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格心理学
    • 2. 绪 论 认识人格心理学 课程内容安排 学习方法与学习要求
    • 3. 一、认识人格心理学 思考--- 当你向他人介绍自己时,你如何描述自己? 学习人格心理学这门学科,先要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人格心理学是最具争议的 神秘领域 人格心理学的争议,源自于理论学家们的思想交 流。
    • 4. 人格是解释人与人生难题的学科,也称之为人生哲 学。 人格是心理学家大师们思想的汇聚地,也是思想家 的孕育地。 要研究心理学,必然要不断回答人与人生的各种 难题。正因如此,人格心理学领域充满了解答人生的 谜题。 多一些人格心理学的知识,就会少一些人生谜题。
    • 5. 2、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心理学是最具应用 性的研究领域 在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心理学是被业内外应用最 多的学科。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格心理学的存在。 3、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心理学是最具生活 化的哲学领域 人格心理学对于每一个人都具有人生指导价值。
    • 6. 人格心理学体系中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 人性是善或是恶?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人格差异的导因是什么? 人格发展阶段如何划分? 人们行为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有些人的心理为何出偏差? 人的心理差异如何测量与评价? 人与环境是如何交互作用的? …… ……
    • 7. 人格心理学涉及了个体在人生历程中的方方面面, 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会在人格心理学中体现出来。 4、人格心理学为什么不同于临床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两个领域不同但又相互重 叠。 古往今来,一些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都接受过临床 训练,并且治疗病人。在大学,教授变态心理学或临 床心理学课程的老师同时教授人格心理学。
    • 8. 更重要的是,这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责任: 试图诠释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人的某一心理成 分或某一时间的人。 人格心理学是最大、也是最小的子学科。 临床心理学是到目前为止心理学最大的子学科。
    • 9. 这个寓言故事给予你怎样的启示?
    • 10. 二、课程内容安排 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 第二章 人格研究方法 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 第四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 第五章 特质理论 第六章 生物学理论 第七章 人本主义理论 第八章 行为主义理论 第九章 认知理论 第十章 人格.文化.性别
    • 11. 三、教学与学习要求 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视频、测量、研究性学习 成绩=30%(平时)+70%(期末) 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阅读参考书
    • 12. 参考书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 [美] Pervin著、黄希庭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1年版 郭永玉,《人格心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陈少华《新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Lawrence A Pervin, 《人格心理学》,台湾桂冠图书公司 《人格理论》Richard M Rychman/高峰强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人格的发展》,西蒙诺维兹等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
    • 13. 思 考 题 如果你能够选择这门课的内容,你有什么要 求?为什么? 你期望怎样学习这门课?
    • 14. 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 主要内容: 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人格的定义 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影响人格的因素 人格的理论流派与本书结构
    • 15.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的对象 一、什么是人格 1、 “人格”的词源分析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 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 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 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 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
    • 16. 面具风格的不同是否意味着人格的差异,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其面具是一致的吗?16“人格”(Personality) 拉丁语“面具”(persona)
    • 17. 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 “外壳”;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 ----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2、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 哲学: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作为人格的根本属性 伦理学: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 法学:人格是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
    • 18. 文学:是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 心理学:主要侧重于个人之间的差异,重视个人稳定 的内在特征,把人格看作人的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即 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等。 3、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1)罗列式:“人格是……的总和”。 (2)整合式:强调人格是个体各方面属性组成的整体
    • 19. (3)层次式:人格各方面的特质分为若干层次,各层次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 (4)适应式:强调人格适应环境的功能。 (5)区别式:强调人格的独特性,个人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6) 本质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最本质的行为模式。 奥尔波特: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 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独特性的适应。
    • 20. 郭永玉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 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中国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 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本书的人格定义:是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 式和内部过程。
