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 2. 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掌握心律失常病人的主要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要点 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病机制 了解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 教 学 目 标
    • 3. 定 义概 述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当各种原因使心脏冲动起源或传导或两者均出现异常,引起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激动顺序发生改变,即导致心律失常。
    • 4. 分 类概 述根据发生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根据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 5. 概 述根据发生机制分类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扑动和颤动:房性、室性激动起源异常激动起源与传导异常:室性并行心律异位心律主动性被动性:逸搏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激动传导异常折返性心律失常病理性传导障碍窦房阻滞:分3度:室上性、室性、房扑、房颤捷径传导:预激综合征室内阻滞:束支及分支期间收缩: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
    • 6. 常见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 心电图特点: 1. 窦性P波:I、II 、aVF直立、 aVR倒置 2. P波频率60~100次/分 3. P-R间期0.12~0.20秒 4. P-P间期相差不超过0.12秒 
    • 7. 常见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 8.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病因及诱因 生理:运动、情绪激动、烟酒 病理 心脏疾患:心肌缺血、心衰、心肌炎 全身性疾患:发热、疼痛、贫血、甲亢 药物: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
    • 9.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1.病因及诱因 2.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 (1)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分钟,大多在100~180次/分钟。 (2)发作常逐渐开始并逐渐终止。 (3)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其心率减慢。
    • 10.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1.病因及诱因 2.临床表现3.临床意义可见于健康人 病理状态下如发热、甲亢、贫血、休克、心衰等 药物影响:肾上腺素、阿托品
    • 11.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1.病因及诱因 2.临床表现3.临床意义4.治疗对因治疗 镇静剂 受体阻滞剂 心衰:洋地黄
    • 12.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1.病因 2.临床表现 一般无症状 心率<60次/分钟,心、脑供血不足: 头昏、晕厥、黑朦、乏力、心绞痛
    • 13.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1.病因 2.临床表现3.心电图检查1. 窦性心律 2.频率<60次/分,通常在40~60次/分。
    • 14.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1.病因 2.临床表现3.心电图检查4.治疗 病因治疗 提高心率:阿托品、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 严重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 15.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停搏1.病因 窦房结功能低下:病窦综合征 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炎(病) 其他:洋地黄、奎尼丁中毒,高血钾
    • 16.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停搏1.病因 2.临床表现 取决于停搏时间及有无逸搏 心、脑供血不足症状:胸闷、头晕、黑朦、晕厥 3.治疗 参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17. 窦性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起搏及/或传导障碍→多种心律失常和多种症状的临床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定 义
    • 18. 窦性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1.病因及诱因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炎)、高心病 窦房结局部病变:窦房结退行性变、家族性窦房结病等 其他:手术损伤、肿瘤浸润、药物等
    • 19. 窦性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1.病因及诱因2.临床表现 多种心律失常+多种症状起病隐袭,发展缓慢 心、脑供血不足症状 轻者:心悸、胸闷、乏力、黒曚、晕厥 重者:心力衰竭、 Adams-Stokes综合征、猝死
    • 20. 窦性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1.病因及诱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特点 严重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 /min (75%~80%) 窦性停搏或窦房传导阻滞 双结病变:窦房阻滞与AVB同存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
    • 21. 窦性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1.病因及诱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特点4.治疗无症状者:定期随访,避免使用减慢心率的药物 药物治疗:阿托品、异丙、麻黄素等暂时治疗 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 2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3. 常见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 24. 期前收缩期前收缩又称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而过早发生冲动控制心脏收缩。 分类: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
    • 25. 房性期前收缩病 因1.可见于正常人。 2.生理性: 精神紧张、劳累、烟、酒、茶、咖 啡过量。 3.病理性: 心肌病、心肌炎、甲心、冠心、先 心、二尖瓣病变等。 4.药物作用 电解质紊乱
    • 26. 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 提前出现P`波,形态与窦P不同。 P`-R间期≥0.12秒。 P`可重叠在前一窦性搏动的T波上。 发生很早的P`可出现差异性传导或不能下传。 提前P波后的QRS波形态正常 代偿间歇不完全。
    • 27. 房性期前收缩治 疗通常无需治疗。 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交感神经兴奋或有冠心病者 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莫雷西嗪(适用于正常心脏者) 胺碘酮:对多数房性期前收缩有效。 洋地黄:适用于心衰伴房早者。
    • 28.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控制心脏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常见病因有:正常人情绪激动、过度饮酒、吸烟、饮浓茶、喝咖啡等可诱发;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等)、药物毒性反应(如洋地黄等)及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其中器质性心脏病人更易发生。
    • 29. 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 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QRS波 群前无相关的P波 ST段、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期前收缩后有一完全代偿间歇 可出现二联律、三联律等
    • 30. 室性期前收缩治 疗首先应治疗原发疾病,控制促发因素,在此基础上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起始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无症状者,不必使用药物治疗。如症 状明显,以消除症状为目的,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选用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 酮等药物。 对心肌梗死后或心肌病病人,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用胺碘酮治疗有效。
    • 31. 常见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 32. 阵发性心动过速分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 33. 室上速病 因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中青年多见 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 药物:药物中毒(洋地黄、奎尼丁)、电解质紊乱
