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 2.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基本方法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第四节 病证药结合研究方法 第五节 多学科研究方法
    • 3.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一、概述 二、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常用方法
    • 4. 实验研究方法:科学技术人员根据研究的对象、目的、任务,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控制或模拟人类的生理现象、疾病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实验因素,去研究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概 述
    • 5.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六个要素 ① 有明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② 有科学的实验程序设计 ③ 应用专门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 ④ 人为模拟某种作用或过程 ⑤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无关/干扰因素,突出实验因素)过程 ⑥ 有可观的(定性、定量)观察指标,可明确界定并记录之结果。 概 述
    • 6.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目的 对于未知领域(初试、盲试)发现某种物质、现象、揭示规律 对于预见、估计或有争议观点证明研究对象的存在(证实)、不存在(证伪) 对于已知事物之间的比较选择最佳物质、数量、作用、方法等。 概 述
    • 7.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意义 是客观地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材料的过程。 是形成、发展、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之一。 是以发现新事实或解释已发现的事实。 可以验证理论假说的客观性,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肯定或否定。概 述
    • 8.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评价 (1)优点 ①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条件能延长人的感观。 ②变多因素为单因素,纯化对象。 ③安全、低耗、易控制。 ④可重复性大、可反复进行。概 述
    • 9.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评价 (2)缺点 把研究对象认为地从整体中分割出来,不便观察事物的整体联系,因而实验结果具有相对性。 概 述
    • 10. 举 例西医治疗多惯用“缺什么补什么”的“替代疗法”,如缺激素补激素,缺血补血,缺氧输氧等。中医则对“不足”多采取“扶正”调动机体固有的内部调节机制“调动疗法”。 体内激素水平低下 西医治疗:补充外源性激素,甚至终生替代。 中医治疗 :给补肾中药改善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之功能,自动调节激素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 :激素加补肾中药减少激素用量、副作用,帮助激素撤退停药。
    • 11. 举 例失血(急性) 西医治疗:输液输血。 中医治疗 :人参、归芪补气生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 :输液输血加参芪标本兼治。
    • 12. 举 例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缺氧) 西医治疗 :高压氧治疗缺点血浆前列环素下降(有抗血栓形成作用);载脂蛋白B100上升(有促动脉硬化作用)氧自由基损伤产物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下降。 中医治疗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 :高压氧加补阳还五汤血浆前列环素上升;载脂蛋白B100下降;载脂蛋白A1上升;提高SOD抗自由基损伤作用调动体内对抗自由基损伤机会
    • 13.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指导思想 遵循中西医理论体系,着重探讨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异同点,探索中西医之间的结合途径,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新见解和理论。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及注意点
    • 14. 作用 可以克服中医药实践的局限性 检验及进一步发展中医药理论 可以提高中医临床效果检验速度和准确性 加速中医药规范化 为中医药学提供新的事实材料 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及注意点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
    • 15. 注意点 1.要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 2.确立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 3.要把握现代医药学的发展趋势 4.要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契合点)。 5.要注意对传统理论的阐释和发展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及注意点 第一节 实验研究方法
