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 2. 第一章 处理伦理道德和多元文化的能力查看职业伦理道德准则 选择与你兴趣相关的伦理准则详细地阅读。然后去阅读一下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助人职业的伦理规范,注意一下他们在能力、知情同意、保密性、社会公正以及差异性等方面的异同。 在这些问题上你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在日记上写下你的观察和评论。
    • 3. 能力 无论你认同何种服务职业,能力都是中心问题。你个人专业知识的一部分就是认识到,你自己不能全部做好,而且你需要寻找合适的督导。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面对各种不同的来访者。这样一来,当你不能有效地帮助你的来访者时,你要做好把他们转介的准备,这很重要。 美国心理咨询协会(1995)在关于能力的表述中把差异性和职业能力放在了一起。要注意学习这些要点并要与时俱进地提升你的职业资格。 C.2.a.能力局限。咨询人员只能在他们的能力界限范围内进行实践,以他们的教育、培训、有督导的实践、政府和国家的职业证明以及相关的职业经验为基础。咨询师要致力于掌握针对各种各样的来访者的多样化的知识、个人意识、敏感、技能。
    • 4. 知情同意 当你进入角色扮演和实际会谈时,重要的一点是要告知你的志愿“来访者”,诸如他们的权利、你的个人能力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情等。例如,你可以说 “某某,我在学习一项会谈课程,我很感谢你愿意来帮助。很显然,我要开始这项工作了,所以请谈论一些你想谈论的事情吧。我会用录音,但如果你想让我关掉的话,我会立即关掉并且尽快删除。我会打印一份此次会谈的笔录,并且在上交老师(督导)之前先与你分享。我会去掉任何有关你个人的识别信息。记住,任何时候你想停止都可以。还有问题吗?” 用上述表述作为伦理道德的起点,并且最终发展出你对于这个关键问题的个人方法。
    • 5. 加拿大心理咨询协会(1999)对知情同意的处理是: B4.来访者的权利和知情同意。当心理咨询开始时,以及整个过程中的必要时候,心理咨询师应当确认来访者目的、目标、技巧、程序、限制、潜在风险和益处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心理咨询师应当确认来访者理解此项诊断的相关事宜、费用收取、记录保存以及保密性限度。来访者有权参与正在进行中的咨询计划,有权拒绝任何被推荐的服务,也有权听取关于拒绝后果的忠告。 美国心理学会(1992)强调如果会谈受到督导,心理学家应告知来访者,并且提供了附加的具体信息: 5.0.1 如果治疗者是个实习学生,应告知来访者或病人。应保证电子记录档有来访者的许可。
    • 6. 保密性 作为一个学习者或初入行的人,你通常没有合法的保密性。尽管如此,你在课堂的角色扮演中听到的,或者在会谈练习中别人告诉你的内容都需要你保密。信任是建立在你的保密能力之上的。注意每个国家关于保密性都有不同的法律。 美国心理咨询协会伦理准则(1995)表述到: B.1.a 尊重个人隐私。咨询者应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避免非法和未经承认地暴露秘密信息。 职业人员会面对许多这方面的挑战。国家法律有时规定,甚至咨询一个小孩之前也要告知其父母,并且会谈的信息要与其共享。如果来访者是对于自身或别人有危险的人,那么,关于保密性的法规就不同了。你会希望对这个重要的职业的法律问题进行更多更详细的研究学习。
    • 7. 权利 国家服务教育组织(2000)就一个重要的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伦理学问题发表评论说: 表述6. 服务职业人员应注意到,在他们和来访者的关系中,权利和地位是不平等的。双重或多重的关系会增加伤害和剥削来访者的风险,并且可能会削弱职业公正性。 助人行为含有权利暗示。一开始来访者在权利上就弱于咨询师。在特权与肤色、性别、性取向以及其他多元文化问题相关联的社会中,权利差异就会产生。这样,你可能发现这样的情景:制度或文化上的压抑成了咨询关系的一部分。在帮助会谈中有意识地公开地谈论这些话题是努力达到权利平衡的一种方法。比如,你是男士,与一位女士进行咨询,提出一些关于性别差异的话题会有所帮助。比如,“作为一个女性,和一位男性谈论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来访者或者你感到不安,那么,继续深入谈论这个话题比较明智。可能有必要不时地询问一下。
    • 8. 当你与来访者有不止一种关系时,就产生了双重关系的问题。当你与一个朋友以角色扮演方式进行咨询时,这种关系也会产生。如果你在一个小镇工作,当你与教堂或者学校的一个人进行咨询时,这种情况同样会发生。双重关系可能会成为帮助职业的一个复杂问题,你可以在伦理准则里查看关于此问题的更多详情。
    • 9. 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涉及人权、公平性以及平等。许多来访者去找你的时候带着诸如经济、种族、与性别相关或者其他各种形式的压抑。从历史角度看,咨询和治疗职业还没有涉及处理来访者在文化、环境、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状况。他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个人咨询和治疗方面。 美国国家社会工作者协会向这种单一集中于个人问题的情况提出了挑战。他们指出,许多来访者的问题是由一些外界压力,诸如贫困、侮辱以及偏见等引发的。所以关键的一点就是让来访者明白他们的问题与其社会背景有什么样的关联。
    • 10. 伦理学准则:社会工作者挑战社会不公 社会工作者追踪社会变化,尤其关注那些弱势的或受到压抑的个人和群体,并为之代言。社会工作者对于社会变化方面的工作首要集中于诸如贫困、失业率、歧视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不公。这些行动旨在推动人们了解压抑、文化多样性和伦理习俗多样性并提高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敏感性。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确保人们对于所需信息、服务以及资源的获得途径,机会的平等,以及对于公共决策的有效参与。 我们需要记住,我们的来访者生活在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之中。会谈技巧中的聚焦法,强调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的来访者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等。
    • 11. 差异性和文化平等主义 美国心理咨询协会(1995)在它的伦理准则导言中重点阐述了多差异性,并把它作为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美国心理咨询协会是一个教育、科学和专业性的组织,其会员都致力于增进人的一生发展。协会的会员意识到了社会的差异性,并且引入了一种跨文化的途径来拥护个人的价值、尊严、潜力及其独特性。 《服务行业伦理学标准》(美国国家服务业组织,2000)提出了以下三个主张: 表述17. 服务职业者提供不带偏见的服务,这些偏见可能基于年龄、种族、文化、人种、残疾、性别、信仰、性别取向或者社会地位等方面。
    • 12. 表述18. 服务职业者必须对其所实践范围内的文化和社会群体具有广博的认识。他们要意识到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并且要了解这种多元文化对于各社会群体和个人有何影响。他们要尊重个人和群体,以及其文化和信仰。 表述19. 服务职业者要意识到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信仰以及价值观,并且要认识到这些因素对于他们与别人关系的影响。 差异性和文化平等主义已经成为世界助人职业的一个中心问题。
    • 13. 作为你的心理咨询工作的开端, 你认为的关键性伦理学问题是 什么?
