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组 2011-05-07成果论证会汇报
    • 2. 2汇报内容第一部分 工作进展和纲要审查意见落实情况 第二部分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与规划修编 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 规划修编成果的主要内容
    • 3. 3第一部分 工作进展和部省纲要审查意见落实情况一、修编工作进展情况 2007年下半年,组织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2008年7月,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启动; 2009年3月,形成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分别通过市委、市政府审查; 4月26日,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建设厅的联合审查; 5月-6月,修改落实部省联合审查意见,深化编制总体规划成果; 7月2日到7月31日,依法开展为期30天的公众意见征询; 7月15日总体规划环评通过环保部组织的论证,获得高度评价; 8月1日起,梳理公众意见,完善形成送审稿于8月17日报市政府; 8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总体规划成果; 9月至12月,根据审议意见对总体规划进行深化完善; 2010年以来,根据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进行了优化完善,并与南京市 “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衔接; 2011年3月,市政府上报省政府审查转报国务院批准。
    • 4. 4二、部省纲要审查结论和进一步深化完善的要求1、部省审查总体评价 总体规划纲要的基础工作扎实,数据资料翔实,专题研究深入,论据充分,思路清晰,理念先进,工作内容和深度达到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总体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发展方向、空间总体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原则措施、市政基础设施布局等初步设想,基本符合南京市的实际,审查工作组原则通过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2、部省审查提出深化完善的主要内容 2-1 关于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 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与国家东中西部空间概念的关系);化工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2-2 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简化空间层次;跨江发展的时序;各片区功能引导 2-3 关于城乡综合交通体系 公交分区引导;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的政策落实 2-4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保护更新的政策措施要到位
    • 5. 5 3、省相关部门审查意见 省发改委:城市规划区划定;加强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 省国土厅:建设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补充矿产资源保护和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 省交通厅、铁路办:进一步论证宁通城际铁路、宁常沪城际铁路、北沿江 铁路等的必要性;禄口机场轨道线进线及与机场航站楼衔接问题; 省环保厅:提出建设生态市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指标;加强市域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控制和应对措施; 省文物局:更加突出太平天国、抗战时期历史遗迹的保护研究,加强老城南 民居展示和利用,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明城墙保护的刚性措施。
    • 6. 6对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肯定(超过90%),主要意见和建议: 1、关于城市定位:放在全国层面,建议把南京定为国家经济中心; 2、关于空间布局:重点向南/向北发展;改善新区交通条件和公共设施配套; 关注南部两县的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持; 3、关于产业布局:对化工产业的发展加强引导;开发区应集中集聚发展; 4、关于城乡交通:轨道交通多用地下形式;增加支路网密度;加强换乘枢纽 和停车设施规划; 5、关于名城保护:注重整体保护;老城高度控制;保护更新方式; 6、关于市政和综合防灾:污水处理;排涝标准;防灾设施;垃圾分类; 垃圾焚烧厂选址; 7、关于公共设施:养老设施;新区公共设施配套; 8、关于绿化环境:加强垂直绿化;污染防护绿地; 9、关于住房规划:增加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保障性住房选址。三、总体规划成果公示征询意见
    • 7. 7四、深化修改的主要内容和形成的成果 根据部省审查意见以及公众意见,结合2009年4月纲要审查以来国家和省最新发展要求的变化,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化完善: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规范的总体规划编制成果,包括: 文本;图集;附件(说明书、18个专题研究报告、26个专项规划报告、公众意见征询、基础资料汇编)1、城市性质 3、人口规模 5、综合交通 7、区域协调 2、发展目标 4、空间布局 6、名城保护 8、专项规划
    • 8. 8一、现行总规实施回顾评价 二、规划修编面临的形势和背景 三、规划修编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回顾评价与 规划修编基本要求
    • 9. 91、现行总体规划要点1-1 规划范围、期限 市域: 6597平方公里(规划区); 都市发展区:2947平方公里; 主城: 243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2010年,近期至200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1-2 城市性质 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主城都市发展区市域1-3 发展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预留。 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一、现行总规实施回顾评价
    • 10. 101-4 市域 市域空间发展格局: “+”字型发展轴。 市域城镇体系: 主城- 新市区(3个)- 新城(7个)- 重点镇(13个)- 一般镇(41个)五个等级结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示意图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图
    • 11. 11 1-5 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南京未来高度城市化地区,新市区是城市建设重点。 都市发展区: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现代化大都市空间格局。面积约2947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远景规划图1-6 主城 老城:做“减法”,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体现。 新区:做”加法”,强调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多元化就业机会提供。 主城:优化功能结构,提升整体品质。 主城空间结构图
    • 12. 12 1-7 近期策略 时任南京市委书记源潮同志高度重视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一疏散三集中”、“一城三区”的城市近期发展策略。
    • 13. 132-1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2 人口增长超过规划预期 2-3 城市布局跳出主城迈向都市发展区 2-4 综合交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5 绿化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6 历史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2-7 城市公共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8 市政设施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总体来看,现行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了我市近二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2、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 14. 142-1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0-2007年南京市经济总量增长趋势图 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84亿元 (2010年:501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4318元(合6300美元) (2010年62625元/人,合9500美元/人)。2-2 人口增长超过规划预期实际常住人口与规划预测人口对比2000年2007年2010年实际常住人口(万人)613741——1991年总规预测(万人)600——6802001年总规预测(万人)————680 常住人口突破了现行总规预期。 2007年总人口:741万人(2010年800万人);城镇人口:569万人; 2000—2007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是南京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时期;