    • 21. 二、人格的基本特点 2、独特性和共同性 三、与人格有关的几个概念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1、稳定性和可变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22. 个性(individuality):指人格的独特性。 个别差 异;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 的动力特征。 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性格(character):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 格。它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23. 个性:个体差异性,与共性对应; 人格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气质:先天的禀赋,主要由神经类型所决定, 人格具有社会性; 性格: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具有倾向性; 总之,个性是人格的独特性,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性格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
    • 24.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人 1、人类本性层面(人性) 2、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层面(人格的独特性与共 同性) 3、个体唯一性的层面——人格的独特性及其形成 机制 总之,人格心理学研究心理的“三联体”—知情意 的统合;
    • 25. 它试图用整合的观点解释完整的人; 个体差异这个事实是人格心理学的起点,并给予这个 领域一个特殊的关于人性研究的任务---鉴别每个人的唯一性。 二、研究领域 人格结构 人格动力 人格发展 人格适应 人格障碍 人格评鉴和研究
    • 26. 社会文化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学校因素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基因变异、先天缺陷等疾病等家庭的氛围、教育方式、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等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群体生活、师生互动关系等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挫折、父母离异、亲人突然亡故等第三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 27. 一、遗传因素 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双生子研究法是用来研究遗传因素作用的方法
    • 2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9. 这对同卵双胞胎自出生起就被分开,31岁初次 见面,看他们在兴趣和习惯等方面多么相像。
    • 30. 奥斯卡·斯托卡和杰克·伊弗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出 生在特里尼达,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德国人。 刚出生时他们就被分开。母亲把奥斯卡带到德 国,由信奉天主教和纳粹主义的外婆抚养;杰克由犹 太人父亲抚养,他在青年时期大部分时光是在以色列 的一个集体农场度过的。 居住在两地的这一家人从未通过信,兄弟俩过着 截然不同的生活。
    • 31. 三十多年未曾见过面的兄弟俩竟然表现出惊人的 相似性: 都穿着蓝色、双排扣、带肩章的衬衫,都留有短鬓 戴金丝边眼镜; 都喜欢吃辣的食物,喝甜酒,喜欢把涂了黄油的土 司放在咖啡里; 都习惯在便前先冲洗厕所,甚至乘电梯时都会打喷 嚏如此等等……
    • 32. 二、环境因素1、家庭因素 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 此时,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后天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33.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人格特征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 子女人格特征 权威型 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不诚实等。 放纵型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 34. 思 考 题 心理学家科瓦列夫对一对同卵双生的女学生进行了四年的观察,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个家庭抚养,在同一个小学,中学和大学(历史系)受教育,但在性格上两个人却有相当明显的差别。姐姐比妹妹好交际,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先回答,妹妹只表示同意或补充。 从生活史上了解到,原来在小的时候,由祖母经他们父母同意作出决定,在双生子中认定一个是姐姐,一个是妹妹。从早期的童年时代起,就责成做姐姐的要照管妹妹,对她的行为负责,作她的榜样. 试问,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 35.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 后的行为。” ---- 麦肯依(Mackinnon,1950) 2、学校教育因素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师的气氛中,学生常有不同 的行为表现; 另外,学校是同龄群体聚集的场所,同伴群体常对 人格的形成起到巨大的影响。
    • 36. 3、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 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 37. 环境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环境对个体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格的发展,更是起着主导作用。
    • 38. 三、社会文化因素38理想、职业、价值观?
    • 39.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 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 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 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 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 40. 四、早期童年经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中国俗话 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 格心理学家所重视。 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 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 41. 第四节 人格的理论流派 心理学家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由于各自观点及 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先后出现了几十种人格理论。这 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了探讨,影响较大的有 六种理论流派 : 精神分析学派 特质理论流派 生物学理论流派 人本主义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理论流派 认知心理学
    • 42. 一、对六个人格心理理论的认识 每个人格理论都查明和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 面(在个体行为的差异方面): 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的作用 特质理论—个体的特征 生物学理论—遗传与生理过程的不同 人本主义理论—责任感与自我接纳感的不同 行为主义理论—期望与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同 认知心理学—个体信息加工的模式不同
    • 43. 每个理论对人格的同一问题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但都能对 其做出合理的解释,有时不同理论对人格的同一问题也能做出 相容的解释。 六个理论对“攻击”、“抑郁”的解释 人格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对于解决不同领域所关注的问 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本书的结构 理论、应用、评价、研究 1、理论—以综合、全面的模式介绍人格的构成、及其作用、 产生的机制、行为的原因等。
    • 44. 这些观点主要在他们的著作中体现,他们共同探讨的理论问题主要有: 人格形成受遗传影响与环境影响 行为是由意识决定还是无意识决定 人的命运是自我的自由意志还是外部力量决定 2、应用 人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治疗、职场等领域 3、评价 心理学家用于测量其研究与使用的人格构建的方法
    • 45. 4、研究 用以验证假说或观点 思考题 当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人格心理学寻求解答什么问题?它的目标是什么?
