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医院感染管理 基础知识培训
    • 2. 一、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回顾分析 二、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体系及职责 三、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报告制度 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手卫生 2、消毒与灭菌 3、无菌技术与安全注射 4、手术部位及三种导管等重点部位感染防控 5、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6、标准预防 7、职业暴露防护及意外暴露后处理 8、医疗废物管理
    • 3. 住院时间加长医疗费用增加纠纷医院感染关系到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的健康。 尤其对患者的危害: 住院天数延长 医疗费用增加 加重感染死亡 医疗救治失败 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医院感染的危害
    • 4. 一、 医院感染无处不在 感染病例触目惊心
    • 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8. 按卫生部正式公布 医务人员感染率18.38%,其中 天津39.38% 北京25.43% 山西17.64%  起因是社区感染,但其疫情的发展、失控多数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SARS的最后控制也是得力于良好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SARS
    • 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2. 以上严重感染事件告诉我们什么?医院感染管理与医院的每个部门都是相关的,院感预防应从小事做起,慎独并规范操作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环境的清洁卫生等基础工作不容忽视 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的工作模式不能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但我们应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控制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看似不挣钱,但可以省大钱
    • 1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4. 二、 医院感染三级 组织及职责
    • 15.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三级管理体系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护士长、 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
    • 16. 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在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的领导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等各项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2、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准确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
    • 17.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和(或)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及职业暴露的防护。 7、积极配合专职人员开展医院感染各项监测工作。
    • 1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1. 三、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及报告制度
    • 22.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 23. 广义概念: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 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 24. 完整定义应包括三个方面: 1、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才发生的感染。 无植入物术后30天以内; 有植入物术后一年以内。 无明确潜伏期:住院超过48小时以后发生; 有明确潜伏期:住院时间超过平均潜伏期。
    • 25. 2、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者入院时已经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3、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性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如HBV(乙肝)、HCV(丙肝)、HIV(艾滋)TP(梅毒)感染等。 完整定义应包括三个方面:
    • 26. ●按病原体的来源分:内源性感染 (自身感染)难以预防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交叉感染)可预防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交叉感染)可预防性感染
    • 27. 医 院 感 染:感染链(医院感染三要素):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危险因素: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手术、穿刺、引流管、放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 重点部门:手术室、供应室、ICU、新生儿病房、产房、血透室、内镜室、口腔科等。 易感人群:新生儿、高龄、糖尿病、肿瘤、营养不良、白细胞减少、烧伤等。
    • 2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9. 怀疑医院感染时医生应作些什么?询问病史:了解基础疾病、接触史、手术史、侵袭性操作的内容和持续时间、用药史等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不明原因的发热,体温>38.5℃,应送血培养 24小时内填写报卡,上报院感科
    • 30. 医院感染 暴发相关知识
    • 31. 一、医院感染暴发定义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 32. 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含义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疑,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 33. 三、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1、散发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立即时报告院感科 2、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2)3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要求,在2小时内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10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微生物室(检验科)、放射科:本科室登记的同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并上报院感科。
    • 34. 四、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根据应急预案,分工合作,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各项工作。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 35. 五、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范围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 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是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 36. 六、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监测、 上报制度1.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制度,当出现科内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报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临床医师、护士共同配合院感科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2.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时,上班期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休息期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总值班。I级医院感染暴发与突发事件立即报告;II级30分内报告;III级12小时内报告。
    • 37. 3.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分级 I级: ⑴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⑵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⑶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II级: ⑴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⑵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⑶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III级: ⑴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⑵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 38. 4.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5.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除上述措施外,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明确病原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
    • 39. 四、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关键措施是什么
    • 40. 医院感染控制策略之一 医务人员手卫生
    • 41. 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手卫生手卫生= ?总称
    • 4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9. 手卫生指征1、接触患者或周围环境前 2、接触患者后 3、清洁或无菌操作前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物表后 5、接触血液体液后 6、穿脱隔离衣前后、 脱手套后 7、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前后
    • 50. 手卫生五个时刻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血液、体液后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或周围环境前
    • 51.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 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 52. 手卫生效果要求重点部门每季度行手卫生采样监测1次。 卫生手: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
    • 53. 情 景 模 拟该病房7、8、9三名患者需要该医生查房。 1、当医生查完7床后应如何进行手卫生才能为8床进行查房(查体)? 2、在查8床时患者突然呕吐,呕吐物喷溅在医生的手臂上,该医生应如何进行手卫生才能为9床进行查房?