    • 15. 15 2007年市区镇以上城镇建设用地达到705平方千米。 南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老城→到2000年以前的主城→2000年以后真正跳出了主城、开始了都市发展区的建设历程,2000年以后是南京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平均增长用地约40平方千米。 2-3 城市布局跳出主城迈向都市发展区表:主要年份建设用地总规模(单位:平方千米)1947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05年2007年建设用地总规模40120209375575705数据来源:根据历次总体规划数据和规划局编研中心统计数据整理1947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07年
    • 16. 16 以“迎接十运会,建设新南京”为契机,“一城三区”战略已经初见成效,都市发展区框架初步拉开。 2007年“一城三区”建设用地201.2KM2,约占市区建设用地的28.5%。2007年用地现状浦口新市区东山新市区2000年用地现状河西新城区仙林新市区2-3 城市布局跳出主城迈向都市发展区
    • 17. 17 高速公路框架基本形成;铁路建设加快,城市快速路与干道系统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1号线、2号线、2号线东延线、1号线南延线运行。2-4 城市综合交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现状在建铁路现状图建成拟建在建高速公路现状图12211轨道交通现状图
    • 18. 182-5 绿化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指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2000年37.768.84115.122007年41.61346232-6 历史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保老城、建新城”、 “显山露水”名城保护战略成效显著。 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与实施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秦淮河环境整治工程2008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整治后的石头城景区整治前的石头城景区 城市公园、便民绿地、郊野公园建设加快,人居环境质量有显著改善,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 19. 192-7 城市公共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奥体中心2-8 市政设施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奥体中心和配套体育设施、南京图书馆等文化体育设施的建成,综合医院的扩建和社区医院的建设,新区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得到加强,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供水设施规模超前,供水水质不断提高; 电网建设处于全国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信息网络规模容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燃气的天然气系统已经形成,供应稳定; 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污水处理能力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市政设施建设现状图公共设施建设现状图
    • 20. 20□ 经济总量与南京城市地位不相称,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对下降; □ 产业结构偏重偏旧和调整较缓慢,制约综合竞争力和品质提升; □ 城市空间增长无序和建设不聚焦,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率不高; □ 郊县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和江南江北发展差距大; □ 历史文化保护缺乏有效制度保障,名城保护实施机制有待完善; □ 城市交通供求压力仍然比较突出,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体现不够。 由于城市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南京在城市发展和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主要矛盾
    • 21. 21□ 南京在长三角、省内的经济差距在拉大 长三角:2000年第六、2007年第六, 位次未变,但总量与上海、杭州差距加大 省 内:2000年第三、2007年第三, 位次未变,但总量与苏州、无锡差距加大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000年2007年上海4551 12001南京1021 3284苏州1541 5701杭州1383 4100无锡1200 3858宁波1176 3433常州601 1880扬州472 1311镇江452 1213南通736 2112绍兴780 1971嘉兴541 1585泰州405 1202舟山114 407湖州378 896台州67517233-1 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对下降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变化图长三角城市经济总量变化
    • 22. 22□ 区域大交通格局的改变和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的快速发展, 南京在全省和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地位相对下降。 南京及上海区域影响态势图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发展布局图
    • 23. 23 水体环境总体稳定,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率总体较高,但空气质量环境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在全国109个重点城市环境主要考核排名中,空气质量南京位次严重偏后。 3-2 产业结构偏重和调整速度缓慢 主要原因来自于过重的产业结构和分散的工业(园区)布局。化工园周边小化工南京现状支柱产业耗能比重图南京化工园及周边发展现状图
    • 24. 24 根本原因:南京二产中重工业比例偏高,急需调轻、调优。单位南京杭州宁杭两城比较GDP(亿元)2411.112942.65(宁)0.82:1(杭)人均GDP(元/人)40887448530.91:1三产结构比例——3.3:49.8:46.95.0:50.9:44.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亿元)72.2515.014.81:1环境治理投资占GDP比重(%)3.0%0.5%6:1工业废水排放(万吨)47200857350.55:1其中达标排放量(万吨)43115838880.51:1SO2排放量(吨)149171125844 2.8:1工业SO2去除量(吨)31561440216工业烟尘排放量(吨)4756035782 2.8:1工业烟尘去除量(吨)2837822987053单位GDP产生SO2量(吨/亿元)192.856.433.42:1单位GDP产生工业烟尘量(吨/亿元)1196.7347.63.44:12005年南京与杭州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对照(中国城市规划院汇总分析。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汇总)
    • 25. 253-3 建设分散和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2007年底,全市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包括镇)138M2/人,城镇建设用地上的地均二三产GDP仅为4.2亿元/KM2(2005年同比口径深圳为7亿/KM2 )。 一方面土地利用方式比较粗放,另一方面城镇空间形态局部出现蔓延态势。 其主要原因:一是发展重点不够突出和分散小单元的考核体制影响,二是规划对发展速度和开敞空间内的发展需求预计应对不足。远景规划近期规划07年现状
    • 26. 26□ 城乡之间差距依然较大 2007年全市城市化水平为76.8%。其中:两县仅为45.8%。 2007年全市GDP3284亿元中,郊区县占全市37%,其中两县仅占全市8%。 1995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比呈加大趋势。3-4 城乡和江南江北发展差距大200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市区郊县比值南京301626811.25:1杭州32588423.87:1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市比例市本级1047.7931.91%市区1015.5530.93%郊区952.3829.00%两县268.018.16%市域3283.73100% 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任然较大。南京城乡收入比变化情况
