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 农业兴方能基础牢, 农民富方能国家盛。
    • 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是符合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而明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 3. 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XX县委党校 XXX
    • 4. 为什么? 是什么? 如何做?
    • 5. 一、为什么要振兴乡村?两个背景四个原因一是:近年来“三农”成绩单 二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一:最大短板 二:最大差距 三:最大问题 四:最大需求 取得成就存在问题
    • 6. 一、为什么要振兴乡村?1、两个背景一是:近年来“三农”成绩单如:“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158亿斤,城镇化率达59.58%,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14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
    • 7. 一、为什么要振兴乡村?1、两个背景一是:近年来“三农”成绩单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201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280个贫困县摘帽。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5%以上,贫困村退出80%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50%以上。
    • 8. 一、为什么要振兴乡村?1、两个背景一是:近年来“三农”成绩单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增长6.6%”。
    • 9. “三农”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来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来源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是下乡知青,在陕北当过7年农民,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农村情况有深切感知,对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对“三农”问题有深刻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科学回答了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三农”思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 10. 一、为什么要振兴乡村?1、两个背景二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目前的阶段看, 不平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 不充分的发展,集中反映在农业农村。
    •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对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 二是对国情、农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 三更是为满足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 12. 一、为什么要振兴乡村?2、四个原因一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看,最大短板在农村 总书记讲,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全国还有400个贫困县、1660多万贫困人口。 宁夏也还有“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区、170个贫困村、23.9多万贫困人口。如果贫困村发展不起来,发展不好,贫困群众没有富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这就需要我们尽快补齐这个短板,加强这个弱项。 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恰逢其时。
    • 13. 一、为什么要振兴乡村?2、四个原因二是:从城乡融合发展看,差距仍然较大 在居民收入方面,去年我们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69:1,也就是说,忙忙活活一年,2.69个农民的收入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城里人的收入。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虽然不至于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但要想让农村人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公共环境和公共文化,路还很长。只有加快乡村振兴,城乡才能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繁荣。
    • 14. 一、为什么要振兴乡村?2、四个原因三是:从农业农村内部看,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显现 总书记曾说:“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很长一个时期,城市对农村有很强的吸引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大量地流入城市。农业成为了农民群众的副业,留在农村大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一些农村甚至出现空心化。 特别是在山区这种现象更严重一些,“无资源、无产业、无能人”的“三无”村庄日益空心化,“三留守”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不少农村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也受到了污染破坏。这些现象说明,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已经到了火烧眉毛,不得不加快的地步了。
    • 15. 一、为什么要振兴乡村?2、四个原因四是:从农民群众需求看,振兴乡村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但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比如到2030—2035年期间,即使城镇化率达到或超过70%,全国还会有将近4亿左右的人口留在农村。所以,在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农村同时需要振兴,农村从来不是处在从属的地位上,也不应该是配角,在现代化进程中,它应该和城市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农民群众的需求,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的“求温饱”到90年代的“求收入”,现在已经进入“求美好”阶段。农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满足这些需求,必须加快乡村振兴。
    • 16. 为什么? 是什么? 如何做?
    • 17. 二、乡村振兴是什么?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宏伟蓝图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农村让城市更向往具体讲,就是要实现百姓富裕、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有机统一,使我们的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乡村。
    • 18. 二、乡村振兴是什么?第一,产业兴旺 过去叫生产发展,现在叫做产业兴旺。过去主要关注在农业生产上,现在讲产业兴旺不光是农业,还有各种各样的新产业、新业态,还有一二三产业融合。 产业兴旺的关键在激发内生动力上。 要围绕我们农村产业发展,把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吸引到农业农村来,把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农村的产业体系走向现代化,让农业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还要有现代化的加工业、物流业、旅游业等等,把一二三产业都包含进来。 充分挖掘“互联网+”的潜力,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 19. 二、乡村振兴是什么?第二,生态宜居 过去讲村容整洁,就是不要到处都是垃圾乱堆、污水横流,但是现在我们叫生态宜居。生态就是让村庄能够融入在青山绿水当中,能够融入在田园当中,能够可持续发展,能够让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看到纯净的蓝天。这个要求比过去更高了。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风貌和乡土味道;让我们的乡村不仅要绿起来,而且要美起来、靓起来。
    • 20. 二、乡村振兴是什么?第三,乡风文明 一是家风礼节要好。继承发扬家训文化,提倡向上向善,不仅大人要带头,更要从娃娃抓起。 二是邻里关系要和。邻里互助,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帮贫济困。 三是社会风气要正。没有打架斗殴和“黄赌毒”现象,树文明新风。 四是文明意识要强。要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法律常识,遵纪守法、相信科学、不搞迷信、不相信不参加歪门邪道组织和教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风气,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21. 二、乡村振兴是什么?第四,治理有效 过去讲管理民主,现在讲的是治理有效,一字之差,意义重大。管理只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治理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参与,而且必须见到效果。这就要求加快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在“自治”上,对村里的重大事项,村民要一起商量,一起决定,最好能形成制度,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在“法治”上,重点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在“德治”上,重点推进以文养德、以规促德,形成村民相互提醒、彼此监督、道德自律的良好局面。
    • 22. 二、乡村振兴是什么?第五,生活富裕 过去讲生活宽裕,现在叫做生活富裕。宽裕仅仅是物质上的要求。去年全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617块钱。 富裕,不能只看腰包鼓没鼓起来,还有看脑袋有没有货,直白地说就是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富“口袋”,就是让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的有事干、能创业,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把增加收入的路子拓宽一些,像工人一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富“脑袋”,关键是要把村里的学习培训制度建起来,把文体活动开展起来,使村民见识越来越多,眼光视野越来越宽,科学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
    • 23. 为什么? 是什么? 如何做?