    • 16. 1、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 中西医结合研究采取科学实验进行中医客观化研究、中医生理病理研究、中医现代化研究,均须循中医之理,突出中医特点,不能以西医学的研究方法把中西医结合研究引入“还原论”的枢臼中。
    • 17. 2、确立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观察事物、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形式和方法。它可以支配研究者的思考路线与实践方式。并体现研究者的行为风格。 科学的思维方式往往可以引导研究工作者正确选题、合理的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能合理分析推导;其实验成果往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 18. 实验研究的思维方式中西医结合与西医的区别 生理病理研究:观察重点应尽量着重整体观察(不是局部/离体观察)……设计整体慢性实验 证与证候、疾病研究:观察方法应采用“多输入-多输出”的系统方法……多指标与特异性指标的选择(微观指标/宏观指标双向) 病情观察:观察结果应从动态分析和“多输出”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判断 药物与方剂研究:在对含有单体的复杂体系研究时,在研究单体特征时,应侧重总体特征与规律的研究
    • 19. 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确立的思维方式强调观察整体 立足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强调“三个结合”:宏观与微观 整体与局部 辨证与辨病
    • 20. 3、把握现代医药学的发展趋势医学科学的现代发展有两个转变——医学模式和药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生物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工程技术药学模式生物药物平衡调节现代整体医学重视自然疗法为人类健康建造“绿色通道”中医学在这一大趋势中存在明显优势,中西医结合研究应把握这一趋势,务必使研究成果集中中、西医学优势而发展之。化学药物抑杀替代
    • 21. 4、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契合点)一是共同结合点二是互补结合点中医基础理论:以状态为中心,着力于状态的调整控制(状态识别与整体调控)西医免疫学说:免疫状态识别强调整体联系和动态变化的免疫网络理论中药归经理论:中药作用所及/中药效应的定向定位(归经是功能与作用部位的综合)药物受体理论:西药作用于效应细胞的受体部位(阻断/兴奋)(也是功能与部位的综合)有共同点类似靠近
    • 22. 5、注意对传统理论的阐释和发展 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符合中西医结合原则和宗旨的实验方法,为传统(或经典)的已证明是正确科学的理论提供科学阐释,明确其物质基础,建立可重复验证的客观指标,用现代语言描述,从而发展了中医理论。
    • 23. 寒热本质的研究寒证——机能水平偏低,反应缓慢热证——机能偏亢,反应迅速实热证——早期交感神经、垂体-肾上腺素系统机能亢进,随之垂体-甲状腺系统亢进虚热证——垂体-甲状腺系统机能活跃虚证研究(阴虚阳虚)体内微量元素紊乱,锌含量下降,铜含量上升,两者比值下降。补肾中药含丰富的锌。作用部位在中枢,与神经肽类神经递质有关 5、注意对传统理论的阐释和发展
    • 24. 肾开窍于耳研究通过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肾虚动物实验和补肾中药的研究,认为:肾上腺皮质功能是中医肾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耳(耳蜗/前庭器)组织中含有醛固酮受体; 肾上腺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可能是“肾-耳”联系的物质基础; 甲状腺功能也是中医肾本质内容之一; 甲状腺激素是维持听觉功能的重要因素; 甲状腺激素也是“肾-耳”联系的物质之一; 传统补肾中药方(六味地黄汤)可预防/减轻实验性耳聋。5、注意对传统理论的阐释和发展
    • 25. (一)微循环方法 (二)超微结构研究方法 (三)膜学研究方法 (四)血液流变方法 (五)电生理研究方法 (六)病理学研究方法 (七)免疫学研究方法 (八)组织培养研究方法第二节 实验研究方法
    • 26. (九)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十)核技术研究方法 (十一)影像学研究方法 (十二)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十三)蛋白质组研究方法 (十四)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第二节 实验研究方法
    • 27. (一)微循环方法微循环基本结构:微A——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床——毛细血管后微V——微V及微A短路支。凡是具有血瘀病理和病证(气滞、气虚、血涩、血瘀等)都可在不同程度上显现出微循环的改变
    • 28. (一)微循环方法1、微循环研究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应用(1)血瘀本质研究中作为血瘀病理的客观指标血色黯红、黯紫 异形微血管襻增多、微血管膨大、变形。 血流减慢、淤积、血细胞聚集。 微血管周围渗出、出血,对寒冷反应敏感。
    • 29. (一)微循环方法1、微循环研究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应用(2)作为中医辨证与临床分型的协助、参考指标肝阳上亢——舌乳头显著增大,微血管丛开放增多,微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肝炎偏亢,气血上冲) 阴虚阳亢证——舌乳头增大,管襻开放增多,微血管异形,血流淤滞(体现其虚实夹杂病理) 阴阳两虚证——舌乳头缩减,管襻纤细缩短,血流缓慢(反映气血阴阳不足病理状态) 痰湿壅盛——微血管异形,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微血管渗出,血色黯红等(痰湿阻络,气血瘀滞)高血压病:甲皱微循环血管口径缩小,管襻畸形率增加阴虚阳亢型(偏阴虚/偏阳亢)——微血流淤滞较轻;非阴虚阳亢型(多为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微血流淤滞严重)