    • 14. 会谈中的发展能力发展你的自然助人风格 也许你,就像进入这个领域的大多数人一样,曾被说成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你的朋友或家人也许会找你要一些忠告,或者只是向你倾诉他们的问题。这不是咨询,但这是助人,当你学了心理咨询时,你就已经拥有了一些社会技能和帮助别人的自然能力。 自然风格指的是你在协助别人达到目标时与人相处的自然而然的方式。你该审视一下你自己,尊重你的自然风格并将其作为会谈能力的发展基础。然而,也许你的自然风格并不对每个人都“有用”;你可能需要变换你的风格以使其充分地发挥作用。一个卓有成效的会谈者能够渐渐发展出一套丰富多样的自然风格并掌握多种能力。 当你开始进行意向性会谈和咨询时,请对你的个人能力保持关注,并将其作为你成长进步和深入发展的基础。
    • 15. 能力实践练习 你自然风格的长处是什么? 会谈和咨询的一个好的起点就是自我意识——视自己为一个拥有一定能力的人。下面列出你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的具体方面,这是你进步的基础。 你在什么时候帮助过别人?尽可能具体。
    • 16. 你具体做了什么有用的事情?
    • 17. 请如实回答——在你学习助人和会谈技巧的过程中,你带入了什么样的强项能力?(说出自己的优点有时候并不容易,但是请尽管说。)
    • 18. 请你的朋友或家人鉴定一下,你的哪些自然品质或技巧使你成为一个有效的助人者,记录他们所讲的:
    • 19. 跟哪些与你不同的人相处,你会学到些什么优点和知识?你会把哪些不同于你自己文化的经验和知识引入到你的会谈中去?
    • 20. 一旦确认了优点和长处,我们就能更轻松地面对个人挑战和局限性。你已拥有一些积极品质、技巧、知识和经验,而有这些作为基础,你才能在作为会谈者和咨询师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 确定目标的能力本身就是一项优点,关于会谈和咨询的专业技巧方面,你为自己定过什么样的目标吗?
    • 21. 自我理解和情绪智力 自我理解是成为一名艺术的和熟练的会谈者的基础。自我理解是一个人关于自身认知的一个综合概念。与其紧密相连的是情绪智力。会谈和咨询本身就是可以形成一种情绪智力的练习。那么,会谈和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是如何与自我理解和自我发展相关联的? 自我意识——贯穿咨询的学习过程,你会不断有机会审视自己以及你对别人的会谈工作。你会在录音带上听到你的交谈风格,很可能你会看到自己如何行动?你的优点和局限是什么?你脑海中有关于自己的一个积极形象吗?除非你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否则,你很难去帮助你的来访者。
    • 22. 自我调节——面对一个有挑战性的会谈,你能把握自己的感情而不会轻易冲动吗?你是否有自控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当场产生新观点的能力?咨询技巧和策略会使你在面对富有挑战性的情况时,能够拥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 自我激励并且运用你的能力——咨询练习帮助你掌握会谈技巧和概念,学习积极的倾听别人、如何处理富有挑战性的情况。理解一个概念并不是掌握。那些在情绪方面富有能力的会谈者和咨询师都在追求他们的最佳表现。你是坚持不懈地追求你的目标,还是轻易放弃呢?
    • 23. 共感作用——共感式理解和倾听技巧是紧密关联的。你对别人感兴趣吗?你能体会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吗?你能够觉察到来访者情感上诸多细微的迹象吗?你能理解与你相异的人并且了解他们的观点吗? 社交技巧——人际关系是助人过程的中心问题。在与别人相处时你有多大的影响力?在助人会谈中你有多大的能力来建立起亲和、信任和信心?你能倾听吗?你能影响别人吗?你也会发现你的来访者会从社交技巧训练中获益匪浅。 你可以通过咨询技巧的练习和实践,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自我探究,或者对你的能力进行清晰地确定。当然共感作用和社交技巧对于会谈和咨询来说都是中心问题,如果要在助人领域进行有效的工作,则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都是至关重要的。
    • 24.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或者工作室中进行角色扮演并以录音或录像进行记录,这样的活动会有助于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掌握技巧。在你的自我理解和情绪智力发展中,实践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尽可能多地向别人寻求对你行为表现的反馈。了解别人是怎么看待你和你的工作,对于你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非常关键。 要练习一项技巧,你可以亲自经历一次同时告诉自己“这很容易”。或者你也可以在会谈中注意观察你是否得到某些特定的预期结果,然后以此对你的技巧实践进行测评。
    • 25. 第二章 治疗关系的建立 第一节 治疗关系的特征 治疗关系是一种治疗联盟 什么是治疗联盟? Horwitz在解释心理治疗中来访者的变化是怎样产生时强调指出,这种变化是通过人际关系中那些支持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他把这种关系叫做治疗联盟。许多学者也认为治疗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治疗联盟。 联盟的内化作用 这种联盟的建立是为了帮助来访者以更为合适的方式思考、行事。通过这种联盟的内化,来访者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在这种联盟之中,治疗者与来访者都会对联盟产生影响。成功的治疗一般都能使来访者与治疗者在一起时有一种积极的体验,并且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了他所需要的足够令人满意的东西,这时,这种联盟的内化就会产生。
    • 26. 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治疗联盟中,来访者在学习治疗者的积极反应,并将习得的积极反应应用与他人的关系中去。这种积极的体验能使来访者产生安全感,减少防御心理,认真地探索自己,理解和接受新的观点,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自尊心的提高 治疗者接受来访者“坏”行为的能力,会对来访者产生极大的影响,则会减轻来访者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为来访者接受治疗者的态度,提高对自己的认识提供了机会。自尊心的提高与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两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移情式改进 是指来访者以积极尝试适宜行为的方式取悦于治疗者,这也是良好治疗关系内化的一种产物。 认同作用 是指来访者与治疗者态度的认同。认同是来访者在治疗者认真负责及真诚关注的态度感召下产生的。认同是使来访者产生变化的基本要素。
    • 27. 治疗关系的特征 治疗者与来访者对许多问题有近似的看法和理解,关系和睦、融洽,达到情感协调(rapport)的程度。这种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独特性 治疗关系完全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期限内、隐蔽的、具有保密性的特殊关系。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则使得来访者易于向治疗者敞开心扉。 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治疗者保持客观的、中立的立场,这样会使来访者感到治疗者不会将其个人意见强加给来访者,则会使来访者更倾向于信赖治疗者。而治疗关系中的主观性应体现治疗者以共感、真诚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使其感到温暖。 专业制限 治疗关系独特性的限制;职责的限制;时间的限制;来访者对咨询者提出个人要求的限制;来访者攻击性行为的限制。
    • 28. 第二节 影响治疗关系的因素 共感(empathy) Carl Rogers(1961)让我们注意到共感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认真倾听,进入来访者世界,表达我们理解来访者世界——正如来访者自己看待和经历的那样,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来访者的参照体系对共感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共感通常被定义为像来访者那样经历这个世界,但要记住来访者是独立于你的。