    • 27. 27 江北以占全市36%辖区面积,22.6%的人口,对全市的GDP的贡献仅为11.35%,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也分别只有11%左右。□ 江南江北存在较大发展差距 造成城乡之间、江南江北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反应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南京长期以来过于集中江南城区的城市发展政策;江北发展相对滞后还与跨江通道的制约等因素有关。
    • 28. 28 长期以来,南京老城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中心,两个中心的重叠,使得近年来老城人口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人口总量仍在增长,老城整体格局和风貌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不可逆转的变化。 涉及历史文化保护的地区,以往多采用经济就地平衡和净地出让制度,未能探索出较为理想的保护与更新方式和实施制度,造成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涉及到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问题更为突出。老城高层建筑分布图3-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机制有待完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没有从根本上建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考评体系,另一方面对历史城区和历史地段的保护没有建立政府主导的有利于有机更新的改造制度。
    • 29. 293-6 城市交通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私人小汽车保有量发展图对外客货运量发展图 对外交通与枢纽地位不适应:南京区域交通设施水平与世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不适应协同长三角参与全球竞合之需要。 交通与土地引领互动不适应:新市区、新城功能单一,主城与新市区、新城交通联系单薄,向心交通和潮汐交通量大。老城超强度开发,交通过分集中。 公交体系与公交主导作用不适应:轨道建设相对滞后,公交路权缺乏保障,能力水平低下;常规公交线网不尽合理;公交场站建设滞后,公交服务受制。 路网体系与畅达和谐要求不适应:机动车高速增长;快速路建设滞后,疏解能力不足。次干道、支路网短缺,不成系统等。
    • 30. 30 主要原因分析:□ 城市层面 体制机制创新推力不够,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不够快; 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不够,缺乏强大的区域发展推动力; 发展空间组织程度不高,土地和资金投入效益不够高; 规划实施的政策不到位,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缺乏支撑。 □ 规划层面 发展预期不足(区划调整、人口增长、小汽车增长、新增长点) 规划引导不够(对待开敞空间的规划太理想化、新建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不到位)
    • 31. 31 1-1 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提升期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外部压力增大。 1-2 国际先进产业加速转移期 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定位,吸引高端产业转移,推动我国产业升级转型。 1-3 科学发展观的深化落实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低碳,在土地、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1-4 和谐社会构建设的关键期 关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关注保障性住房和城市综合防灾设施的建设。1、宏观背景二、本次总体规划修编面临的形势和背景基于上述宏观形势,南京未来的发展应更加注重转型发展,集约高效发展。
    • 32. 322-1 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对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全球产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定位——南京作为西北翼的中心城市,将在更高的基础上发展,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长三角空间结构转为网络化2-2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加速 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为南京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形成整体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提供政策创新平台。2、南京的发展背景南京都市圈规划结构图
    • 33. 332-4 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工业化 初期工业化 中期工业化 后期后工业化 时期南京人均GDP(美元)1240—24802480—49604960—93009300—148806300非农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比重20%—50%50%—80%80%—90%>90%87.7%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轻工业 占优势重工业 占优势轻重工业比重相对稳定——15%城镇化水平<10%10%—30%30%—70%70%—80%76.8%2007年南京人均GDP已达到6300美元,进入国际公认的发达阶段,城市发展由要素投入、资源支撑转为科技投入、创新推动的转型升级阶段。 南京要抓住工业化后期创新主导、快速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升级机遇,加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2-3 南京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全域统筹、一体发展”的要求,推进生产要素在6582平方千米的全市重组整合,为南京在更大空间上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南京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综合竞争力再上新台阶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 34. 34 禄口国际机场扩容,六合机场建设; 京沪高铁、沪汉蓉铁路及铁路南站开工建设; 沪宁城际、宁杭城际、宁安城际开工建设; 长江航道疏浚,芜申运河建设。 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奠定南京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提升南京区域辐射范围、带动南京重点地区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南京南京南京的交通区位: “沟通东西、衔接南北”2-5 国家和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建设
    • 35. 35规划修编技术路线市修编办工作方案“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1、修编工作基本要求三、规划修编的基本要求
    • 36. 361-1 政府组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市政府成立市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市长任市修编办主任,在部门协调、人力与财力调配上预以重点保障。 2008年以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多次专题听取总体规划汇报,并做出了重要指示,指明了修编工作方向。 市修编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确保规划修编工作顺利推进。
    • 37. 371-2 专家领衔 邀请高水平专家参加总报告、专题研究、专项规划成果的咨询、论证。 专题研究、专项规划由行业高水平专家挂帅、高水平研究机构承担。 参与研究机构、编制单位30余家,领衔专家40余位,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员约150名,全部技术人员超过400人。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总体规划方案的综合分析和最终成果的编制。 国家行政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前期战略研究工作。
    • 38. 38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成果,为总体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18+26)
    • 39. 391-3 部门合作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真正突破了规划部门单一部门编制规划的局限 性,市修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60家;市修编办成员单位31家;18项专题研 究、26项专项规划实行牵头部门和市规划局共同组织的方式。市有关部门 参与编制规划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新水平。