    • 34. 室上速临 床 特 点 突发突止,反复发作,时间可长可短 多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 器质性心脏病者,可诱发心绞痛或急性肺水肿 心率多在150~250次/分之间 心律绝对规则,心音强度一致 兴奋迷走神经可终止发作
    • 35. 室上速心 电 图 特 点 HR:150~250bpm、规则。 QRS波群形态正常。如合并差异性传导 或束支传导阻滞,则QRS形态异常。 P波为逆行型,常埋藏于QRS波内或位 于其终末,P波与QRS波保持恒定关系。 发作与终止均突然。
    • 36. 室上速治 疗刺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诱导 恶心等。 药物治疗:维拉帕米(异搏定);三磷酸腺苷; 西地兰:合并心衰者首选; 其他:心律平、胺碘酮 直流电复律:适用于室上速导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 变化或诱发严重的心绞痛 射频消融治疗
    • 37. 室上速
    • 38. 室 速病 因多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及心瓣膜病 其他:药物中毒(洋地黄)、电解质紊乱、心导管检查
    • 39. 室 速临 床 表 现症状严重(心绞痛、低血压、晕厥),可引起室颤 心室率一般为100~250次/分之间 心律基本规则或略不规则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可闻及“大炮音” 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其发作
    • 40. 室 速治 疗去除病因或诱因 药物治疗 首选利多卡因 其他:胺碘酮、普罗帕酮、苯妥英钠 电学治疗 同步直流电复律 射频消融 反复发作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 41. 常见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 42. 扑动与颤动分类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 43. 心房扑动心电图特点: 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状扑动波,既F波,波幅一致,间隔规律,典型房扑的心房率250~300次/分。 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是否恒定 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
    • 44. 心房颤动1. 病因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病变 冠心病 高心病 其他:甲亢、洋地黄中毒
    • 45. 心房颤动2.临床表现 房颤对心功能的影响 失去了对心室的辅助充盈作用,缩短心室的充盈期,导致心输出量下降25%~35% 诱发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 诱发心房内血栓形成,引起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心力衰竭、栓塞是房颤常见并发症
    • 46. 心房颤动2.临床表现 房颤对心功能的影响 症状 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心悸、胸闷、头晕常见 部分房颤患者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如栓塞
    • 47. 心房颤动2.临床表现 房颤对心功能的影响 症状 体征 房颤: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绌脉
    • 48. 心房颤动心 电 图 特 点 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 及振幅各不相同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 心室率极不规则。 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率过快进,发生室 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宽变形。
    • 49. 心房颤动3.治疗 目标:恢复窦性心律、减慢心室率、预防栓塞(房颤者) (1)治疗病因、祛除诱因 (2)急性发作:西地兰、维拉帕米,IV;同步直流电复律 (3)慢性者: 转复为窦性心律 药物复律、电复律 预防复发 胺碘酮 控制心室率 洋地黄类、钙拮抗剂、ß受体阻滞剂 预防体、肺循环栓塞 华法令、阿司匹林
    • 50.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1.病因 多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及临终前表现 最严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2.临床表现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当于心脏停搏 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等 3.治疗:立即采用除颤器进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同时配合胸部按压及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术。
    • 51. 常见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 52. 房室传导阻滞1.最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 2.药物作用及电解质紊乱:高血钾、洋地黄 3.心脏外科手术 I度、II度I型AVB通常无器质性病变 病 因
    • 53. 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I度AVB:P-R间期固定延长>0.20秒。 II度AVB: 莫氏I型: 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心室脱漏。P-R间 期净增量第一个最大。 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P波不能下传。 包含受阻P波的RR间期限<2倍PP间期。
    • 54. 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I度AVB:P-R间期固定延长>0.20秒。 II度AVB: 莫氏Ⅱ型: IIIAVB: 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 QRS波群周期性脱漏,AV传导比例2:1; 3:1;3: 2;4:3等。 下传QRS波多呈束支阻滞图形。 房、室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关。 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QRS波群形态取决于阻滞部位。
    • 55. 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I度AVB
    • 56. 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莫氏I型莫氏Ⅱ型
    • 57. 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IIIAVB
    • 58. 房室传导阻滞--治疗1. 病因治疗 2. 药物治疗 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3.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高度或完全AVB II度AVB的房室传导比例在3:1或以上时,称为高度AVB,易发展为完全性AVB
    • 59. 常见护理诊断 活动无耐力 焦虑 有受伤的危险 潜在并发症 猝死
    • 60. 护理措施一般护理: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左侧卧位。 饮食:高纤维素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
    • 61. 护理措施病情观察:定期测心率、心律,做心电图检查。 对心电监护病人及早发现危险征兆,监测生命体 征,测脉搏时间1分钟,同时听心率。 当出现频发、多源、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时、RonT 室性期前收缩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监测电解质。
    • 62. 护理措施抢救配合: 如果病人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嘱病人卧床休息。 给氧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为用药抢救准备 准备抢救仪器(如除颤器、心电图机、心电监 护仪 临时起搏器等)及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各 其他抢救药品
    • 63. 护理措施用药护理:观察药物疗效和副反应 注意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速度 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及时发现因用药而导致的新 的心律失常。
    • 64. 护理措施用药护理:利多卡因:剂量过大时可引起眩晕、感觉异常、意识模糊、 昏迷少数引起窦性停博、房室传导阻滞等。 普罗帕酮:可引起眩晕、视力模糊、恶心、 呕吐,窦房结 抑制房室阻滞、支气管痉挛等。 腺甘:可引起皮肤潮红、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可有短暂 的窦性停搏
    • 65. 护理措施心理护理: 指导病人放松 安慰病人 经常查看病人
    • 66. 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疾病知识指导:讲解疾病病因及常见诱因。 生活指导: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合理饮食。 用药指导:说明药物名称、用法、剂量等。 自我监测指导:教病人及家人数脉搏、学会心肺复苏 定期复诊
    • 67. Thank you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