    • 29. 基本共感(Basic empathy):治疗师的反应与来访者的反应基本是可互换的。治疗师能准确地重复来访者说的话,准确运用基本倾听程序是展示基本共感的一种方式。 强化共感(Additive empathy):治疗者的反应添加了一些超出来访者所说的话的内容,这可能增加了一条与来访者前面所说的内容相联系的纽带;或者它甚至可能是一个合适的想法或是参考框架,能帮助来访者发现一个新的视角。 弱化共感(Subtractive empathy):治疗者的反应有时不能表现甚至扭曲了来访者所说的话。
    • 30. 一个用来测试共感及其相关结构的5分级的例子: Cl:我不知道怎么办。我已经一遍一遍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我的丈夫好象不理解我,我真的不再在乎了。他只是一直尝试这个雷同的令人讨厌的方式,但似乎不值得再与他纠缠不清了。 Th(水平1):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谈话方式。我想你也应该考虑他的感觉。(弱化的) Th(水平2):看起来你已经放弃他了,你不想再试了。(略微地弱化) Th(水平3):你很沮丧、很迷惘,你已经同你的丈夫讨论过这个问题,但他似乎不懂。这时,你感觉他不值得纠缠了。你真的不在乎了。(基本共感或可互换的反应) Th(水平4):你已经一次次中肯地与他谈论你现在真的不再在乎了,你已经努力地尝试过了。这对你意味着什么?(略微地强化)
    • 31. Th(水平5): 我感觉到了你的伤感和迷惘,并且你现在真的不再在乎了。从你已经告诉我的内容,你的思想和情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你已经有了一个努力尝试的理由。你已经谈过一些昔日对他的深情厚意,你现在怎样把这些深情厚意与你现有的感情放在一起?(强化的)
    • 32. 共感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 通过共感,治疗者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 通过共感,来访者会感到被接纳、被理解,从而感到愉悦、满足,对良好的治疗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共感,促进来访者敞开心扉,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并有利于双方的深入交流; 对那些求询动机强烈,迫切需要被理解、被关怀和倾诉情感的来访者,共感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 33. 积极关注(positive regard) 积极关注是一种共感的态度。 积极关注是指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意强调他们的长处,即有选择地突出来访者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 积极关注也即尊重,它意味着把来访者看作是一个具有价值和尊严的人,而予以赞扬和尊重。 积极关注对于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的功能包括传递愿意同来访者一起工作的愿望、对来访者抱有兴趣、接纳来访者。
    • 34. 真诚(genuineness) 真诚要求治疗者开诚布公地与来访者交谈,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要让来访者猜测咨询者谈话中的真实含义或想象治疗者所做的一切是否还提供了什么别的信息。 真诚既包含了治疗者要真实地对待自己,又包含了要真诚地对待来访者。 真诚地对待来访者,则要求治疗者要有帮助来访者的愿望,要尽可能地达到共感的境界。不能把真诚简单地等同于要说实话。
    • 35. 尊重与热情(respect and warmth) 治疗者尊重来访者,则应该能接纳对方,能 容忍甚至接受对方的不同观点、习惯等。 尊重还可以使积极关注的效果增强,具有鼓 励来访者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作用。 热情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主观态度的体现, 它主要是以一些非言语的行为表现出来的。 热情要求治疗者把自身态度的每一种成分都 动员起来,以表现对来访者的关心。
    • 36. 第三节 影响治疗关系的其他因素 具体化(concreteness) 具体化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要找出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具体细节,使重要的、具体的事实及情感得以澄清。 在运用具体化时,治疗者要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澄清具体事实。 搞明白来访者所说话的具体含义。
    • 37. 即时化(immediacy) 即时化是指治疗者要帮助来访者注意“此时 此地(here and now)”的情况。 即时化还指治疗者对来访者与自身的关系要敏感,对来访者指向自身的言语、行为、情感应予以必要的反应。这里所指的来访者对治疗者的情绪反应等并非心理分析中所指的移情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情感体验及 行为及时地进行反馈,也有助于治疗会谈过 程的进行和治疗关系的深化。 应用“现在”时态
    • 38. 对峙(confrontation) 对峙就是要指出存在于各种态度、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对峙就是要向来访者直接指出其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相矛盾、实质各异的观点、态度或言行。 对峙常涉及的类型: 来访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 来访者的思维、感受与其实际行动之间的矛盾 来访者的想象的世界与咨询者所看到的真实的世界之间的矛盾 对峙使用时的注意点: 以事实为依据 避免个人发泄和无情攻击 应建立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 使用尝试性对峙
    • 39. 第三章 心理治疗会谈技术第一节 会谈中的基本问题 会谈的目的与作用 收集资料式会谈 诊断(评估)式会谈 心理治疗式会谈 会谈中的治疗者与来访者 影响会谈的其他因素
    • 40. 第二节 注意倾听的技巧 倾听 (1) (2) (3) 求助者信息 接受信息 加工信息 传递信息 (隐蔽) (隐蔽) (公开) 语言 非语言 倾听的三个过程
    • 41. 开放式提问 通常以“什么”、“怎么”、“为什么”、“能不能”、“行不行”等词语开始,让来访者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反应,使来访者更多的讲出有关他(她)的情况、想法、情感等。 封闭式提问 通常以“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等词语给予回答。这种询问可以用来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某些特定问题等作用。它还可以制止来访者漫无边际、滔滔不绝的叙述,将来访者偏离某主要问题的叙述引回正题上来。
    • 42. 鼓励和重复语句 鼓励是指直接重复来访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噢”、“好”、“是这样”、“接着说”、“后来呢”等来鼓励来访者进一步讲下去或强调来访者所讲的某部分内容。 澄清 是在来访者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向来访者提出问题的反应。它开始于“你的意思是……”或“你是说……”的词语,然后重复来访者先前的信息。澄清使来访者表达的信息更加清楚,并确认治疗者对来访者信息的知觉的准确性。解释来访者含糊的、混淆的信息。
    • 43. 澄清的步骤 确认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内容 确认需要检查的含糊或混淆的信息 确认恰当的开始语,如“你能描述”、“你能澄清”或“你是说”等,要用疑问的语气进行澄清 要通过倾听和观察来访者的反应来评估澄清反应的效果 澄清的认知学习策略: 来访者告诉了我一些什么? 来访者信息中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核实或遗漏的内容?如果有,他们是什么?如果没有,则决定下一步更适宜的反应。 我用何种方式开始澄清反应? 我如何知道我的反应是起作用的?
    • 44. 例子 来访者:我的成绩正在走下坡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任何事情 都感到失望。 澄清自问1:这个来访者告诉了我一些什么? 她感到很失望、沮丧。 澄清自问2:有没有任何含糊的或遗漏的信息需要检查吗? 如果有,那是什么?(如果没有,则决定做不同的反 应)是的,有几个,一是她感到对什么失望,二是这个 失望的感受对她意味着什么? 澄清自问3:我怎样开始进行澄清反应? 可以这样:“你是说有某些事情很特殊吗?”或“你能描述这种感受?” 澄清自问4:大声说出或写下实际的澄清反应。 “你是说一些特别的事情使你感受到失望吗?”或“你能 描述失望的感受像什么吗?