    • 5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5. 干 手 措 施×××√×
    • 56. 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2.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物。 3.应当采用避免二次污染的干手方法,如一次性纸巾或干手机。 4.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洗手注意事项
    • 5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9. 医院感染控制策略之二 消毒、灭菌
    • 60.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消毒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2、灭菌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 61.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高度危险性物品 :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要求:达到灭菌要求。
    • 6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度危险性物品 :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要求: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 63.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疮 ;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要求:中、低水平消毒。
    • 64. 医院感染控制策略之三 无菌技术与安全注射
    • 65. 无菌技术1、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房间的打扫。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2、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 66. 无菌技术3、无菌包要求:包外注明无菌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责任人,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摆放,放在固定的地方。使用包布包装的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使用无纺布和纸塑包装有效期为6个月,过期应重新灭菌。常用的无菌敷料罐每天更换并灭菌。
    • 67. 无菌技术4、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两次,盛装消毒剂的容器每周灭菌两次。 5、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 68. 无菌技术6、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7、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8、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 69. 皮肤粘膜消毒方法1、注射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方法: ①0.5%的碘伏涂擦2遍, ②75%酒精涂擦2遍, ③碘酊原液涂擦2遍,75%酒精脱碘,作用时间1~3分钟,待稍干; 消毒皮肤面积:不少与5cm*5cm,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
    • 70. 皮肤粘膜消毒方法2、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消毒: 术前用肥皂和水洗净,重点是手术切口部位; 术时用浸有碘伏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2遍; 或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再用75%酒精脱碘; 消毒皮肤面积:为手术野及其外周15cm以上,由内向外擦拭。
    • 71. 安全注射:进行注射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活动; 严禁在非清洁区域进行注射准备等工作; 配药、皮试、胰岛素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尽可能使用单剂量注射用药,多剂量用药无法避免时要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 严禁使用用过的针头和注射器再次抽取药液; 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 72. 安全注射: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的日期和时间,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包括皮试液、封管液) 灭菌物品(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二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 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天。
    • 73. 医院感染控制策略之四 手术部位及三种导管 感染防控措施
    • 74.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操作规程(SOP)
    • 75.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方法1、根据指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药,1类清洁切口预防用药使用率应≤30%。手术预防用药总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指征 (2)用药时机:术前0.5~2小时使用抗生素(随患者带入手术室麻醉诱导开始时使用,溶酶一般采用100ml液体),剖宫产术后断脐后使用。 (3)用药时间: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 (4)正确选择抗生素品种:一般为第一代头孢类
    • 76.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方法2、正确去毛方法:避免不必要备皮,需要时术前即刻或手术室内并采用剪毛或脱毛方法,避免损伤 3、围术期血糖控制正常水平 4、术中保暖,操作仔细,充分引流 5、缩短术前住院时间≤3天 6、严格手卫生制度 7、术后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
    • 77.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预防与控制
    • 78. 置管使用的器械、器具和敷料等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正确消毒穿刺点皮肤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置 管 时覆盖从头到脚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置管人员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严格执行手卫生 洗手并戴手术手套; 破损或污染立即更换; 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酒精→碘酒→酒精; 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 消毒范围大于15CM; 消毒后穿刺点皮肤避免再次接触; 至少消毒2遍,待干后再行置管。