    • 2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5.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三个要”的总体构想一要加快现代化建设,让“三农”成为“三有”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有安居乐业的家园。
    • 26.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三个要”的总体构想二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激活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增值,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
    • 27.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三个要”的总体构想三要依靠五方面的力量,激发动力活力 依靠改革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党政组织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激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活力。
    • 28.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从“七个方面下大力气”具体抓 一是围绕产业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1+4+X” 特色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持续做优做精特色产业。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体现一个“变”字,由对外宣传做市场变为对内提质强管理,在标准的执行、产品的研发等关键环节加大力度,要特别注重把滩羊文化融入滩羊产业,推动原料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融合发展休闲体验、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补上冷链物流短板,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着力打造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产城融合示范园。
    • 29.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从“七个方面下大力气”具体抓 2、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龙头带动型、“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协会拉动型、“支部+党员+农户”的支部推动型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创建自治区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3家。 3、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落实高效节水面积2.9万亩,实施高效节水项目6个;实施水土保持项目12个,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平方公里;高标准完成自治区六十大庆献礼工程隰宁堡水库建设并蓄水35万方。
    • 30.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从“七个方面下大力气”具体抓 二是围绕乡村人才振兴,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年轻人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主力军。 大力开展“三个带头人”队伍建设,培育致富带头人436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640人,打造“自治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1个,“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基地”10个。培育161名科技特派员和32名“三区人才”在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流通和深加工等领域引领示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31.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从“七个方面下大力气”具体抓 三是围绕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1、强化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公共图书(电子)阅览室、各类体育健身、音乐器材等设备一应俱全,并为每个村配备5台电脑,安装无线AP,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智能广播“村村响”,全县10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创建市级文化大院12个,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 2、大力塑造乡村德治秩序,注重树立宣传乡贤典型,让群众找到认同感,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农民和睦家庭、守望相助,实现“德”润万家,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 32.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从“七个方面下大力气”具体抓 四是围绕生态振兴,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厕所革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坚持将农村环境治理与美丽小城镇建设、美丽村庄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宁夏康洁为民环卫工程有限公司市场化管理模式,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深入开展碧水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
    • 33.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从“七个方面下大力气”具体抓 四是围绕生态振兴,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厕所革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着力抓好盐州古城5A级景区创建(长城旅游观光)、灵应山沿线、围城10公里生态圈、麻黄山经果林基地、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全年完成新增造林2.2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平茬柠条20万亩。以麻黄山为核心,辐射种植曹杏、红梅杏1700亩,打造区域经果林发展示范基地。
    • 34.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从“七个方面下大力气”具体抓 五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大力气。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五项重大制度安排: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是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四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五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要深化“三农”领域改革,探索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使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路子多起来,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完善与户籍制度相衔接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妥善解决农村自主迁徙居民问题。落实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挂钩政策。
    • 35.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从“七个方面下大力气”具体抓 六是在农村民生改善上下大力气。深化脱贫富民政策,努力把农村教育、卫生、社保等短板补起来。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从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把农村教育办好、把医疗条件改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紧抓第二批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的有利时机,完善我县“双创”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滩羊、小杂粮加工、传统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全域旅游、现代物流等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等补助项目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
    • 36.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从“七个方面下大力气”具体抓 七是在乡村治理上下大力气。要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高位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夯实基层基础,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核心,是打好乡村振兴这场硬仗的战斗堡垒。要把选好领头人放在首位,配强党支部,让有经验、有魄力、有胆识的青年人才充实到领导班子,把党支部建成本村改革发展的主心骨。 “致富带头人” 朱玉国
    • 37. 三、乡村振兴如何做?从“七个方面下大力气”具体抓要结合本村本地方实际,积极借鉴有益经验,在乡村治理上探索新路径、新办法,把乡村治理得更好。 我县建立了全区首家平安电话联防平台,开展乡村网格“双代”服务(为职能部门代理事务,为群众代办事宜),并在每个乡镇打造2个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102名农村网格员全部上岗工作,实现了城乡网格化全覆盖。
    • 38. 对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一直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肯定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重要意义。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十五年以上。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 近年,随着我国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的临近,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将何去何从,农民很关心,需要流转土地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关注,社会上也有一些议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面回应了社会关切,响应了群众呼声,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关于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
    • 39. 这一重大政策给各位农民朋友及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有了国家政策保障,农民既可以沉下心采用更为合理、有效、安全的耕种方式来搞生产,又可以放心流转土地经营权、安心进城务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预期也将更稳定,可以放心投入、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有利于形成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对外出农户,要引导和鼓励他们把土地经营权流转出来,让愿种地、会种地的人多种地、种好地; 对有地有劳力农户,可通过股份合作带动,提高经营规模; 对有地无劳力农户,可通过代耕代种,实现规模经营。关于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
    • 4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 41.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