气虚者为多见,若阴阳两虚者应分清主次处理。 若喘息渐平,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胡桃肉以补肾固本纳气。
    • 53. 治 疗3.正虚喘脱证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54. 治 疗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肺气;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粉)摄纳肾气;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若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加附子、干姜;阴虚甚,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粘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麦冬、玉竹,人参改用西洋参;神昧不清,加丹参、远志、菖蒲安神祛痰开窍;浮肿加茯苓、炙蟾皮、万年青根强心利水。
    • 55. 治 疗 四、其它疗法 验方 温灸 敷脐
    • 56. 转诊原则诊断不明 喘脱 常规治疗无效
    • 57. 养生与康复对于喘证的预防,平时要慎风寒,适寒温,节饮食,少食黏腻和辛热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动火; 已病则应注意早期治疗,力求根治,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忌烟酒,远房事,调情志,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但活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而定,不宜过度疲劳。
    • 58. 结 语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其临床特征,严重者可致喘脱。 病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舒以及久病体虚所致。病变主要在肺和肾,而与肝、脾、心有关。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肾,为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
    • 59. 结 语辨证治疗以虚实为纲。 实喘有邪,其治在肺,当祛邪利肺,分别邪气的不同,予以温宣、清泄、化痰、降气。 虚喘正虚,其治主要在肾,当培补摄纳,须辨所病脏器,予以补肺纳肾,或兼养心健脾。 喘脱危症应予急救,当扶正固脱,镇摄潜纳。
    • 60. 结 语实喘由于邪气壅阻,治以祛邪利气,疗效较佳;虚喘为气失摄纳,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且易感邪而致反复发作,致使病情迁延难愈。 正如《医宗必读·喘》所说;“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因此对待虚喘应持之以恒地调治。
    • 61. 再见!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