    • 40. 401-4 公众参与 本次修编工作通过规划展览厅、电视、报纸、广播、网站、进社区等多种方式,使广大市民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到修编的全过程中来。 修编前期开展市民意见咨询活动,收到市民意见建议16000余份;成果草案公示期间收到各方书面意见3392份。 市民对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定位、市域城镇等级体系、老城保护等核心内容认可和基本认可度超过90%。 在37项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内容中,市民尤其关注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园林城市、新都会规划目标、未来的都市区发展、轨道交通线、城市定位、过江通道、产业结构调整等十项内容。
    • 41. 41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意见征询还包括: □ 多次征求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市委还召开会议征求 民主党派意见; □ 与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城市规划协会等专业协会进行探讨; □ 深入区县调研,修编前期分别赴各区县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进行现场踏勘 和座谈,在总规纲要阶段和成果阶段又多次与区县党委政府沟通协调; □ 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战略研究阶段)走访了周边城市,在编制过程多次 邀请周边城市召开座谈会议,听取周边城市意见和建议。
    • 42. 421-5 科学决策 本次修编工作重大战略问题积极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汇报、重大技术问题通过专家咨询论证、民生问题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等举措,推进了决策的程序化,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化。
    • 43. 4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统筹,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转型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指向,围绕“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增强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塑造优良人居环境,构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高效和谐的新都会”,实现南京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1 优先保护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 3-2 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 3-3 优化完善城乡空间的规划布局; 3-4 加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 3-5 充分发挥交通体系的引导作用; 3-6 大力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平。3、规划修编重点2、规划修编指导思想
    • 44. 44 市域:即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约6582KM2。 都市区:包括城区、近郊区和六合区大部,以及溧水柘塘地区,总面积约4388KM2。 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个副城组成,规划范围总面积约834KM2,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约660KM2。 规划期限至2020年,近期至2015年,对2030年和远景进行规划展望。4、规划期限5、规划范围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图
    • 45. 45一、性质定位与发展目标 二、城市发展规模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四、都市区规划 五、产业发展布局引导 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七、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八、其他专项规划 九、近期建设策略与重点第三部分 规划修编成果的主要内容
    • 46. 461、城市性质 1-1 2001版总体规划 著名古都, 江苏省省会, 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1-2 本次规划修编 著名古都, 江苏省省会, 国家中心城市。 (纲要方案: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成果公示方案: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一、性质定位与发展目标城市城市性质出 处北京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现代国际城市。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5〕2号天津我国直辖市之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6〕62号重庆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7〕90号广州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国务院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批复 国函〔2008〕129号深圳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0〕78号西安陕西省省会,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关于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8〕44号郑州河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务院关于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0〕80号武汉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0〕24号沈阳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30年)杭州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7〕19号宁波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6〕69号
    • 47. 47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 上海: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城市; 南京: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长三角区域规划》(2010.5)南京:发挥南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承东启西枢纽城市作用,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0.12)南京是国家中心城市:
    • 48. 48 南京是继北京、上海之后高校最为密集的城市;有两院院士77人;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位于全国第2位,仅次于北京。 从科技人才的规模和实力看,南京接近北京、上海:南京市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50多万人,有中科院院士4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641个,高等院校48所(含部队院校);以每1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量排名,南京位于全国第2位,位于北京之后。是继北京、上海之后高校最为密集的城市。 南京在全省科技进步统计评价结果排名中,南京市连续5年位居第一。普通高等学校41所211工程高校8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家国家重点学科76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131个中科院院士4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余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4人从事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的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05家(1)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
    • 49. 49(2)南京是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 国家重要的石化、钢铁、电子 产业基地 在副省级城市中:石化工业列第一位;钢铁产业列第三位;电子信息居列第四位。南京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 国家重要新兴产业基地——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 ——国家动漫产业基地 ——中国软件产业名城南京钢铁厂:钢铁产业高新区:汽车产业、节能环保、生物和医药、软件、轨道交通产业化工园:石油化工、现代物流南京经开区:电子信息、现代物流药谷液晶谷徐庄软件园:软件服务外包麒麟科技创新园: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模范马路创新街区高新区三桥园区: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轨道、新材料梅山钢铁厂:钢铁产业无线谷雨花软件园:软件服务外包江宁经开区:汽车、风电光伏、智能电网和电力自动化、通信设备、节能环保禄口航空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溧水经开区:汽车产业