    • 46. 第二章 人格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人格的线索—数据来源(四种线索) 人格心理学作为科学:研究方法 数据质量 研究设计 效应值 道德规范
    • 47. 第一节 人格的线索—数据来源 要理解人格首先必须观察它。 ----亨利.墨瑞(Henry Murray) 所有的观察都是数据,数据是线索; 不存在完美地记录人格的手段;只存在线索, 而且这些线索总是模糊的。
    • 48. 本人对自己的评价(S线索) 熟人对他的评价(I线索) 四种线索 观察他在生活中的表现(L线索) 观察他实际的行为(B线索) 一、直接询问本人– S数据 S数据—指的是自我判断,通常是以问卷的形式获得 迄今为止,人格基础评估中使用最频繁的就是 S数据.
    • 49. 最好的专家 S数据的优点 因果力量 简单易行 最好的专家— 你生活在不同的场合,即使你最亲近的家人或朋 友也只是在有限的场合与你一起或看到你。在不同的 场合与不同人,你是如何行事的,世界上唯一知道全 部答案的人只有你自己。
    • 50. 你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不可见到的你内心的心 理活动只有你自己看得到。 因果力量---- S数据反映的是你对自己的看法,它们会创造自 己的事实。 效能预期(efficacy expectations) 自我验证(sejf-verification)
    • 51. 或许被试不愿告诉你 S数据的缺点 或许被试不能告诉你 太简单太容易 或许被试不愿告诉你--- 他对自己人格或行为的某些方面感到羞耻; 他声称一些自己根本不具备的美德; 他对自己的某些人格特点仍有保留。 或许被试不能告诉你--- 他对自己行为的感受有限、不完全; 他碰巧记住的信息不是最重要的;
    • 52. 主动压抑; 缺乏洞察力(“鱼和水”效应)。 二、询问知情者—I数据 I--代表“信息提供者” I数据—是由那些对个体人格的大体特征很了解的 信息提供者所做出的判断。 亲近的熟人关系加上一般的感受性就足以使人们对 彼此做出准确的特征判断。
    • 53. I 数据的特征: 判断性、主观性、对人理解的不可简约性 信息量大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 I 数据的优点 常识性 因果力量 常识性—I数据不是对信息提供者所看到的行为的 简单计算或数学合并;它们由信息提供者对行为含义 做出的判断,总体上是由对个体人格的判断组成。
    • 54. 最后的分析中,I数据是行观察的净化物,要经过 信息提供者自身具有的常识过滤。这样就允许数据在一 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行为情景和意图,这是其他信息来源 无法达到的。 一位具有一般常识性知识的信息提供者在将观察行 为转化为人格判断时,要考虑两种情境: 当下情境; 信息提供者对此人以往行为的了解。
    • 55. I数据是一个人的名声,他人对你人格的看法的确 对你的机遇和期望都有很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人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变成他人所期望 的那样(期望效应、行为验证)。 信息量有限 I 数据的缺点 错误 偏见
    • 56.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系列小隔间 信息量有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错误: 没有人可以记住每件事,人类的记忆既不是 无限的,也不是完美的; 最可能进入记忆的是那些极端的、不平常的或情 绪唤起较高的行为; 最能够为人格提供信息的正是人们每天惯常的行为
    • 57. 偏见: 厌恶、暗恋、竞争、先入为主等都会影响一个 人的准确判断; 更常见的偏见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三、生活事件—L数据 L数据---是实证的、具体的、真实生活事件, 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 58. L数据可以通过档案记录获得(如公安局的记事 簿、医疗记录、纳税申报单); 可以直接询问本人。 L数据可以被看做是人格的结果,而不是人格本身 的直接反映。它们证明一个人的行为如何影响他的生 活,包括重要的生活事件、健康、物质环境。 邮政编码、床铺也是有用的信息: 居住地区的邮政编码可以表明你是哪类人;你的床铺 当下的状态决定于你做了什么,这可能决定你是怎样 的人。