    • 45. 释义(说明语句) 实际上是将来访者的信息中与情境、事件、人物和想法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即治疗者将来访者的谈话进行实质性的说明。在运用这一技巧时,最好是选用来访者用过的最具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如: Cl: 我知道整天坐着或躺在床上并不能消除我的抑郁情绪。 Th:你知道,你要避免整天躺着或坐着,以减弱你自己的抑郁情。 在此例中,治疗者只是重复来访者的信息。来访者对此做出的反应可能只是低声地表示“我同意”或“对的”,而并不进一步详谈,或者来访者可能会由于咨询者明显的模仿反应,而感到自己被戏弄。更有效的释义是:“你已意识到,你需要离开床铺到周围四处走动,以便减少抑郁。”
    • 46. 释义的目的 通过释义你可以让来访者知道,你已经理解他们的信息,如果你的理解是完整的,来访者就会进一步地澄清自己的想法。 可以鼓励来访者对一些关键的想法或思想进一步阐释,使他们深入的探讨某个重要的话题。 使用释义的技巧可以帮助来访者更集中注意具有重要性的特殊情境、事件、思想和行为,而不至于分心。准确的释义还能阻止来访者喋喋不休地重复同一个内容。 可以帮助来访者做决定。“释义对于需要做决定的来访者经常是很有帮助的,因为重复关键词语和思想会使问题的实质显现出来。”(Ivey、Ivey&Simek-Downing)
    • 47. 释义的步骤 来访者告诉了我些什么? 问自己“在来访者的信息中存在什么样的情境、人物和想法?”,以此来辨别信息中的内容部分。 选择适当的语句进行释义,释义可以由许多语句引,要选择一种接近来访者所使用的感官词汇的语句,如“他似乎是”、“从我的角度看”、“我明白你的意思”、“听起来像”、“我听到你正在说”、“你正在告诉我的是”、“你感到”、“我感到”、“我有种感觉是”等。 运用所选择的语句将来访者信息的主要内容或概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陈述句)。 通过倾听和观察来访者的反应来评价自己进行释义的效果。如果你的释义是准确的,来访者会以某种方式(言语或非言语)来肯定它的正确与有效性。
    • 48. 例子 Cl: 我该如何告诉我丈夫我想与他离婚?他会认为我疯了。我想我 不敢告诉他。(说话声音单调) Th(内心对话过程): 1)来访者告诉了我什么? 她想离婚,而又不敢告诉她的丈夫,因为他会认为她疯了。 2)信息的内容部分是什么?即来访者正在讨论的是什么事情、 什么人、什么思想或什么情境? 想离婚但还没有告诉丈夫,因为丈夫将认为她疯了。 3)应使用什么适宜的语句? 来访者使用动词“告诉”两次、“认为”一次,所以应使用这样 的语句,如“你认为”、“我听到你说”、“它听起来好象”等。 4)怎样将来访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想离婚”=分手、结束关系等 5)如何知道自己的释义是有用的? 注意倾听来访者是否肯定释义的准确性
    • 49. 假设此例子的治疗者的对话到此为止,那么以下才是治疗者的实际释义反应: Co:听起来好象因为你丈夫的可能反应, 你还没有找 到告诉他你想结你们关系 方法,对吗? Cl:是的——我已决定了——甚至找过 律师。但是我不知道应当怎样开始 告诉他这一切。他还以为一切都很 美好。
    • 50. 情感反映 情感反映主要是用于对信息的情感部分(即情绪基调)进行再编排。情感反映与释义的不同之处在于情感反映要对信息加入情绪基调或情绪成份,而这是释义所没有的。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 Cl:所有事情都很枯燥,没有新鲜刺激,没有让人兴 奋的事情。我的所有朋友都不在身边。我希望我 有钱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Th:由于朋友不在身边,又没有钱,你现在没有事情 可做。(释义) Th:你感到现在的状况非常乏味。(情感反映)
    • 51. 情感反映的目的 使用得当,会让来访者感到被理解了,就会更自由地与治疗者进行交流。 也可用来鼓励来访者对特殊情境、人物或事件表达出更多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 帮助来访者控制情绪。 减少两者之间情绪冲突的可能性。使来访者知道,治疗者了解他们的感受,并使他们的愤怒强度逐步减弱。 帮助来访者准确地区分不同的情绪感受。
    • 52. 情感反映的步骤 注意倾听来访者信息中使用的情感词汇。 注意观察来访者传递言语信息时的非言语行为。 治疗者要使用自己的语言,把由言语和非言语线索获得的情感再反映给来访者。 用一个合适的语句开始进行情感反映。(这个语词最好能与来访者所使用的感觉词汇相匹配。)“看起来你正在生气”,“听起来你似乎正在生气”,“我能捕捉到你正在生气” 在语句中加进情感发生时的情境,这很像简洁的释义。 例如,“我就不能参加考试。尽管我很努力了,可是一到考试我就紧张,总考不好”,紧张(情感),考试(认知)。咨询者反映情感部分时,可以说“你感到很紧张”,而加进情境后可以说“不论你什么时候考试,你都感到很紧张”。 评估使用的情感反映是否有效——以“是的、没错”或“是的,那正是我的感受”;“不完全是那样”或“我的感受不是那样”或“不,我不那样感觉”等来评估。
    • 53. 例子 Cl:你没法想象当妻子欺骗我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我眼睛都冒火了!我该 怎么做?以同样的方式扯平?离开她?我无法确定。(大声、 激动、高 声地说着,紧握着拳头) Th(内心对话过程): 1)来访者用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词汇? 没有,除了暗示性的情感短语“眼睛都冒火了”。 2)来访者的声调和非言语行为暗示了什么样的感受? 生气、愤怒和敌意 3)选择什么样的情感词汇能够准确地描述来访者的情绪程度? 愤然、发怒、大怒 4)与来访者使用的情感词汇相匹配的恰当的语句是什么? 来访者使用了“想象”、“眼睛冒火”,相应的语句有“似乎是…”、 “看起来像…”、“显示出…”等 5)来访者情感发生的情境是什么? 发现他的妻子欺骗他 6)怎样知道自己做出的情感反映是否准确和有帮助? 来访者是肯定还是否认自己有发怒和敌意的情感
    • 54. 治疗者实际做出情感反映的例子 Th:看起来你对妻子的所作所为是非常生气 的。 显然你对妻子的行为是愤怒的。 似乎你现在又气又恨,因为你发现你的妻 子与别的男人约会。 假定在你进行上述反映之后,来访者说“是的,我确实很生气——但我不知道是否还怀恨,我想让她品尝一下我的感受”。(肯定)
    • 55. 归纳总结 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会谈,来访者表达的多种信息会暗示出某种主题或模式。这个主题在来访者的话题中经常被提及。咨询者可以通过倾听来访者反复强调的信息而确认主题。主题代表着来访者想要讲的东西,也是在治疗过程中应当给予的关注的地方。治疗者对来访者谈话主题进行反应,就是使用归纳总结。 例如:一位来访者多次谈到,在许多场合中,她都关心别人对她的评价。你可能会看出所有场合中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来访者需要他人的赞同。用归纳总结确定这个主题,则可以说“在你刚才讲述的三个情境中,我看到一个非常关心的事情,就是你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对吗?”
    • 56. 归纳总结的目的 将来访者信息中的若干元素联系在一起 几次治疗之后在来访者信息中识别出明显的主题或模式 可以通过此技巧打断来访者喋喋不休的重复信息的内容 可以调整治疗的节奏,使治疗不至于太快,因而提供了治疗中心理喘息的空间。
    • 57. 归纳总结的步骤 回忆来访者表述的信息,并在心中复述这些信息。 通过向自己提问,来识别出信息中存在着的明显模式、主题或多种元素。 选择合适的开始语句进行总结,尽量使用与来访者的感觉词相匹配的语句。 使用所选择的语句和词汇描述信息中的主题,把多种元素联系起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将总结复述给来访者(陈述) 评估总结的效果(肯定还是否认)
    • 58. 归纳总结的认知学习策略 来访者今天和以往对我讲述了些什么?这些信息的关键内容和关键情感是什么? 来访者今天和以往反复强调的是什么?其中的模式和主题是什么? 可用于配合来访者使用的感觉词语的语句是什么? 怎样知道我所做的总结是否有效?