    • 50. 50南京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是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水运:江海联运的国家级主枢纽港; 公路:45个公路运输主枢纽之一,沪陕、沪蓉、长深、南洛4条国家级高速公路交汇; 航空:国家级大型枢纽型机场,国家航空货物与快件集散中心。铁路:15线汇集的国家级特大型环形铁路枢纽,是京沪、沿江、宁西三大铁路运输通道及京沪、沪汉蓉两大铁路客运专线交汇城市;(3)南京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
    • 51. 512、城市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到2015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2030年前后城市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远景跻身世界发达城市行列。2-2 发展指标 根据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包括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4个方面, 共35项量化指标(详见规划文本附表1)。2-1 发展目标
    • 52. 523、城市主导职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大著名古都之一,明城墙—秦淮河、明孝陵、中山陵、 民国建筑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 国家综合交通枢纽:15线汇集的铁路交通枢纽、江海联运的国家级主枢纽港、 国家重要的干线国际机场; 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全国第三的科教资源、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 区域现代服务中心:全省以及南京都市圈重要的商业、医疗、会展、科技 服务中心城市;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重要的石化、钢铁、电子产业基地,长三角 新兴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光伏制造基地; 滨江生态宜居城市:全省唯一的跨江发展城市、华东地区城市绿化覆盖率 最高城市、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 53. 53 创新驱动:以南京特有的人才、教育、科技资源为基础,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强化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活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集约增长: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园区转型和城市转型,优化产业布局和城乡发展布局,鼓励节约集约用地,加强低效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控制各类产业用地低水平分散建设,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品质提升: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南京古都文化特色、滨江城市特色和人文绿都特色,着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公共保障功能,显著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协调发展:按照融入长三角、打造都市圈的思路,大力推动交通体系区域性共建、公共资源区域性配置、产业区域性分工,进一步提升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快江北地区发展,形成江南江北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4、城市发展战略
    • 54. 54 承东:对接长三角,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南京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地理区位——中心城位于省际边界 历史因素——南京是大区域的首府南京中心城边界与省界部分重合,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独一无二。 启西:南京是长三角西北翼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引领中西部,竞合长三角,发挥承东启西作用
    • 55. 55 □ 竞合长三角 —— 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参与国际竞争 借助长三角国际化平台,强化沪宁、加快宁杭发展轴发展 关注:沿江和沿沪-宁-芜的发展轴,强化沿江发展轴; 关注:宁-杭-甬发展轴,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发展轴。(溧水、湖熟)溧水
    • 56. 56 南京战略联盟圈:在泛长三角西部联合安徽、江西在国家层面争取政策支持,为本区域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跨三省涉及27地市11500余万人,23万余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构建以南京为核心的一日生活圈。推进都市圈内城市在产业功能、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协作与协调。跨两省涉及9地市28县市近3500万人,5.5万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构筑以南京为核心的一小时通勤圈,实施同城化发展战略。跨两省涉及6地市9县市1500余万人,2万余平方公里□ 引领中西部 —— 提升区域服务与辐射能力一日生活圈:是指在1天内可以接受中心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一般单程时距在2.5小时以内。 一小时通勤圈:是以大都市中心区为中心,使用快速公共交通工具往返工作地点的通勤职工的最大通勤距离为半径所组成的地域范围。
    • 57. 57特大城市:南京 大城市: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 中小城市:溧水、高淳、句容、仪征、当涂、和县、全椒、来安、天长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 南京区域联系和协作发展的重点地区,应加强产业、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重点协调交通设施建设,构筑一小时通勤圈。 加强南京机场、铁路枢纽与周边城市高快速路网的衔接。 加强轨道交通向都市圈城市的延伸。 S4S1S2S3S5S6高淳句容仪征滁州和县马鞍山S7溧水S11金牛湖
    • 58. 58□ 协调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 形成梯度分工的产业发展结构:发挥南京承东启西的中心城市作为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与服务作用。 共同构筑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南京—扬州—化工产业集群 、南京—马鞍山钢铁产业集群、南京—巢湖—滁州家电制造产业集群。 □ 协调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沿江和跨地区河道的生态环境维护:协调长江岸线资源的利用,共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 加强区域性山脉的生态环境维护:重点维护东南部的茅山山脉、东部的宁镇山脉、西部的老山山脉、西北部的皖山山脉。
    • 59. 59□ 协调边界地区城镇发展 协调发展的边界城镇:龙潭—宝华,汤山-句容、湖熟—郭庄、赤山湖,明觉—博望,丹阳—丹阳,乌江—乌江,乌衣,汊河-盘城。博望:12平方公里(11万人); 丹阳:5.5平方公里(5.2万人); 乌江:7平方公里(4.7万人); 乌衣:20平方公里(20万人) ; 汊河:10平方公里(20万人); 宝华:15平方公里(12万人) 郭庄:8.5平方公里(8万人) ; 赤山:6.5平方公里;博望丹阳乌江乌衣汊河宝华赤山湖 郭庄滁州来安仪征扬州镇江句容马鞍山慈湖和县全椒
    • 60. 601、城镇化战略 坚持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并重的方针,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主城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向副城和新城集聚,加快新市镇集聚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人口规模 2020年预测常住人口1060万人,城镇人口910万人,城市化水平86%; 2030年预测常住人口1300万人,城镇人口1170万人,城市化水平90%。3、用地规模二、城市发展规模 2007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783km2,城镇人口569万,人均约138m2/人。 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约需1050km2,(按建设部标准910﹡115m2/人计)。 (人口和用地规模具体分析详见专题研究报告) 2015年全市GDP达到1万亿元,人均GDP10.4万元,第三产业比重为56%;2020年全市GDP达到1.6万亿元,人均GDP15.1万元,第三产业比重为60%。4、经济规模