    • 59. 本身的重要性 L数据的优点 与心理有关 与心理有关: L数据在很多情况下都受到心理变量的影响,并 为其提供独特的信息。 L数据还包含其他变量,这些变量常常被其它非心 理学因素所影响。
    • 60. L数据的缺点---多方面影响 L数据有时不含有任何心理特征的信息,他常常 受到太多其它因素的影响,这导致通过它们并不能揭 示一个人的心理。 四、观察行为—B数据 B数据—就是观察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 B数据可以在两种情境中收集:
    • 61. 1、自然情境中的B数据 原则上,B数据可以通过真实生活中对特定个体行 为的直接观察而获得。 首先应仔细并系统地记录B数据,每个数据都应 指向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B数据的一个折中形式就是日记和经历取样。 日记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报告而非自我判断;
    • 62. 经历取样的方法也叫“寻呼机”方法,是更直接获 取个体的行为与感受。 混合型的B数据—是由本人和其他熟人通过的行为 报告。 在半自然情境中观察个体的行为。 从现实生活中收集的B数据都是真实的,它们描 述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作为。 自然情境下B数据的不足---成本较高。
    • 63. 2、 实验室中的B数据 心理学实验 实验室的行为观察来自三种方式 人格测验 生理测验 情境范围 B数据的优点 客观且可估量 B数据的缺点—解释的不确定性
    • 64. B数据通常是就是一个数据,而数据不能解释本身; B数据通常看起来是模糊的,甚至是误导的,所以不 能完全确定它们的含义。 总 结 不存在完全可靠的人格指示器,只有线索,而线 索总是模糊的; 人格心理学的这四种线索和数据都是有价值且重 要的,虽然它们也存在着潜在的误导性;
    • 65. 研究者应该尽可能收集和比较多种类型的数据。 思考题 1、人格你想了解你旁边的这个人,你会怎么做? 2、有时候人们对总结的描述和他人的描述不同(S数 据与I数据),有时候自我描述和实际行为不一致(S 数据与B数据)。这是为什么?当它们存在差异时,你 倾向于相信哪个?
    • 66. 第二节讨论题 1、在人格心理学中,数据质量取决于哪几个维度? 2、一个显著性水平告诉你什么?不能告诉你什么?如 果停用显著性水平评估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用什么代 替它? 3、如果你在“严谨性”测验中比另一个人得分高了4 分,或者女性在这个测验上的平均得分比男性高4分。 在各种情况下,这样的差异重要吗?我们还需要知道 什么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 67. 4、想要分析一个学生为什么表现出内向的性格,可 以用什么方法? 5、大家都认为焦虑对考试成绩不利,如何证明它的 正确性? 6、如何证明儿童受虐待对成年自尊的影响? 7、人格心理学实验研究应遵循怎样的伦理规范?
    • 68. 第二节 具体的人格研究方法一、数据质量 对于任何一项人格测验(或数据)来讲,两个性质 极为重要: A 数据可信吗(或这项测验可信吗)? B 数据有效吗(这项测验能否得到我们想测量 的东西)? 这两个问题可合成第三个问题: C 数据可以推论吗(这项测验可以普遍使用 吗)?
    • 69. (一)信度 信度—一项测验在多次测量中具有一致性。 1、影响信度的因素 低精确度; 参与者在研究中的状态(健康、情绪、睡眠); 研究者的状态(精神状况、对待参与者的态度、 个人特征); 实验环境(如噪音水平、温度、天气等)。
    • 70. 2、提高信度的方法 计算重测信度系数和检验测验内部一致性系数; 小心谨慎; 对所有参与者应用一个可照稿宣读的相同程序; 测验量表要测量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微不足道的东西; 采用集合(平均)的方法 (二)效度 效度—测量结果真实反映我们希望获得结果的程度
    • 71. 确定效度的方法: 表面效度—从表面看,一项测验似乎测量到所要测量 的东西。 相容效度—一项测验的得分与其他相同建构的测验之 间的相关程度。 判别效度—一项测验的得分与其他理论上没有关系的 测量之间不相关的程度。 行为确认—参与者真实的行为与测验的得分之间的一 致性程度。
    • 72. (三)概化 概化---对一项测量(实验)或测量(实验)结果 的推论。它主要涉及这些的问题: 这个测量或结果可以推广到什么地方? 一个测验的结果与另一个不同的测验结果是等 值或一体的吗? 测量结果适用于评估其他类型的人群吗?或能适 用于其他时间的同一人群吗?
