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品读释疑结构主旨课堂拓展当堂检测桂林山水2第 二 课时
    • 2.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重点) 3.我要好好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
    • 3.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 4. 核心问题: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串珠问题: 1.课文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作者写出了桂林山水怎样的特点? 3.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 4.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课文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边听边想听录音回顾课文
    • 6.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引用名句,赞扬桂林山水闻名天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
    • 7. 我看见过波澜(lán)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作者要写的是漓江的水,为什么一开始却写大海和西湖呢?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写出了大海和西湖的美,“却”“从没看见过”说明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这样与大海和西湖做对比,突出漓江水的独特之美。
    • 8.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xiá)的翡(fěi)翠。这句话用“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感觉不到”江水流动,表明水“静”;“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表明水“清”;把江水比做“无瑕的翡翠”,突出水“绿”。
    • 9.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作者为什么写只有看见水纹才感觉到船在前进? 作者写人在船上看到水纹才感觉到船在前进。用一个“才”字突出了水的清和静。
    • 10.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luò)驼(tuó),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wù)立,怪石嶙(lín)峋(xún),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句话用“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写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连续比喻从形态上表现山“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再用比喻从色彩上突出山“秀”;“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从感觉上表现山“险”。
    • 11.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分别指什么? “这样的山”指奇、秀、险的山;“这样的水”指静、清、绿的水。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 12.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fá)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lián)不断的画卷(juàn),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总结全文,又与开头“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形成照应。
    • 13.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感受到了桂林山水奇丽多姿的景象,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 14. 核心问题:因为漓江水是那么美丽,静流无痕,清澈见底,绿如翡翠;桂林山是那么奇特,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如此奇丽的桂林山水风光,堪称天下第一。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 15. 1.课文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描绘的是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景色,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的,即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写漓江水和桂林山,最后总写桂林山水美如画。串珠问题:
    • 16. 2.作者写出了桂林山水怎样的特点?作者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 17. 3.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作者善于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先写漓江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表现水的三大特点,再写桂林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表现山的三大特点;同时把漓江水比做“无瑕的翡翠”突出水之绿,把桂林山比做“老人”“巨象”“骆驼”突出山之奇,再比做“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突出山之秀。行文语言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 18. 4.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奇丽多姿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19. 课文结构桂林山水总:桂林山水甲天下分静:感觉不到流动 清:可见江底沙石 绿:仿佛无瑕翡翠山河壮丽 美不胜收漓江水奇: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秀:像屏障 像竹笋 险:好像会栽倒下来桂林山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20. 课文主旨本文通过抓住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了桂林山水奇丽多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21. 推荐阅读九曲溪漂流 王守振 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地理学家朱熹(xī)游览而写出脍(kuài)炙人口的《九曲棹歌》闻名于世。 端坐竹筏,只觉得两岸青山耸峙(zhì),其间一溪碧水穿谷绕峰而过,那些刚刚登临过的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映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里,随风
    • 22. 荡漾,扑朔(shuò)迷离,如梦似幻,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动的景致。再看两岸群山,有的似虎跃龙腾,风骨刚健;有的则雄踞一方,威武凛然;有的像玉女插云,亭亭玉立;有的则直耸云霄,俯瞰(kàn)群山。 乘上小竹筏,船工们或轻点石岸,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顺水漂流,但小小的竹筏依然随清波而流淌,飘飘然而前行。众多游客众多竹筏自觉形成一线,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
    • 23. 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曲曲山回 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 俯首可视清流,侧耳能闻水声,伸 手可嬉浪花。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心随景动,景随舟移。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朱熹的声音:“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 24. 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 (《象鼻山》孔镛)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zān)。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韩愈)国学诵读
    • 25.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桂林民俗】 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达努节、苗族芦笙节、侗(dònɡ)族花炮节等。
    • 26. 课文写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把课文背下来。 (略)
    • 27. 我们来认真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再联系上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桂林的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清水秀,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连绵不断的画点缀得更美了。
    • 28. 我把课文第二自然段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29.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在括号里打“√”,不正确的请改正。 波澜lán(    ) 无瑕xiǎ (    ) 山峦lán (    ) 骆驼tó (    ) 绵长mián(    ) 画卷juǎn (    )﹒﹒﹒﹒﹒习题源于《典中点》的“基础练习”﹒√xiáluántuo√juàn
    • 30. 二、看拼音写词语。 暑假,小明pān dēng(   )了fēng luán xióng wěi(        )的tài shān(   )。站在顶峰,只见那里山峰tū wù(   )森郁,山石形态各异。他不由得拍手称奇。攀登峰峦雄伟泰山突兀
    • 31. 三、根据意思写文中的词语。 1.形容水面非常平静,犹如一面镜子。(     ) 2.形容从地面上高高耸起。(      ) 3.形容山势险峻,高峰耸立。(      ) 4.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 5.指山脉、河流等连接不断。(      )水平如镜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
    • 32. 四、选词填空。 观赏  欣赏 1.盆栽植物除了可以(    )外,还具有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 2.周末,我们走在秋游的路上,一边唱歌,一边(    )沿路的风景。 连绵不断  持续不断 3.那(     )的群山像一道道天然的屏障,挡住了海上吹来的风。 4.夏天,蝉的叫声(     ),使人厌烦。观赏欣赏连绵不断持续不断
    • 33.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用加点词语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林山水的景色像一幅画卷,美不胜收。(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春天的田野美丽极了,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桂林山水的景色像一幅画卷,真是美不胜收啊!﹒﹒
    • 34. 完成《点拨》“阅读方法练”“写作方法练”。A组—基础篇课后作业完成《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B组—提升篇
    • 35. (本页无文本内容)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