    • 61. 614-2 效率目标实现可行性 若按2020年可供土地约1050平方公里计算,2020年二三产GDP的地均产出需达到15亿元/KM2以上,是现状的约3.5倍。 南京需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土地力度。4-1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缺口约70KM2,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164KM2)落实。土地规划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 62. 621、市域城镇发展现状1-1 人口与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于主城。(主城人口占45%,主城与新市区人口占80%) 1-2 新市区发展加速,但尚没有切实承担疏解城市功能的作用。 1-3 老县城所在的新城发展较快,其他产业新城发展不快。 1-4 镇发展速度总体较慢。(除主城和新市区周边的汤山、禄口等镇现状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外,其他镇规模都在1万人以下。) 1-5 村庄建设集中度不够,占地比例过高。(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量达到41%)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870520783.08569.47合计22075249.2260.15镇21585158.3066.99新城小计201217.857.66淳溪251527.749.29永阳401025.205.86板桥40512.317.50龙潭151236.124.68新尧352023.2019.22大厂401115.8812.78雄州新城17560163.0990.88新市区小计601627.8818.79仙林451472.6639.73浦口703062.5532.36东山新市区260300212.47351.45主 城远景2010 200720072001年总规 调整 (万人)城镇建设用地(平方千米)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单元表 2007年各级城镇发展情况
    • 63. 63“两带一轴” 长三角区域规划空间结构“两带一轴”城镇空间结构2、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 64. 64中心城:主城 + 东山、仙林和江北副城。 新 城:9个:分别是龙潭、汤山、禄口、 板桥、滨江、桥林、龙袍、永阳 淳溪。 新市镇:34个:包括:竹镇、马集、冶山、 程桥、金牛湖、横梁、马鞍、葛塘; 汤泉、永宁、星甸、石桥、乌江; 江心洲;八卦洲;麒麟、谷里、 横溪、湖熟、淳化、秣陵;柘塘、 和凤、石湫、洪蓝、白马、东屏、 晶桥;漆桥、阳江、砖墙、固城、 东坝、桠溪。其中,湖熟远景发展 成为新城,柘塘远景纳入永阳新城 发展,和凤和漆桥远景合并为双牌 石新市镇。3、市域城镇体系
    • 65. 65城镇等级城镇职能规模结构 (人)城镇名称城镇人口 (万人)城镇个数 (个)中 心 城主城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集中承载地,是现代都市区功能的核心区。>300万主城3801副城100万左右东山853仙林75江北130新 城一定地区内产业、城市服务功能和城镇化人口的集聚区。10—30万龙潭129汤山12禄口16板桥21滨江10桥林10龙袍5永阳27淳溪22新市镇建制镇和涉农地区的集中建设地区,是郊区县非农产业和人口的重要集聚地,是服务和带动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基地。>1万竹镇、汤泉、江心洲、八卦洲、麒麟、柘塘、漆桥、东坝等105344、城镇职能规模结构
    • 66. 665、城乡统筹发展战略5-1 发展目标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各类新城和新市镇为重要载体,加快推进郊县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完善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筑南京城乡融合、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5-2 发展策略 实施集中集约发展战略,增强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以龙潭、永阳、淳溪、禄口等新城为主要空间,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城乡交通网,通过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规划居民点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 突出城乡空间特色,塑造高品质的都市乡村风貌。城镇组团之间的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生态保育、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功能。建成一批传承乡村文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村庄。 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强新市镇和规划保留居民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设施和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
    • 67. 675-3 村庄发展引导 适度推进村庄整合和分散居民点的撤并,引导农民向邻近的城镇和规划居民点集中。中心城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得安排零星宅基地。 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规划保留村庄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按城市化要求统一规划建设,防止出现新的“城中村”。 村庄原则上不发展第二产业,引导特色村庄,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 新市镇和村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置指引一览表新市镇村庄2020年总体要求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参照《南京市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配置初中、小学、幼儿园人口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可设置6班幼儿园初中、小学、幼儿园应满足集聚人口和服务半径需要文化设置文化站配置文化活动室村庄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90%体育参照《南京市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配置篮球场、小型足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配置乒乓球台、篮球架等村级体育健身设施,以及老人儿童健身活动场地村庄体育健身设施或场地覆盖率达到50%医疗配置卫生院配置卫生室村庄基础医疗设施居民覆盖率达到60%道路交通设施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所有新市镇连接各村庄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实现村村通公交目标市政设施给水最高日综合用水指标为400升/人·日最高日综合用水指标为250升/人·日完善城乡、区域统一供水系统,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100%污水配置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100%新市镇和新建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100%通信有线宽带、无线上网、互动数字电视全覆盖有线宽带、无线上网、互动数字电视全覆盖通信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燃气以天然气为主气源,液化石油气为辅助气源,燃气气化率100%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要气源,鼓励使用沼气等再生能源,燃气气化率力争90%以上确保城乡供气安全垃圾处理生活垃圾量按1.0千克/人·日,设置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量按0.8千克/人·日计,设置垃圾收集点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理”的目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 68. 68职能:不同区域的中心城市 尺度:一般有核心地区、边缘地区、郊野地区构成 大都市区的核心区在300-700平方公里左右。 产业:都市型生产、消费和服务功能为主导。 空间:高水平城市建成区+高品质生态开敞空间。 联系:轨道交通高度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四、都市区规划1、国际经验 1-1 都市区特征60KM90KM25KM12KM慕尼黑大都市区“多中心、组团布局”结构是世界特大普遍采用的空间模式。1-2 特大城市空间模式 新加坡“环轴、组团、多中心”结构 巴黎“轴向、组团、多中心”结构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
    • 69. 69 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南京实际条件,将以主城为核心,以现代服务、都市型产业功能为主导,轨道交通45分钟出行覆盖范围,大致以新街口为核心、半径约40KM的地区,确定为都市区,总面积约4388KM2 。 包括六城区、雨花、栖霞、江宁、浦口四郊区的全部、六合区的大部分和溧水的柘塘,共111个街镇,其中82个街道,29个镇。 该地区是南京高度城市化地区,高层次产业承载区,体现城乡空间高品质的地区。2、南京都市区规划构想 —— 都市区范围