    • 73. 不同的研究助手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吗? 1、 参与者的概化 性别偏差; 出现者与不出现者; 组群效应---生活在一个特定时期的一群人与生活 在早于或晚于这个时期的那些人在某些方面会有所不 同。
    • 74. 种族多样性。 2、对概化的关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应避免对其他文化成员简单而表明的概括; 不能因为数据的有限性而否认研究和理论的价值。 概化涵盖了信度与效度
    • 75. 二、研究设计 数据收集必须遵循某种计划—即研究设计; 心理学中的研究设计有三种基本类型 个案法、实验法、相关法 (一)个案法 对单个人进行深入考察的方法。包括严密地研 究一个特定的令人感兴趣的人或事宜发现尽可能多的 事实。
    • 76. 1、 个案法的优点 适合考察一些罕见的个案; 研究的维度与正常人没有本质的差别时; 说明一种治疗方法时; 为了证明一些可能性; 使研究者开始感兴趣于某个问题; 它是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2、个案法的局限
    • 77. 代表性较差; 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主观判断性较强。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对假设进行检验的科学方法。 自变量 1、实验变量 因变量
    • 78. 假设实验(焦虑对考试成绩的影响) 交互作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受制于 另一个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影响。 焦虑水平 高焦虑组 中等焦虑组 低等焦虑组 正确答题数 15 20 25
    • 79. 2、操纵自变量与非操纵自变量 要得出任何因果关系的结论都必须进行验证。 操纵自变量能确定所研究的参与者行为方面的平 均水平是相同的,非操纵自变量则不能确定; 在操纵自变量情况下,较能确定因果关系;在非 操纵自变量情况下,很难确定因果关系; 在研究很多感兴趣的人格问题时,只能采用非操 纵自变量的方法。
    • 80. 3、第三变量问题 两个变量可能都是另一个未测因素的结果。 假设: 焦虑 差的成绩 事情的真相可能是: 焦虑 疾病 差的成绩 4、事前预测与事后认识
    • 81. 5、重复研究 6、实验法的优缺点 操纵自变量 实验法的优点 具有评估因果关系的能力
    • 82. 实验法的局限: 不能确定实验实际操纵了什么; 会产生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甚至不可能出现的变量 水平; 实验常常带有欺骗; 有时实验是不可能实现的。
    • 83. (三)相关法 相关性是事物关联的基本属性,也是人格心理学 家开展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相关法---用于探讨现象或事件的关系的方法。 相关---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系数r--判断相关的大小,介于-1与1之间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则相关性越高。
    • 84. 1、五种不同的相关情形 完全相关(perfect positive correlation, r=1) 正相相关(positive correlation, 0<r<1) 零相关(zero correlation, r=0) 负相关(negative correlation, -1<r<0) 完全负相关(perfect negative correlation, r=-1)
    • 85. 相关系数的强度大小与意义相关系数范围(绝对值)变量关联程度0.8以上很高相关0.60~0.79高相关0.40~0.59中相关0.20~0.39低相关0.19以下很低相关85
    • 86. 相关法的意义: 可为未來研究的基础; 若变量之间有高度相关,则可近一步实施实验研究 以量化的形式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 87. 相关研究的优点可弥补实验研究之不足(无法操纵参与者时使用) 可同时探讨数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其他研究做准备 提供变量间的关系,可提供实验研究自变量的选择
    • 88. 相关研究的缺点随便选择研究变量; 所得资料真实性的问题; 相关研究只确认变量的关系,不能建立因果关系。 (四)代表性设计 即研究在设计时就应该使抽样样本覆盖研究者 希望将其研究结果推论到所有的领域。
    • 89. 三、效应值 效应值—是评估研究结果的方法。 1、显著性检验 一个显著性的结果不一定是很大的或重要的,但 这个结果在偶然情况下可能不会发生。 由于偶然性导致的结果越不可能,则这个结果就 越好。