    • 30. (一)微循环方法1、微循环研究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应用(3)为舌诊客观化提供微观依据(对爪甲色诊也有同样意义) 3种舌质舌尖微循环改变(是舌质形成的病理基础之一) 淡白舌——微血管丛减少,管襻口径变细,血色淡红血流呈低灌注状态,血色淡。 红绛舌——微血管丛扩张,微血流流速、流态变异。 青紫舌——异形微血管丛、淤血微血管丛、微血管周围渗出与出血,血色黯红。由淡红舌——红绛舌——青紫舌,其舌质蕈状乳头中呈树枝形/花瓣形的微血管丛(属正常形态)比例递减;而呈网孔形/发团形的微血管丛(属管襻排列紊乱)比例递增。而微观变异的严重程度亦渐剧
    • 31. (一)微循环方法1、微循环研究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应用(4)经络与微循环相关性研究 督脉循行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以及身柱四个穴位,其左右两侧旁开1cm非经对照部位的表面及深部组织的血流灌注量 :经脉线上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均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认为腧穴的实质是具有特异性舒缩频率的微循环单元
    • 32. (一)微循环方法1、微循环研究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应用(5)作为疗效判断的定性/定量观察指标通过补肾中药或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化痰通络等中药治疗,其疗效可通过微循环状态改善得到反映如:丹参、冠心Ⅱ号治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慢肝等——微血管清晰、流速恢复正常、红细胞解聚等 川芎嗪治疗脑血栓——瘫侧缩短的微管襻变大增多,渗出减少。 补肾治疗矽肺——微血管清晰度好转,管襻增长,乳头下V丛增加,甲皱循环改善。
    • 33. (一)微循环方法2、常用的微循环研究方法微循环研究方法主要有形态学方法、生化学方法和生理学方法,目前中医现代化研究较多采用生理学方法和形态学方法(1)间接生理学方法:通过测量微循环经外的机体变化来推导局部微循环变化。具体观察项目——容积脉波描记、组织血流量、体表温度、血压、脉搏、呼吸频率与幅度,以及中医望诊察皮肤色泽、神志等。
    • 34. (一)微循环方法2、常用的微循环研究方法(2)直接生理学方法:在人体(动物)知觉部位,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活体微循环的形态、分布、微流速度以及其动态变化。观察部位手指甲襞(甲皱)甲下及甲周微血管分布及充盈状态口唇粘膜鼻粘膜:使用粘膜微循环显微镜直接观察粘膜微血管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测局部温差/133氙检测其廓清速率人体观察眼球结:膜球结膜透明,微血管沿白色巩膜表面分布,对比清晰,无损伤, 适用于慢性实验耳廓微循环:在透射光下观察/测耳廓温差/兔耳开窗术观察微循环形成各项指标。地鼠颊囊:制备容易,薄而光亮,血管平行致密局部滴药反应迅速其他有创性观察:肠系膜/软脑膜/肝/肾微循环(连体置外观察)动物实验
    • 35. (二)超微结构研究方法1.超微结构方法与中医临床研究 病理舌象:厚苔的形成与上皮增殖加速、细胞退化过程延迟、细胞间结合力增加和剥脱减慢有一定关系。这些因素是相互配合的,其中以退化延迟、剥脱减慢两个因素最重要。
    • 36. 2.超微结构方法与中医药实验研究 中药大黄造成的小白鼠“虚证”模型,在心、肾能引起超微结构的变化。 利用中药大黄制作大鼠慢传输型便秘动物模型,电镜下结肠肌间神经丛cajal间质细胞消失,神经元、胶质细胞退行性变,平滑肌细胞的肌纤维结构破坏,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二)超微结构研究方法
    • 37. (三)膜学研究方法 生物膜是由脂质、蛋白质、糖等物质共同组成的一种双分子膜结构,主要包括细胞的作用膜和细胞内的具有多种特定功能的细胞器。 生物膜的研究与构成生命现象本质的许多基本问题,如能量转换,代谢的调节控制,细胞识别,免疫、激素和药物作用,神经传导,物质转运以及细胞癌变有密切关系。
    • 38. (三)膜学研究方法 中医“证”的实质探索 : 血瘀证与红细胞膜的研究 :血瘀证患者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减少,可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并容易形成微血栓。 药物作用机制:补益中药可以通过降低白血病淋巴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善膜结构与功能,调节膜胆固醇/磷脂分子比值而发挥治疗作用。
    • 39. (三)膜学研究方法 中药制剂脂微球 设想把抗瘤中药封入脂微囊球膜内之后,再通过脂微球与癌细胞融合把中药注入到癌细胞中,可以达到治疗癌肿的目的。
    • 40. (四)血液流变方法 血液流变:血液(流体)在血管系统内流动、变化规律。血液流变学临床血液流变学——研究不同临床病理状况 下的流变规律。血液微观流变学——研究血液微结构(细胞/ 胶体/分子)与血液流动变化的关系。
    • 41. 血液流变方法 检测方法采血——实验室标准化条件下检测各项流变学指标: 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性(包括血沉)、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红细胞或血小板的表面电荷(细胞电泳)、血小板的聚集活性、血液内生化大分子含量(纤维蛋白质、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浆脂类)等含量。研究应用常作为解释不同疾病过程存在高粘滞综合征的病理状况,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 42. 血液流变方法 1、证实血瘀证病人血液粘度普遍较正常为高(共性规律)2、8项流变学指标检测预报缺血性中风、冠心病,约有80%左右的符合率3、高分子葡聚糖引起家兔实验性高粘滞综合征,测定活血化瘀中药(益母草、郁金、桃仁、红花)对血液粘度的影响。实例