    • 59. 例子 Cl(努力戒酒的来访者)[在前几次咨询中,他告诉你酗酒正在毁掉家庭生活,但是他戒不掉,因为喝酒让他感觉很好,能帮助他减轻工作压力]:我知道喝酒并不是长久之计,它解决不了我的问题,而且也帮不了我的家庭。妻子威胁说要离开我,这我都知道。但我就是离不开酒,喝酒让我得到解脱。(语调低而弱,沮丧的眼神,佝偻着躯体) Th(内部对话过程): 1)今天和以往来访者讲述了些什么? 关键内容:酗酒的结果对他本人和家庭都没有好处。 关键情感:喝酒让他感觉很好,焦虑减轻了。 2)今天和以往来访者不断重复的是什么? 尽管喝酒产生负面影响并危及家庭,但为了减轻压力,他继续 喝酒;好象通过喝酒来减轻压力比家庭更重要。 3)什么样的语句能配合来访者的感觉? 来访者使用了“知道”和“感觉”,我可以用“你觉得”、“我认为” 等语句与之配合。
    • 60. 治疗者实际的总结如下: Co:“我感觉出你认为因为喝酒能带给你良好 的、平静的感觉,即使与家庭有些摩擦 也值得” “你感觉到继续喝酒使你家庭里遇到许多 麻烦。但我觉得尽管有这样的负面影响, 你还是不愿意戒酒。” “我感觉到,不管怎么样,酒带给你的满 足要多于家庭给予你的。”
    • 61. 第三节 影响来访者的技巧 解释 是指能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新的认识他们的问题和自身的方式。解释还可以使来访者的世界观产生认知性的改变。 指导 是指告诉来访者做谋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事。 忠告与信息 是指治疗者借助为来访者提供建议,给予指导性的信息,或为其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等帮助来访者。
    • 62. 自我揭示 是指把个人有关的信息讲出来,使别人知道有这样一个过程。 反馈 是指治疗者为来访者提供自己或他人会怎样看待来访者的问题的特殊的信息。 逻辑推论 是指治疗者根据来访者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运用逻辑推理的原则,引导来访者认识其思维及行动可能引出的结果。 影响性小结 总结此次会谈所发现的来访者的问题 和治疗中对哪些问题进行了工作以及概括一下治疗的要点 。
    • 63. 第四节 会谈中的非言语性技巧 目光的接触与身体语汇 其他非言语性的技巧 某些基本技巧的实践练习 非言语行为的观察技术 面部表情 身体动作所传递的信息 声音特征 综合印象 沉默现象的观察与处理 创造性沉默 自发性沉默 冲突性沉默
    • 64.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精神层次与结构 精神意识的层次                    意识(conscious)  潜意识(subconscious) 无意识(unconscious)
    • 65. 动态性的层次转换 潜抑作用(repression)    令人难受的事情从意识的层次被摆放到潜意识的层次里去,好保护心理的机制,这被称作是“潜抑作用”。 阻抗作用(resistance)    假如勉强让本人去回想,把这些令人痛苦或难受的精神材料恢复到意识的层次,往往会发生抵抗,不愿意让这些记忆恢复意识,被称作是发生了“阻抗作用”。
    • 66. 潜抑、遗忘与否认的区别 人们的许多琐事,不太会有印象性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就逐渐忘记,而不会想起来,这就是普通性遗忘。这样的遗忘的好处就是不用费脑子去记忆所有的事情,即被所遗忘的事情并非是会令人感到难受或难为情的,而且去想办法回想时,不会觉得难堪而发生阻抗的现象;若被忘掉的事情想起来,就感到高兴,不会向被潜抑下去那样感到难受。 另外有些事情是表面上说不知道或不记得,但心里却很明白或记得,并不是真的不知道或不记得,这就是否认,而非遗忘,也根本不是潜抑的作用。
    • 67. 动态与深层的心理学    由于有些受过心理创伤的患者,往往会把他们受过的挫折或应激潜抑到潜意识中,连自己也不知道或不记得,无法意识,也难于说明病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但是经由分析的过程,采用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或在催眠的状态时,有时可以意料不到地可重复出现在意识中,让我们能比较全盘性地了解,从而发觉治疗的途径,这样的过程就是精神分析。这样的学说,不但说明了我们的精神在不同的层次表现与存在,也阐明了我们的精神是使用潜抑作用或阻抗作用等这样的心理机制,以动态的方式在处理我们的精神材料;而精神疾病是这样的情况里所表现的病态精神反应,而非是静态的疾病情况。因此,以这样的观念与取向来探讨病理的精神医学,也就被称为动态精神医学(dynamic psychiatry)。由于所关心的精神活动从表面的意识层次而进入比较伸层的潜意识层次,这样的心理学也就被称为“深层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
    • 68. 临床应用 治疗目的    是在帮助患者去克服阻抗作用而把被潜抑下来的精神材料“意识化”;一旦浮现在意识的层次,不但能意识、沟通与讨论,而且面对问题的核心,正面地去处理,想办法把问题解决,这就是分析的目的。 注意事项     有些精神障碍的患者,特别是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或者是边缘性格障碍者,其自我的能力比较薄弱,经不起把创伤的情结、难受的回忆、或可怕的欲望或思潮意识化,反而会产生心理上的震荡,把精神状态恶化下去。因此,如何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分析的工作,帮助患者把潜抑下来的精神材料意识化,是临床上的重要判断,不得随便的实施。
    • 69. 心理的功能性结构(人格构成学说) 心理功能  遵循原则   心理结构   意识层次  思考原则                      意识 批判好坏  是非原则   超我                          潜意识 判断现实  现实原则    自我         续发性思考原则 处理问题   自卫                   无意识 情感                        原本思考法则 欲望             本能    唯乐原则    本我
    • 70. 原本思考法则(primary thinking process)    就是我们在幼小时所使用的思考方式,跟后来成人后所使用的续发性的思考法则不同,即没有逻辑与理论存在,不用顾虑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的限制而可以任意发挥其意念,且主要是情感表达,特别是爱、恨、生气或嫉妒等强烈的情感。具体而言是用象征性的方式来表达意思,而且可以经由凝缩作用把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表达客体,表示有各种性质的混合。由于对于事物的划分不很清楚,容易发生移情作用,把相似的客体当作是类似的对象而移情。最主要的是没有言语或文字等比较高等的表达方法,都以动作来直接表达感情。
    • 71. 续发思考法则(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    就是跟原本思考法则相对而称呼的,即随着原本的思考法则而以后续发出来的,是我们长大成人后主要使用的思考方式。其特点是要考虑逻辑,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上的合理关系,不能乱来。事情的发生,要以比较客观而且具体的形式来描述,不能再是魔术性的想法。思考要有条理,注重理论与实际,不讲究情感,甚至要忽略。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所使用的思考与言语的原则。    使用这样的言语来表达沟通时,有时容易把情感与欲望掩饰起来,让人不能轻易地去捉摸,也就是说,过分地讲道理,但忽略了真心的感觉。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合理化作用或理智化作用的表现,即把原本的情感隐瞒遮盖起来,只靠理论或理智来做解释,甚至强词夺理。