    • 90. 如果结果是显著的,那么这就意味着统计量可能 不是偶然引起的,它的真值(有时称为总体值)可能 不是零。 这种传统的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称为虚无假设显 著性检验(简称NHST),它只能告诉我们:偶然变化 造成的组间差异的可能性大小。 虚无假设显著性检验(NHST)的问题: A 当一个结果“显著”时,即在完全偶然情况下可能 不会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果是严格的或重要的;
    • 91. B NHST的另一个更明显的问题是,一个结果显著 的标准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经验方法; 如,一个p﹤0.05的结果是显著的,而一个p﹤0.06的结果就不显著呢?没有真正的答案. C 获得一个显著性结果的几率会随着研究参与者 人数的变化而变化; D 研究者常常把不显著的结果理解为“没有结果” 如: 如果p=0.06 ,那么研究者就会得出结论—认为 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下没有差异,或两个变量之间没 有差异。
    • 92. 但事实上,这种结论正确的可能性只有6%. 所以, NHST易犯两类错误 Ⅰ类错误 Ⅱ类错误 Ⅰ类错误—p水平只告诉我们犯一种错误的可能性 的大小。 即,当我们认为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影响 或与其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影响或关系并不存在。 p水平给出了犯这类错误的几率。
    • 93. Ⅱ类错误--当我们认为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没 有影响或与其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影响或关系却 存在。 现在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估计Ⅱ类错误的 可能性。 2、相关 效应值—研究者对于实验或测量结果所得数据不 仅仅算出显著性,他们会继续计算出一个数值,这个 数值可以反映研究结果的大小—与可能性相对,这一 个数值就被称为效应值。
    • 94. 一个与统计显著性相关联的可能性的值,不能反映 一个效应的大小或一个关系的强弱。 一个效应值要比一个显著性水平有意义得多。 效应值的测量有很多种方法,应用最普遍的是相关 系数。 如果两个变量是相关的,那么一个变量就可以由 另一个变量预测。
    • 95. 1、相关系数的解释 解释一个相关系数,仅用统计显著性是不够的。 因为这需要考虑相关系数的真实大小。 估计效应值的一个方法是将相关系数平方。意思 是指“相关解释了百分之多少的变异”。 如,一个0.30的相关意思是指—只有9%的变异可 以由相关解释,91%的变异不能被解释。
    • 96. 双项效应值展示(Binomail Effect Size Display,简称BESD) 证明相关系数效应值的真实大小的技术就叫双项效 应值展示。 此技术由罗森塔尔和鲁宾(Rosenthal&Rubin,1982) 提出。 他们的研究:200个患病的参与者,其中100个服 用一种试验药物,另100个参与者什么都不服。研究结 束时,100个参与者活着,100个死亡。 问题是---药物造成了多大的差异?
    • 97. 数据显示服用药物和疾病恢复之间的相关是0.40. 这是什么意思?效应大还是小? 如果将相关系数平方,产生“可解释的差异”,得 出的结论:84%的变异不能被解释。于是,决定这种药 物几乎是没有价值的。 “双项效应值展示”法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来思考相 关系数的大小: 将一份“相关系数是0.40”的报告转换到以具体结 果对相关系数的意义的具体展示,如下表:
    • 98. 双项效应值展示 存活人数 死亡人数 总计服用药物 70 30 100不服用药物 30 70 100总计 100 100 200当服用药物与结果之间的相关r=0.40时,所假定的200人的药物试验中的参与者的存活人数与死亡人数。 来源: Rosenthal&Rubin,1982
    • 99. BESD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相关的效应需要被解释 得比通常意义上更为仔细一些; BESD 清楚地显示了一个实验干预可能的效应大 小,同时也显示了个人能够由一个个体的差异测量来 预测一个结果的好坏程度。 四、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一)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用途
    • 100. 研究结果可能被恶意地使用。 如,一些雇主应用人格测验筛选出倾向于有团队 合作精神的求职者。 (二)诚实 这是所有研究共有的一个道德主题。 如剽窃他人成果、伪造数据等。 所有科学家都必须相信相互的工作过程。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