    • 70. 70多心:建立服务于不同区域和地区的 梯度中心体系; 开敞:利用南京自然条件建立与城镇 相契合的生态网络; 轴向:利用南京放射状交通走廊组织 城镇发展轴线; 组团:城镇发展轴上的城镇按照串珠 模式组团间隔布局。 借鉴了国内外大城市的成功经验; 体现了精明增长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有利于客运交通走廊的形成; 有利于形成城市特色和提高整体运行效; 也符合南京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特征。3、都市区总体空间结构 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性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
    • 71. 713-1 生态优先、安全优先、TOD导向
    • 72. 721、土地资源保护规划3-2 组团布局有利于保护和充分彰南京自然山水特征老山山脉宁镇山脉云台山脉秦淮河水系长江滁河水系集中城镇化地区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
    • 73. 73 南京的静风频率为22%,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南京的主导风向为东北和东北偏东风向(这两个风向的频率为18%)。 气象研究建议:坚持“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强灵岩山-长江、宝华山-青龙山两条通风走廊生态保护。南京市通风走廊建议走向南京地表温度反演分布 研究表明:随着城市扩张和建设强度的提高,南京市的热岛效应呈明显增强趋势。3-3 组团布局符合南京自然气候特点
    • 74. 74一带:江北沿江组团式城镇发展带。包括:江北副城、桥林新城、龙袍新城。4、城镇布局与规模4-1 城镇布局 在市域”两带一轴“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交通走廊布局和区域联系主要方向,都市区内形成”一带五轴“的城镇布局结构。 五轴:江南以主城为核心形成的五个放射形组团式城镇发展轴。主要依托沿宁沪、宁杭、宁高、宁芜等交通走廊形成城镇发展轴。“一带五轴” (1个主城、3个副城、7个新城和19个新市镇)
    • 75. 75 主城:南部边界调整至新秦淮河,面积扩大到278KM2。将南站地区纳入主城范围,便于枢纽地区的统筹建设与管理。 副城:将“新市区” 调整为“副城”,目的是在主城外培育形成功能更为综合的城市副中心,增强对东部、南部、江北地区服务水平和向周边的辐射能力。主城规划范围图南京都市区由单中心转为多中心布局示意图
    • 76. 76江北副城:浦口新市区+大厂+雄州城市功能片区。 仙林副城:仙林新市区+原新尧新城+栖霞镇风景区+栖霞开发区。 东山副城:东山新市区+上坊组团。东山新市区主城仙林新市区浦口新市区
    • 77. 77 至2020年规划城镇人口约840万人(占市域92%),城镇建设用地约930KM2(占市域89%)。 4-2 发展规模□ 2020年发展规模□ 2030年发展规模 2030年规划城镇人口约1080万(占市域92%),城镇建设用地约1200KM2(占市域90%)。
    • 78. 78形成与轴向组团城镇布局结构相契合、经络全区、外楔于内的“一带、两廊、四环、六楔、十四射”绿色开敞空间结构。 一带:长江带状绿地; 两廊:滁河、秦淮河带状绿地; 四环:沿明城墙、绕城公路、明外廓-秦淮新河、绕越高速公路环形绿地; 六楔:老山-长江、大厂隔离绿地、灵岩山-八卦洲;云台山-牛首祖堂山、秦淮河-主城、青龙-紫金山; 十四射:沿主城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5、绿色开敞空间
    • 79. 796、空间管制规划都市区四区划定图6-1 禁建区 包括河湖水系,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 6-2 限建区 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地区、一般农田、城镇绿化隔离地区、潜在地质灾害影响区、机场净空保护区、基础设施防护区等。 6-3 适建区 尚未建设且适宜进行集中建设的地区,主要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 6-4 已建区 规划基准年之前已经进行建设开发的各类用地。
    • 80. 80“市级中心—市级副中心—副城中心—地区(新城)中心”的四级体系市级中心副城中心新城/地区中心市级副中心7、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进一步体现江北副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突出江北中心地位。 市级中心:新街口、河西中心、城南中心 市级副中心:江北中心 副城中心:东山、仙林副城中心和江北副城雄州中心 地区(新城)中心:新城和主城、副城的片区中心市级中心市级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纲要阶段方案
    • 81. 818、中心城区规划8-1 范围与面积 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东山、仙林与江北三个副城构成,是南京都市区的核心区。纲要方案:范围:920KM2;建设用地:683KM2 规划范围总面积约834平方千米。2020年规划城镇人口670万左右,规划建设用地约660平方千米,约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79%。
    • 82. 82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用地类别用地面积 (平方千米)占城市建设 用地比例(%)人均建设用地 面积(平方米)现状规划现状规划现状规划1居住用地126.7192.527.929.128.228.72公共设施用地81.0124.617.918.918.018.63工业用地100.272.322.110.922.310.84仓储用地9.06.02.00.92.00.95对外交通用地14.516.93.22.63.22.56道路广场用地54.0106.411.916.112.015.9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1.010.52.41.62.41.68绿地38.5118.18.517.98.617.6其 中公共绿地28.3107.26.216.36.316.0防护绿地10.210.92.21.62.31.69特殊用地18.613.54.12.04.12.0城市建设用地合计453.5660.8100.0100.0100.898.6
    • 83. 83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规划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城市规划
    • 84. 848-2 旧区更新 更新目标 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旧区更新改造与环境综合整治。优化旧区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完善旧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升旧区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更新引导 主城:铁路南京西站、大校场机场地区、燕子矶地区、应天大街以北集合村地区、孝陵卫地区,老城按照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保护与更新。 东山副城:东山老镇区、胜太路两侧、土山机场及周边地区等地区。 仙林副城:尧化门老镇区、栖霞老镇区等地区。 江北副城:珠江、浦口、大厂、雄州等老镇区。大厂雄州浦口珠江南京西站燕子矶栖霞尧化门孝陵卫土山机场地区东山老镇胜太路地区集合村大校场地区
    • 85. 858-3 地下空间规划引导 结合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以轨道交通站点和地下街为核心,串联单体建筑地下空间,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地下空间网络; 地下空间按照重点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实施分区引导。 8-4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1、高强度区 2、中高强度区 3、中强度区 4、低强度区 5、老城特别控制区
    • 86. 86 主城是都市区及更大区域的核心,2020年规划人口380万,以商务、商贸、科技、信息、综合管理等高端服务职能为主,禁止发展有污染和低效的产业。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 老城:实施以优化功能和提升品质为主控制人口和控制建设强度的“双控”策略。 河西:加快中部综合服务功能的完善和中心区功能提升,有序推进河西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 南部:抓住南站建设和大校场机场搬迁机遇,加快周边地区土地再开发,推进城南中心建设,提升南部地区城市综合功能。 北部:结合下关火车站搬迁和纬一路以北土地功能调整,提升主城北部地区城市综合功能,彰显下关—幕燕滨江城市形象。 东部:加强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加快孝陵卫地区的旧城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东部地区的服务功能。 9-1 主城发展引导24km246km218km242km29、片区规划引导
    • 87. 879-2 江北副城及江北片区发展引导 江北副城是南京服务和辐射安徽、苏北等地区的区域副中心。实施相对独立发展策略,按照相当于主城同等水平的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加快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与服务体系。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教育科研、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严格控制钢铁、化工、电力等基础产业的环境污染。 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约130万,建设用地约190平方千米。 严格保护城镇组团间的隔离绿地。浦口地区要加强产业用地的优化整合,稳步推进副城中心建设。六合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绿化隔离带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江北副城中心服务人口规划总计超过550万人。