    • 72. 人格发展学说 人格发展阶段与主题    发展学说学者  心性发展      心社会发展       认知发展 年龄  阶段     弗洛伊德      艾里克森         皮亚杰 0- 1 婴儿期    口欲期      信赖-不信赖        感觉-动作 2- 3   幼儿期   肛欲期      自治自律-疑惑       观念前思维 4- 5   儿童期    性蕾期     自动自发-罪恶感      直觉思维 6-11   少年期    潜伏期     勤勉-自卑         具体运用 12-17   青春期    生殖期     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    形式运用   18-23  青年期   (异性期)    亲密-孤单     24-40  成年期           生产-停滞 41-60  中年期            完整-失望 65-   老年期            舒适-颓丧
    • 73. 客体关系发展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是指一个人跟外在他人(即“客体”)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与界限。比较概括地说,客体指的是有特别意义的人或事物,这件事物(或这个人),是另一个人的感情或内驱力的客体或目标。弗洛伊德是在讨论本能的内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背景中开始用这个词的,并且可以提示过去的内心遗迹,而过去的那些关系,塑造着一个人现在与他人的互动模式。这种客体关系,随着人格与心理的发展也逐步演变。
    • 74. 发展的各个阶段 婴儿阶段(0-1岁) 口欲期阶段:假如在这一阶段丧失主要的养育者(母亲),而没有适当的替代者,或者母亲本身有问题,无法好好持续养育孩子,就容易发生口欲期的早期创伤问题。受过口欲期障碍的患者,其治疗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弥补与供给基本的安全感,并且适当地处理跟治疗者可能发生“粘”的关系。 信赖感的阶段:假如这个阶段过得很满足,就对人的生活有基本的信赖感,也相信人是可靠的;否则,就发生不信赖的问题。治疗工作要注意能供给持续性的关注,维护信赖,如何让来访者能体会到这个世界里,还是有人可以关心他,可以让他依赖,是治疗上的主要课题。 感觉与动作阶段:这个阶段孩子还没有言语的发展,许多经验都无法透过“言语”来描述或回忆,只有情感上的表现(言语前的经验)。在治疗上对这个阶段的回忆,只能看到情感的反应表现,但不能求言语上的说明与描述,是超出言语沟通与描述的范围。
    • 75. 重点 许多精神病理的发生,被推测跟早期的经验有关。比如,精神病的症状、妄想的病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等,都被解释为原本的精神问题。即缺乏安全感与信赖感,自我观念没发展,与现实的界限不能区分,有混乱的情况。对这些患者要帮助他们能提高对“现实感”的判断;并减少使用“外射作用”、“否定作用”或“曲解作用”等精神病性质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治疗上的尝试。而在口欲期,只会使用最原本的精神病性防御机制。总之,跟来访者建立稳定而可靠的治疗关系,是对口欲期遭遇过障碍的来访者很重要的治疗课题和方向。
    • 76. 幼儿阶段(2-3岁) 肛欲期阶段:训练自我欲望的阶段。随着自我欲望控制的问题而需要学习的便是对攻击欲望的处理。如何适当地发泄与表现对外人的攻击欲望,是主要的课题。极端时,则变成缺少控制,随意发脾气,甚至对他人容易发生攻击性的反应;反之,则不敢表露不满或攻击的欲望,变成很懦弱与被动,或者形成被动-攻击性格,即表面上很是唯唯是从,但内心里却不满意,而背后还会露出攻击性的表现。 随着这些管教的问题,攻击欲望的处理问题,自我的表现等诸类课题,假如没有适当地处理而发展,将来接受治疗时,在治疗关系上也容易表现这类的问题,即容易跟治疗者发生是否服从或反抗,“你对”“我对”等争执。因此,在治疗上要注意可能产生的治疗关系,而适当地处理。
    • 77. 这一阶段,随着自我功能的发展,才能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与他人做适当的区别,能体会“我”与“你”的界限。可是有些人在这个阶段在这方面没有好好地发展,就显出这方面的障碍,没有健全的“自我界限”。结果无法对自己内在的想法或欲望和外在的现实进行区别;也无法区分自己的思考与他人的知觉;以为自己所想的,就会被人知晓。这种病理,见于精神病患者或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等。可以说,从这个阶段里,就发生客体关系上的发展问题。针对此患者,治疗的要领是供给“现实”,帮助患者去体会自己和现实的区别,也学习自己和“别人”的客体关系。如何运用治疗者本身与患者的关系,而达到此治疗的目的,就是一个要领。 自治自律阶段:即练习自己能吃饭、自己上厕所解便、自己能刷牙、能自己穿衣服、能开口说话表现自己的意见等。可是假如没有养成这种习惯,就对自己的能力与存在发生“疑惑”,对自己没有把握。有些父母过分地宠爱保护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孩子洗澡、喂孩子吃饭、替孩子穿衣服,没有让孩子自己学习自治自律的习惯,就是妨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
    • 78. 儿童期(4-5岁) 性蕾期阶段: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说,已经从“我”与“你”的两着关系而进展,开始明显地意识到“我”、“你”与“他(或她)”的三者关系。由于认知上的进展也开始认识与了解男女的差别。在这样的情况里,对自己的父母除了双双都喜欢以外,还会发生特殊而微妙的情感,即特别跟异性的父母感到比较要好,而排斥同性父母。这些三角关系与情感,是一过性的。到了以后的同性期(6、7岁以后)就改变方向,跟同性的父母要好认同,跟异性的父母保持距离。也就是说,经由跟同性的父母亲近与认同而脱离性蕾期的阶段,准备日后再转入异性期,对自己年岁相仿的异性感到兴趣。可是有些孩子却持久停留在此阶段,没有好好地度过也没有处理其情结,影响日后的心性发展。 从精神病理的角度来说,癔症患者主要问题就发生在这个阶段。因其性格比较幼稚,而且面对比较显著的亲子三角关系上的矛盾,无法顺利解决。换言之,当他们遭遇跟性有点关系的问题时,就无法面对,只会使用“潜抑作用”来处理,采用“转化作用”或“解离作用”来应付,因此,临床上就出现转化或解离等症状。在治疗上,协助患者在感情上的成熟,并且去处理三角情结的困难。利用跟治疗者所建立的治疗关系,联系如何建立比较成熟的心性关系,摆脱过去的情结,但要注意患者的性别,以及跟治疗者所发生的情感关系,避免重复亲子三角关系的“移情现象”。
    • 79. 自动自发的阶段:孩子开始喜欢提议要帮妈妈去打扫房间,洗碗或叠衣服;问父亲是否可以一起看球赛,带他到动物园去玩或教他如何玩电脑等等,喜欢探讨四周的环境,尝试新的事物,扩张自己的生活范围。可是有些孩子被父母过分保护与娇惯,或者过分地被控制而约束,就剥夺了这些自动自发的习性,影响日后的性格,缺乏自己的心理与动机。 观念前思维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抽象的观念,主要是凭自己的感觉的外射做判断,比如踢到桌子而脚痛了就打骂桌子,跟洋娃娃说话,问她冷不冷,要给她加衣服等。其思考的方式是遵循“原本思考法则”,不考虑逻辑,只靠感觉与直觉做为依据,富于幻想。也就是说,从认知发展阶段来说,其思考的方式逐渐从“观念前思维”而进入“直觉思维”阶段。
    • 80. 少年阶段(6-11岁) 同性期阶段:虽然表面上男女要拼命去表示互不相识,毫无兴趣,可是仔细观察,实际上对异性持着某种程度的兴趣,要在私人性的、单独的场合才能偶尔观察到。假如在这个阶段的少年,还继续保持对异性父母的亲密关系,而无法进入与同性父母认同及跟朋辈亲近的话,就会影响心性方面的发展与成熟。因此,在治疗上,就需要靠跟(同性)的治疗者的心性认同来弥补发展。