    • 43. (五)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电生理学是研究有机体中的电现象和电流对于活体的作用的科学。 在针灸原理研究、中药药理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
    • 44. (六)病理学研究方法 病理学——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规律反其机理的医学基础学科。 广义病理学包括病理生理、疾病过程机 理、组织病理等。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采取病理学客 观方法研究中医病证的病理基础和治 病原理。
    • 45. (六)病理学研究方法1、运用现代病理学的理论观点阐释中医八纲病理生理。△“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伤寒论》) 有人从能量代谢病理解释厥证病机:体内物质(阴)缺失,不能进行氧化供能(阳),能量代谢低下(阴阳虚衰);正常的氧化磷酸化生成ATP过程受抑制(阴阳不能相互为用—阴阳不相顺接,失去气化功能—脏腑功能低下)乃成厥证。(李恩.中西医结合思路方法与实践)△热证病理,与高级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紧张度上升有关。
    • 46. (六)病理学研究方法如最近出版的上海中草药大学匡调元主编的《现代中医病理学基础》中有:表证:出现皮肤、皮下、肌肉及其间神经、血管症状;又不具 备各器官系统机能或代谢的比较严重而深刻的障碍。(体表A收缩、植物N紊乱……)里证:温热调节中枢、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代谢比较严重而深刻的障碍。虚证:共同基础是生理功能减退——N功能低抑,副交感N紧张度呈非保护性上升,导致心肌功能低下,心率下降循环血量不足,血压下降,基础代谢降低。微量元素紊乱(锌、铜)实证:共同基础是生理机能亢进——N功能兴奋,交感N张力异常上升,心肌功能增强,心率加快,循环血量增多,血压上升,基础代谢率上升。
    • 47. (六)病理学研究方法早期交感N↑,垂体-肾上腺系统↑,随后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机能活跃寒证:归结于机体热量↓,机能反应性↓热证:归结于机体热量↑ ,机能反应性↑ 作用部位在中枢与N肽类与递质有关。虚热生火:植物N功能紊乱导致暂性A充血,并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实证虚证
    • 48. (六)病理学研究方法2、运用各种测试手段并结合临床或病理造模、推求或发展中医的病证原理。以沈自尹(上海华山医院)为首的关于“肾本质”研究发现
    • 49. (六)病理学研究方法肾阳虚24小时尿17羟皮质内固醇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肾阳虚证具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理基础。 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肾阳虚病人还有其他两个靶腺(性腺、甲状腺)轴的功能紊乱。从而证明了肾阳虚患者具有下丘脑-垂体及其靶腺轴的隐潜性病理变化,以及多靶腺轴功能损害。 并推论出: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是下丘脑或更高级中枢的调节紊乱;中医“肾”功能调节点主要应定位在下丘脑。脾虚证:往往有免疫功能低下,胃肠功能紊乱及器质病变。在病理组织学上,有呼吸道炎症、胃肠粘膜慢性炎症,肝细胞浊肿、脾轻度纤维化、淋巴组织轻度萎缩等。
    • 50. (六)病理学研究方法3.结合辨证论治观察用药前后,患病机体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利用正常动物和病理模型所进行的药理学和实验治疗学研究 不仅阐明了药物和方剂的作用和规律,而且通过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学的观察和分析,对一些证的物质基础也提供了旁证性的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治疗观察病理变化的可逆转效应,在病理学研究中也极有价值。
    • 51. (七)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技术:免疫化学、细胞免疫、血清学、免疫标记技术、皮试敏感试验等。 常用的技术方法为:免疫扩散、电泳、补体测定、E-玫瑰花环试验、免疫复合物测定、免疫酶标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 52. (七)免疫学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1、从免疫学角度研究中医理论,阐明其物质基础虚证:淋转率、玫瑰花环百分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均下降脾虚动物模型:淋巴器官重量下降,胸腺皮质变簿;小肠固有膜中IgG浆细胞减少,脾淋巴细胞核异染色质减少致淋巴细胞溶解阳虚动物模型:脾细胞介导红细胞溶血程度下降,血凝抗体下降,淋转率下降。
    • 53. (七)免疫学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2、临床观察病证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如对脾气虚的消化系统疾病,测定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总数与活性、B淋巴细胞计数)、体液免疫(IgG、IgM、IgA)和补体(C3等),采用益气健脾法治疗1~3个月后,自身对照,观察各项免疫指标的恢复情况。
    • 54. (七)免疫学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3、 红细胞免疫检测在研究肾虚、脾虚、血瘀和肿瘤病理等方面受到重视 红细胞免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新概念,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都分,具有识别、传递抗原,清除免疫复合物,增加吞噬细胞和T细胞功能,及防御感染等作用其本身存在着代谢调控系统,(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及促进因子)进行自身调控。