    • 88. 889-3 仙林副城及东部片区发展引导 仙林副城是南京对接长三角,辐射南京都市圈东部地区的区域副中心。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教研发、文化会展、商业商务等第三产业。加快现有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 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约75万,建设用地约110平方千米。 严格保护栖霞山风景区资源、青龙山—龙王山—灵山廊道。仙林地区要控制好副城中心用地,利用仙林大学城科技文化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发展。仙林副城中心
    • 89. 899-4 东山副城及南部片区发展引导 东山副城是承担主城综合功能扩散,辐射南京都市圈南部地区的区域副中心。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商务、教育科研、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禁止低效和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 要加快副城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完善秦淮河以西百家湖地区用地结构;适时搬迁土山机场,推进老镇区更新和品质提升。 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约85万,建设用地约100平方千米。东山副城中心
    • 90. 90发展策略: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建设;制造业应按照集中集约发展要求重点向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引导;利用交通枢纽和节点积极发展物流产业。 空间结构:以生态开敞空间为基底,沿宁高交通走廊为城镇主要发展轴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区域地位:南京重要的都市农业、旅游休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9-5 南部两县发展引导
    • 91. 91五、产业发展规划引导1、产业发展目标与策略1-1 发展目标 加快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风电与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优先发展软件和服务业外包、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到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60%。 1-2 发展策略 按照“集中集约、优化整合、差异发展”的原则,加强主城工业用地布局的优化调整,引导新增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加快工业园区发展转型,引导产业的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 主城利用传统工业退出的机会,在提升医疗卫生、商业贸易等服务业发展质量的同时,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研发设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副城在完善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城、新市镇结合公共活动中心,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 92. 922、总体布局结构 结合“多心开敞”布局结构,全市产业呈“圈层、组团”布局。 □ 现代服务主要布局在主城,约10KM半径范围; □ 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布局在主城与二环间的副城、新城和新市镇,约20KM半径范围; □ 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都市休闲旅游等主要布局在二环与三环间的新城、新市镇产业园区,约40KM半径范围; □ 三环外的远郊区县的新城和镇的产业园是先进制造业主要载体; □ 第一产业主要在城镇之间的开敞空间、利用市域农林资源发展。
    • 93. 93产业集聚区功能区 老 城新街口、新模范马路、鼓楼、广州路-珠江路4个功能区 河西新城河西CBD、江东软件园、新城科技园、江东商贸区、河西南部5个功能区 南 部宁南软件园、红花智慧新城、南站地区、土山地区4个功能区 北 部下关滨江、 铁北幕燕2个功能区 江心洲 生态科技岛 重点形成5个集聚区:老城、河西新城、南部、北部、江心洲。 16个各具特色服务业功能区。3、主城引导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主城+江心洲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 94. 94 加强工业用地的优化调整和集中布局,采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引导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形成12个工业集聚区,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省级以上效率高的开发区的发展空间。4、工业重点引导向省级以上园区集中规划工业用地布局及园区整合引导南京都市区现状工业园区分布
    • 95. 95“三核多点”科技产业布局: 三核:模范路创新街区、麒麟生态科技城、浦口高新区; 多点:在12个省级开发区建立科技创新园中园。 “两园多基地”软件产业布局: 浦口高新区、雨花、徐庄、吉山、鼓楼科技园; 其他产业: 电子信息、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无线通讯、生物医药等12个新兴产业平台。5、引导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 96. 96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绿地自然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养生休闲娱乐休闲购物休闲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绿地自然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养生休闲娱乐休闲购物休闲 城镇外的开敞空间,在对生态功能区进行重点保护基础上,鼓励进行适度复合利用,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以旅游开发完善生态功能体系; 提升开敞空间品质和经济价值;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文化娱乐休闲养生度假休闲自然农业休闲自然农业休闲养生度假休闲圩区农业休闲6、鼓励利用开敞空间发展休闲度假产业
    • 97. 97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国际著名旅游城市7、其他产业规划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横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傅家边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龙池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
    • 98. 98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最重要的专项之一,与总规同步编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提出了与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相协调的保护目标和战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纳入总体规划成果,详细内容另行专题汇报。
    • 99. 99枢纽都市:构建陆港、空港、水港、信息港“四港”合一的枢纽都市,支 撑城市地位提升、城市规模扩大。 公交都市:构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路面公交等一体化、 高效率、高品质的公交都市,引领城市布局、交通结构优化。 畅达都市: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高机动性与高可达性的 畅达都市,适应排堵保畅、节能减排、公平和谐发展要求。 以实现南京交通“畅达、绿色、和谐” 为愿景,构建:□ “2133”:2小时内通达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各城市;3刻钟(45分钟)左右完成中心城区通勤出行;30分钟以内完成主城内通勤出行。 □ “3155”:市区内15分钟上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公路,市域内15分钟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中心城区内居民步行5分钟可达轨道或公交车站。1、交通发展目标七、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 100. 1002、交通分区引导策略 都市区:强化快速轨道、快速道路引导,强化枢纽支撑;注重副城和新城功能合理配置,力求职住相对平衡,促进跨区交通减量。 中心城区:强化公交优先,优化出行结构;加快轨道建设速度,增加轨道网密度;优化公交线网,保障路权优先;提高干道车速,增加支路网密度;加强跨区通道建设,重视新区功能配套。 老城区:加快推进交通减量,疏散人口与功能;突出轨道主导,公交优先;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实施停车调控。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