    • 79. 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80. 穿刺操作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
    • 81. 置 管 后(4)保持三通锁闭的清洁(1)选择敷料穿刺点覆盖无菌透明、透气的专用贴膜; 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选择无菌纱布。(2)更换敷料无菌纱布1次/2天,无菌透明辅料1~2次/周; 纱布或辅料出现潮湿、松动或可见污染时立即更换(3)接触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手卫生保持导管接口的清洁,无血迹或污迹残留,导管接口每天用75%酒精着力消毒15秒以上,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注射药物前消毒接口,待干后注射药物;
    • 82. (5)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6)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9)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 83. 穿刺点覆盖敷贴 填写更换时间、操作人姓名
    • 84. 保持三通锁闭的清洁 污染清洁
    • 85.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措施定义: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核心措施: 严格掌握置管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动作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引流袋低于膀胱水平,避免尿液返流逆行感染。 未发生感染时不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每日及时评估,尽早拔除导尿管。
    • 8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控制定义: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X线征状及实验室依据。 核心预防措施: 严格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 床头抬高30°~45°,开具医嘱 洗必泰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最低每班一次,意识清醒的患者可采取漱口的方式 每日评估,尽早拔管 慎用镇静剂,最好每天不使用 减少抑酸剂的使用
    • 87. 医院感染控制策略之五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 88. 多重耐药菌基本概念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Bacteria, MDRO) 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也包括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和全耐药(pan drug resistance,PDR)泛耐药:对除1或2种(粘菌素或替加环素)外的所有抗菌药物均耐药的细菌全耐药: 对所有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细菌
    • 89. 常见的医院感染相关多重耐药菌(MDRO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ESBLsCRE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MDR-PA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
    • 90. MDRO常见医院感染部位包括下呼吸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MDRO感染多见于重症监护病房、肿瘤科等感染较多、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高的科室。
    • 91. MDRO传播源AMDRO传播源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方式多重耐药菌是如何传播?QMDRO感染者及携带者生物性传播源非生物性传播源被MDRO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环境MDRO感染源
    • 92. 92传播途径呈多种形式,其中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MDRO医院内传播的最常见最重要途径。 咳嗽能使口咽部及呼吸道的MDRO 通过飞沫传播。 空调出风口被MDRO污染时可发生空气传播。 其他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也可导致MDRO传播风险增加。 MDRO传播途径
    • 93. 特别提示:常见病原体在无生命环境表面存活时间病原体存活时间MRSA7d~7m不动杆菌3d ~5mVRE5d~4m
    • 94. MDRO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01老年既往多次或长期住院免疫功能低下接受中心静脉插管、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等各种侵入性操作近期(90 d 内)接受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0203040506既往有MDRO 定植或感染史
    • 95. MDRO 监测Q如何能够掌握MDRO现状及变化趋势?A需要切实开展MDRO监测工作MDRO 监测是MDRO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 96. 监测时注意事项 区分感染与定植、污染,通常需综合患者有无感染临床症状与体征,标本的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是否正确,采集标本的质量评价,分离细菌种类与耐药特性,以及抗菌药物的治疗反应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 痰液、创面分泌物等是易被定植菌污染的标本,若标本采集过程操作不规范,将影响培养结果的可靠性。
    • 97. 监测中注意事项 应高度重视血、脑脊液等无菌部位培养出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阳性结果,但仍应注意排除因标本采集不规范造成的污染。 为避免高估MDRO感染或定植情况,分析时间段内,1 名患者住院期间多次送检多种标本分离出的同种MDRO应视为重复菌株,只计算第1 次的培养结果。
    • 98. 预防耐药菌传播的策略监测隔离环境消毒 手卫生 环境消毒 积极隔离 包括疑似病例的隔离主动筛查 快速检测 积极上报(病房、检验科) 耐药菌院内获得“零容忍”
    • 99.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1、开接触隔离医嘱; 2、张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3、最好单间; 4、加强手卫生,床尾挂手消毒剂; 5、个人防护;
    • 100.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6、可复用器械专用; 7、加强环境物表擦拭消毒,增加次数与浓度(2000mg/L含氯消毒液); 8、转诊前通知转诊科室做好消毒隔离准备; 9、床边备医疗废物桶,垃圾袋双层,生活垃圾作医疗垃圾处理; 10、严格把握解除隔离标准,培养3次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取样。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