    • 55. (七)免疫学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红细胞免疫检测方法:花环法、放免法、酶联法、发光法、血凝法,其中血凝法方法简便,为临床常规检测方法。脾虚肾虚:红细胞C3b受体活性及数目下降,导致红细胞免疫粘 附功能低下,调控失常。 血瘀证:红细胞C3b受体粘附功能增强,导致红细胞溶解、血小 板活化聚集并释放致凝物质等。 肿瘤:红细胞免疫全面低下和抑制状态。(中药天花粉等可以提 高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增强膜SOD酶活性;降低血清中红 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的活性,从而提高红细胞粘附肿瘤细 胞和促进肿瘤细胞被吞噬的能力。
    • 56. (七)免疫学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4、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与受体结合的活性物质含量,从受体水平阐明中医基础理论和研究中药作用原理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及电镜技术的应用,证实了一些细胞在细胞膜及细胞内存在能与神经递质、激素或药物结合的受体(蛋白质/酶)。作用于受体的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在血浆中含量极微,但其可以应用“放射免疫分析”(近期发展为“放射配体结合分析”这种超微量分析技术准确地检测出来。放射免疫分析(RIA)的应用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并提高了诊断质量。
    • 57. (七)免疫学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例一:血中皮质醇含量减少/皮质醇靶细胞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CR)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阳虚 阳虚动物模型肝细胞液/阳虚病人混合WBC中的GCR明显减少 甲亢阴虚动物模型肝细胞液中GCR也明显减少推测GCR减少可能是阴虚、阳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受体水平的共有病变例二:应用受体学说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的“归经”问题归经:中药作用(药效)效应所达到的部位……部位与功能综合。药物受体学说:解释药物的效应部位及如何发挥效应。用受体理论指导“归经”研究从中药功效推求作用部位强调病变部位对中药的选择和适应
    • 58. (七)免疫学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例三:中药对受体数量与受体结合活物质亲和率的影响△益气升阳药参附汤对亡阳虚脱动物模型血浆皮质激素(GC)无下调作用; 但能纠正其胸腺及肝细胞液中GCR的减少。△温阳药附子、肉桂可使HPA受抑制大鼠模型子宫的雌激素受体(ER)↑接近正常水平;并提高雌激素与ER的亲和力。……提高生殖功能。△明党参煎液可增加小鼠腹腔巨细胞的C3补体受体( C3 bR);△甘草及其提取物对豚鼠β-肾上腺受体有保护作用;△助阳药可影响T3与受体的亲和率。△二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失活。采用降糖中药的药理机制则主要是通过改善胰岛素受体功能而取效的。
    • 59. (八)组织培养研究方法离体器官、组织、细胞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培养(生殖、传代等),研究其生命过程、生理/病理状态下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病毒、肿瘤、药效研究。
    • 60. (八)组织培养研究方法1.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 2.组织培养方法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3.组织培养方法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 61. (八)组织培养研究方法利用体外细胞培养筛选抗HBV中草药:用转染法将克隆的HBV的DNA转入肝癌细胞株,建立长期稳定地向培养上清液分泌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完整Dane颗粒)的细胞模型。利用这些转染细胞株对多种中草药抗HBV活性进行观察,筛选出板蓝根、银黄注射液、复方黄芪浸膏片水提取物,肝毒清等对HBV有明显抑制作用。
    • 62. (九)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1.运用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研究中医理论的生物学相关性 2.运用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研究方剂作用机制 3.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的抗病机制 4.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 5.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中药材 6.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和开发新药
    • 63. (十)核技术研究方法1.核素标记技术 2.放射免疫分析 3.放射受体分析 4.活化分析技术
    • 64. (十一)医学影像学研究方法1.超声影像技术 2.正电子断层图(PET)
    • 65. (十一)医学影像学研究方法PET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1)辨证论治机理的研究 (2)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 (3)PET与气功原理的研究 (4)中药在人体的动态分布及其作用部位与作用机理的研究 (5)关于经络循经转运与走行机理的研究