    • 81. 勤勉阶段:认真用功、帮助家务,变成有用、被嘉奖的家庭与社会小成员;否则就会感到自己没有用而感到“自卑”。这一阶段,脱离幼小时的“游戏性”的生活,而进入“工作性”的生活。同时被父母、老师或社会人士的要求工作勤勉,假如做事能勤勉,就被夸奖,被喜欢;否则就被责骂,被讨厌,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具体运用阶段:也就是说,要逐步摆脱过去凭靠直觉的思考方法,而改用具体性的资料与事实来把握各种 事情。比如,可以学习以记忆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具体资料,但还不太了解人格、哲学、宗教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可以了解父母不要好而离婚,但不太懂得父母的感情不好或性格不合适等观念。因此,治疗时,就要随时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与思考模式而施予适当的沟通与交流。尽量避免深奥的指点与解释,也不要挖掘潜意识的精神材料,让自我能力还没健全的他们无法面对深层的心理材料。
    • 82. 青春期阶段(12-17岁) 异性期:如何在性欲开始而需适当的控制是这个阶段的主要课题。如何处理自己对异性的兴趣、幻想,包括如何面对自慰行为等等,都是治疗上需要考虑到的课题。如何供给适当的知识,并且指导适宜观念的观念,是很重要的事情。 自我同一性阶段:逐渐能发觉自己的个性,认识自己的兴趣与嗜好,体会别人对自己的感受,并能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包括认识自己对性别的角色,并学习如何对异性逐步感兴趣等等;否则,对自己的个人及性别上的角色认识不清,发生混乱,不知该怎么办。 形式运用阶段:开市会用抽象的观念来认知与把握现象,跟成人比较接近与相同。在思考上可以使用“假设”、“理论”或“推理”等术语来做解释。注意“第二反抗期”的特征,对治疗来说,对于具有批评与对抗心理的年轻人以循循善诱的方法辅导,而不要闹关系上的问题。且可付以家庭治疗。
    • 83. 青年期阶段(18-23岁) 亲密-孤独阶段:经由跟异性单独或群体的来往,逐步地学习异性心理、感情、行为模式,进一步地了解如何跟异性相处,并且逐渐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异性对象。恋爱、结婚,开始经验“亲密”的关系,准备男女夫妻的配对生活,经营自己的家庭。否则,就容易面对“孤单”的心情问题。如何提供适当的知识,供给适当的模范,相互谈论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帮助年轻人能从实际经验里去寻找适应的途径,都是治疗上的操作。
    • 84. 成年期阶段(24-40岁) 生产-停滞阶段:如何能从事社会性的“生产”,包括工作上的成就与维持自己及家庭的生活,是成年人的心理课题。假如样样都很顺利,就可以感到自己的成就;否则,无法独立生存,在社会里没办法生活,无表现,就会感到“停滞”于无所作用、没出息的状态。 “续发性的思考原则”,考虑逻辑与道理,比较容易进行各方面的讨论。再则,自我的能力比较坚强,必要时可以探讨潜意识里的内容,也可以适当地给予指点与解释,进行所谓的的动态性的分析性辅导。
    • 85. 中年期阶段(41-64岁) 完整-失望阶段:希望个人、家庭、职业、工作、情感生活各方面都很顺利,可以逐渐对自己的人生有个交代。反之,自己的表现一直不理想,婚姻与家庭也不美满,工作也不顺利,经济还没法稳定,躯体情况也发生问题,这样,就对自己的人生会感到“失望”。治疗上来说,就是要去帮助对中年期无法适应的成人,如趁早做弥补性的治疗工作,减少对自己人生失望的程度,面对婚姻、家庭、退休、躯体的变化等问题。有些人对自己有过分的期待,对中年的来临无法接受,甚至加以否定或漠视,更需要通过治疗去面对与接受。
    • 86. 老年期阶段(65以上) 舒适-颓丧阶段:在心理方面能求得“舒适”,而去避免“颓丧”的状态,是这个阶段的社会心理课题。对东方社会里的老人来说,摆脱过去养子防老的观念,避免过分地依赖中年子女,而尽量继续自我独立,只适当地依赖下代子女,是个现代社会的新课题。治疗老人的心理,自然要配合老人的情况,可以回忆过去,但尽量注重面前的现在,不对将来做太多的计划。假如是由年纪较轻的治疗者进行治疗时,如何处理可能发生的颠倒移情关系与反移情关系,也都是需要注意的事项。
    • 87. 发展上的特殊现象 铭印作用与关键期 “铭印作用(imprinting)”是指发展中的动物个体,在其初生时,会把最初体验的经验很深刻地铭印下来,长久遗留其影响。如跟随“父母动物”。这种铭印作用,要在初生之后若干期间内会发生,过早或过迟就无其铭印作用的发生。即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要学习某一特殊机能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才较易于学习。 对于人来说,其“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比较动物不是那么很明显而短促,但从生活经验里,我们可体会到人的心理发展,原则上仍多少受“铭印作用”及“关键期”支配。从临床上来看,假如一个婴儿在幼小时候没被母亲抚养,日后对这个婴儿的心理发展会有如何的影响,假如婴儿在其早期经历被遗弃、被虐待,受到许多心理创伤时,对以后的心理发展会有如何影响,都是令人关切的问题。
    • 88. 退行、固定与发展 当一个个体受到心理刺激而无法应对时,有时会一时“退化”或“退行”(regression),暂时放弃曾已学习到的较高等的适应方法,从而以从前比较习惯而较幼稚的方式来应对所面临的困难,等到问题解除之后,再恢复到较高层的功能表现。治疗中心就是时时帮助他们去成长,变得比较成熟,不停滞于幼稚的状态。 精神分析的病理研究发现,有些人不但常退化到特殊的发展阶段去,而且常停滞于该发展阶段,好似“固定(fixation)在该阶段似的。这种现象被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此人还没有好好成长经历该发展阶段,固定在其为解决的情结。在治疗上就要帮助他们退回去面对过去的心理创伤或挫折,希望能在治疗者支持与帮助的治疗环境里去重温旧伤,并且尝试以比较成熟的方式去面对与克服,解决这些情结,以便免除固定的趋势。针对旧创伤而重复工作,是治疗的要领。
    • 89. 早期创伤与后遗作用 在发展早期的个体较不成熟,对内外刺激或应激长受不了,对个体产生剧烈的影响,呈现强烈的反应,且反应并非是针对所受的刺激而表现特殊的反应,而常是广泛化。早期遇到的创伤,对日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创伤的意义随个体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即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因其发展上的需要,及适应能力不同,对于各种应激会呈现不同的反应。比如,没人喂养食物,对刚初升的婴儿是严重的打击,关系到其生存的问题;但对6、7岁的儿童则无危险,自己会想办法找食物充饥;同样的,能不能常被拥抱,对周岁以下的婴儿很重要,会明显影响其情感发展;但对十几岁的少年,则影响较少。 另外,有些早期受到的应激,其影响后果会马上显现出来,但有的要日后长久才看得出,是属于迟来的“后遗作用”。在治疗上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的心理问题是受很明显的心理创伤而发生,如突然发生意外而丧失亲人或被人暴力虐待或性的强暴等;可是有些挫折是比较缓和但是长期性的,比如常被批评、侮辱或欺负,但是持久性的;有的就无法认定这些创伤性的因素,抑或不过是环境上的不良因素而已。因此,究竟是否是创伤而来的后遗现象,就得小心考虑与判断。