    • 66. (十二)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以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为研究对象,以蛋白质表达整体水平的研究为特点,其主要研究内容是蛋白质的特性,包括蛋白质表达水平、氨基酸序列、翻译后加工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在蛋白质水平上了解细胞或组织的各项功能、各种生理生化过程以及疾病的病理过程等。
    • 67. 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主要由蛋白质分离、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三个部分组成。 1.中医证候研究 2.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及其配伍研究 (十二)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68. (十三)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代谢物组是基因-蛋白-新陈代谢产物这样一个生命活动链的终点集合体,所反应的就是疾病、中药对生命体作用所产生效应的最终结果和表现。 代谢组学研究步骤包括:样品制备、代谢产物分离、检测与鉴定、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四个部分。
    • 69. 其研究样品主要是尿液,血浆或血清,唾液,以及细胞和组织的提取液。 主要技术手段是核磁共振(NMR),液-质联用(LC-MS),气-质联用(GC-MS),色谱( HPLC , GC)等。 研究过程是通过检测一系列样品的谱图,再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量化一个生物整体代谢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建立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代谢整体的变化轨迹,来辨识和解析被研究对象的生理、病理状态及其与环境因子、基因组成等的关系,并有可能找出与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健康状态和疾病治疗措施的效果。 (十三)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70. 代谢组学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1.代谢组学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 2.代谢组学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 3.代谢组学与中药安全性研究 (十三)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71. 第二节 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一、模拟方法与动物模型 二、中西医动物(模型)实验的发展历史(略) 三、动物模型制作的指导原则 四、中西医动物模型研究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五、复制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注意事项 六、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七、中西医结合研究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 八、中西医动物模型研究的展望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
    • 72. 模拟方法与动物模型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 73. 模型方法:通过设计、观察与原型的动物模型,进而间接地了解原型特征和规律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一、模拟方法 模拟方法与动物模型
    • 74. 模型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物理模型:包括对无机物理过程的模拟,以及在生物界对生理病理过程的模拟,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 ②数学模型:是在数学形式相似的基础上进行模拟。一、模拟方法 模拟方法与动物模型
    • 75. 模拟的方法有三个基本步骤: ①建立与对象客体(原型)相类似的模型; ②在模型上进行实验研究; ③将实验结果类推到对象客体中以认识对象客体。 一、模拟方法 模拟方法与动物模型
    • 76.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概念:是指生命医药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 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概念: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手段,围绕中西医结合证候学研究领域,把一些需要研究的生理或病理活动相对稳定地显现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身上,模拟出与中西医结合临床证候相似现象的学科。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包括整体动物和离体器官、组织等。 二、动物模型 模拟方法与动物模型
    • 77. 建立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意义 (1)避免了在人身上进行实验所带来的伦理、社会、方法学等方面的影响; (2)避免了人类临床实践中较少见到的研究对象缺失; (3)避免了中西医结合药研究中某些疾病潜伏期长,病程长和发病率低的缺点; 二、动物模型 模拟方法与动物模型
    • 78. 建立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意义 (4)避免了因实验条件、实验材料非标准化造成的干扰 。 (5)避免了因实验操作复杂和样品收集困难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6)避免了认识疾病的本质片面性; 二、动物模型 模拟方法与动物模型
    • 79. 3.模型的命名 应能够反映客体特征,模型与原型更相似为原则。 现代医学动物模型命名大多以病命名; 多采用以类似的原型特征来命名; 使用复合命名办法即:施加因素+反应特征方法 。二、动物模型 模拟方法与动物模型
    • 80. 4.模型的分类 (1)按照模型产生的原因分类 (2)按系统范围分类 (3)按照中西医结合模型理论和方法分类 二、动物模型 模拟方法与动物模型
    • 81. 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中西医动物(模型)实验的发展历史(略)
    • 82. 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动物模型制作的指导原则
    • 83. 1.相似性原则 2.重复性原则 3.可靠性原则 4.适用性和可控性原则 5.易行性和经济性原则 动物模型制作的指导原则一、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的基本原则
    • 84. 1.把握中西医结合证的特征,复制证的动物模型 2.以脏腑理论为依据复制动物模型 3.以中西医结合病因病机理论为依据复制动物模型 4.以中西医结合整体观念为依据,选择复合因素复制动物模型,并设计多因素观察目标 5.中西医结合病症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 二、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复制的基本原则 动物模型制作的指导原则
    • 85. 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中西医动物模型研究 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 86. 生物学原理和方法 模型思维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和方法 中西医学原理和方法 中西医动物模型研究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 87. 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复制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注意事项
    • 88. 1、注意模型要尽可能再现所要求的中医证的表象 2、注意所选用动物的实用价值 3、注意施加因素对模型动物的影响 4、正确地评估动物疾病模型 复制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注意事项
    • 89. 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90. (一)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非规范化 1.病因的非规范化 2.动物模型证的非规范化 3.方法学上的非规范化 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91. (二)中西医结合证实质定性定量的偏直观、偏主观性 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92. 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中西医结合研究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
    • 93. (一)动物模型必须满足的条件 1.相似性 2.可替代性 3.可外推性 中西医结合研究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
    • 94. (二)良好动物模型应具有的特征 1.普遍适用性 2.可重复性与可验证性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4.可变换性(可塑可扩性)中西医结合研究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
    • 95. (三)模型动物选择的原则 1. 充分查阅文献,加强信息交流 2.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机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相类似的动物 3.根据实验目的按动物的解剖生理特点来选择 4.根据实验动物品种(系)特点来选择 5.选择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6.选择与实验目的相适应的实验动物规格 7.按照3Rs原则选择(优化、替代、减少) 中西医结合研究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
    • 96. (四)模型复制方法 1.物理因素 2.化学因素 3.生物学因素 中西医结合研究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
    • 97. (五)中西医结合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研究 1.病程时间 2.用药与不用药 3.用药剂量 4.给药途径 5.环境条件应可控 6.单一方法与多种方法 中西医结合研究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
    • 98. 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中西医动物模型研究的展望
    • 99. (一)中西医证候模型的规范化研究 (二)相对独立体系完善 (三)开展证候模型的比较医学研究 (四)进行证病结合动物模型研究 (五)虚证模型的稳定性研究 (六)中西医证候模型相关的动物实验体系研究 (七)中西医实验动物学研究 (八)中西医比较医学研究中西医动物模型研究的展望
    • 100.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的基本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