    • 90. 成长与适应 与躯体情况有点不同的是,心理方面的成长不是在成人后就停止成长,而是可以继续学习与改变而成长,时时可变得比较更成熟的。这不仅是知识方面,情感及经验都是如此。只是说,在年轻的时候,其成长的能力旺盛,成长比较快而已,要好好利用;可是成人后,也不要忽略其可成长的潜在能力,要好好督促与协助,以便“活到老学到老”,持续学习如何面对与克服问题。 任何个体都有其动态的能力去适应环境生存,这包括心理上的情况。一个人可经由对内在精神的调节,自我防御机制的使用,或者对外的直接处理,采取行动来解决困难等等。
    • 91. 第二节 心理防御机制 何谓心理防御机制? 是指一个人面对应激、挫折、创伤、丧失、冲突等心理上的种种困难时,其“自我”就潜意识地运用若干心理上的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机制。其主要功能是更改自己与现实的关系,疏导自己的欲望或冲动,改变对心理困难的感受与态度,使得自我能处理与面对所遭遇的困苦,是心理上自卫的适应办法。
    • 92. 各种防御机制的分类与说明 “自恋”(“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自恋性的心理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包括若干最原本幼稚性的防御机制。当一个人在最幼小时,从客体关系上来说,其“自我”只知道自己存在,而还没有能力体会他人的阶段,“自我界限”也还没有建立,自己与“现实”的接触尚不很清楚的阶段,常可轻易地否认或歪曲现实的情况,是属于自我中心的“自恋”发展阶段时常使用的原始性防御机制。因此,也就称为自恋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由于其特点是对现实可以加以否定或歪曲,忽略现实的存在,也是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常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也被称为“精神病性”的防御机制。
    • 93. 否定作用(Denial) 当一个人遭遇很大的挫折或打击时,因受不了其痛苦或尴尬,就把已经发生的“事实”加以否定、抹杀、遗忘,好似该挫折或打击的事实根本没发生似的,这就是否定作用。 歪曲作用(Distortion) 受到严重的心理打击后,虽然没有完全去否定,但是把事实加以某种曲解变化,以便能让自己的心理可以接受,能承担其痛苦或尴尬的情形,这就是歪曲或曲解作用。 外射作用(Projection) 当自己无法接受自己内心的某种欲望、冲动或意念时,就把它投射到别人的身上,认为是别人有那种欲望、冲动或想法。这样自己就不用因为有那种无法接受的意念或欲望的存在而难受。这样忽略现实的情况,把自己的想法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而毫无知觉的情形,这就是外射作用。
    • 94. “不成熟”(“幼稚性”)心理防御机制 不成熟或幼稚性的心理防御机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仍是比较原本的心理防御机制,可是不象上述的自恋性心理防御机制似的,把现实完全否定、歪曲或漠视,但是很显著地企图从现实脱离,以便减少心理上所面对的痛苦。这种防御机制主要被年幼的小孩或轻度的精神疾患者所使用,而通常成年人比较少使用。
    • 95. 内射作用(Introjection) 把人的想法、意念或欲望吸收到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精神活动内容。婴儿就是透过这样的心理机制而吸收父母养育者的想法与意念,无形中变成是自己的想法与念头。内射作用发生在自己并没有确定的想法与意念,没有自我的人格、意志、与信心时,就容易发生内射作用的现象,不知不觉地去吸收他人的想法,是人格比较没有发展或成熟的表现,或者是面对很危险的情况就“自我”放弃自己的人格的情形。 退行作用(Regression) 当一个人面对情绪上比较难以面对与接受的打击或创伤时,抛弃自己心理上原有的成熟度,改变为比较幼稚的情形,表现在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这种现象被称为退行或退化作用。
    • 96. 退缩作用(Withdrawal) 当自己与众接触时,会感到威胁或没有自信时,不知不觉地退缩而躲起来,不敢与人接触,严重时,就干脆躲在自己的屋里都不出门。 幻想作用(Fantasy) 面对心理上的挫折或打击时,无法针对现实情况去应付,就在脑里幻想,把现实稍微改动,以便适合自己的心理情况。 体化作用(Somatization) 当面对心理上很重大的压力或挫折,而无法应对与招架时,在躯体上发生不适现象,把所有的关系都转移到自己躯体不适的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体化作用。
    • 97. “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 主要是被癔症、恐惧症、强迫症等所谓的“神经症”常采用,也是其症状的基本性质,因此也就称神经症型心理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其特点是部分性地改变现实,企图处理所遭遇的心理困难。 潜抑作用(Repression) 当面对很严重的打击或创伤时,无法去应对,就无形中把这样的心理困难抑制到潜意识里,由于自己不会意识到其存在,也就不会干扰自我的情绪,表面上可以保持安宁。可是,这样被潜抑下来的情结或无法接受的欲望,还是存在,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 98. 隔离作用(Isolation) 假如遭遇令人感到很痛苦或尴尬的创伤性困难时,除了上述的潜抑作用外,还可以把针对事件的认知与感觉等整个精神活动分离,可以认知而没有感觉,有感觉而没有认知等,这种现象被称为隔离作用。 解离作用(Dissociation) 介于潜抑作用与隔离作用之间。当面对无法接受的严重打击或创伤后,把精神上的意识能力变化,进入精神恍惚,非全部性地跟事实接触,以便保护自我的情况。即并没有把困难的事情潜抑掉,而只是把意识状态更改,变得犹如处于梦境似的,因此也就不那么感到很难受或尴尬。 转移作用(Displacement) 把所无法接受的欲望或冲动转变对象而去发泄、表现或满足,以免受自我的责备或难堪的感觉。
    • 99.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基于有些原因而无法表达某钟情欲或冲动,结果以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向作用。 抵消作用(Undoing) 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情,或面对不愿意发生的事情时,采取某种行动企图抵消其发生的事实,以消解该事情发生的难过、尴尬或厌恶的感觉,这种现象,被称为发生了抵消作用。 补偿作用(Compensation) 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没有满足的表现,或者有什么缺点时,就不知不觉地用若干方法来弥补其缺点,这种现象被称为补偿作用。
    • 100.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面对尴尬或难受的情况时,就使用一些想法或道理来做解释,经由其合理性的解说,就可以解除其难受或尴尬的感觉,这种现象被称为合理化作用。 仿同作用(Identification) 这是比较特殊的内射作用,是经由特别的选择而去模仿某对象的情况,以便达到心理上的需要。比如有些人因丧失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就无形中去模仿与认同此丧失的重要人物,表现在言语、思维、外表或行为上。这样经由模仿与认同失落者的某些特点,就犹如还保存此失落者,这样可以减轻丧失的情绪痛苦,被称为“向失落者仿同”。另外一种叫“向强暴者的仿同作用”(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即被强有力的权威者威胁、欺负、被施暴力,而无法阻挡且无法反抗的弱者,向比自己还弱的人施威、欺负,满足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